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1134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福安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福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宁德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福安在“环三”跨越发展中“挑大梁、走前头、求先行,”正确判断与有效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科学研究制定和有效实施福安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福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和发展需求,依照《福安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至2010年底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福安市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底,全市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2家。

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2、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增多。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000件,年均递增20%以上,专利授权66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4件,发明专利授权10件,进步明显。

2010年我市被省知识产权局确认为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城市。

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和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使我市企业逐步走上以专利保护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良性轨道。

  3、科技项目实施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水平,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末,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76项,争取到国家、省级项目研究开发经费1600万元。

特别是从2008年省科技厅启动区域科技重大项目以来,我市共争取区域科技重大项目12项。

“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单项扶持经费就高达100万元、“混合动力客车及其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省科技重大专项。

一批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行业研发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以构建政府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模式组建电机工程研究院。

共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建设电动机、发电机、动力引擎、水泵、微型电机6个研发基地,建立电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开发与应用公共平台,重点实施“福安电机平台”专项。

依托实力雄厚的福建白马船厂组建船舶科学研究所,设立船舶设计、质量检测和焊接技术等3个中心,具备较强科研实力。

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资金、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极大增强了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福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也被认定为福建省县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至2010年底,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9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信息化试点企业11家、专利应用试点示范企业9家、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家、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2家、民营科研机构28家、宁德市级企业技术心10家、宁德市级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试点22家。

  5、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其桥梁和杠杆作用,在推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人才的培训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围绕电机产业,先后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基金平台、技术质量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行业协会服务平台等多种服务平台,为电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五年来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48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咨询人数25270人次,解答问题9115个,发放科技书籍24610本,发放宣传资料68952份。

展出活动展板98米,悬挂科普图片138幅,义诊人数6420人,计算机演示1150次,使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科技意识深入人心。

福安市科技局被评为省科技系统科技人才活动周先进集体。

启动实施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工程,培育了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示范典型,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人才战略工程全面启动。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多个配套文件,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奖励力度,营造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

表彰奖励一大批长期在科研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特别是重奖本市科技重大贡献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调动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科技交流空间不断拓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拓展科技交流空间,持续加强院市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力度,已有上百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借助“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首届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将福安打造成了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开辟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天地。

  8、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启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快速推进信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了市科技局局域网资源整合和升级,建成了福安科技网,建立了多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各类社会服务数据库,强化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工作,基本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福安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科研院所少,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短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稀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科研项目的支撑能力不足。

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水平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创新体系,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核心技术不够突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2、高新技术产业较弱。

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运作能力较弱;产业总体规模还是偏小,缺乏大型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项目源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3、科技中介有待健全。

在科技水平、人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下,全市中介机构发展较慢,数量和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

现有的中介机构多为工商代理、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行业,而针对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政策咨询等类型的民营科技中介机构数量明显不足。

  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全市的科技投入虽然已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缓慢,科技经费投入仍较少、发展活力不足,投入来源趋向单一化,政府奖励资金标准偏低,覆盖范围小,不能充分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

科技企业融资难,对研发的投入低,无法达到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目标,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5、科技管理渠道不畅。

科技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各科研单位相对独立,在科技人员、设备、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筹规划,协调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科技部门对科技发展的指导能力受到制约。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对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将更加依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国内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涌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家将进一步强化一系列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强的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幅提升,对周边县市的经济带动能力日益明显,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将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加快海西东北翼崛起的战略目标,把促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跨越式发展作为福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作重点,把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和创设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为福安市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激化了新一轮产业竞争,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形成并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许多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科研环境,抢夺人才资源,力求在开放与竞争并存的博弈中集聚、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谋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未来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市产业基础还较薄弱,高科技项目和高新尖人才相对缺乏,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不足,投入结构和水平有待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调动和发挥,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尽完善,且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成为提高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善有利于内外需求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创新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通过突出抓创新、重点抓产业、着力抓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整体跃升,为环三跨越、福安快速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强市行列。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建立科技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普七大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辖区内的科技资源,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中心10-20个,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3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建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

  ——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目标。

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政府科技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1.5%,增长速度达到10%,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开展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初步形成社会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培育6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

全市获市以上(含市级)科技成果50项,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每年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不低于10%,企业专利申请量不低于60%,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植后劲。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加快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使科技人才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本市科技发展的数量需求和素质要求,使科技人才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强度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培养一批省内有知名度的科技拔尖人才和推进本市科技发展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防震减灾工作目标。

到2015年,配合省地震局新建一个省级GPS观测台基准站,建成全省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中心城市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

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和在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力度,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灾民能得到基本生活安置;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建设,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把提升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促进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认真研究制定适合不同产业特点的技术路线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1)闽东电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从管理创新、技术升级、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环节实现转型目标,做大做强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

加大闽东电机产业集群项目申报力度。

积极推进闽东中小电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全力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立项实施。

通过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把制造基地发展成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著名区域品牌的产业中心。

推进企业资源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形成以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合作为基础的福安电机电器产业战略联盟。

技术上从新材料、新工艺、新用途等方面入手,通过电力电子驱动、数控、精密传感集合技术在永磁电机、伺服电机、高速电机、高效电机上的融合,开发高效永磁电机及控制器一体化智能电机。

制定技术路线图,并预测未来市场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为支持光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依托国家创新基金闽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项目,建立闽东电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闽东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主要布局在赛江公铁两桥上游船舶工业集中区和公铁两桥至白马门口船舶工业集中区。

具体落实在白马船舶工业园(白马船舶循环经济示范区)、白马门船舶工业园区、甘下船舶工业园和福屿、浮溪两个船舶工业预留区内。

以产业升级转型为主线,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存量资产、兼并重组、扶优淘劣,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通过引进现代化造船模式,形成综合性船舶工业体系,重点推进白马船舶重工集团、甘下船舶重工集团和新远海工集团的组建。

白马船舶重工集团通过依托白马船舶工业园,整合修、造、拆等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船舶集团;甘下船舶重工集团建设以高科技的海洋工程船舶制造基地为目标,整合重组提升福安船舶产业;新远海工集团依托前沿深水、潮差、地质条件好等优越条件,建造海洋工程产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修造业,争取“十二五”末,福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努力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2、构建六大科技平台

  

(1)科技研究开发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支撑我市产业提升和结构升级的科研机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并积极开展与外地研究机构的合作,组织联合攻关,逐步实现研发基地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科研合作互动、研发资源共享。

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0个、建设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实现宁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福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

完善“福建省电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宁德福安电机工程研究院”及配套的专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建立股份合作制电机研发机构。

  

(2)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载体,积极组织企业参与项目技术需求和成果对接、促进企业与省内外大学及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以福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器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实现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国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接,不断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科技项目生成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积极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创新基金,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发育的良好环境,鼓励、扶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建立健全各种科技中介机构分类指导的意见和管理办法,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科技评估机构,完善高新技术产权和专利交易网络,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闽东机电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

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和研发机构。

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参与技术研发、共建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

重点培育3个对台科技合作基地:

以东元福安电机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宁台电机电器工业园科技合作基地;以福安船舶修造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宁台船舶修造产业科技合作基地;以海峡大茶都为依托,建立宁台茶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平台的交流,争取与更多的台湾电机企业的合作,吸引台湾电机企业落户闽东。

  (5)科学技术普及平台。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强化科技意识;广泛开展科技政策推荐活动,主动深入企业挖掘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普工作;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注重从一线工人中培养专业技术能手;建设科技服务网络系统,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信息化;扎实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促进我市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6)科技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设立人力发展机构,制定人力发展计划,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引进、考核评价,管理使用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充分释放科技人员的具大潜能。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三大产业技术培育与技能鉴定。

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每年多渠道为企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1000人以上。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依托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电机制造、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加强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及香港有关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举办长短期管理和技术培训班;争取省教育厅定向、委培招生指标,培养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

  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突破行业、地域、部门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规范各种所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聘约管理。

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学历、资历限制。

制定“筑巢引凤”优惠政策,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吸引高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留住人才。

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集聚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确保“十二五”期间考核鉴定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超过15000人,初、中、高级工比例合理。

2014年专业技术开发人才占职工总数的25%;其中中级工4000人,高级工和技师2000人。

  3、构建高新技术园区。

通过政府引导、规划布局和产业聚集,在规划建设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链为支柱,能源、冶金、物流等新兴产业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特色高新科技园区。

发挥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使之成为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1)赛、甘、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以赛、甘、下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完成一些机电生产骨干企业的异地搬迁和扩建;重点加强冷扎硅钢片厂、漆包线厂、铝合金厂等原材料企业的建设,有效拉长产业链;设立铸造、配件工业集中区,利用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对400多家配套厂进行整合,提升配套企业的水平并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电机物流第三方配送基地建设。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构建梯度研发群体,打造若干个应用技术开发平台、建立具有人才培训功能的孵化与产业化基地,为新兴和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重点开展传统机电产业升级、电动汽车、摩托汽艇生产、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保鲜剂、油茶籽酶法提油及综合利用等项目研发。

经过五年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支持重点的原则,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不折不扣地落实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溪北洋规划3000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与中科院等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的高度对接,促其尽快建成。

“十二五”期间,将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以已形成的工业片区为重点,提升工业片区企业的科技水平和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地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引导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提高加工增值水平,使园区尽快发展成为聚集效应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主要布局在秦溪洋、坂中、铁湖工业园区。

具体落实在秦溪洋电机园区。

大力提升现有电机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培育电机电器业的龙头企业,争取五年内有3-5家电机企业成功上市,重点扶持泰格、万达、安波、亚南、远东华美、惠丰、银象、银嘉、振中、怡和等企业,通过整合重组上、下游企业,鼓励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实现做大做强做优。

加大对台湾机电企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入生产符合高效节能要求产品的公司和机电产业配套企业,提升片区电机产业的整体水平。

经过五年的发展,电机电器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福安电机研究院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电机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市场、物流、金融、中介)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4、构建一个防震减灾网络。

  

(1)做好震情跟踪和监测预报工作,增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积极配合国家、省地震局做好各类在我市实施的地震监测台网、地震预警系统等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不断完善优化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提升地震预警能力。

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络建设。

  

(2)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提升城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城镇规划中重视城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规划应从城镇的配套系统进行规划,增强其抗灾能力,保障安全良性运行;对所有新建基础设施严格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