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098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桃花源记.docx

第五单元精神家园桃花源记

第5讲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3.积累名言警句及说理、抒情、写景的名段名篇,并能理解赏析。

4.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5.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

2.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3.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了解文言文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

2.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第一部分:

专题知识

一、文言文文体知识

1.【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在于抒发情怀,阐述观点。

例:

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②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③还有借景抒情的游记,如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等。

2.【说】

这种体裁接近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议论文的一种文体。

无论叙事或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例:

①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文中感叹世上缺少隐者而多爱富贵者,歌颂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的情怀。

②八年级下册韩愈的《马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以“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喻圣明的君王,控诉和讽刺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例: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即为“铭”中的名篇,抒发了作者身居陋室自甘平淡的志趣,言少意深,文字精美。

现代汉语中也用到这种文字记载方式,如①座右铭:

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②墓志铭:

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二、托物言志

(一)知识梳理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如《陋室铭》,借陋室以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指导

1.考点梳理:

1)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理解;

2)托物言志的辨认及其表达作用;

3)写作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解题方法与技巧:

1)托物言志散文阅读:

①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

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

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

②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③抓住议论语句,揭示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扣准议论抒情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2)托物言志及其作用: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要运用好这种手法,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部分:

课内知识

一、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1.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

作品简介: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园诗并序》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以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2.重点字词

1)读音:

阡陌 遂迷骥 郡下 诣豁然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屋舍

2)重点词语:

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乃大惊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诣太守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今义:

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

像这样。

(“说如此”)今义:

这样。

缘古义:

沿。

(“缘溪行”)今义:

缘故,缘分。

延古义: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

延长,延伸。

津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

口液。

5)一词多义

舍:

①舍弃。

“便舍船”②房子。

“屋舍俨然”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不久。

“寻病终”

志:

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

①以前。

“寻向所志”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

①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3.重点句子的意思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4.文章的主旨概括:

主要内容: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主题:

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5.文章写作特点

①虚实相间的手法。

文章一开始就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桃花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真的。

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则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这样始终注意把虚构和现实结合起来,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②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不确切指出年代,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写桃林美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标记却还是没有找到通向桃花源的路,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世界,无迹可寻。

这样层层设疑,悬念迭出,将桃花源写成了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激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③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文第2、3自然段详写了桃花源中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

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声等。

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写得比较简单,突出了故事传奇的性质,使情节更完整。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学常识:

①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有《刘宾客集》。

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重点字词:

惟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古今异义:

往来:

表示交往的人。

来来往往的人。

3.重点句子含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何陋之有?

4.文章结构

第一层:

以比兴引出主旨。

第二层:

陋室环境和日常生活。

第三层: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5.文章主旨概括: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写法:

托物言志。

《爱莲说》

1.文学常识:

①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梦得,北宋哲学家。

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大多一事一议,跟现在杂文相似。

2.重点字词:

蕃植独益濯清涟亭亭亵玩妖君子鲜有闻宜

古今异义词:

鲜:

少。

今义:

鲜艳。

3.重点句子含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话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

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5.文章主旨概括:

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6.写作手法:

①托物言志。

②对比衬托。

文章以“菊之爱”“莲之爱”衬托“莲之爱”,即“爱君子之德”

③象征手法。

莲的直接描述中都有君子的行为在七中,通过联想莲的整体形象,作者心目中君子形象愈鲜明。

二、方法归纳

1.考点梳理

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能正确背诵或默写名句、名段;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4)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5)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

6)理解并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7)能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显的课外文言文,并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8)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的阅读体验,能品味文章的语言及写作特殊;

9)能对课内外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

2.解题思路和技巧

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弄准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

2)解释字义,整体感知;

3)翻译文言文;

4)分类归纳,积累文言文;

5)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三、课堂精讲例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例1:

1.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俨然()

(2)黄发垂髫()(3)诣太守()

(4)刘子骥()(5)武陵人捕鱼为业()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落英缤纷()

(2)才通人()

(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5)皆叹惋()(6)便扶向路()

(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4.根据原文填空。

a.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

(3)初极狭,才通人        初:

(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

     

(5)见渔人,乃大惊乃: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___________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___________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诵读,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

1)()具答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林尽()水源。

例3: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古义:

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3.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1)屋舍俨然()

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

A.彻底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竟B.就C.才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标记B.志向C.做标记

4.第2、3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5.《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的美好境界,寄托了,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6.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例5:

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3.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搭配课堂训练题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

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缘溪行()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林尽水源()6)仿佛若有光()

7)豁然开朗()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阡陌交通()11)悉如外人()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

皆叹惋  皆出酒食D.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5.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

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原文)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例1:

1.选文的作者是代。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②斯是陋室()

③谈笑有鸿儒()④)无丝竹之乱耳()

4.用原文句子填空。

  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文中的“,”来表达。

例2:

1.请将各句“之”的用法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例3: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四、课后自我训练

1.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

2.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1.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5.《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本文写了几种花?

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