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8446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docx

揭阳风情乡野奇谈

乡野奇谈

大颠灵山传佳话

大颠是唐朝潮阳的知名高僧,民间广泛流传他的传说。

一、助民砍柴

一天,大颠看到几个樵夫正在砍柴割草,禅心不禁一动,便轻快地跑到众人跟前,合十施礼道:

“众位施主辛苦了!

众人见眼前突然而来的老僧态度诚恳,便一边擦汗一边答道:

“多谢大师关怀,我等是前面洪氏村洪府的佣人,上山砍柴割草当然是辛苦的。

但家主洪长者对待下人宽厚仁慈,所以辛苦一点也甘愿!

大颠闻言,便与他们交谈起来。

原来洪长者名圭,祖籍福建莆田人,祖孙三代连举进士,先后为朝廷命官。

后因洪圭谪刺潮州,举家随官来潮,并在地旷人稀的练江之滨,拓建洪氏村(即今之岐北乡);又招募民夫,垦荒造田,租给贫民耕种,遂富甲潮郡。

由于他乐善好施,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洪长者。

不觉晌午。

大颠道:

“贫僧耽误众位的时间,理应给你们帮帮忙才对!

”  众佣人道:

“多谢大师美意,你一个人能帮多少呢?

大颠微笑不答,信手在地上摘几条草芯,折了几条枯枝,轻快地捆捆绑绑,变成一撮小柴草捆儿,放在掌心上,轻轻运气向山坡一吹,一捆捆的薪柴顿时铺满山坡。

大家这一惊非同小可,都不约而同地纷纷跪倒在地上。

当他们抬头定睛细看时,那位神秘的老憎已不知去向了。

次日,洪府众佣人吃过早餐,正要上山打柴割草,忽见昨天的那位老憎,正合十躬身立于门外。

大家又惊又喜,七嘴八舌他说:

“大师法力高强,今天能否再给我们帮忙?

“能!

出家人慈悲为怀,只要贫憎力所能及,自然也可以相帮。

你们且回院内,只消贫僧在院外略施小技,包管有许多柴草可供贵府烧用。

不过,你们切莫多嘴!

”大颠说完,众佣人都欢欢喜喜地涌人院内。

这时,大家还未立定脚跟,一捆捆的枯柴干草,鱼贯地飞越院墙落入院内。

佣人们忙于收拾,累得满头大汗。

不一会儿,院内已经堆起一座柴草的小山。

不知哪个佣人忘情地高喊一声“够了!

”柴草便不再飞入院内了。

众人连忙涌出院外,怎知那位好心的老僧又不知去向了。

大家清点柴草捆数,估算足足可以休息几天。

为了不让总管知道,便约定不要提起这件奇事。

几天后,柴草快要烧完了,洪府总管也发现众人怠工,便生气地说:

“你们偷懒不上山,柴草烧完了,就烧你们的脚骨!

”众人被骂,赶快带上镰刀斧头,又上幽岭打柴割草去了。

这时,厨子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他在后院看见灶前蹲着一位老僧,若无其事地将双脚伸入灶膛当柴烧……

总管闻报大惊,急忙随厨子奔向厨房。

他俩穿廊过院,只见府内桌脚、椅脚,正着火燃烧。

总管忙命仆役救火,自己则冲入厨房,果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僧,正把双脚伸在灶膛里。

总管见状,语无伦次他说:

“老和尚,你难道疯了吗?

我刚才只不过信口吓吓下人,你何必认真起来?

你仙居何处,何时进入洪府?

请你快将双脚伸出灶瞠吧!

老僧口中连称:

“阿弥陀佛”,然后将双脚慢慢移离火坑,竟然不损他的一根毫毛。

奇怪的是府内的桌脚,椅脚,却齐刷刷地被烧短了一截。

洪长者在内院闻报,颇感诧异。

他断定是异人出现,必有缘由。

正侍传话邀请老僧相见,总管已陪伴着大颠进来。

洪长春离座相迎,问道:

“大师驾临寒舍,有何见教?

“贫僧大颠,与施主同饮一江水、都是故乡人。

贫僧昔年在西岩出家,后又往各地游学参师,近年回归本境,设道场以弘佛法。

日前游经贵境,听说施主乐善好施,因此特登贵府求施主布施一片山地;以辟禅林,未知施主岂愿俯允?

”  洪长者想道:

“在洪氏山地上建庵事佛,必能使合境平安,这也是一件好事,何况洪氏山地甚为宽广呢!

”于是,慷慨答应了大颠的请求。

二、土坑拔木

大颠化来了山地,便开始化缘集资,筹办建寺事宜。

一天,大颠告辞众徒,说要往闽南林区,化缘建寺之材。

不久,大颠只身空手回来了。

众弟子不知师父到闽南购木之事办得如何,都不敢启口探问。

大颠领众弟子来到山前小溪畔,用锡杖在地上划出了一个圆圈,即命几个弟子在圈内挖一个大窟窿,然后站在窟窿旁,指着刚挖好的土坑说:

“这土坑叫拔木坞,为师从闽南所化的建寺木材,已全部运到这里。

你们要听从为师指点,齐心协力,将全部杉木从坞内拔上来,但千万不要多嘴!

众弟子将信将疑,大颠话音刚落,拔术坞便徐徐冒出杉木的一端。

众弟子都惊喜地喊道:

“阿弥陀佛,佛法无边!

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动冒出坞面的杉木,拉的拉,抬的抬,顷刻之间,山坡上已堆起一座木材的小山。

此时,大颠早先聘定的木匠,闻讯匆匆赶到现场。

他眼见僧众汗流浃背,忙着拔木搬杉,心情十分激动;又见巨木已堆积成山,便一边急急忙忙地量着材积,一边惊喜地高喊:

“太多了,太多了!

够了!

……”

焉知木匠的话音刚落,三根径满三尺的巨木,刚冒出坞面数尺便停住了。

木匠和众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谁都无法把它拔出来。

大家面面相觑,无能为力,而师父早已飘然步入草庵去了。

后来,在大规模的施工过程中,木匠比比划划,总挑选不到恰当的杉木可作大殿主梁。

可是,拔木坞中那三根列成品字形的巨大杉木,却好像生了根一样……

三、袖影化田

洪长者自从布施幽岭创建灵山禅院以后,耳闻目睹禅院香火日盛,对大颠更为信服,认为礼佛必能造福子孙,便决心要再捐一份田产给灵山。

一天,洪长者亲率家眷登上灵山寺礼佛贡僧。

大颠和尚闻报即引领全寺众僧出山门迎接,将他们延请到客堂中待茶。

寒暄已毕,洪圭便将心事告诉大颠道:

“老朽赋闲居家,每闻禅师高风、心生诚敬。

为示心迹,愿再献田产,权作佛前灯油之资,未知宝刹需田地多少?

“阿弥陀佛,广种福田,积德消灾,福荫儿孙,然而佛法无边,施主田园有畔,未知贵府田地四至疆界如何?

洪长者道:

“舍下田地广袤,阡陌连云,百顷无间,春种秋实,还算丰足!

“善哉善哉,未知施主乐施多少?

洪圭起身作揖,慷慨答道:

“愿随禅师化度!

大颠也起身答礼,郑重地说:

“田地为天下物,也即日下物,就以贫僧明晨日下展一袖影为度,未知施主尊意如何?

洪长者自忖大颠以袖影化度,实非奢求,便应允了……

翌晨,天刚徽明,灵山僧众修完早课,打开山门,只见朝霞已将东方天空染成绯红。

该时,大颠禅师头戴五佛禅帽,身披千佛绛红袈娑,手拄乌藤禅杖,足着橙黄僧鞋,步出山门,迎着朝霞,矫健地踏上灵山寺后主峰——草勾尖。

此刻,浴日出海,万道金光向着灵山方向飞射而来。

当日光刚飞越草勾尖峰之际,大颠舒开广袖,袖影覆盖处,红光铺天盖地而下,从峰尖对准灵山寺一直伸向远方。

随着袖影的推移,影区边缘自动浮现一道田界;影区之内,也被袈娑衲缝分隔成整齐的丘间,其状如袈娑。

众人亲睹眼前奇观,皆大为惊异。

洪施主更为心悦诚服。

欣然对大颠说:

“天下田,日下物,也即禅师袖里物,老朽便将其布施入寺,真真正正在佛前为子孙种下福田!

洪施主回到府中,即命仆役前往丈量“袖影之区”的面积,结果竟然超过1000亩。

四、刺史留衣

传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

被贬到地处边陲的潮州任刺史。

在到达州治那天,下属官吏、全城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

韩愈骑着高头骏马,面对簇拥的人群,心情十分激动。

这时,一个容貌奇丑的和尚,口露两颗长牙,夹于人群之中,韩愈一眼瞥见,低声地告诉跟随的官员:

“这人一定是个恶僧!

”随员理解这位新上司反佛及僧的心情,不禁呵呵大笑。

次日,韩愈刚升堂办理州务,跟班便呈上一小包东西,禀道:

“启禀大人,这东西是昨天那个丑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不由吓了一跳、里面包的,竟是两颗带着血迹的大长牙。

他急命跟班传那个和尚进来询问,可是那个和尚已飘然无踪了。

州吏告诉韩愈说:

“禀大人,这个和尚经常在城内的寺院往来,据说是个善良的云游僧!

”韩愈闻言,内心深感不安,负疚地对大家说:

“我单凭相貌轻率地给一个人下结论,枉屈了好人,这个教训大家都要记住啊!

他当堂挥笔写了“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送到那和尚常来居住的寺院,以示歉意。

于是,僧人便易其寺名为“叩齿庵”。

原来,这和尚就是有名的法师大颠和尚,韩愈也早闻其名。

即修书一封,写上“久闻道德,切思见颜”云云。

焉知派去的人,却捎回一个“空”字。

大颠果然不愿应邀前来。

韩愈忖度大颠必定误解他的好意,便另修一书,更恳切地陈叙邀见之意。

可是大颠对来使避而不见,而且命门徒惠匀佯称:

“师父云游未归。

韩愈又一次修书,邀请大颠。

大颠禅师接受了韩刺史郑重三请的盛意,渡海到潮州府衙会见韩愈。

他们这次会面,对各自崇仰的学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谈经论道,好几天之后,才送大颠返回灵山寺。

不久,韩愈来到灵山寺,拜访大颠禅师。

大颠禅师用佛门的礼节款待韩刺史一行,当晚把他们留在寺内安歇。

大颠命门徒三平烹茶招待客人。

韩愈诚恳地请教大颠和尚:

“下官公务繁忙,无暇观阅佛经,为了广增见闻,禅师何妨将你事佛的要领告诉我!

大颠和尚对佛教禅宗的修炼已登堂入室。

他为了显示禅宗的奥妙,便“入定”良久而不答,反而问韩愈:

“你懂得其中的奥秘了吗?

”韩愈莫名其妙,沉吟不语。

其门徒三平见状,故意敲禅床三下。

大颠严肃地说:

“你敲床做什么?

”三平急忙跪下叩道:

“师父之意,乃告韩公‘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先以定力平息杂虑,然后依佛理进行修炼,以期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韩愈闻言,若有所悟地说:

“和尚门风高峻,下官领会令高徒的启示,明白了你们佛法的要诀了!

大颠禅师合十口称:

“阿弥陀佛!

他们谈经论道,切磋砥砺,无拘无束,感情愈来愈亲密。

此后,韩愈与大颠又互相访候,友情与日惧增。

元和十四年十月,韩愈忽然接到皇帝的圣旨,命他闻旨即走马移任袁州刺史。

时间十分急促,转眼就要离开潮州了。

他十分珍惜和大颠和尚结下的情谊,便特意再登灵山寺,亲自向大颠道别。

凉风飒飒,马儿嘶鸣,两人互致珍重,别情依依。

韩愈感慨地脱下身上的二袭官服锦袍,郑重地奉赠大颠禅师作为留念,以寓“依依惜别”之情。

韩愈离开灵山寺,离开潮州城,奉旨到袁州赴任去了。

大颠特在该地建一精致亭子,把他们交往的事迹,勒石立于亭内,取名“留衣亭”。

何野云沉船出米

传说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死后,被任命为榕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

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

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与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

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

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

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

廖天佐隐居黎明洞

廖天佐,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死于清朝康熙年间,祖居甲子,随父经商于捷胜城。

廖氏才华出众,十争岁便考得秀才,但其时朝廷黑暗,考官贪财索贿,舞弊盛行,廖氏几次乡试皆因考官索贿不遂而遭排弃,以致名落孙山。

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海滨石厝洞。

该洞系大石垒叠之中间洞隙。

面对南海万里汪洋,波涛澎湃。

早观日出,晚观落霞,夜听涛声和渔歌,可算超脱惬意。

但廖氏毕竟凡心未灰,壮志未灭,虽居海隅石室,犹念社稷苍生。

盼望有朝一日,吏治澄清,国运昌盛,犹如黑夜终将消逝,黎明可望到来。

因此他将所居石厝洞改名为“黎明洞”。

不久,又有一位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奸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并与廖氏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二名士。

许阿梅侠义心肠

一、拦江戏员外

清末时期,潮州普宁铁山脚下北山村,有个许阿梅,曾经在村前的练江晖含墟摆渡,糊口度生。

有一日,邻县有个孙员外,带着3名随从,欲过渡往普宁城。

当时正值汛期,水流湍急,洪峰翻滚。

许阿梅船停江边,见这帮平日欺人的家伙,心里很厌恶。

站在船头,欲理不理地说:

“四位要过渡,渡钱要一个光洋!

”孙员外平日搭的是免钱渡,今日见阿梅这般放肆,心里顿时火起,举起手杖欲打,但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随即改装笑脸说:

“一个就一个吧!

”说罢跨步下船。

船划到半江,许阿梅提出要先收钱。

孙员外皮笑肉不笑地说:

“过江还你不迟。

”只见阿梅二活没说,把船竿向水里一点,自己像燕子一样,飞身跃过驶在旁边的一位朋友的船上。

那只载着孙员外的渡船,在浪涛中摇摆,打晃子,吓得孙员外面如土色。

随从中有一个自认识水性的,跳入江中固船,不跳则罢,一跳便给波涛卷进渔民架设的“鱼糁”(诱鱼窝)里,衣服被荆棘钩住,想挣脱却钩得愈紧,上又上不得,游又游不动,心里发毛,大喊救命,无人理睬。

员外坐的渡船,颠簸欲沉,吓得连声叫喊“给你二百银……”这时,两岸等着过渡的穷苦百姓,无不拍手大笑,齐声嚷着:

“沉呀!

沉呀!

阿梅看看差不多了,才叫朋友将船划近,飞身过船,收了渡金,把船撑到对岸。

二、沉麻救杨生

有一年正月,许阿梅与船友们为财主撑船载赤沙糖往府城潮州,卸货后,又装上苎麻,准备运回。

就在这时,从府城东门骤然跑出一个书生,后面一个手拿朴刀的公差,紧紧追赶。

书生跑到湘子桥边,急中生智,朝阿梅船上一跳,钻入苎麻堆,爬进船舱里……尾随追来的公差,也随着跳上船,正欲钻入苎麻堆时,被机智的许阿梅将苎麻堆一推,只听扑通一声,公差连人带着几捆苎麻掉进韩江。

“救人捞麻呀!

”许阿梅虚张声势跳下江去。

这时,只见挣扎着的公差,双手抓着船舷,欲攀上船,阿梅眼快,双手托起足有300斤重的湿麻捆,假装欲掀上船之势,对准公差猛力一砸,哎呀一声,公差又沉下水里,阿梅又托词救人,顺势钻入水底,紧紧地抱住公差的一只脚,让他享个“饱水福”。

隔了一阵,阿梅才把公差托上船来,公差已是半死半活了。

这时,又来了两个公差,把所有苎麻都搜个通透,但是却不见书生踪影。

麻捆全打捞上来了。

站在船头的许阿梅一本正经地质问公差:

“你们抓人是怎样抓法?

把我们的苎麻都推落水,看怎样赔偿头家?

”三个公差明知有弊,却又抓不到把柄,只好自认倒霉,夹着尾巴溜上岸去。

原来那书生就是潮阳贵屿廪生、潮州农民起义的穿针引线人杨臣尧。

因当日进城活动,恰好被公差发觉,跟踪追捕,当杨臣尧跳进阿梅的船舱时,混乱中,船友们已把他救走。

隔年,杨臣尧当了阿梅义军的军师。

陈炳春父子异礼

陈炳春是东湖仙居村人,因出洋经商而发家。

民国初年,他在外砂新村兴建一座大宅院,并购置大量田地,富甲一方。

1945年,陈炳春和长子陈益章遇害身亡。

陈家亲属想把他们的骨骸埋葬家乡。

时因战事,交通不便,只好把他们的灵柩暂时停放。

翌年,陈益章的灵柩先运回家乡的上葛尾埔埋葬。

由字陈家是华侨大富翁,所以葬礼特别隆重。

附近村民得知消息,急忙准备三牲祭品,从下埔桥到下葬地点相距三里路中间,设点祭拜,有的人竟用一个猪头移了三个地方,连获三次赠礼。

第二年开春,陈炳春的灵柩也将运回家乡落葬,地点选择在外砂金洲堤脚埔地。

消息传开,四乡六里的人都停下工作,冒着春寒,天色微亮便搬起四方桌,前往下埔桥旁摆设祭品,一张张祭桌排成长达两公里的长龙。

大家都希望这一次比上一次更能获利。

谁知,这一次陈家委派治丧的主办人,为了从中渔利,只回赠每人两元。

并且为防备一个猪头多次祭拜,用刀在猪头上划上一个记号。

许多人都吃了大亏。

家人都埋怨说:

“赶人食早早去拜陈炳春。

黄汉宗愤世疾俗

黄汉宗小名黄海,是清朝海丰县可塘镇黄厝港村人。

道光年间乡试中,名列第19名举人。

论才学文章,本可以继续升攀、平步青云,然其时朝政腐败,豺狼冠缨,黎民士庶苦不堪言。

汉宗看到官场黑暗,不愿为官,委身乡里,为里人鸣不平,为乡梓抗恶吏,为官庙堂院题诗联,为婚丧嫁娶写词章。

几凡民间诉讼,族姓纠纷以至历史冤结等疑难杂事而不得解者,都找他代笔代言,出面解决,他鉴于公理正义,亦乐意帮忙。

故民间有“要通,找黄汉宗”之说。

一、状词助寡妇

某村青年寡妇思改嫁,但知道事情难办,家公坚决反对,族亲邻里也诸多非议,不得已找黄汉宗,汉宗听完诉说,即动手为她写状子,居然获得胜诉,准予改嫁。

状子是这样写的:

“公无婆,叔无妇,妾无夫。

九椽瓦,三张铺。

不改嫁,恐沾污。

状子先说明告状人的家人简况——两男一女,接着点出居住环境——三张睡床几乎连成通铺,最后申明不得不改嫁的理由。

按封建礼法,寡妇一般是不能改嫁的。

但黄举人却利用封建社会的另一条礼法——男女授受不亲,把家居困难与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写得透彻又尖锐,使改嫁成为合理要求。

二、巧诗戒赌博

当时,乡里赌博之风甚炽,黄汉宗忧心忡忡,便写了一首诗《戒赌拆字诗》,诗云:

                    者贝原来今贝先,

                      谁知分贝在眼前。

                      分贝到头士四贝,

                     士四贝后戎贝连。

全诗四句,每句都有个贝字,者贝赌,今贝为贪,分贝为贫,士四贝为卖,戎贝为贼。

合起来就是:

赌从贪起,贫在眼前。

输光必卖,卖光必盗(贼)。

赌、贫、卖、贼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赌者的下场是多么可悲可憎。

三、妙联讽公局

公局是当时政府特设的民间议事机构,表面上是加强民间联系,反映民情,实际上是利用地方乡绅强化对人民统治的机关。

公局乡绅乘机贪污舞弊,使人民不胜其苦。

黄汉宗有鉴于此,愤懑难乎,遂写下对联:

题讽公局对联之一    

                  装成八面威风弯出去私心一点(公字)

                  摆出大尸模样勾入来有口无言(局字)

题讽公局对联之二     

                  缙绅诸公、公前公后、公出公入、公然在一起办公,

                  公道何存、公心何忍、似此办公大可恶;     

                  团练总局、局上局下、局来局去、局出了许多银子,

                  局内者甘、局外者苦、岂能结局得升平。

     

四、蚊赋斥官场

当时举目神州,疮痍遍地,而衙门华院,尽是噬喙之辈。

于是,黄汉宗把这群败类统称为吸血鬼,写成《蚊赋》:

尝思天地氤氲而万物化生,品类繁细则善恶殊形。

若乃至微之物,藉卑湿而长成。

身轻嘴利,毒甚锐鹰。

两翼六足,白鸟成鸣。

不使人喜,从令人憎。

黄昏鼓噪,呼友唤朋。

百物偃息,独尔嗡嗡。

穿窗入户,闻气寻声。

循缝钻隙,罔忌夜行。

思下帏之董子,忆入幕之郗生。

不思吴猛之孝道,空入苏妹之诗情。

以人有限之膏血,作尔毋厌之汤羹。

方喙之痛楚难忍,被食后疾痒倍增。

将辗转而反侧,则载飞而载鸣。

聊将手以挥之,复临而叮咛。

情怀被尔搅触,百虑为尔顿兴。

虽陈博之善眠也觉,即庄周之梦蝶不成。

欲愤怒而弃尔,将何计以揣争?

思诸葛于博望,忆田单于辽城。

知火攻为善策,即跃起而取灯。

添文公之清膏,试商辛之极刑。

既焚翅而断足,忽报投于油坑。

乃得一而心已快,必尽戮而气方平。

炮烙虽云酷烈,按律理之罪犹轻。

嗟夫!

尔既生为物类,饮喙岂无可能。

绿野之草丰茂,长江之水深情。

宜结交于蚨蝶,亦可逐队乎流萤。

皆所望而不瑞,奈何食人以求生?

因嘴利所以祸速,为贪食以致命轻。

虽仁人君子,见尔岂能有哀矜。

灭尔曹以高枕,不觉东方之既明。

黄义生妙联讽贪官

清朝乾隆年间,揭邑梅都有一才子黄义生,生平嫉恶如仇,恢谐风趣。

当他在揭阳县衙任书办时,见县官只晓得搜刮民财,奉承上司,不理民间疾苦,心中十分不满,但苦于是顶头上司,故莫耐他何,真是敢怒不敢言。

这年大年三十夜,县官竟在县衙门口贴上春联,上联是: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是:

“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是“福庇百姓。

初一清晨,县官还昏睡锦帐里,衙门口已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还不时有人高声喝彩“写得真妙呀!

”群众喝彩声将他吵醒。

他细听一阵,才十分得意地起身,搂着正在梳妆的小妾说:

“夫人,下官文彩如何?

”那小妾一听,即回眸一笑并打情骂俏地说:

“看你肚大如牛,想不到竟能写出好对子,教万民折服,真是可喜可贺!

”谁知正说间,有一衙役慌慌张张地撞进卧室道:

“禀老爷,事情不好了,不知是谁在春联外又贴了一副白对联。

”他一听,急推开小妾,顾不得穿上外衣便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衙门口,举目一望,登时满脸煞白,只见上联写的是:

“十年寒窗九载煎熬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下联是:

“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酒肉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苦煞万民。

”县官一见,登时昏倒。

石仔坪钟林斩子

南明永历年间,揭阳鮀浦人钟林,因为不堪官府的欺压,聚集村中穷人,到揭阳北面山岭后石仔坪,揭竿而起,反抗官兵,被拥为寨主。

钟林有个儿子,由于他父亲军务繁忙、疏于管教,终于成了个花花公子。

多次背着他爹到山下行盗、嫖赌吃喝。

钟林一怒之下,为严肃军纪,将其赶下山。

钟林的儿子被赶下山后,心中不服,混进县衙充当一名差役。

当差后,无人管教,终日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回乡六里怨声盈耳。

钟林多次去信规劝他改邪归正,可是他却当耳边风。

过了些时,一次,钟林的儿子接到他爹来信,正自观看,知县蒋寅冷笑对他说:

“啊!

原来你是石仔坪山寇钟林之子,那好吧,就让你勾结山寇作内应吧!

”他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跪下求饶。

蒋寅见机,点点头说:

“既然如此,你可起来。

”蒋寅附耳授计,钟林的儿子连连点头答应。

那日,钟林接到儿子回书,书中表示愿意悔改,并说明天将伺机脱身上山,共商夺取揭阳城之计,钟林将信将疑。

第二天,儿子果然上山。

这时,寨兵密告寨主,今天上山采樵之人比往时多出一倍,钟林一听,即密令寨兵严加监视。

有顷,正值钟林与儿子商谈夺取揭阳城之计时,忽见探子匆忙来报:

“禀寨主,今有清兵人马进山,请令定夺。

”钟林未曾开口,他儿子却立即站起来说:

“狗官如此放肆,待我上前看个究竟!

”钟林本已对今日反常迹象有所怀疑,今儿子如此冲动,更存戒心,幸得他早已严加布防,以防万一。

今见儿子急爱出帐,即劝阻说:

“且慢!

你若出去露脸,岂不露出破绽。

”儿子一见他爹来阻,即焦急地说:

“暴露也不怕,反正我也再不回县衙了。

他儿子一出寨门,来到山前,即吹口哨。

山下官兵一听暗号,即摇旗呐喊冲上山来,当官兵大队人马到达半山腰时,听见山上一阵号角响,砸得官兵呼爹喊娘,狼奔豕突地逃命。

是役,官兵伤亡对半,敌将杨伦只得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揭阳城去了。

那些扮作樵夫的清兵,早就伪装在山上岗林下砍柴割草一听钟林儿子口哨,便都杀出,梦想里应外合,一举荡平山寨。

那知刚一出现,便中寨兵圈套,全被寨兵团团围住,都作瓮中之鳖,全被捉住。

他儿子一见官兵败走,伏兵被捉,心知大事已败露,忙跪在钟林面前求饶:

“爹爹,儿是身在公门,身不由己,被迫而来,望爹爹看在死去的母亲面上,饶儿一命吧!

”钟林咬牙切齿地说:

“你这畜生,丧尽天良,今日又敢暗算为父,若非众将明智,早作准备,定遭你毒手。

你十恶作尽,我今天为民除害,看杀!

”言毕青锋一挥,他儿子身首异处。

后来,人们缅怀钟林大义灭亲,便把石仔坪改称为杀仔坪。

陈吊王埋金留咒语

相传南宋海上英雄陈吊眼,人称“陈吊王”,他在闽粤拥兵10万,连营50余寨抗元。

当时,这莲花山一带,就是他抗元的一个重要据点,并建一石龙寨以屯兵,同时,派他的胞妹陈金花驻守在铜金巷这一要塞上。

由于“陈金”与“铜金”潮音相同,因而她的军士及当地百姓便把这条狭长的峡谷称做“陈金巷”。

后来,陈吊王和他胞妹所率领的抗元农民军失败了。

为图日后重举义旗,陈吊王兄妹俩就把大量的金银珠宝埋藏在这绝险的陈金巷峡谷一带。

相传陈吊王埋好金银兵饷后,带走了余下的兵卒,并留下话说:

“哪一个黑心肝取走我的金银财宝,必全家死绝!

”而他的胞妹陈金花却说:

“谁取走我的金银财宝,可传子及孙。

”陈吊王兄妹为什么留下如此截然相反的话呢?

也许陈吊王认为他埋下的金银兵饷是专门为抗元复国之用,那个侵略者,狗强盗取之必灭!

而陈金花则无疑认为,众人财,天下用,谁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幸福!

总之,陈吊王兄妹藏金之说成为千古之迷,引起后人探索的兴趣。

 

林宗柏举旗圈田

清初年间,有一位举子上京赶考,路过盐鸿官道。

时遇淫雨霏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