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204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会考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铁农具的应用(春秋战国发明)、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开始,西汉普及,东汉耦耕到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行业主次: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4.土地所有制: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赋役沉重;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基本史实: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1)汉代:

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2)唐代:

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春秋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现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战国:

淬火工艺

(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明清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1)唐代:

彩陶制品“唐三彩”。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宋以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瓷器,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明代:

青花瓷、斗彩、五彩瓷

(4)清代:

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经营形态:

家庭、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并存;

(2)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最高水平,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世界地位:

技术领先于世界,远销国外,广受赞誉;(4)生产部门多、规模大、分工细、管理严、技术高。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1、商业发展概貌: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

①出现以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②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2)唐宋时期的商业:

①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a、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

b、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c、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②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商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会馆出现。

古代市场发展:

见课本第18--19页

古代城市发展:

见课本第19--20页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含义:

重农抑商(“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如,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发展过程: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4)影响:

①封建社会初期,保护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加强对农民控制,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②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海禁”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影响:

对外来侵略起一定自卫作用,加强统治,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情况:

1、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地点、原因、生产目的、特征

A.产生时间:

明朝中后期;B.地点: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

C.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手工业的进步

D.生产目的: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的商品生产E.特征:

自由雇佣劳动

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正是在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③国际市场缺失: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

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⑤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条件;2、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使一部分地主、商人、官员等投资近代企业。

3、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引进外来机器。

4、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产生途径

3条途径

投资人

官僚、地主、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1866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陈启源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概况

投资资本额;主要分布的部门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

(1)背景与原因: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政府倡导国货等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涌现如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推动因素: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客观上加快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历届政府的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推动。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资金少、规摸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③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战争和革命不断;④自然经济的抵制,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的束缚……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1)农业和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政策:

和平赎买。

②形式:

公私合营。

3、意义: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

1956年

1、目的: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2、内容:

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

1、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后果: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4、纠正错误:

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四)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五)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左倾冒进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国民经济要按比例行协调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有关改革开放内容:

课本第52页第一段

历史意义:

见课本第52页最后一段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活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土地公有制不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留足集体、剩余自己,多劳多得)

2、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生产积极性,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制定: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过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提出重要论断,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3、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总特点: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1、服饰变化: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上下分体的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被称做“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变化: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婚姻变化:

古代社会婚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以后,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5、影响变化的社会因素:

1、政治:

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2、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

民主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发展:

⑴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⑵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⑶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1924年出现在上海。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天20世纪3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有线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促进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传递,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地的联系;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3、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通讯联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快生活节奏;4、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消极影响:

1)便利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2)造成了城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负面影响。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迪亚士、达伽马:

在葡萄牙的支持下,航线(欧洲—非洲好望角—亚洲)

哥伦布:

在西班牙的支持下,航线(欧洲—美洲)

麦哲伦:

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1、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打破了世界各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的状态,文明交流日益频繁,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市场初具雏形(开始形成)。

2、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美洲的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

到18世纪,英国下层人民由以面包为主食变为以面包、果酱、马铃薯、人造奶油为主食。

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逐渐进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荷兰:

竭力排挤葡萄牙殖民势力,对外扩张,夺取殖民地(北美洲新阿姆斯特丹、非洲好望角、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

(2)英国殖民扩张和掠夺:

北美:

弗吉尼亚,印度,三个方向:

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拓殖。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1652年英荷战争爆发,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殖民地。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对世界市场:

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加强。

2、对殖民国家而言: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早期殖民扩张以获取资本为主要目标,使用暴力掠夺为主。

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工厂制度的出现:

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工人和生产资料集中,通过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3、瓦特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蒸汽火车和轮船)

4、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美国爱迪生发明和改进了电灯.发电机.电影.电车等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各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推动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

6、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原因:

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条件:

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国际交流准则的建立

③方式:

商品输出、武力征服

③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①原因:

商品销售市场、寻找资本投资场所

②条件:

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电信工具的创新,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③方式:

国际贸易、跨国公司、资本投资

④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①生产与销售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生产相对过剩。

贫富差距过大限制消费,造成市场狭小,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直接原因)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日益尖锐;③过度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市场的供需矛盾;

(3)特点:

来势特别迅猛,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经济: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2)政治:

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工人、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世界:

各国争夺国际市场,向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国际局势的动荡。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1、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④保护劳工权利。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P116-117

2、特点:

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3、影响:

克服经济危机,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

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及影响。

1、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

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在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租借、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3、影响: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主要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②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④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