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668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docx

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共计16课时)一次备课

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46页

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3.理解诗词的意思,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作者这种情感是怎么表达的。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求源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本组教材学生十分感兴趣,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容易掌握,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丰富语言积累这时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措施:

1.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注意丰富语言积累。

3.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2—16课时。

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5页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情分析: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对古诗的理解较容易。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牧童》

第二课时:

学习《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

第四课时:

机动练笔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声画结合,引入诗境。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

背景音乐:

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生字。

2.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3.反馈:

(1)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3)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三、品读古诗,再现意境。

1.指导第1、2行,进入情境:

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1)出示课件: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图、文。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

师述: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3)教师范读,请学生评议。

(4)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

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

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诗,注意读读书中的注释:

(1)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2)设题引猜:

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

你是怎样想的?

(3)师述: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

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4)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四、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

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读。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

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16页。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

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设计意图】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17页。

第三课时课时数:

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

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

他就是辛弃疾。

他也曾作为镇江的“父母官”,登上北固山,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相同,做好学习的铺垫。

二、解题。

词牌名是──清平乐;题目是──村居。

“村居”在这里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

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三、初读。

1.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

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

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2.读完了,感觉怎样?

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

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不信,再读几遍试试。

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3.现在谁可以自告奋勇地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4.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读一遍。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的情境中。

四、理解古诗。

1.由于这首词的年代已经久远,有些地方我们是不太理解的。

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有了问题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同伴的力量解决大部分问题。

四人小组的同学开展合作,看看哪些疑问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

3.现在我们就来交流。

你可以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是古诗文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白话文。

五、品味。

1.中国人爱喝茶,一壶好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

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

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

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

一份向往?

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读出了什么?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

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

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

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3.总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融入古诗描写的意境中,人文,入境,入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感受到古诗文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写

1.这样的景、这样的人,也一定让你陶醉。

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

2.交流。

【设计意图】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的读写结合。

检测题:

1、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第四课时课时数:

4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

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

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设计意图】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故事中描绘的情景,改写成小故事,以便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经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搜集,诵读有关写童年的诗词,激发学生读读背背,积累古诗的兴趣。

检测题:

背诵山居秋暝、野老歌。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30页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

学生反复朗读,能很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可以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阅读《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回忆童年,怀念童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数:

5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设计意图】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音乐营造气氛。

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思考:

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

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①“学骆驼咀嚼”: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B、“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C、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D、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

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

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E、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想象驼铃用处”:

A、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B、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C、“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D、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E、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

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F、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

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

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

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18、19页。

第二课时课时数:

6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1.“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

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

“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1)“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2)“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3)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4)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设计意图】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

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20页。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7* 祖父的园子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4页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