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5878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docx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1课时 维护秩序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规则的社会功能具有高度认同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秩序的含义;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

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

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

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讲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

有秩序才有美好的社会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来维护。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1课时:

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一)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

1.什么是社会秩序?

提示:

“秩”指条理,“序”指次序,社会秩序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地安排社会各组成部分,以达到正常运转的状态。

即,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提示:

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也包括经济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生态文明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意义

活动一:

雨天的校门口(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生活情境“校门口的交通乱象”,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

1.角色扮演:

请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者以及行人等不同角色。

2.思考“我”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境遇分别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混乱。

3.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提示:

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4.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提示:

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5.浏览“阅读感悟”,谈谈你对社会秩序的认识。

提示: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教师小结:

“无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行人等各有其“需要”,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间“需要”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家只有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教师过渡:

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一)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

活动一:

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多媒体展示材料)

(1)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2)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1.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规则。

提示:

生活中有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道德、纪律、法律等。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3.如何理解规则?

教师总结:

它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二)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二:

“一米线”的提醒(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

通过“一米线”这一规则,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感受社会规则是如何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的,让社会生活各方面、各要素处于有序状态。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

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

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1.日常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排队等候的经历吗?

当时是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回答)

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规则?

提示:

勿在此处倾倒垃圾;前方人行横道;前方学校;公交专用道;等等。

3.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三:

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

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1.想一想:

动车组列车为什么要全列禁烟?

为何不设吸烟车厢?

提示:

从技术上分析:

列车全封闭,烟雾会随着空调系统传遍整个车厢;从经济上分析:

单设抽烟车厢,成本会增加,最终把成本分摊到票价里面,会损害不吸烟乘客的利益;从安全上分析:

列车布满易燃物品,是火灾重大隐患。

2.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

为什么?

教师总结: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 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情境、新闻等形式揭示了生活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2课时 遵守规则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

知识目标

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懂得怎样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

能力目标

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

维护社会规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

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

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

遵守规则。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打手机的“自由”(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

1.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

提示:

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

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但在公共场所,他人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他人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

我的自由谁做主?

(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

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据了解,目前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

1.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2.为什么阻止高铁发车,看似是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调查?

提示:

挡车门阻止列车启动,损害了乘客的利益,该妇女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权利基础上的,因此不应当受到保护。

3.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强行拦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经历?

结果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1.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2.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提示: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

人生有许多机会,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3.你认为如何形成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提示:

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补充: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也就是说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活动一:

中国式过马路(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对几种闯红灯情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让我们破坏规则的“借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真正做到把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式过马路:

靠规则不如靠自己

观点一:

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

观点二:

只要没人看到,没人管,就可以闯红灯。

观点三:

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

讨论:

这三种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交通规则?

提示:

这几种观点都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决定是否遵守规则,还停留在他律阶段。

教师总结:

自律的人,一方面,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敬仰感、敬畏感;另一方面,能够约束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做到了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1.图片展示

2.角色扮演:

请学生分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3.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你有什么好的方案?

提示:

请相关工作人员批评教育他们;委婉劝说提醒等。

教师总结:

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当然,我们在善意提醒别人时要注意有“礼”、有“理”、有“节”。

只有人人相互帮助,相互提醒遵守规则,才能维护规则的尊严,才能使规则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利益。

5.学生阅读教材P31的“探究与分享”。

6.你还知道哪些被改进的规则?

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教师讲述:

例如: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并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对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九个罪名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取消死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就需要被改进或者废除。

教师小结:

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室总结:

“独善其身”抑或“兼济天下”,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环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不懈地努力。

一方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这是维护规则的最基本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己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从而做到大家遵守规则、大家维护规则。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对待规则的三方面内容:

了解了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要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也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明白了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改进规则。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怎样对待规则: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本节内容涉及知识点比较多,每个活动都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由于本框题教材安排的“探究与分享”部分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活动时多以本课背景材料为主。

在维护规则部分,应适当安排学生表演规劝他人遵守规则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明白与人沟通要讲究技巧。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1课时 尊重他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个人

知识目标

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应如何尊重他人

能力目标

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难点:

尊重他人的做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

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

唯海婴说:

“妈妈,鱼圆是酸的!

”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

“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

教师总结: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美德。

尊重他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

希望大家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启迪,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1课时:

尊重他人。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

讨论关于尊重的几种观点

设计意图:

本活动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逐步体会到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的观点。

1.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

(1)小组讨论:

确定议题,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作记录。

(2)分享交流:

各小组汇报结果,并提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提示:

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2.有人说:

“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认同。

理由:

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

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

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

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教师总结:

通过对被他人尊重、相互尊重、自尊等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的尊重情境。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活动二:

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

(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尊重不分出身、家境、职业等,在尊重的氛围中,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图书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对他们,图书馆唯一的要求是先把手洗干净。

为此,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馆长回答: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读者甲:

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

读者乙: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

馆长: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思考:

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

提示:

读者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读者乙和馆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有进去读书的权利。

不能因为乞丐的身份而拒绝乞丐享受公共资源。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乞丐,乞丐也会尊重我们共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的秩序不会因为多了乞丐的进入而无法保障。

所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教师总结: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活动一:

情境讨论——他该怎么做?

1.学生阅读教材P34的“探究与分享”。

2.从情境中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

请说明理由。

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提示:

情境一:

站在小东的角度看,去美术馆的时间是自己定的,晚去一会儿没关系。

既然同学有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可以先给她讲了以后再去。

这是关注、重视他人的表现。

站在小萌的角度看,如果小东有事需要办,可以等别的时间再请教他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小东的头上。

情境二:

站在小光的角度看,撰写演讲稿是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与集体的事发生冲突时,可以选择将集体的事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对同学们尊重的表现。

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为小光考虑,允许他再看一会儿球赛。

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情境三:

站在小明的角度看,可以耐下心来听一会儿舅舅的谈论,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告诉他。

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站在小明舅舅的角度看,可以不再与小明谈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小明,是对小明的尊重。

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看出,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活动二:

你说我说——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

1.学生阅读教材P35的“探究与分享”。

观点一:

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尊重。

观点二:

我尊重那些自立自强的人。

观点三:

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熟识的人,我都会尊重他。

观点四:

我特别尊重言而有信的人。

2.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教师讲述:

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三是正确的。

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言而有信的人各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尊重他们是值得的。

从这个角度看,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观点一、二、四有道理。

教师总结:

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也需要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的长处。

3.发散思维:

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

提示:

我们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还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和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是尊重他人的原因。

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

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尊重他人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

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什么?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活动的问题分析还不够浅显易懂,可以通过课后调查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

 

第2课时 以礼待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知识目标

知道礼是什么;明白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能力目标

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文明有礼的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

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

“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

”老人脱口而出:

“无礼!

”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

这时,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请问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

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2课时:

以礼待人。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识礼

2.礼是什么?

教师明确: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活动一:

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世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

本活动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做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1.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

(1)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

应如何改进?

提示:

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懂得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

正确做法是:

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

会如何做?

提示:

如果我是一起就餐的客人,我会觉得小岩缺乏道德修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觉得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离开,或者以后不参加这种有小岩参加的聚会。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