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大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181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毛概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毛概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毛概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毛概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大题.docx

《毛概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大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大题.docx

毛概大题

三、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认识到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5、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7、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发站起来的。

×

9、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是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0、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要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

(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1)新中国成立之初,形势错综复杂,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艰巨,国民经济千疮百孔,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因此当时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2)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央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也没有恢复,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不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4、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难以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1、

(1)该观点不正确。

(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3)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有先有后,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达到共同富裕。

2、该观点正确。

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3、

(1)该观点不完全正确。

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2)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3)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4、

(1)此观点错误。

(2)任何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所有社会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发展生产力。

(3)资本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终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本质在于它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4)社会主义能通过改革,冲破生产关系某些体制环节的束缚,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生产力更好地向前发展。

(5)因此,只要联系社会主义制度及体制改革,就不难理解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根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切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起始阶段

2、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

(1)此观点错误。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

(1)此命题正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也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战略提到强国战略的重要地位。

3、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3)在这些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

四、问答题:

1、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题要点: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二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题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时代特色。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题要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

包含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答题要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从理论的形成看,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从理论的内容看,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它正确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

(3)从理论的历史地位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答题要点:

(1)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题要点: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问答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题要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题要点: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老师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就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3、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题要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这是因为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走自己的路,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4)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4、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1、请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科学内涵。

2、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3、我们党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社会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从社会意识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

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

3、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要求。

4、

(1)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4)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1、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

判断。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3)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而非他国的初级阶段。

2、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把握好这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坚持反对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

(4)自觉地、完整地坚持两个基本点,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心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工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实现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五、论述题

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正如邓小平所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3、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