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96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培训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本培训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本培训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本培训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本培训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培训8.docx

《校本培训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培训8.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培训8.docx

校本培训8

马庄镇李家大坡小学校本培训

【业务学习】

教师姓名:

时间:

二〇一六年八月

 

附:

各科教学模式

一、在阅读中识字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三)精读课文,品文析句,认识生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二、语文“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段:

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第一步:

自主读书查解生字词

第二步: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

查生字词、阅读---交流收获、印象等---质疑问难

第二段:

合作探究体会感情①学生读思议评②学生读画讲评

第三段:

积累语言学习手法①感情朗读②熟能成诵③精彩片段④背诵仿写

三、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㈠热身(3-5分钟)

㈡复习(约5分钟)

㈢新知呈现(约15分钟)

1.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2.呈现本课的单词与句型。

3.教授新单词和新句型。

㈣练习(不超过10分钟)

㈤巩固拓展(不超过10分钟)

五、品德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2、探究交流3、拓展深化4、激情感染

6、“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路框架

⑴激趣引入:

⑵质疑问难:

⑶选择问题:

⑷猜想假设:

⑸探求方法:

⑹合作探究:

⑺汇报交流:

⑻总结提升:

⑼实践应用⑽拓展延伸

1、如何上好一节课?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在对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始终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语言和板书——课堂的通行证。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

“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

”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

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动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

赋予角色意识的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

正如赞可夫所说的: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学习心得

2、新教师应怎样听课?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

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

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

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

2.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3.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4.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

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1.审美者。

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2.参与者。

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学习心得

 

 

3、理想课堂中的“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课堂“火药”味太浓。

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

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

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

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但这笑声,应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决非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课堂是活跃了,收效却没了,学生的笑应源于教学内容,是一种会心的笑,豁然的笑。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

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

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

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

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

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

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学习心得

4、理想课堂中的“六维度”

 

理想的课堂要体现六维度:

(1)参与度:

全程、全员有效参与

(2)亲和度:

师生间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3)自由度:

学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

(4)结构度:

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系

(5)练习度:

有效的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

(6)延展度:

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学习心得

 

5、浅谈“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

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

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途径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

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

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

四是反思少。

 途经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

清晰、简明。

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

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

适量、适度。

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

灵活、恰当。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

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

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

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

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

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

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

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

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

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

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多么希望教师教得生动有效,多么愿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多么想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呼唤有效!

       有想法还要有行动,那就让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实践、反思,让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永恒的教育追求。

 

学习心得

 

6、怎样打造“有效课堂”?

 

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很多教师都埋怨课都不会上了,而教学目标往往也不能达到。

这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有效呢?

我认为,有效设计、准确把握课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

下面我对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几点。

1、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采用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展开教学。

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从而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

2、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

教师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吸引人、感动人、激励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空间。

3、要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强调激励、唤醒和鼓舞。

激励学生参与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创新的灵动和生成的灵感,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师、生、物、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回应、提升、成就、享受……,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收获、欢乐、信心和生命的自由成长。

生态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生成信息会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鲜活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核实施再生成利用,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学习心得

7、上好一堂好课因素浅析

 

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它说“一块砖盖不起一栋大楼,但一栋楼却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起来的,要盖一栋好楼就要砌好每一块砖。

一堂课教不出一个人才,但人才却是由一堂一堂课培养出来的,要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课。

”的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统一标准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上课,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上课。

  那么,上好一堂课有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教师要对每节课都充满激情,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前提。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如果教师情绪高昂,那么学生也会因感染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必定会营造一种合谐,融洽,轻松的氛围,利于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

他们能够分辨出哪些是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讲话方式,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亲和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感受新知,与之产生共鸣。

三、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 决定因素。

 教材具有系统性,典型性,现实性与创新性。

虽然每一个内容不会交待得很具体明了,但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所以,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对新知有所理解,能够掌握,那么教师要先把教材吃透,深入挖掘其精髓。

才能给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接受新知,探索新知。

四、教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因素。

教学设计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每一节课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不都是零认知水平,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已经对要学的新知曾经接触过,感知过,只是没有系统地放到课本中来学。

所以,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合理,科学地教学环节会让所有的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水到渠成,不必走太多的弯路。

五、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直接体现。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当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教师积极引导,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关注并正确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现象,是上好一节课的闪光之处。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客观的固定因素是基础,但课堂中的生成也极其重要,所以,上好一节课也应该关注生成的问题,运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学习心得

 

 

8、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

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

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

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

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

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于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它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个备课本。

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

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

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要检查备课,老师们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备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

备课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被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教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

为此,希望老师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看着领导的脸色去备课,要坚持我备自己的课,让领导去说吧!

也希望领导们,在去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前,去认真温习一下“备课”的含义,免得把老师都“领”入“导”了“歧途”。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

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

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

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

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

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适当偏向老者、照顾老者时,在备课上不能给老教师下什么特别的“恩惠式圣旨”,否则,利了老教师,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师的“弟子”。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

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

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

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

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

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

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

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

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

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

理由一:

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

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

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

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

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

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

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