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docx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论
第1条规划范围
本项目规划范围是黄冈所辖区域,包括二区(黄州区、龙感湖区)、二市(麻城、武穴)、七县(团风、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位于东经114°25`~116°8`,北纬29°45`~31°35'。
东邻安徽省六安、安庆,南与江西省九江、本省鄂州、黄石隔江相望,西连武汉、孝感,北接河南省信阳。
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
第2条规划期限
本项目期限为2012年-2025年,共14年,具体年限为:
近期:
2012年-2015年,四年,重点开发建设期;
中期:
2016年-2020年,五年,全面建设发展期;
远期:
2021年-2025年,五年,产业完善提升期。
第3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为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4条规划目的
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旅游业为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武汉城市圈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的机遇,制定黄冈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利用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带动农业大市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
第5条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以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根本,坚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运用现代旅游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与技术路线,紧密结合黄冈旅游发展实际,规划旅游产业,重视旅游项目策划设计,使规划在具有前瞻性的同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在全面考虑黄冈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注重大区域的互动与联合,促进黄冈旅游与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对接与融合,积极发挥其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划在注重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产业互动、社区参与、生态利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全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第6条规划依据
见说明书。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7条产业背景
(一)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级试验区,黄冈是武城市圈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城市圈各成员城市都在寻求发展路径和破题方向。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将要站立起的巨人。
武汉是城市圈的心脏,而黄冈作为城市圈中国土面积最大,传统的农业大市,正是武汉城市圈的支撑臂,黄冈经济能否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武汉城市圈巨人能否站起的关键。
编制《黄冈市旅游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利用武汉城市圈中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系列旅游吸引物打造,完成旅游产业聚集,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农业大市黄冈的相关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黄冈发展战略——“一区两带”发展战略,为黄冈构建旅游产业提供了战略支撑
《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一区两带”的总体战略。
一区:
以黄冈市区及其发展组团为中心,按照“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园城互动发展”的思路,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
两带之长江经济带:
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经济带建设。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大工业、发展大农业、搞活大物流,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两带之大别山经济带:
大力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全力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
把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战略支撑点,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圣地。
黄冈应该抓住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契机,以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之一,将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到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黄冈战略支柱产业。
第8条区位分析
(一)地理区位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地理方位为:
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
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
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汉78公里。
全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9.4%。
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12.2%,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
东西最长距离为168公里,南北最宽跨度为208公里。
(二)交通区位
鄂东门户黄冈市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紧靠省会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东门户“133488”交通格局如下:
依傍1条黄金水道:
长江;
紧邻3座机场:
武汉天河机场、九江庐山机场、筹建黄冈蕲春机场;
涵盖3个交通枢纽:
黄州、麻城、蕲春;
贯通4条铁路:
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
飞架8座长江大桥:
已建四座(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在建两座(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前期工作两座(武穴大桥、棋盘洲大桥);
纵横8条高速公路:
黄黄高速、大广北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黄小高速以及在建的麻竹高速、黄鄂高速和麻阳高速;
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三)经济区位
近年,黄冈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0年黄冈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在2005年350亿元的基础上净增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00亿元,年均增长14.6%。
规模工业经济大幅提升。
近5年,黄冈规模以上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00家,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黄冈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11.58%、42.93%和45.49%调整为2010年10.21%、58.35%和31.4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15.42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3.94%提高到2010年的30.59%。
2010年,工业经济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黄冈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随着“一区两带”战略的实施,黄冈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依托“鄂东门户,大别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紧扣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契机,黄冈旅游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第9条资源分析
(一)黄冈旅游资源总体情况
黄冈背依大别山,面临长江,生态环境优越,山水旅游资源丰富。
集山、水、林、温泉于一体,总量丰富,类型多样。
黄冈人文丰厚,大别山红色文化是黄冈最具影响力的人文资源,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家喻户晓,远播国际;黄梅四祖寺、五祖寺是禅宗天下祖庭;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苏东坡谪居黄州,赤壁“二赋一词”达到其文学巅峰。
(二)黄冈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详见说明书
(三)黄冈旅游资源特征
东坡赤壁、黄州古城、蕲州古镇、四祖寺、五祖寺、七里坪等古色旅游资源;白潭湖、遗爱湖、望天湖、策湖、赤龙湖、武山湖、龙感湖(古雷池)等蓝色旅游资源沿长江分布,沿线的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龙感湖区,由长江蓝色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连接成线。
长胜街、烈士陵园、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乘马会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天堂寨、龟峰山、三角山、吴家山、桃花冲等绿色旅游资源主要沿大别山脉分布,沿线的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由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接成线。
“江山如画,多少豪杰”是黄冈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四)黄冈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资源品质较高
各类资源中黄冈三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点共84处,其中:
特品级旅游资源5处(90分以上),优良级资源79处,其中四级资源19处,三级资源60处。
黄冈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
2、资源分布均衡
黄冈两区两市七县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均衡,每个区市县都有各具特色相对强势的旅游资源,有利于黄冈旅游产业形成各个击破,合纵连横、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3、资源特色明显
黄冈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可以分为红色旗帜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江韵资源、古色人文资源四大类,并且四类资源都有高品质的资源支撑,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格局。
第10条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分析
1、黄冈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逾5.4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1038万美元,年均增长30%。
接待国内旅游者29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2亿元。
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4.4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1%,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黄冈市的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年接待量从2006年的460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9万人次,但是从表中亦可以看出,在2007年-2009年间,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小于1.5%,虽然随着2010年对外交通体系的大幅改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迎来加大增幅,但是由于缺乏核心吸引物和龙头旅游项目,并未出现预想的旅游井喷增长。
2、湖北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89.81亿元,年均增长22.3%和25.2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突出生态和文化优势,重点打造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清江和荆楚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旅游综合体。
武汉城市圈围绕都市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快建设大别山游憩带、鄂东——鄂南水体和山地游憩带,积极发展以鄂东禅宗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以矿冶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打造武汉、黄冈大别山、孝感大悟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红安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武汉——麻城——红安等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发挥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突出的优势,整合和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
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与重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与安徽、河南联手打造大别山全国重要红色旅游基地,与广东、湖南等联手打造高铁旅游示范区。
通过以上对黄冈及湖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尽管黄冈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迅速,但其2010年的旅游接待总量仅占湖北省的3%,黄冈当前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鄂东禅宗文化宗教旅游,未来黄冈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主体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分析
1、近程市场——以武汉为例
2010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消费支出14490.07元,增长14.0%。
武汉市民2009年出游次数在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人数达到了50.5%,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上升,为了暂时摆脱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压力,人们外出旅游的水平也相应的在提高。
在出游季节上,82.2%的人选择了春秋两季,选择夏冬季节的人较少,这与春秋季节气候宜人、适合出游的特点相关联;在出游时间上,33.5%的人选择了“十一黄金周”,27.6%的人选择了“其他法定假日”,随着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出游时间也会相应的调整,由于取消了五一长假,尽管有可能出现人流高峰,“十一黄金周”依然是人们的最爱。
在交通方式的选取上,34.8%的人选择了飞机,30.9%的人选择了火车,选择自驾车的人也有一定比例,飞机快捷舒适,火车方便安全,这两种交通方式理当成为远途旅行人们的首选,而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私家车,于是自驾车旅行成为短途游的新兴力量。
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半自助游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8.7%,因为半自助游相对来说是比较灵活却又不失经济的;其次是参加旅游团,有30.8%的人选择此项,参加旅游团可以较为省心地游玩而不必担忧吃住行等一系列问题,而23.7%的人选择了自助游,自助游的灵活性最大,对于一些性格开放、不喜拘束的人来说,自由自在的自助游更能实现其旅游的价值。
在旅游目的地类型、购物和娱乐方面,根据里克特五点量法来测试武汉居民的偏好程度。
(数据来源于《基于人格特质的城市居民出游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中远程市场——以北京为例
(三)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休闲度假引领主导潮流
好看到好玩,视觉到全觉,有意思到有意义,快游到慢游。
2、亚健康人群占全球人口70%
生态休闲市场、康体运动市场、养生市场、商务休闲市场。
3、散客市场逐渐成为主流,学生市场、自驾游庞大
伴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持续增长,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据全国汽车流通协会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自驾游消费达18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自驾车露营基地、青年旅舍、驴友俱乐部前景广阔。
4、周末乡村游、民俗游市场火爆
与家人、朋友周末告别城市,去乡村休闲体验两天民俗已成为大都市的主要休闲方式。
5、旅游地产热
城市地产投资风险加大,开发商纷纷进入旅游地产。
第11条竞合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竞合分析
黄冈拥有的高质量旅游资源(5、4级旅游资源)数量在武汉城市圈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武汉市。
作为国土面积最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黄冈旅游收入却和武汉相差很远,落后于咸宁,与孝感、黄石处于一个水平。
这说明黄冈虽然旅游资源优越,但旅游产品严重滞后,以致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大别山城市群竞合分析
黄冈所拥有的大别山旅游资源,与六安、安庆、信阳相比各有特色,大别山旅游资源虽然四地共有,四地也都将目光投向境内的大别山,四地竞合发展大别山旅游的基础是首先确定自身在大别山旅游格局中的位置。
黄冈大别山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产业化发展。
不论是在武汉城市圈,还是在大别山城市群,黄冈旅游资源都有竞争优势,但是旅游产品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区域竞合的不断激烈,黄冈必须首先创建自身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同时注意和周边地区的营销联动,共同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旅游和大别山旅游。
(三)苏轼被贬城市群竞合分析
谪居黄州造就了苏东坡人生中的创作顶峰,其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及其他名篇佳作大都在黄州所作,东坡赤壁亦由此得名,但东坡赤壁因为长江改道、古迹被毁等原因,在惠州西湖、苏堤、东坡书院等项目中并无竞争优势,还需深度挖掘东坡文化和赤壁文化,全新演绎东坡赤壁产品,才能在同类产品中胜出。
(四)禅宗圣地竞合分析
和少林寺、二祖寺、三祖寺、六祖寺比较,黄冈的四祖寺、五祖寺的景观优势欠缺,独有的“农禅并重”理念成为其最大优势,因此黄冈四祖寺、五祖寺应深度挖掘这一特色优势,重振昔日农禅并重之禅风,开创禅修旅游之先锋。
(五)医学典籍养生产品竞合分析
通过与《黄帝内经》及其代表项目、《神农本草经》及其代表项目的竞合分析可发现,黄冈蕲春县的李时珍本草养生文化独具深远的国际影响力,但现有项目缺乏竞争力和参与性,而郑州黄帝养生园已开发出养生产品,神农架虽无产品但生态养生资源优势明显,黄冈急需依托《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国际影响力,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项目,引领国际本草养生旅游。
第12条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旅游资源优势
黄冈高品质旅游资源在武汉城市圈处于领先位置,在环大别山区城市群也有竞争优势,由“江山如画多少豪杰”统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绝佳匹配,为黄冈旅游井喷式增长提供了必须的资源保障。
2、交通区位优势
黄冈日益完善的水、陆、空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和武汉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沪汉蓉客运专线运营和筹建的蕲春机场,奠定了黄冈“鄂东门户大别枢纽”的交通优势,为黄冈旅游井喷式增长提供了必须的进入性保障。
3、政策保障优势
省政府于2009年6月份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指出要把大别山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黄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
(二)劣势(Weaknesses)
1、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跨区域、跨部门项目管理是黄冈旅游发展的最大管理瓶颈。
如罗田、英山各自为政的大别山旅游开发,东坡赤壁的多部门管理,使黄冈两大龙头项目发展滞后,没有起到产业龙头引领作用。
2、内部交通待改善
虽然进入黄冈的大交通初步得到提升,红色旅游公路的建设使大别山景区间内部交通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内部公路等级不高、交通不畅、车速偏低仍然是制约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服务设施发展滞后
黄冈市区以及一些重点城镇是游客进入黄冈市的重要集散地,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
城市旅游交通及其标识、游客中心、散客或自驾车服务中心、特种旅游咨询与服务中心、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等服务设施严重滞后。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扩大内需的机遇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市场受众面广,其抗风险能力和拉动需求的能力较强,刺激经济的作用明显。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旅游局鼓励福利旅游、奖励旅游、
乡村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活动,提出了许多增加国民旅游数量、加强市场营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点产业。
2、产业升级的机遇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发展引起的环境恶化不断加剧。
人们对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向往,逃离污浊的城市生活,到乡村、山野、森林、湖岸度周末、假期渐渐成为都市旅游消费主流。
各地政府紧扣旅游从观光向度假产业升级的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威胁(Threats)
1、资源雷同 竞争加剧
黄冈与信阳、六安、安庆同属大别山山脉,同是鄂豫皖根据地,同是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地方,旅游资源极其雷同,为了发展老区经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投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2、项目雷同 客源重叠
针对核心城市武汉的近千万客源市场,外围的8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依托湖泊、乡村、生态资源的乡村游、自驾游市场,项目雷同化已经成为业界的公认,很难避免的掉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3、旅游发展 保护开发
保护与开发并重,黄冈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如赤壁、禅院、战争遗址等,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保护。
同时,大别山、龙感湖生态资源优势明显,需保护生态环境,寻求适宜的开发模式,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13条问题分析
黄冈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质较高,而且近年来罗田、英山、红安等大别山区主要资源地的进入性大为改观,但是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并没有迎来预期的井喷增长,主要是前期发展规划、建设、运营存在五个缺乏:
1、缺乏强势品牌塑造
黄冈旅游资源虽然拥有“江山如画多少豪杰”的旅游资源,但是不论是长江文化代表的东坡赤壁,还是红色根据地、绿色生态区的大别山,亦或是禅宗发源地四祖寺、五祖寺,亦或是李时珍故里,都仅仅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因为前期规划、建设、运营等各方面原因,都还没有成为让游客和旅行社追捧的项目、产品,缺乏核心旅游吸引物,缺乏能够引领黄冈旅游高速发展的强势品牌。
2、缺乏强势文化对接
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各县市已经认识到苏东坡、李时珍、毕昇等人文资源的价值,策划、生产、注册了系列活动、商品、项目等,但是开发思路过于表面化、程序化,缺乏对资源核心价值挖掘,没有形成有效的价值项目,拥有厚重人文资源的黄冈在旅游和文化产业两大朝阳产业缺乏高效对接,很多项目仅仅是粗浅的旅游地产项目,缺乏文化支撑。
3、缺乏强势营销推广
黄冈已经认识到营销推广的重要,2010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其中“挺进大别山自行车赛”、“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受到了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预期效果,
但这只是节事活动策划运营的初级阶段,节事活动的影响力、推广力不仅仅要看举办期间,还要看后续阶段,成功的节事活动应该由举办期间引出很多新闻话题,让媒体和公众保持对举办地的长期持续关注,使项目地成为新闻点和投资热地,如博鳌的亚洲经济论坛。
4、缺乏产业聚集规划
黄冈在大别山区和长江沿线旅游资源集聚程度较高,但是前期规划各自为政,项目业态构成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餐饮、住宿”初级阶段。
旅游吸引物规划雷同,项目投资回报简单,很难吸引到有实力的开发商。
缺乏有影响力的开发商带动,很难形成黄冈的旅游产业聚集。
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旅游投资商都会选择产业聚集度高的地区,通过协作经营共同维护项目地的长期市场热度。
5、缺乏老区富民工程
旅游业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国家因此明确提出旅游是富民产业,但是旅游项目往往也仅仅是通过促进就业惠及到民生而已。
因为招商引资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开发商的投资回报,而开发商很少从当地百姓的角度出发,让百姓,尤其是老区人民真正融入到旅游项目开发中,从项目开发中真正直接受益。
黄冈必须改变旅游项目开发模式,使老区人民真正受益。
第三章战略目标
第14条发展理念
构建以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的旅居城市
黄冈不仅有红色大别山的良好生态环境,还有赤壁怀古的古城文化、李时珍的健康产业体系、四祖、五祖的禅修境地、黄冈中学的求学氛围,在城市生活压力、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黄冈是武汉城市圈中最适合人们在工作之外,观光、度假、学习、修身、养性的地方,是人们工作之外的旅居城市。
黄冈不仅仅是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更是武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