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918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docx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夏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童话《荷叶圆圆》《要下雨了》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

其中古诗描绘了夏天的美景,《荷叶圆圆》表达了夏天的情趣,《要下雨了》通过童话的方式说明了夏天的气象常识。

课文编排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儿童诵读和积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个内容在第3篇课文《要下雨了》中结合泡泡的提示点明要求。

教学时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可在《古诗二首》中作适当铺垫,在《荷叶圆圆》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要下雨了》时让学生自主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此外,《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练习仿说。

《要下雨了》要进一步体会“呢、呀、吧”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朗读指导要抓住课文特点进行教学。

《古诗二首》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积累;《荷叶圆圆》在读出情趣的基础上,能借助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进行背诵。

《要下雨了》要重点关注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能读好问和答的语气。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二首

2

1.认识本单元37个生字和1个偏旁,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

3.能运用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方式理解“摇篮、潮湿”等词语的意思;学习“荷叶绿绿的,圆圆的。

”这类句子的多样表达,并积累文中的比喻句。

4.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儿童诗的韵味;能分角色读好文中的对话;尝试依据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背诵课文。

荷叶圆圆

2

要下雨了

2

语文园地六

识字加油站

3

1.联系生活学习与夏天相关的词串,认识8个生字。

2.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

3.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

4.通过认识食品包装识字,并乐于与同学分享。

5.朗读积累气象谚语。

6.和大人一起读《夏夜多美》,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夏夜的美好和同伴互助的温暖。

字词句运用

展示台

日积月累

和大人一起读

合计

9

12古诗二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自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

《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

《小池》一诗从“小”处人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

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捕捉到景物稍纵即逝的变化,极富情趣。

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文中的两幅中国画分别与两首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

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

大意。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本课12个生字中,“踪”是平舌音,“萍”是后鼻音,需要重点指导。

字形识记时,建议学生利用构字规律识记字形,并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在语境中随文识记。

(1)加一加。

“踪、迹、浮、萍、荷、露”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加形旁的方法识记并帮助理解。

其中“踪、迹、浮、萍”可以组成诗中的词语“踪迹、浮萍”,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进行识记;“荷、露”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组词进行复现和识记。

(2)字理识字。

“泉”是象形字,可以借助图片和汉字的演化过程进行识记。

“采”是会意字,可以结合字形,通过做动作,理解汉字的意思来识记。

“采”是一个会意字,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

因此它的本义就是用手指或者指尖轻轻摘取。

这些生字的识记还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通过组词、拓展词语来复现巩固。

如:

泉水、清泉、荷花、荷叶、水流、流水、踪迹、足迹。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7个生字,以合体字为主,第一次出现了上中下结构和左中右结构的字

的书写,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1)“首”和“无”是独体字,“首”的第三笔最长,“无”的一横短二横长。

(2)“角、采、尖”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要上下对齐,写得上窄下宽。

(3)“爱”是第一个要求写的上中下结构的字。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上中下各个部件的宽窄来把握整个字的书写位置。

教师范写时可以边书写边念顺口溜:

张开手拥抱朋友。

(4)“树”是第一个要求写的左中右结构的字。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左中右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做到“两边高,中间低,三个部件要靠紧”,同时要注意观察部件问的穿插避让,最后要提醒学生,独体字变成部件后,笔画要有变化。

本课7个字书写要点:

首9画,独体字。

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下方“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

的竖。

无:

4画,独体字。

两横上短下长,第二横位于横中线,竖撇从第一横中间位置起笔,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起笔,弯钩伸展比第二横略长。

爱10画,上中下结构。

上方爪字头较小,撇是平撇,中间秃宝盖扁而宽。

“友”字的横靠近横中线,第二

笔竖撇较长,第三笔横撇较短,捺长而舒展。

角7画,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7J8-头短撇从竖中线起笔。

下方“用”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

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采8画,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爪字头。

“木”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树9画,左中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部件之间要穿插避让,中间低,两边高。

“又”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位于“寸”字的点下方。

“木”和“又”的捺要变成点。

尖6画,上下结构。

上方“小”字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一条短竖位于竖中线上。

下方“大”字

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舒展位于同一高度,撑起整个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如,无边、无花果、牛角、直角、采花、采下、树木、树叶、大树、尖刀、尖角。

二、课文学习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课文配的插图能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

因此,在朗读指导中要图文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趣。

1.朗读指导。

古诗的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初读环节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折叠词卡以字带词、词带句的方法读通诗句,正确断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再读时要结合插图,寻找诗中描绘的景物,图文对照,感受画面,大致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最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积累古诗。

古诗朗读的形式要多样,除了常规的自由读、分组读、个别读,还应通过更有思维含量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积累,如诗句上下联对接读;出示景物图片,让学生匹配相应的诗句读;教师解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接读相应诗句;通过难度递增的填字游戏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等。

2.理解运用。

本课可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疏通古诗大意。

本课的两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每首诗中的景物形象生动,极具夏天的特色。

教学时可在学生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对照课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中“偷、藏、惜、爱”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3.课后练习。

除了古诗朗读、背诵的要求课后还设计了“读一读,记一记”的练习,旨在通过组词的方式复现巩固“泉、荷、流、迹”这4个生字的识记并进行运用。

练习中所拓展的词语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教师也可用其他7个要求认的字进行组词扩词的练习。

三、问题提示

《小池》一诗中“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头”正确读音是什么?

“早有蜻蜒立上头”的“头”在诗中为了押韵不读轻声,读”tóu”。

课文的古诗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吗?

作为课文的古诗,教学要求除了读读背背,识字写字之外,教学中还应该结合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意思能大致有所了解,但不要逐字逐句讲解。

教学资源

1.作者介绍——自居易。

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作者介绍——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语言浅近明白,自然流畅,风趣活泼。

著有《诚斋集》等。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首、浮、萍、踪、迹”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和“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人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教学“首”。

(1)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

3.明确本课的任务:

学习《池上》这首古诗。

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检查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1)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2)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

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3.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4.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

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

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①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

是——留下的踪迹。

②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4.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四、诵读积累

1.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1)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

小娃撑——,偷采——回。

不解藏——,浮萍——开。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一采——。

——藏——,——开。

2.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

3.配乐背诵古诗。

五、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首:

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采:

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

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3荷叶圆圆

教材解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

文中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成了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儿的凉伞。

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让读者感受到夏天的美好。

本文在表达上也很有特点。

第1自然段中“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一句既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句式表达的多样性。

课文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句式相同,都是先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话语“荷叶是我的()”这样的比喻句,让我们了解荷叶的样子和作用,然后再写小动物们在荷叶下做什么,让我们看到荷叶下生动的画面,语言表达也富有节奏感。

本课的插图色彩明丽,情节性强,与课文的内容相映成趣。

有些画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如,蜻蜓如何“立”在荷叶上,小水珠如何惬意地“躺”在荷叶上等。

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等l4个生字和身字旁1个偏旁;会写“亮、美”等7个字。

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中出现的由生字组成的薪词,如“水珠、停机坪、翅膀、透明”等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词语和生活中的事物有效对接。

1.识字。

本课要认的12个生字中,翘舌音和后鼻音较多。

如翘舌音“珠、唱”,后鼻音“晶、停”,这些字可以在随文初读时,结合“小水珠、唱歌、亮晶晶、停机坪”等词语进行反复正音,并逐一落实。

字形识记时,因为本课大部分生字都是形声字,建议在故事情境中随文识字,并利用生字的构字规律识记字形。

(1)动作演示识记。

“摇、唱、停”都是形声字,也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可联系生活,通过动作演示的方式识记并理解字义。

如,“摇”可以让学生用手掌当作床,摇动手掌,感受“摇”的动作和手有关。

(2)以字带词的组词认读。

“展、透、翅、膀”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组合成“展开——展开翅膀——展开透明的翅膀”这样的词语、短语,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识记。

(3)认识新偏旁。

新偏旁“身字旁”,可通过对比“身”和“身字旁”的区别,知道“身”作部件后一撇不出头的变化。

还要让学生了解,身字旁的字一般跟身体有关。

“躺”字在认识偏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成词语“平躺、躺下、躺椅”进行识记。

2.写字。

要写的7个生字中“台、美、朵”是上下结构的字,“机、放”是左右结构的字,

“亮”是上中下结构的,“鱼”则是独体字。

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建议对以下几个生

字重点指导:

(1)“鱼”是象形字,斜刀头是“鱼头”,“田”就是“鱼身”,最后的一笔长横就是“鱼尾巴”。

(2)“亮、机、朵”可以放在一起指导书写。

3个字都含有一个相同的部件“几”,但由于每个字的结构不同,因此“几”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亮”上中下结构,“几”在下方略扁;“机”与“朵”两个字都是由相同的两个部件组成,“机”的“几”要写得瘦窄;“朵”的“几”在上方要写得扁。

特别要提醒的是“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

本课7个字书写要点:

亮9画,上中下结构。

中间的口要写得小而扁,下方“几”的撇、横折弯钩不能超出上方秃宝盖。

台5画,上下结构。

撇折从竖中线起笔,折落在横中线略向上倾斜。

“口”要写得上宽下窄。

鱼8画,上下结构。

斜刀头从竖中线起笔,横撇止于竖中线。

中间“田”字上宽下窄,最后一笔长横要长而有力托起整个字。

美9画,上下结构。

“羊”字上方点、撇较小,靠近竖中线,第三横略长居于横中线,竖不出头。

四横中第三横为最长,撇、捺舒展。

机6画,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几”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与木字旁穿插,横折弯钩的弯要写圆润。

放8画,左右结构。

左右等宽。

反文旁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横不宜太长,第三笔竖撇从横的中间起笔,捺要充分舒展。

朵6画,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上方“几”字没有钩。

“木”的横在横中线,竖出头与“几”字穿插,撇捺要左右舒展。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如,亮晶晶、亮光、电台、MJL、金鱼、美丽、美好、花朵、飞机、机会、放心、放学。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的语言特别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的重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读好含有叠词的句子。

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出现了两个叠词,要指导学生读准确、读好停顿。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再配以直观的图画感受荷叶的这两个特点,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朗读的另一个重点是要读好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说的话,以及他们在荷叶上的表现。

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在角色体验中读好句子。

从层次上,可以先让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一点儿语气;从形式上,为了让学生喜欢读,读出趣味,可以安排学生图文对照来朗读。

这4个自然段,每一段就是一幅动人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情来读。

在读到“躺、眨着、立在、展开、蹲、游来游去、捧起”这些词语时,还可以通过边读边演,体会小动物们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2.理解运用。

课文段落结构相似,语言极富想象力。

第2-5自然段都是先写“荷叶是我的()”,再写“()在荷叶下做什么”。

在小水珠和小动物的眼中,荷叶成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想象奇妙、有趣,又合乎情理。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图文对照,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理解运用,学习句子表达的多样性。

课文第1自然段是描写荷叶的,我们常常会说“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

而课文不仅连用了两个叠词,而且还用“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教师可以在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特点后,结合课文插图观察池塘里的其他事物,也来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比如:

荷花()的,()的;水珠()的,()的……这既是对文中句式的仿说,对叠词的拓展运用,同时又延展了故事的画面情境。

课文2----5自然段中,作者用“躺”来描写小水珠在荷叶上的样子,和文中“荷叶是我的摇篮”相对应;用“展开’’来形容小蜻蜓停靠的样子,和“荷叶是我的停机坪”相对应;因为荷叶是小青蛙歌台,作者就用“唱歌”来描写小青蛙;荷叶是小鱼儿凉伞,小鱼儿就快乐地在伞下“游来游去”。

这些词语的运用既符合课文的情境,又符合四种动物的生理特点,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感,值得学生学习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做做动作、演一演,体会小水珠和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重在积累文本优美的语言。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可以借助文章结构相似的特点背诵,也可以图文对应、结合板书练习背诵,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演_演等方式让背诵充满趣味。

“连一连,说一说”主要考察学生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一练习建议随堂完成:

初读环节中,图文结合圈画出文中的小动物,认识小动物;分段学习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圈出小动物们分别把荷叶当成了什么,连一连匹配信息;最后在学生正确连线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连起来说一说,巩固对文本的学习,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实践活动

1.到公园中找一找,看看还有什么小动物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和班上小朋友交流。

2.画一幅“荷叶是我的……”图画,也可以图文结合,在班级展示。

14要下雨了

教材解析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

全文共9个自然段,主要从“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根据内容课文还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可以图文对找着读故事,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变化。

课文语言浅显,层次清晰,通过小白兔与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三段对话的表达方式也基本相似,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语言训练。

在本文人物的对话申带有“呀、呢、吧”语气词的句子,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通过角色体验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在燕子和蚂蚁的对话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要素在本课以泡泡的形式呈现出来。

可以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腰、坡”等l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会写“直、边”等7个生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对话,并能在对话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一些小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认的有l3个生字,都是合体字,重点集中在第l、3、7自然段。

其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建议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字形,并在语境中随文识字。

要求书写的共7个生字,其中口字旁的字就有5个,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字形的共同点和区别,进行正确规范的书写。

1.识字。

13个生字中,“沉、伸、潮、湿”是翘舌音,“空”是多音字,文中就有两种读音组成的词语“空气、有空”,要重点指导读正确。

字形上,根据字形特点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识记。

(1)偏旁归类识字。

如“沉、潮、湿、消”都是三点水旁,分部件识记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再联系生活识记。

如“潮湿”关注了偏旁后,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潮湿天气的具体现象——玻璃上的水汽、地面的湿滑等等,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字理识字。

“闷、息”与心有关,可通过汉字溯源,知道它们的构字特点,再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识记。

“闷”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外围很像一扇门,里面是一颗心被关闭在门内,所以很憋闷。

“闷”这一本义一直沿用到至今。

文中读“mēn”,是指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可组词“闷气、闷热”。

息,象形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心脏所在的胸部。

息的金文字形中,自代表鼻子,心代表胸,表示以心为鼻进行呼吸。

引申义为呼吸时进出的气。

(3)加一加识记。

像“腰、伸、搬”都是形声字,可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