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079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5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专题六 古典诗歌鉴赏.docx

06专题六古典诗歌鉴赏

专题六古典诗歌鉴赏

考情分析

一、真题解析

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

然后写自己看到景色:

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聚赞在一起。

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

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

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

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高考探秘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2017年的所有试卷都考核诗歌鉴赏的题目,课标卷加入了双选的题型,分值为5——10分,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大幅度的降低,考纲把诗歌由原来的E“鉴赏与评价”降为D。

所以只重视诗歌的基础的考核,手法的赏析并不做深究,一般给出手法,即使考核手法也相对简单。

纵观2017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发现下面的命题特点:

1.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出现《诗经》宋诗的考查,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2.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

3.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

4.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5.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意正确和全面。

6.在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方面有:

①内容:

叙事、论史、抒情、言志。

②思想感情:

积极或消极、健康活颓废。

③艺术风格:

豪放或婉约。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预测2018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二是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三是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设置多选题,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备考策略从以下着手:

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①从体裁上分:

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

②从表现方式分:

有抒情诗,叙事诗。

③从所选题材分:

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⑥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①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②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

苏拭、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煌、姜爱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辆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债,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注意分析诗题。

古诗取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②注意利用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

③调动积累,推此及彼。

对于熟悉的作者,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

⑤辨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①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一2分。

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②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

③正确揣摩,思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

④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

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考点突破

鉴赏诗歌形象

分类解析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例1、【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1】树杪:

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A项没有思乡之情。

B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C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

D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2、【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3分)

【答案】

(1)“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学科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4、【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

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例5、【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