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550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9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科书taiwan.docx

历史教科书taiwan

2.类别

A.奴婢:

属家内奴隶性质,不从事生产劳动

B.部曲

a.起源:

西汉军队编制的称号,东汉以后渐成军队的代名词

b.形成:

三国时已用於豪强大族的私兵,随着魏晋以降社会的长期动乱,许多流民变成豪族的私家

       雇佣兵,也是佃农

c.地位:

(1)身分近似农奴,法律上地位高於奴婢

(2)不在州县的编户人口之中,虽免去国家的赋役负担,但必须为依附的主人从事生产劳动

C.均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强制性的隶属关系,直至《唐律疏议》仍规定:

「奴婢部曲,身系於主」

3.持续之因:

封闭性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促使部曲依附

A.自然经济

a.原是货币经济:

自东周铸大钱后,钱币在中国已逐渐流通,至汉代已奠定了货币经济的基础

b.转变之因:

长期战乱、铜产的锐减

c.持续时间:

自魏晋南北朝以迄安史之乱爆发为止,共500馀年间

d.特徵:

无论是交易媒介或徵输赋役,都以实物为主,形成封闭性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

B.庄园经济

a.经营

(1)在广袤的私有土地上经营,不仅耕种粮食,还包括许多不同的生产内容,形成一个自给自足

  的经济单位

(2)庄园主人营造别墅於其间,做为游乐栖隐之所;庄园劳动者如部曲、奴婢等依附人口,则聚

  居成村落,构成封闭性的社会组织

b.缺失:

违背经济原则,造成部曲等生产者缺乏积极的意愿,整体的生产力也较为低落

C.均田制

a.施行时间:

北魏孝文帝至唐初(安史之乱后破坏)

b.原则:

依户籍将国家土地分给人民耕种,再向人民徵收实物地租(租庸调制),是一种土地公有

       与私有的折衷制,有为民置产的精神

c.结果:

(1)国家有如地主,人民类似部曲;人民缴给国家的田租,恰如部曲奉献给地主的生产劳动

(2)此种以实物地租及徭役所构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促使农民部曲化,因而只能在封闭性

  的社会组织中,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发展:

荫冒的佃户部分变成编户,有助政府的财政税收;另府兵制的实行,亦使家兵转为国家

       军队,奠定隋唐富强与统一的基础

4.人类经济发展的三阶段

A.自然经济时代⌒物与物交换

B.货币经济时代⌒以金属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C.信用经济时代⌒先由信用进行货物的交易,最后再进行清算

二、近世的佃户制

1.唐后期

A.货币经济再兴

a.原因:

玄宗中期后,商业繁盛,铸币量增加

b.影响:

(1)奠定了庄园生产的商品化以及部曲解放的基础

(2)安史之乱后,货币租税制度及佃户制乃得以应运而生

B.两税法

a.创立:

唐德宗的宰相杨炎

b.原因:

安史之乱后,鉴於财政困难,而户籍、田籍散乱不整,因此废除唐初以来以徵收实物为主

       的租庸调制

c.实施:

不论土地归何人所有,一律按耕地面积徵银

(1)政府只徵租而不授田,此后中国历代的田制,大体沿袭两税法的原则

(2)等於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土地私有制从此确立

d.结果:

部曲等贱民逐渐消灭,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佃户

 

租庸调法

两税法

徵税方式

1.以编户为基础,计口徵收实物

2.分田租、力役、户调三种,每年税收一次

3.税额固定,量入为出,利於人民

1.以贫富订户等,缴纳钱币为主

2.分地税、户税二种,每年夏、秋税收二次

3.税额不定,量出为入,利於政府

特点

1.项目分别

2.为民置产,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赋税

1.方法简便

2.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3.政府只徵租而不授田,为后代所沿袭

缺点

1.税负不公,有课户、不课户之别

2.以均田制为基础,授田不足,则无法维持,亦阻碍生产力之发展

1.贫富等级之区分标准难以客观

2.实物折卖现金以纳税,易受损,使农民负担加重

C.佃户制的流行:

从部曲到佃户的社会意义

a.隶属关系→租佃契约关系:

佃户以完全自由人的身分走上历史舞台

b.庄园瓦解:

地主与佃户双方各有自主性的选择权,佃户有权拒绝地主所列的条件,促使庄园不复

           维持已往的封闭状态

2.宋代

A.佃户的社会地位

a.继续采行唐代的两税法及土地私有制

(1)除自耕农外,多数农民也都与私人地主或官田建立租佃关系

(2)佃户非部曲,故地主对佃户的惩戒权有所限制

b.法律上明文保障佃户

(1)禁止地主干涉佃户的转移去就,租佃契约也明文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2)佃户在租佃契约上拥有完全自由,并有权提出解约的要求

(3)官僚多为地主,故法律仍朝保护地主方向制定

B.身分制社会的式微

a.打破历来严明的身分制,部曲、奴婢贱民已经不存在

(1)奴婢僮仆依然存在,但只是受人佣雇,订有契约以换取金钱的良民

(2)《续资治通鉴长编》:

「旧制:

士庶家僮仆有犯,或醮其面。

上(宋真宗)以今之僮使本佣

                        雇良民。

┅无得私醮涅之。

(3)为中国历史上,人道主义及人权观念的一大进展

b.由身分取向的封闭型社会,逐渐迈向成就取向的开放性时代

C.农民生活仍艰苦

a.原因:

(1)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赋税与力役的负担沈重

b.结果:

(1)依附地主,佃户增多

(2)漏籍逃税,析户避役(单丁、女户),以致口减户增

c.社会现象:

(1)人民为避税,不惜嫁母、分居、弃母或自杀,以便成为单丁免役

(2)在家庭组织上,讲究通财共灶之义

第二节经济与生产力的提升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三阶段

1.远古~西晋末

A.文化重心:

华北

B.南向发展

a.秦汉:

因北方水利发达很早,仅关中一地的财富即居全国十分之六

c.南贫北富的现象,自汉末至隋代开始逐渐转变

(1)由於北方长期的战乱,中原士民大量南迁避乱

(2)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人力,带动南方经济的繁荣,使经济重心渐南移

c.三国:

吴、蜀两国对东南及西南地区的开发贡献很大

C.转捩点:

永嘉之祸

2.东晋~北宋末

A.文化重心:

东北与东南半壁江山互为依存

B.南向发展

a.东晋:

晋室及豪族南渡,政治文化重心播於南方

b.隋唐

(1)华北政治军事的稳定有赖於南方繁荣的经济之支持,全仗运河沟通南北

(2)安史之乱后,华北遭兵灾蹂躏,南北经济、文化中心易位的趋势更加速发展

(3)江淮已渐成全国财赋首善之区,浙东甚至有「衣食半天下」的美誉

d.唐末五代

(1)北方历经安史、黄巢之乱与藩镇之祸,使北人不断南迁

(2)南方政权大多采取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故南方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e.北宋:

南方已凌驾北方

(1)江淮农产的富庶,已成全国的谷仓,至南宋已有「苏常熟,天下足」的俗谚

(2)至北宋末年,东南的户口已从盛唐时期的40%增至50%以上,人口集中

(3)货币的铸造量、工矿商税的徵收等,南方均凌驾北方

C.转捩点:

安史之乱

3.南宋~近代

A.文化重心:

南方全盛

B.南向发展

a.靖康之难使宋室南渡,中国历史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人才辈出,文化鼎盛;南宋得以偏安,实与控有江南财赋富饶之区有关

C.转捩点:

靖康之难

二、农业的发展

1.背景

A.长期安定:

北宋自真宗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大致维持百馀年的和平安定局面

B.政府推动:

制定许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有助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C.劳动人口多:

1亿多的人口,为农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2.成就

A.开垦新耕地:

a.开垦出大片的梯田、沙田、湖田和圩田等,使耕地面积倍增

b.太湖流域的苏州圩田,成为名闻天下的谷仓

B.新生产技术:

a.广泛使用龙骨踏车、秧马等新农具

b.实施精耕细作,以多种经营方式,使耕地上四季都有作物可收成

C.作物的引进与改良:

a.推广自越南引进早熟的占城稻

b.改良稻麦耕作,使稻麦一年得以两熟,以增加收获量

三、手工业的进步

1.成就

A.采矿冶金业

a.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鼓风装置也改用木风箱;煤也大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b.中国在11.C下半叶(北宋),钢铁和煤的生产量已超过16、17.C英国「早期工业革命」的水准

B.纺织业

a.以丝织业居主要地位,包括蜀锦、定州的缂丝与单州的薄缣等

b.棉织品是南宋纺织业的新产品,产於江南一带

C.瓷器业:

驰名中外,以景德镇窑出产的影青瓷最着名,是江南瓷器业的最大中心

D.印书业

a.印书风气极盛

(1)由於雕板及活字印刷术的进步,印书业及造纸业是宋代最兴盛的手工业,也是当时文化发展

  的重要指标

(2)除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关外,私家印书的风气也极为盛行

b.印书业中心

(1)包括成都、福建建安、杭州等地,其中以杭州刻板的书籍,品质最佳

(2)因纸张的需求量大增,故印书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造纸业集中的地区

E.造船业

a.北宋时,已知利用指南针(罗盘)航海的技术

b.以临安、扬州、明州、泉州、广州为造船中心,其中「广舶」堪称世界第一

2.经营方式

A.家庭手工业作坊:

产品主要是供应市场的需要

B.官府设立的手工业作坊:

雇佣制的生产方式

a.唐代强制性征调工匠(番匠)轮番到官府服役,并有属於官府的贱民和官奴婢

b.宋代则是按工计酬雇佣工匠生产,对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四、商业与都市

1.国内商业

A.宋代经济发达,商业繁盛,已经突破以往坊市与昼夜的限制

B.商业技术的创新

a.有预先付款的「包买」和预先交货的「赊卖」,有助於商业规模的扩大

b.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品质的保证;济南的刘家针铺的白兔标记,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商标

c.会计制度也有很大的改进,项目清楚,为便於记帐,商用数字随之出现

C.已有行会组织,商人必须入行,以便课税管理

D.大城市周围的草市与墟市,至宋代更为普遍;农村中的市集也定期开市

E.元代行专卖制度,与民争利,但政府也因此而获得巨额的利润

2.国外贸易

A.榷场贸易:

存在宋与金或宋与西南民族之间,由政府管理,徵收榷税(关子)

B.市舶司

a.唐代:

开始於广州设立,负责对外贸易

b.北宋:

增设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等五处市舶司,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c.南宋:

(1)为解决财政问题,鼓励官员及商人招诱外商来中国贸易;日本、高丽、南洋各国及阿拉

                     伯世界,都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家

(2)广州、泉州、明州是主要通商口岸,泉州并成为最大的外贸口岸

d.元代:

13.C《马可波罗游记》描述的繁华热闹城市即是泉州城

3.着名的都市

A.北宋汴京: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汴京商业的繁荣景象

B.南宋临安(杭州)

a.城内有「瓦子」以供娱乐,城外西湖也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教育也极发达

b.义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历临安后,也赞叹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五、货币经济的发展

1.背景

A.宋代人口增加,经济繁荣,钱币需要量大增

B.金属货币笨重不便,无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纸币发行

A.真宗:

成都的富户共同印造「交子」在四川流通,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B.仁宗:

政府在成都设立交子务,禁止私人印行,仍在四川使用

C.徽宗:

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范围

D.南宋:

a.政府发行「会子」,通行於东南各路

b.末年大量印制纸币纾困,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南宋帝国逐渐崩溃

第三节佛道信仰与理学思想

一、佛教的鼎盛

1.传入:

西汉末年(哀帝)传入,初期被视为传统道术之一

2.发展

A.魏晋时代:

全面输入

a.格义:

以中国固有哲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辞汇义理,加以比附说明佛经

b.出现了专门从事佛教义理研究的「义学(格义之学)」僧人,开启了佛教全面输入中国的进程

B.南北朝时期:

生根发展

a.讲论佛经的风气盛起,各种佛教学派相继出现

b.南朝偏重义理,北朝则侧重禅修,使佛教进一步在中国社会上生根

C.隋唐时代:

佛教鼎盛,儒学发展受压抑

a.佛教宗派林立:

魏晋时虽有各种学说的不同解释,但直至隋唐才形成宗派

b.佛教中国化:

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最能表现中国佛学的新创性,其中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

             佛之说,尤为中国思想的表现

c.大一统帝国,海内外交通发达:

中外思想交流

d.译经事业发达

(1)玄奘、义净、不空都是着名的翻译家,卷帙之丰与义理之富,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伟业

(2)安史之乱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译经之风始衰

D.宋辽金元:

持续发展

a.统治阶层大都崇信佛教,民间则是佛道并行

b.元世祖忽必烈尊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定喇嘛教为国教,但民间仍流行大众化的佛教宗派,并

 成为日后的反元势力(白莲教)

3.排佛的潮流

A.原因

a.经济的:

指责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及依附人口,且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直接影响了国计民生的

         发展

b.文化的

(1)从辨别华夷及维护儒家礼法名教的立场,批评佛教的出世主义

(2)韩愈<谏佛骨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语,身

  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B.结果:

促成宋明理学的兴起

二、道教信仰的发展

1.唐以前:

中心思想是上升仙界,不关心国家治乱、百姓饥寒

2.唐~五代

A.深受尊崇:

唐朝皇帝自称老子之后,极力提倡

a.唐高宗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成了唐朝的护国神

b.唐玄宗设崇玄馆,并亲为《道德经》作注疏

B.社会动荡,仕途无望,多归隐山林,如孙思邈、吕洞宾、陈抟等,改以医术救人,关心世俗苦难,

 神仙从天上回到人间

2.宋朝

A.三大流派

a.全真道:

金朝道士王重阳所创

(1)以三教合一为中心思想,认为道教与儒、释相通,所以教人读《孝经》、《心经》、《道德经》

(2)修道方法:

否定神仙方术,不尚丹鼎符鳇,强调修道的根本在清心寡欲

b.净明道:

兴起於南宋,奉晋朝道士许逊为教主

(1)主张融合三教,而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修持的准绳,尤其强调忠孝的观念,可以说是道教

  的儒学化

(2)元朝以后,逐渐并入正一道

c.正一道:

即天师道

(1)宋真宗曾校《道藏》,又赐信州龙虎山道士张正随为真静先生,故天师道开始以龙虎山为本山

(2)宋代以后,南北天师道合流,由张道陵的子孙世代相承,以龙虎山为中心

(3)元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从此道教即以全真及正一两大派流传,历明清以迄现代

B.全真道与正一道之区别

a.全真道:

常住宫观清修,为素食不婚的出家道士

b.正一道:

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为有家室的在家道士;以符鳇醮祷,为人祈福消灾为业

三、理学的兴起

1.别称:

以儒学为中心,为抵制佛、道,却兼容佛、道而成,故有「新儒学」、「道学」之称

2.思想的原动力

A.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a.先驱:

隋末王通弘扬儒学,开其先河

b.韩愈:

卫儒排佛,为宋明理学理想的先驱

(1)首先提出儒家的道统说,并推尊孟子为继孔子之业的道统传人,且自命继承孟子的道统

(2)阐扬《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排击出世主义的宗教

(3)由於孟子的思想寓有神秘主义倾向,他谈心性、谈「万物皆备於我」、谈养心及寡欲等修养

  方法,都为理学家所承袭,认为可与佛教的问题相印证发明

c.李翱

(1)性善情恶论:

人性本善,但因情欲的干扰,使善性不能扩充,只有去除情欲的昏蔽,才能恢

              复人的本性

(2)哲学着作:

《复性书》,提出「灭情复性」的主张,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极富启发性

B.北宋初年崇文重儒的社会风潮:

以胡瑗、孙复、石介等「三先生」为中心

a.均苦学出身,於古文运动中倡导文以载道的明体达用之学,驳斥只重文学形式的浮华偷薄之风,

 为后来的道学奠定基础

b.尊儒排佛的思想及推动儒学教育的讲学活动,为新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机运

(1)胡瑗:

首创分科教学,分为经义和治事两斋,兼重理论与实际

(2)孙复:

作《春秋尊王发微》,奠定了宋代理学「重纲纪、严名分」的基础

(3)石介:

着《怪说》,排斥佛老,讥刺宋初的轻薄浮华的文献

3.北宋理学

A.讨论中心:

a.初期⌒先谈论宇宙本体问题,再推论人生的正道

b.二程后⌒将宇宙论与人生论合而为一

B.周敦颐

a.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二程皆其弟子

b.太极图说

(1)以《易传》、《中庸》,叁酌五代末年道士陈抟的《太极图》,提出《太极图说》,建立一

  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2)宇宙的本体是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3)人为万物之灵,禀纯粹至善的太极之理,具仁(木)、义(金)、礼(火)、智(水)、

  信(土)的五行之性,所以人性本善

(4)因习染而有善恶之分,圣人因此仿太极而立人极(做人的标准);唯有主静无欲,才能恢复

  人的本性,达到「中正仁义」的境界,成为圣人

C.张载

a.人称横渠先生,长年讲学於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b.气与理

(1)「气」是唯一充塞宇宙的物质实体,称为太和或道;气凝聚时是万物,消散时为虚空

(2)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理」是万物形成时的秩序与规律

c.变化气质的方法

(1)道德修养:

论人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与后天的「气质之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在於

            修养道德以改造气质,恢复人的本性

(2)与天地万物合一:

人与万物同生於天地之间,故人应该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与天地万物

                  合一,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根源

D.二程:

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a.理论相同:

把「理」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1)理是宇宙的终极本源,万物自各具备完整的理

(2)万物皆备於我:

万物都可以理去了解,人心因此能具备万物之理

b.实践方法不同

(1)大程:

主张学者应先「识仁」,做为立身行世的准绳,自可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此即人性

        发展的极致,也是尽性的表现→陆九渊

(2)小程:

主张用敬涵养,进学致知,以期格物穷理;因人心中本来具足万物之理,故穷理即是

        尽性→朱熹

4.南宋理学

A.朱熹

a.集大成者:

是中国近世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综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张载

           的气、二程的理

b.宇宙观

(1)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包含理与气;理是形而上的道,气是形而下的器

(2)理是不生不灭,完美至善,而且「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3)「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人也因而都有至善至美的「

   天命之性」

(4)《朱子语录》: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人性论:

主张变化气质以达尽性

(1)性由理禀赋,形是气的凝聚;由於气有清浊偏正的不同与阴阳二气交感,所以「气质之性」

  ,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要用「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2)居敬:

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坚守道义

(3)穷理:

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即程颐的「尽性」

d.穷理尽性(性即理)的方法

(1)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入手方法

(2)古书中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最为重要,特为之作注(《四书集注

  》),定为四书

(3)结果:

四书渐取代传统五经的地位

B.陆九渊:

象山先生

a.受禅宗的暗示,上接孟子的学说,特别强调「心」的作用,故被称为「心学」

b.心即理

(1)认为主观意识的「心」是世界的本源,反对朱子以客观精神的「理」为世界本源之说;心外

  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发明本心」;人心本就有仁义礼智,要革除物欲,才

  能使人心恢复清明

c.从「尊德性(重思)」的观点,强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讥评朱子的「道问学(重学

 )」是支离无益

C.鹅湖之会:

朱熹二陆(陆九龄、陆九渊)

a.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

 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

 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b.影响

(1)朱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历元至

  明初,一直居於正统地位,几成为儒家的代名词

(2)陆九渊的心学直至明代中叶的王守仁时,才得以发扬光大

 

宇宙论

人性论

修养方式

周敦颐

宇宙的本体是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人性虽善,但染有善恶,应恢复本性,达中正仁义

无欲而静

张载

气是唯一充塞宇宙万物的物质实体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天地万物一体,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民胞物与

程颢

理是宇宙终极本源

人心具备万物之理

(万物皆备於我)

识仁以达复性

程颐

用敬、致知以达尽性

朱熹

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包括理与气

天地之性:

人人心中都有

气质之性:

可为善也可为恶

居敬涵养、格物穷理

陆九渊

心=理→万物

人心本来就有仁义礼智,须革除物欲,才能恢复

存养本心(去物欲、邪说)

5.明代理学

A.明初的理学仍谨守程朱学说,至英宗时的陈献章,理学的发展才出现重要的转折

B.陈献章:

白沙先生

a.《白沙子全集》: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学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

                   长进。

」;为学主张「贵疑」,注重独立思考

b.认为学问繁琐,蔽障真理,因而强调「自得」;教人端坐澄心,於静坐中养出端倪,是一种蕴含

 神秘主义的内省方法

C.王守仁:

阳明先生

a.将心学发扬光大,后人称其学派为「陆王心学」,或简称「王学」

b.学说主张

(1)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人的主观意识

(2)致良知:

良知是与生俱有的道德观念,即天理;注重「存天理,去人欲」的修养,此也正是

          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而为万物之灵的地方

(3)知行合一:

反对朱子的「先知后行」说,认为人先天就有良知,不需要向外求知的过程;其

            宗旨在於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患於未然

6.影响与发展

A.特重道德与名节

B.王学末流学者空谈心性,置国家安危与生民休戚於不顾,引发明末清初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

 的反动,出现了注重经国济世理想的经世之学

C.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两派长期争论不下,清初於是出现了富有徵实精神的考据学

7.理学传播中心: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先后曾在此地讲学

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绪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