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docx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
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11古诗二首
渭城曲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师: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 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二)出示课件导入:
送别诗《渭城曲》
(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件
师:
了解了学习方法,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1.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熟。
指名读读,齐读。
2.课件出示:
好,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
解题: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师:
诗人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于了这首诗中。
我们来看看地图,王维在渭城送他的朋友元二去安西,诗中的阳关就是这个地方。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二)抓字眼,明诗意
那么诗中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1.小组合作:
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在学习和交流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渭城朝雨浥轻尘,出示课件。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
浥:
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齐读这句,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呢?
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示课件
客舍:
旅店。
柳色:
柳象征离别。
新:
焕然一新。
谁来女生读,这句什么意思呢?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
师小结:
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他看到了什么?
雨客舍柳色
·劝君更尽一杯酒,出示课件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更”说明了什么?
?
(劝酒多次,喝了很多杯酒)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
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课件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出示课件好,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吧!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我们看看这首诗:
1.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我们看到了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自然风景图,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感受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1.请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景和情吧!
2.教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
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
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让我们在这首优美的曲子当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
朝雨
景色优美客舍
柳色
送别依依惜别
别董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会拼写“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能区别“已”和“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难点:
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方法:
本次课程主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积极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复习以往学过的赠别诗篇,收集一些有名的赠别佳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着离别。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送别亲人或友人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呢?
(要保重身体;要经常联系;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要记得找我……)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常用的离别赠言。
那么,古代的那些人呢?
他们又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或者是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然后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知道的赠别诗句也很多。
那么,今天的这一课,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别董大》。
(板书课题)
(2)学习《别董大》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
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简单了解一下董大。
(董大:
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
教师可补充:
董大,他的名字叫做董庭兰。
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
所以,此诗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别董庭兰。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
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
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
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
而董大虽然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友高适就为他送行。
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当时送别的情景吧!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节奏和停顿。
(教师提示:
“曛”的读音与写法;“己”和“已”的区别。
)
学生自由轻读
谁愿意起来把诗读一遍?
指名读
(2)齐读第一、二句诗。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知道这是写景的句子。
现在,请同学们用笔把描写到的景物勾画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他是如何去描绘这些景物的?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
(3)黄云?
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的云都是白云或乌云,这里怎么会是黄云呢?
大家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千里黄云”中“千里”就是一千里的意思吗?
(教师点拨:
当时他们分别的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漫天,所以云也显出黄色。
“千里”在这是虚指,意为满天都是。
)
接下来,这里的“北风吹雁”中的“吹”是什么意思呢?
“雪纷纷”又是什么样子呢?
(吹:
在此是“送走”的意思。
纷纷:
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
(4)到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
看看有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呢?
(北风呼啸,黄沙漫天,原本灿烂的太阳也黯然失色,变得惨白昏暗了。
乘着疾驰寒风,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群大雁离开故土向南方飞去。
)
(5)面对着这样的情景,结合诗人的遭遇,想一想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诗人写景的用意又是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仕途不畅,生活困顿的内心积郁;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渺茫的忧虑。
写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壮氛围,也为后两句的劝慰之辞积蓄力量。
)
(6)学生齐读全诗。
作者在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情景之后,立即对友人说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中的“知己”是什么意思?
君又是指的谁?
(知己:
知心的人。
君:
古代对男性的尊称,在此指董大。
)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要问前途担心,你走到哪里,都会有知心朋友!
)
(7)下面,有谁愿意起来描绘一下全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
大家看,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的多么的鼓舞人心啊!
现在我们弄懂了全诗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3.反复思考品读,入境悟情。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
下面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一听,想一想诗的意境,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感受。
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送别,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
或者你就是董大,此时,你听了诗人的话后心情怎样?
又有什么话对诗人说呢?
指名学生回答。
(3)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发现在刚才你们是“诗人”的时候,有同学这样对董大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相信我们很快会在见面!
”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中有怎样的情感?
在送别时,说这样的话是想表达你的——依依不舍。
除了包含着依依不舍的赠言,我们还有同学是这样说的:
“朋友,快扬起人生的风帆,努力冲破激流巨浪。
不要担心,我永远给你自信的目光,灿烂的笑容,你一定会成功!
”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呢?
这是不是在劝说朋友要继续努力,激励朋友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放弃呢?
(4)大家看,在送别时,我们有大致两种情感可以表达,一种是我们的依依不舍,另一种是我们的劝慰和激励!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情感?
有没有同学刚才说的那些情感呢?
有依依不舍吗?
在哪里?
有激励和劝慰吗?
又在哪里呢?
(从全诗可知,有从依依不舍的悲凉之情到慷慨激昂的劝慰激励之情的转变。
)(板书)
(5)在介绍背景时曾提到当时高适和董大的遭遇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处在仕途不达的境遇中。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这后两句诗除了可看作诗人高适送给董大的离别劝慰之言外,是不是也可把这两句诗送给高适自己呢?
如果是送给自己的,这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虽名为“别董大”,但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必胜信念。
)(板书)
4.情景再现,一展文采。
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别董大》改写成一篇小文章,不少于100字。
(三)小结
通过大家的写作,我相信同学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学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在送别友人时,不仅仅可以表达我们的不舍之情,我们还可以抒发一下慷慨激昂甚至是壮伟之音,我们要对友人进行劝慰和激励,更要让他充满信心和力量!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景送别情
胸怀抱负
劝慰激励
依依不舍
雪
雁
北风
白日
黄云
12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学会书写本课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虚伪、应付、戛然而止、内疚、憨态可掬、惭愧”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与布娃娃咪咪乔相关的故事,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4.留意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了解妈妈的情感变化。
5.能就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以及妈妈的情感变化。
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从女儿的行为中,领略到女儿天真幼稚但对世界充满爱的美好心灵。
2.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带女儿出门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严重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代的。
这样的叙述顺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需要教学中给予关注。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学生答: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通过你们的预习,你对咪咪乔有哪些了解?
(预设及设计意图:
生:
我知道“咪咪乔”是小女孩的布娃娃;
其他学生可以接着补充:
小女孩把布娃娃“咪咪乔”看做自己的孩子。
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可能说出文章中的爸爸、妈妈、警察和小女孩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
这一点不做强求,只为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2.激趣:
你有类似于“咪咪乔”的玩具吗?
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与你心爱的玩具间的感人故事吧!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谈自身的故事,让学生与文中小女孩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注:
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读文情况,挑选出易错读音,易错字,写到黑板上。
“膝”“疚”“模”的读音。
“歉”“警”的字形。
设计意图:
A、开火车读课文,目的是检查不同程度的学生预习、读课文的掌握程度。
B、针对学生读课文时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生字、生词的指导。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记生词的方法,不需要老师把每一个生字、生词讲的面面俱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C、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条。
预设出现的问题:
在总结概括中,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十字路口交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
)学生不一定会概括的准确到位,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再细读课文,分部分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件事是现在发生的,哪件事是过去发生的?
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反映时间及地点转换的一些词语,如“终于有一天”、“话回到现在”、“那天晚上”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既利于把握课文内容,又渗透写作的顺序,在阅读中学习习作。
该环节也是在解决本课阅读的关于“插叙”的这个难点。
三、精读课文,品词悟情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人物?
(女儿、爸爸、妈妈和警察)
设计意图:
抓住理解文章的中心问题来展开对文正主旨的分析。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他们分别对“咪咪乔”有怎样的态度?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勾画词句,并作上适当的批注。
用心读一读,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策略: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采用情感主线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学生抓每一个人物的情感态度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语句来入手,但在细节分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按每一个故事情节来分析、品味。
即:
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十字路口交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
三个层次来分析、品味。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
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
关于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处细节:
1.我准备带女儿出门:
“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
“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
2.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
“坐好。
”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拍拍她,说:
“坐好。
”
3.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
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
女儿在抽噎声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4.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
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
“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
教学策略:
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并不困难,关键是再抓住关键语句的同时,对于人物感情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把所理解的人物情感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女儿对咪咪乔的相关态度及语句引出每一部分中相对应的妈妈、爸爸、警察的态度。
文章分析:
(一)女孩对咪咪乔的感情以及作者对女儿这种行为的态度。
(1)根据学生抓住的第1、2两句来理解,小女孩对咪咪乔的态度。
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体会。
看课文的第1、2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女儿非常喜欢咪咪乔,她把咪咪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指名读这两段话,看能不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传递给我们听者?
(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女儿是什么态度?
(不走样地学舌)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
此时,作者认为女儿是怎样的?
(天真的、幼稚的)
(4)从哪些词中可以理解女儿的天真、幼稚?
(“奔向”“抱起”“拍拍她”“不走样地学舌”)
(5)抓住这些词语,再读,把这些词语重读,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抓词、抓句来理解文章的能力,并教会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悟情,把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相对于女儿对于咪咪乔的态度,爸爸妈妈是怎样的态度呢?
找到相对应的语句。
(文章3、4自然段)
学生可能抓住的相关细节:
1、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
2、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
……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3、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
根据学生抓到的语句,“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体会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
(由1、2自然段中的幼稚、天真的想法——3、4自然段中的习以为常——承认(虚伪和应付)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理解,做相应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
学生的理解可能只能理解到这一层面上,至于更深一层的意思(父母对女儿的那份宽容、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语句:
“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识中,却在等待着女儿慢慢长大,从童话世界中剥离出来,和我们取得共识。
”来理解父母的那份宽容。
(三)针对学生抓到的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第3个语句来理解文章的第5、6自然段。
“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
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
女儿在抽噎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
引导学生体会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
太喜欢咪咪乔了,而导致咪咪乔受到伤害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伤心。
相对应女儿的态度,爸爸、妈妈是怎样的表现呢?
自由读5、6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态度的相应语句。
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
(1)终于有一天,我们给了咪咪乔严重的伤害。
(2)虽说我俩表示了加倍的歉意,女儿依旧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
这让我们不耐烦了,后来我们干脆不予理会。
教学策略:
抓句子学生可能抓的比较准确,但对这两个句子的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
学生有可能就理解到“不耐烦”。
但作者的情感变化没有体会出来。
在引领学生体会这一层含义时,可以抓住“终于”“严重伤害”“加倍歉意”来理解作者态度上的转变。
“终于”“严重伤害”可以体会出:
作者无形中承认了咪咪乔是有生命的,损害了咪咪乔这件事给作者了一定的触动,说明她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所以作者后来的做法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表示了加倍的歉意,说明她通过这件事逐渐地走进了女儿的情感世界。
理解到这,有的学生可能还抓住“不耐烦”来诠释作者的态度,可以引领学生分析不耐烦的原因:
因为我俩表示了加倍的歉意,女儿依旧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
而导致的“不耐烦”。
从语句“女儿是在抽噎声中睡去的,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中可以体会到作为母亲的那种内疚感。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来体会作者在这件事中的情感。
(四)针对学生抓到的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第4个语句来理解文章的第7——11自然段。
“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
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
“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
针对女儿这一系列的表现,可以体会到女儿的什么样的情感呢?
(善良、焦急)
面对女儿的这种表现,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
(吃惊、出人意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像一个无助的婴儿。
)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开始有了对咪咪乔的关注;有了对咪咪乔的怜爱。
这种情感变化缘由什么?
(来自女儿对咪咪乔的反应“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
教学策略:
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下由于女儿的影响,而使作者情感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7、8、9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女儿的那份焦急。
面对女儿的行为,警察是什么样的态度?
抓住相关的语句。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很容易,
(1)“那个交警果断地做了一个手势,两边汽车就在即将交会的时候戛然而止。
交警跳下岗亭把布娃娃拾了——不,“抱”了起来。
(2)他立正,举手敬礼:
“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却并不把咪咪乔给我……郑重地交给她,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
“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
通过警察的表现,体会到“警察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
”
面对女儿和警察的表现,我是怎样的态度?
从那体现出来?
对于这一问题,有的同学可能直接找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但第1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也能体现此时我的态度和感受。
可以引领学生理解。
“这次他说的‘孩子’,分明是指布娃娃咪咪乔。
”从这一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惭愧之情,从警察的表现,想到自己对咪咪乔的冷漠、疏忽,而感到惭愧、内疚。
从这里直接引导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哪些词写出了我的愧疚?
和女儿给我的感动?
生:
“未曾有过的温情”“抚摩”“包好的什么”“触”
从作者的愧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表示对自己以往行为的反思,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那看似幼稚的举动却是最纯真、最美心灵的展示。
)
(六)对文章中题思路的梳理:
女儿对待咪咪乔:
喜欢、爱护、尊重
妈妈:
(由1、2自然段中的幼稚、天真的想法——3、4自然段习以为常——承认(虚伪和应付)——5、6自然段的内疚(不耐烦、应付)——7至12自然段的愧疚(女儿与警察行为的感动)
警察:
尊重与理解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
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
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
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13*祖父·后园·我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了关于“祖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