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题目分析.docx
《中国美术史题目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题目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美术史题目分析
中国美术史
1、填空题
1.术语“吴带当风:
是指中国画术语。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2.术语“曹衣出水”是指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
3.
4.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中国绘画创作的六个要领气韵思景笔墨,这三对范畴,将谢赫“六法”做了专题发挥.
5.五代花鸟画家黄笙和徐熙创造了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6.《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
7.唐代画家韩幹擅长画马,其代表作是《照夜白图》.
8.明代画家提出“南北宗论”的画家是董其昌.
9.汉代霍去病墓前的主题石雕是马踏匈奴,象征墓主人的战功业绩.
10.《女史箴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人物画作品.
11.南齐谢赫著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12.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被称为“百代画圣”的画家是吴道子.
13.石涛在《苦瓜和尚语录》18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一画论.
14.中国佛教艺术著名的洞窟有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石、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15.《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
16.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一幅帛画名《人物龙凤帛画》.
17.苏轼评价唐代画家王维的作品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8.北宋后期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著名的传世风俗画作品.
19.在明代晚期的画论著述中,以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最有影响,书中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
20.“以美育代宗教”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
21.明初浙派山水画的杰作代表是戴进、吴伟、蓝瑛.
22.明代中期的绘画技法上有许多突破,在花鸟画创作上,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他们就是号青藤的徐渭和白阳山人的陈淳,世称“青藤白阳”.
23.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赵子谦.
24.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
“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25.清代顾氏画谱,顾炳成为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
26.在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构件,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榫卯结构实物遗存.
27.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最辉煌的典范,玉粽是其中代表性器物,出土数量最多,其型制功能都非同一般.
28.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被奉为“书圣”.
29.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
30.“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北宋时期的苏轼提出关于“文人画”艺术的审美追求.
31.五代花鸟画家黄、徐异体分别指的是黄笙、徐熙.
32.盛唐时期画家吴道子,一千年来被称“画圣”,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一语来概括,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艺术家.
33.以“春蚕吐丝”的线条被世人称道的画家是顾恺之.
34.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2、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2.谢赫六法
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笔法记
《笔法记》是由五代后梁荆浩撰写的一部山水画论著,他在这一书中提出中国绘画创作的六个要领“气韵思景笔墨”,这三对范畴,将谢赫的“六法”做了专题发挥.
4.上海画派
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代表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
5.月份牌
是一种集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为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它是融合中国传统工笔人物与西方擦笔水彩技法的新画种。
它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盛行于民国时期,因其画面中除了人像插画、广告商品、公司名称外,还附有全年的月份年历,故被称为“月份牌广告”,或简称为“月份牌”。
6.《点石斋画报》
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内容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等。
生动地展现了晚清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涌动和社会变化,对艺术及服装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山水画家张璪的名言。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内心的感受。
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8.南北宗
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
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即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
他自诩为南宗正派。
这种崇南贬北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派门户的偏见,对明末清初以来绘画界有颇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谈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典型类型举例:
1.半坡类型:
风格:
朴实厚重;彩绘纹样以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为主;代表作品:
人面鱼纹彩陶盆2.庙底沟类型:
风格:
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多为新月形、叶形的植物纹以及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代表作品:
彩陶花瓣纹盆、勾叶纹彩陶盆
2.简述“清初四王”
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称江左四王。
四人画风接近,按传统审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
“四王”属于正统画派,同时也属文人画家,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
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
“四王”以山水画为主,绘画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气,涵养一颗平和仁爱之心,而这一形式离不开精深的笔墨造诣。
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3.简述汉代画像石艺术的特点与思想.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描绘内容看:
汉画像石所描绘的一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是时代的产物。
两汉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作为典型的丧葬艺术,它表现的主题是生者祭祀、悼念死者的永恒悲剧题材。
但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
就这一点来说,汉画像石称得上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从思想内容看从汉画像石的思想内容看,人世与鬼神杂糅,精华与糟粕参半。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简述清代“扬州八怪”画派的艺术特色.
扬州八怪画派为中国清代著名画派之一,指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几位著名的职业画家。
扬州八怪有八人,分别是:
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扬州八怪的艺术特色:
(1)表现出的个性强烈张扬,这意味着对于传统绘画、书法的背离与反叛;
(2)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3)学于古人而不约束于古人。
体现了创新精神,偏离了所谓的正宗,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艺术观点。
扬州画派的画家主张继承传统,但反对泥古不化;强调以绘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清末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以及后来的齐白石等人,都曾受到扬州画派的巨大影响。
扬州画派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画创作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简述近代美术“海上画派”与清初“岭南画派”的艺术特色.
清末明初,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吸引着各方画家云集。
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形成“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
“海上画派”的主要画家有赵之谦、“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虚谷、吴昌硕、吴友如等。
赵之谦的作品,善于将篆隶书法功力融入画面,风格浑朴秀劲,宏伟富丽。
吴昌硕也以书法、篆刻入画,作品风格沉着雄肆。
吴昌硕治印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创始人。
“四任”中以任颐(字伯年)最著,他善于画人物、花鸟,所作受陈洪受影响,略作夸张,线纹坚劲凝练;而又吸收民间设色技法,色彩明丽。
“岭南画派”以留学日本的广东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以及陈树人为著,世称“岭南三杰”。
他们的作品中融入海外技法,,有“新国画派”之称。
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笔墨劲爽、色彩鲜亮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两个画派皆有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点,而岭南画派吸收西画与日本画的元素更多一些,更注重实景写生,较之传承性强的海上画派,其绘画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感更为强烈。
6.中国美术史中王献之、苏轼、吴道子、赵孟頫、赵洁、董其昌分别在哪个朝代?
王献之:
东晋苏轼:
宋吴道子:
唐赵孟頫:
宋赵诘:
宋董其昌:
明
7.汉代的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之说,哪几法是造字法?
哪几法是用字法?
8.我国古代的四书是指哪几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9.徐渭绘画分析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戏曲家。
徐渭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徐渭艺术活动的范围和成就是广泛而卓著的,无论是中国文学史、中国书法史还是中国绘画史都要将其重重的写上一笔。
最受称道和瞩目的还是他在绘画方面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
徐渭是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大写意画变革的一代大家。
他的绘画以水墨为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
徐渭的作品主要有:
书画有《山水人物花卉》册、《牡丹蕉石图》轴、《墨花》、《黄甲图》轴、《榴实图》轴、《墨葡萄》等。
他的这些艺术形式写意性特别浓厚,尤其是在书法,绘画方面。
他的泼墨大写意的艺术风格更彰显其桀骜不驯、独立高标的人格风范。
徐渭的积极表现自我情绪的艺术,开启了后世表现主义的先河,影响深远。
就近代画坛所景仰的大画家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而论,都是从此画法脱胎而出。
总之,徐渭绘画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笔墨上挥洒放纵、大刀阔斧、纵横跌宕,从而把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推向能书写内心情感的最高境界,把水墨大写意推向巅峰,开创了近代大写意的这一体派。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分析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在满足某些功利目的的同时,具有宝贵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从观赏、总结和实践出发,我们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构景要素,通过巧妙绝笔的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融情于景,构思新颖,让人们觉得有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效果。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3.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4.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5.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6.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
总之,园林的设计讲究顺应协调、和谐共生、差异互补、对比反衬,情景交融、融合统一.动静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是东方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影响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园林艺术,而且对远在西欧的英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1.南北朝佛教石窟艺术的突出风格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
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所以,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佛教艺术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由于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受到了西域和汉族文化影响,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
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
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
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12.简述我国私家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而西方则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十分鲜明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1.历史渊源 2.美学思想 3.宗教因素 4.哲学基础 5.植物配置
3、论述题
1.谈“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的绘画
受明末董其昌等人的影响,清代画坛始终以文人画占绝对优势。
而清朝前期的山水画,直承董其昌的理论和实践。
沿袭董其昌的画风脉络,恪守古法,讲究笔墨韵致,形成了以“清初六家”为代表的画坛正宗,他们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尤其是“四王”在当时山水画中的垄断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一、“清初四王”及其艺术风格
“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
他们的绘画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即追求笔墨,注重摹古,因此被称为“清初四王”。
二、“四王”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清初四王”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崇拜“元四家”。
他们注重笔墨,集古大成,自出机杼,画面丘壑布置和笔墨功力则更胜一筹,或松嫩中和,或浑厚生拙,达到了古代山水画笔墨表现的最高境界,在清初画坛确立了自己绝对的“正统”地位。
三、“四王”画派的艺术特点。
1.艺术语言上,执意在以摹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古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
他们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法。
2.他们也十分注重画面的结构气势,他们通过对单元结构的细致刻画,在进行重叠的渐次中推延,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气势。
3.“四王”的绘画以仿古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摹古成为其绘画艺术的主流,这样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他们普遍缺乏师法自然的热忱。
他们的笔墨虽有一定的表现效果,但也只是对前代艺术实践经验进行具体分析、整理和总结。
他们的作品进一步放弃了表现内容的要求,缺少了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最终“四王”画风被其后继者变成僵死的八股,这也是必然的。
四、“四王”画风对后世的影响。
1.“四王”对前人笔墨的总结和概括,对中国山水画在抽象化,符号化,表现性方面的发展,甚至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画风在当时社会的存在是适合的,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他们的绘画同样对整个清代画坛影响巨大,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也是有所启迪的。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特点论述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有禅窟还有一些佛塔。
壁画艺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这些壁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 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壁画:
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
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
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
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壁画题材简单,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
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2.论述汉代霍去病墓前时刻风格特点
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
它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刻艺术珍品。
这些石刻作品多取材于花岗岩石,形体较为庞大。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呈现出因势象形的表现形式。
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在霍去病墓石刻中写意的手法融入了道家美学的生命意识,表达了生命原态的本质。
霍去病墓石刻作品中的动物造型大多数是卧姿,石刻中的每一件作品根据不同种类的动物形象和它们生活习性的个性特征来突出强调,充分表达出雕刻对象的内在力量和情感。
整体造型之中包含艺术精神的群雕气势与古朴笨拙相结合的动力感。
霍去病墓石刻群的造型表达了整体的审美效果,并不局限在局部细致雕刻,石刻自身艺术形式美的探索追求使其整体审美情趣得到强有力的表达。
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有三大特点:
1.注重寓意,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
2.巧妙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精心选择石料,巧妙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和纹路造型;
3.灵活地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
这项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马踏匈奴石刻。
在这件高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
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
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4.宋代文人画特点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尤其是北宋的文人画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画派之间的斗争也极其频繁,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冲击了宋代院体画画家们的审美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宋代文人画艺术对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离形得似 寓心于物
宋代文人画“意”的表现在绘画中受到重视,没有形的约束,绘画思想更加自由、绘画表现更 加彻底、绘画风格更加多样、绘画题材更加宽广,绘画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部精神的追求。
画家们的创作动机由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转向了自我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欣赏.文人画的一个特点是画的精神,熟练的技巧似乎只是必然的副产品,它的最终目标是完美人格,净化心灵。
如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文人画家的诗文书画活动非常活跃,频繁。
他们都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反对过分拘泥形似的临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求天真清新的风格。
(二)萧疏简淡
从理论上说,文人画的理论提出者苏轼和总结者董其昌都是受禅学影响的。
随物赋形,是道禅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在文人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禅的因素:
简单、微妙、含蓄、宁静、, 以简代繁,以空代实,以淡代浓,,以不似代似,以刹那代永恒!
在山水画上逐渐呈现由以重着色转向重水墨淡彩的风格,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丰腴、绚丽、隽永的深意,使作品摆脱了早期秾丽的色彩和拘泥于物的技法,山水画论重视自然、天机、气韵、追求天真平淡,主张表现无穷深向。
(三)形神情思兼备
形神情思兼备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宋代画家们都乐于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之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形神是描绘客观绘画对象的标准和要求,情思是画家的主观之“意”,包含画家的主观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对绘画对象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形神兼备的绘画美学思想早在东晋顾恺之就提出来了,并一直作为绘画创作的标准。
宋代增加了情、思,强调画家的主观作用,形神兼备绘画美学思想上升为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