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讲稿.docx
《中华吟诵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吟诵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吟诵讲稿
中华吟诵培训讲稿
一、唤醒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个忘记了自己祖宗的民族,就是一个背叛自己的民族。
这样的民族虽然不断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但却是失去了自己的根,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像是东施效颦,不但没有学好别人的东西,可能还会把自己原来的东西忘掉,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看了为本书后,我有很多感慨呀。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巨人现在苏醒了,他的时候到了,他准备震动世界。
”他还说自己是听从了戴高乐的建议:
“最好趁早承认中国,不要等中国强大了使你不得不承认它”这大概就是美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原因。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要不战而胜,就必须决心以不进行战争的方式使用我们的力量。
”前苏联的解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尼克松《1999:
不战而胜》一书中明明白白的指出,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攻心为上,孙子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和平演变的策略在美国实施得淋漓尽致,苏联解体后,美国的矛头直指中国。
人们都说,占据一个人的心要先占据一个人的文化。
和平演变也是从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开始的,年轻的一代麦当劳、肯德基代替了油饼豆浆、可口可乐代替了酸梅汤等,然后是穿人家的名牌耐克、彪马等,接着是玩人家的暴力游戏、看人家的色情片、过人家的节,如情人节代替了七夕节等。
一些中国人崇洋媚外真正到了极点,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月亮圆,总觉得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连外国人放的屁都是香的。
中国人把外国的享乐主义发挥到了极致,金钱致上,自私自利,真正好的思想没有学到多少,糟粕却学了几大箩筐。
于是,大量的留学生被外国人洗脑,他们装满了资本主义思想,他们缺乏信仰,虽然是黄皮肤黑眼睛,但是却是欧美等国家的思想傀儡。
据调查,中国的裸官是全世界最多的。
什么叫裸官呢?
裸官是指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
他们将妻子儿女都送到海外,把自己的资产存到国外银行,只剩自己一个在国内当官,随意犯事没有了后顾之忧了。
这严重地滋生了他们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这当真是害群之马。
而这些裸官又有很多人是当时接受了所谓欧美先进思想的留学生。
温水煮青蛙慢慢接受人家灌输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
”其实,人家哪里是给你自由和民主,只不过是假借着自由和民主的说法搞乱你。
你越乱,人家越高兴,你自己越倒霉。
伊拉克是这样、利比亚是这样,叙利亚也是这样,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自己的国家。
其实这就是冷战思维,而冷战思维的核心思想就是攻心为上,“不占而屈人之兵”,就是文化侵入。
这些思想根本就不是什么新玩艺儿,这都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最后一章提到这样的话:
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
可见,人家要演变的不光是政权、体制、主义,更重要的是演变你的基本价值观念!
你变了、你乱了,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人家的手中了,旧中国这割地那赔款的、“华人与狗不得进入”就是乱的下场,那时候,怎没听谁说过:
给我们“自由和民主”呢?
所以说,中国人呐,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了,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的老祖宗了。
现在我们很多看不起的东西,其实外国人把它们看作宝贝。
有事实证明,我罗列了几条给大家看看:
1、韩国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所以现在我们中国人莫名其妙地过的是韩国人的端午节。
2、不知什么时候中医也变成了韩医。
3、韩国申请“风水”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4、韩国抢夺中国名人。
大圣至贤先师孔子——韩国人
唐高宗李世民——韩国人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韩国人
唐朝杨贵妃——韩国人
韩国硬是说孙中山有韩国血统……
更气人的是,韩国人说汉字都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
连越南也说春节是越南人的传统节日,所以也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一场文化保卫战悄然展开,这也充分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英国汤恩比博士,被称作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说:
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他看到了以工业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文明社会的致命弱点——以大量消耗能源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终有一天地球上的能源会消耗殆尽,换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所以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未来世界的出路。
其实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莱布尼兹,在看了中国《易经》中的八卦图后,深受启发,于是发现了二进制,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后来他对人们说:
“我应该感谢中国的伏羲,我想邀请他来喝酒,我要向这位了不起的中国人表达谢意。
”有人说:
“可惜呀,伏羲是中国六千年前的皇帝,他来不了了。
”莱布尼兹感慨地说:
“没想到中国早在六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二进制,真是了不起呀!
”
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补上这重要的一课,才能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就应该从中国的经典开始,从中国古人的读书方法——吟诵开始。
二、中国古人的读书方法
我们的古人到底是怎么读书的,那就请大家看看以下面几幅画:
《太白行吟图》、《驴背吟诗图》、《观瀑吟诗图》、《屈子行吟图》、《春园吟诗图》等。
一百年来,被我们误读的东西太多,文化流失惨重。
百年前,中国人无人朗诵,由此上溯三千年,中国人皆吟诵。
古人博闻强记,理会深刻,传达准确,皆因吟诵。
新课标非常重视诗歌教学美育的功能,注重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提升,即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鉴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孔子说过: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苏试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也总觉得,一个满腹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一个无邪念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儿读书气,少一点儿污浊气,又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如果我们的中国人,从小就多接受传统文化,多吟诵古诗文,陶冶情操,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但是这一点我们中国做得不太好。
看看韩国的汉诗文吟诵社遍布全国各地,工作之余,很多韩国人就会邀约到社里去吟诵,现在请欣赏一下韩国人的吟诵——《将进酒》,他们的休闲是多么的高雅。
而我们中国呢,大街小巷,到处是麻将,真可谓“风声雨声麻将声,声声入耳。
”三五十米就是按摩、足疗,下班之后,不是打麻将就是按摩洗脚。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以华夏自居,但却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所以,做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多学习和传承一些传统文化,那我们就从古诗文开始吧。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今天我就要讲一下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阅读方法——吟诵。
现在,我就为大家学吟一首李白的《将进酒》
三、吟诵的定义。
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叫吟诵:
“吟诵”从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传统诗文的诵读方式,它处于唱和读书之间,有半唱半读的感觉。
四、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
一本:
声韵涵义。
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归宿,是把诗文的涵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
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这是吟诵的九个方法。
在讲吟诵方法之前,我想让大家看一看萧亚轩的一首歌曲《我的主打歌》,我从中摘抄了其中的几句歌词:
“我在唱什么,什么都觉得,原来原来你是我的主大哥,主的可是你,打的可是我,原来原来你是我的主大哥。
”我怎么听,都会把主打歌听成“猪大歌”,还有首歌是这么唱的“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不看歌词的就一定会听成“千年登一回,登一回啊”,登什么呢?
是白娘子和许仙登山呢?
还是登记结婚,真是听得一头雾水。
现在很多流行歌曲如果不看字幕,根本就听不清在唱些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种现象属于倒字现象,因为现在中国的歌曲,是用西方的乐谱来作的曲子,而很多作曲人根本就没有根据汉字读音的特点来谱的。
所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天天唱着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歌,却幻想当什么音乐家,我觉得有点像海市蜃楼一样缥缈。
中国无论是在唱戏还是在吟诵方面都讲究字正腔圆,不能倒字,千万不能让人听了不知所云。
所以现在我要讲讲吟诵的规则:
1、入短韵长。
这是所有的汉诗文的所有的声音形式都遵守的规则:
入声读短、韵字读长。
∙我们先认识什么叫入声字吧。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但是在现化普通话中入声字基本上没有了。
但在南方的很多方言中却保留了一些入声字。
下面是一些入声字:
∙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
∙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
∙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
∙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
∙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
∙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
∙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
∙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
∙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
∙执节钺,发矢镝,克貊国,若霹雳。
∙馘魅傑,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
∙力搏毕,贼殪斃,得匹駃,值百镒。
∙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
∙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佾。
入声字读短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初哪些字是入声字,也是有规则的。
入声是感情最激烈的一类,有急促、快速、决绝、痛苦等意。
在诗文中,当别的音都拖长的时候,它拖不长,只能是短促。
韵字之长,也是统一的。
不长不叫韵。
韵字拖长也是有意义的。
而且,押韵是汉诗最重要的事。
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韵字:
“光、霜、乡”都是韵字,读的时候就要拖长一点。
但是押入声韵却要除外。
因为如果作者用入声字来押韵,那是他要表达一种很特别的感情。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播放视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家看看这首词的韵字(红色的字)全都是入声字,正好表达了李清照当时痛苦的心情。
因为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还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词,那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读读韵字,作者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完全可以看出岳飞对敌人的痛恨和悲愤的心情。
2、虚实重长。
这是文赋的读法。
实字和虚字,各分平、重、长三种读法。
平读,就是平常地读。
重读,就是用力地读。
实字的逻辑重音、语法重音要重读。
虚字的副词一般要重读。
长读,就是比重读还重读。
实字的特别重音的字,尾字重读字等等,会长读。
虚字一般语气词、代词、连词会长读。
组合到一起,读一篇文章,像打一套拳,长长短短、高高低低、轻轻重重、快快慢慢,中有气韵流动,如游龙灵动,而又连绵不绝。
这就是因声求气。
所谓文以气为主,只有这样吟诵才能体会到。
我记得去年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习时,有一位老教授叫陈以鸿,他当时九十二岁,但是他上课时声若洪钟,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超强,精力仍然旺盛,上一节大课两个小时,他轻松自如。
学员们都问他是怎么养生的,他回答很简单,他说:
我每天读几篇古诗文,感觉全身舒畅,就相当于打了几遍太极差。
所以,吟诵就不仅仅是学习方法了,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人生的乐趣。
曾国藩说:
“君子有三乐。
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每天早晨起来试一试。
3、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
平声就是我们现代汉语里的一声二声,仄声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
吟诵的时候,音长分长、中、短三种:
诗文的句子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如果是平声字,则是长音。
句尾的韵字,是最长音。
入声字一律读短音。
其余的字是中音。
比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白、一、日、不为入声字,读短音。
间、还、山为韵字,读最长音。
辞、云、陵、声、舟、重为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
其他的字,读中音。
偶位字的平声字读长音,会形成不断重复的规律,这就是格律。
现在的朗诵,一律是上四下三,这真是小瞧了汉语诗歌。
汉诗是有格律,有声韵之美的。
4、平低仄高
平低仄高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平声(一二声)高,仄声(三四声)低,这主要用在格律诗中。
其实,平低仄高在近体诗中,是有涵义的。
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因为也是平低仄高的,所以有些涵义进入了平低仄高之中。
声音的高低也是有意义的!
比如“白日依山尽”,白日比山高,所以,读的时候“白日”就要比“山”读得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柳树很高,黄鹂也很高,很小,而“鹂”音之长是它们的鸣叫声长。
不过,高低的意义,比起长短来,还是差了一些。
长短的意义,几乎是百分百的。
高低的意义,大概只有一半。
这大概还是因为平低仄高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吧。
5、依字行腔
吟诵的发声方式,是最自然的,最接近口语。
怎么说就怎么吟,不必夸张做作,因为吟诵是吟给自己听的。
现在很多初学吟诵的人,喜欢向后缩舌头,这是受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吟诵千万不可这样。
吟诵要把字的声母、韵母表达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咬字”。
其他声歌形式也讲究“咬字”的。
之所以叫“咬”,是因为汉语语音多用口腔前部,不同于意大利语多用口腔后部,所以如此形容。
不过,口语中并没有“咬”的感觉。
唱的时候之所以像“咬”,还是表演艺术的需求。
吟诵的“咬”的感觉就不那么突出了,只要表达清晰就行,不一定那么夸张
6、依义行调
依字行腔,说的是每个字怎么唱,依义行调,说的是一句话怎么唱,这个旋律的由来。
旋律从哪里来?
从字音声调来。
怎么组合?
根据句意进行组合,这就是依义行调。
声调,是依字行腔的重点。
声调向上就往上吟,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
吟的旋律走向跟字音声调的走向不符,就是“倒字”。
戏曲、说唱、民歌、宗教歌曲等,行腔的时候,腔重于词,存在很多倒字现象。
戏曲、说唱是特别忌讳倒字的,旋律和声调不符时,常用腔音修正,或先把字调唱出来,再拖腔。
这些严格说起来都是倒字,只是在它这种戏曲、说唱中不算倒字而已。
吟诵则很少有润腔之类,音乐紧贴语言,旋律简单,是最严格的“依字行腔”。
好吧,我们都是木瓜镇的老师,我们就以吟诵《木瓜》为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要吟诵起来就很简单,基本上就根据声调来吟。
所以汉语吟诵的依字行腔,在声调与音程的关系上,应该是字音声调与旋律的相对音高和音程走向相符合。
依义行调,就是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组织旋律。
旋律反映了作品的涵义,而每个乐音的走向又反映了字音的声调。
依字行腔和依义行调,实际上是一种作曲法,是中国式作曲法。
以前每个说汉语的中国人都会,人人都是作曲家。
只要把汉字摆在面前,就可以随口唱出歌来,而且婉转如意,恰合词意。
以前每个人都是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吟唱,自己听。
现在,中国人已经远离音乐一百年了。
作曲成了职业专利,而那些学作曲的人,学的是西方作曲法,跟汉语没关系,学了很多年,也做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来。
这件事,是每个人的本能,根本不用讲的。
每个人都是声音的艺术家。
从出生开始,就总结各种声音的意义。
从说话开始,就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涵义。
谁都知道激动时高声、忧郁时低声,谁都知道该怎么快慢轻重,谁不会呢?
但是,现在我还是要强调依义行调。
为什么呢?
依义行调这件事人人都会,但是对“义”的理解却非如此。
所谓“义”,对汉诗文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字义、音义、文化涵义。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对字义,大概都知道,就是不知道,也知道去哪儿查。
对音义,是基本上不知道。
对文化涵义,是基本上都知道一些,但基本上很多是错的。
合起来嘛,大概齐是不及格的。
对“义”理解错,就会行错调。
7、模进对称。
平长仄短是吟诵的音长规则,依字行腔是吟诵的旋律生成规则,而“对称模进”是吟诵的旋律发展规则,也就是以乐句为单位的旋律关系。
声调有高低之别,所以吟咏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高,或一味地低,一来没那么好的音域,二来也不好听。
所以,吟咏必须要一高一低,高上去了就要低下来,低下来了又要高上去。
汉语是偶位音步的,也就是第二、四、六个字是平仄相间的,这就形成了近体诗同句偶位字平仄相间的格律。
如果每句的平仄格律都一样,吟咏的旋律起伏必然一样,这样也不好听,所以,一句高低高,下一句就低高低。
再下句如果又是高低高,那么就成了每两句重复旋律起伏了,也不好,所以下两句倒过来,先低高低,再高低高。
于是粘对格律就出现了。
因此,近体诗的吟咏,其旋律关系跟平仄格律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以五绝《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关系,我们只看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我们用“—”平,用“︱”表示仄,标出来是这样的:
︱—高低
—︱低高
—︱低高
︱—高低
大家看看是不是对称的呀。
再举一首七绝的例子,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它的平仄关系是这样的:
—︱—低高低
︱—︱高低高
︱—︱高低高
—︱—低高低
大家看看,这样样出的图形也是对称的。
这就是对称规则。
但是,古体诗和文赋的吟咏,是不遵守平长仄短规则的。
平长仄短的规则,只适用于格律诗词文。
由于时间原因,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8、文读语音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
我们都知道,古诗文多是讲究押韵的。
但是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很多诗词文赋的韵脚都不押韵,其实原来都是押韵的,按照平水韵就是押韵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多人争论“斜”到底是读xiá还是xié,普通话读xié,就不押韵。
这种时候,要文读,要按平水韵读。
因为押韵是诗词韵文最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个美感问题,它是直接用来表达涵义的。
这首诗中押韵的字分别是“斜、家、花”,诗的第一句的末尾字,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果不押韵就必须是仄声,如果押韵就必须是平声,所以,“斜”字在这里就应该读“xiá”。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入声字。
通过前文可以看出,吟诵和朗诵不同,其一就是吟诵吟的是诗词格律,朗诵是不管格律的。
然而当初这诗就是按照格律写的,怎能不按格律去读?
这不和用英语发音读法语诗一样吗?
和把电影当剧照看一样吗?
诗词格律,讲究的就是平仄,尤其是二四六的平仄。
平仄乱了,那和不按格律读也是一样的。
原是平声现在读仄声的字不多,如看、叹、胜、禁、论等,容易记住。
入声字就很多了。
关于入声如何处理的问题,在朗诵界和教育界也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
现在对韵字、平变仄的情况,朗诵界和教育界基本倾向于接受,所以课本上很多注音都注明了,像“石径斜”、“不胜寒”等等。
9、腔音唱法
吟诵的时候,使用腔音唱法,会比较有韵味,才是传统的吟诵。
比如说,橄榄型吐音,即昆曲式的把声母、韵头、韵腹、韵尾依次发出的方法。
汉语的辅音很重要,所以历史上形成了橄榄型吐音的方法,把音强最大的地方放在韵腹,而每个辅音元音的时长都相对平均,比如“江”会发成“j-i-a-ng”四个部分。
腔音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充分地调动起语音的音强的声乐都是腔音,从戏曲曲艺到店铺伙计唱账、街头小贩叫卖,全是腔音。
10、声韵涵义
这条规则说的是,吟诵一定要把诗文的声韵的涵义吟诵出来。
好诗一定声韵优美而又意义深刻。
当我们说某诗好的时候,叫做“脍炙人口”,没有说“脍炙人目”的,因为诗歌实际上是流传于口头的。
声韵不美,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成为名作。
不同的韵其意义不同。
首先是不同声调的韵意义不同。
平声,平也,平和中正。
上声,婉转或高亢。
去声,铿锵或悠远。
入声,决绝或凝滞。
近体中词曲可换韵。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用上声韵,多么婉转,多么细腻,好像捧在手里,说不尽的珍爱。
但是下面一转: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
改用入声韵,满腔的压抑愤懑。
下阕前面不再用上声韵,而是用去声韵: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是一种怨恨的口气,发泄的口气。
然后,仍然转入声韵结束: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
还是归于压抑和痛苦。
看,不同声调的韵的转换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五、吟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