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768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创新外部环境分析.docx

第四章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学习目的]

■理解企业创新外部分析的重要性

■了解企业创新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

■理解产业创新的生命周期与分布模式

[引例]

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去,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柯达倒塌的教训,也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企业更多启示。

2012年1月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柯达,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全球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

它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

然而,短短数年间,柯达却因为在创新的浪潮中没有“赶上趟”,而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

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其管理层滋生了过分的自信,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反应迟钝,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

率先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被数码时代遗弃;首度研发出手机触摸屏技术的诺基亚,同样也沦落在触摸屏时代。

柯达、诺基亚等这些曾经被誉为全球企业界明星的行业龙头瞬间风光不再,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当代所有光环下的那些明星企业们深省。

(资料来源:

柯达,谁打倒了这个“黄色巨人”?

企业创新外部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

国家创新系统也属于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总体技术战略会有很大的差异,单个企业的创新方向、创新能力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深远影响。

因此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是创新环境分析的重要一环。

外部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的同时也产生威胁,对其进行分析,是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基础之一。

本章着重进行创新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节创新的政策环境

创新的外部性使得企业创新的激励效果大大折扣,因此,如何激励企业从事创新,一般认为是一个政策和制度问题,即设计一种制度,消除外部性,保证创新企业的利益,从而激励企业开展创新(骆品亮等,2001)。

按照阿罗的观点,创新过程的不可分性、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和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

根据市场失灵原因的不同,出现了多种政策工具,包括通过专利制度提高技术发明人的私人收益、以直接补贴和减税免的形式为创新提供财政支持、通过风险投资机制分担技术风险、建立公共科技基础设施、通过社会科技服务促进技术知识流通与转化等。

这些政策工具大致可用“供给、需求、环境、基础”的类型框架进行概括,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弥补或纠正技术创新各种市场失灵,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邢怀滨等,2004)。

因此,创新政策是一套复合的政策体系,是政府干预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在创新全过程都发挥着作用。

一、创新政策的理论阐释:

以专利政策为例

专利制度是法律、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专利是赋予一项新技术的发明者以独占的权利。

专利有激励创新、披露信息和促进扩散三大功能,但专利同样会导致垄断的危害。

因此,如何取得专利在保护发明者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繁荣和垄断产生的危害间的最佳权衡是研究专利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关键之一。

Mansfild等人研究发现,在研发投资上的中间社会收益比创新者收益的两倍还多。

F.M.Scherer(2001)也认为,因为行业间产品销售把盈余从进行研发的行业转移到购买新产品的行业,对行业内部研发开支和这些行业生产力增长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低估了技术变化对生产力增长所做出的贡献。

他估计在那些运用1974年研发成果衍生的产品的行业里,1973年-1974年研发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70%到74%。

这一高收益的大部分可归因于非制造企业运用了制造部门开发的包含研发成果的资本货物。

专利究竟能对创新活动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呢?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专利提成费判断,但一般倾向于用实施专利的年限来间接地衡量专利的重要性,由于专利需要交纳年费,只有重要的创新,专利人才值得交纳相对长时间的费用。

但是,以这种角度来确定专利年限还缺乏说服力,因为作为专利人如果在专利保护期内获得的垄断利润足以补偿需要高交纳的年费,他还是有积极性去延长保护期,问题在于制定专利制度目的是通过激励创新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

一项发明不仅带来了私人收益,而且产生外部效应,增进社会收益。

从长远看,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创新者本人的私人收益。

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对创新不实行专利制度,即专利期限为零,这时一旦有了发明创新,大量的模仿者就会接踵而至,使这项新发明在短时间内扩散到任何需要的地方,这是一种社会收益最大化的情况。

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对发明创新实行永久性保护,专利持有者就可永远地获得垄断利润。

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专利竞赛,即巨额的潜在利润会吸引许多企业展开竞争以最早获得专利,从而导致创新过度;二是模仿者必须支付一笔不低的费用而获得专利许可,创新的价格会比市场竞争的价格昂贵得多。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专利制度规定了专利权的期限,年限的确定是权衡发明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结果。

除这两个因素外,专利最优保护期限还与专利的经济寿命相关,而这种经济寿命又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发明的开发成本、从发明中获得收益的速度、对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资金折现率等因素。

因此,要对专利的最优保护期给出一个定量结论虽有可能,却相当复杂。

在设计专利制度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①专利对技术创新提供的激励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专利政策的确定要体现产业的特征。

一项对27家英国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如果不存在专利,有些行业的研究与开发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如电子行业),有的行业的研究与开发则会大幅度地减少(如化学、医药);②制定制度提高专利出售中研究人员所得比例,以刺激专利申请量和实施量的增加。

专利制度保护了专利人创新的部分收益,但由于获得一项专利创新者必须充分地披露新技术的细节,为新一轮的专利竞争埋下了陷阱,因此,专利对创新的激励效果不如想象的那么大,一些创新者宁愿把创新作为商业秘密。

此外,由于专利限制度可被规避,即使存在专利,发明者获得的回报也可能低于新发明所创造的价值。

如软件制造商采用反向工程发明与特定硬件兼容的应用软件。

尽管模仿者的平均成本仅为发明者开发成本的65%,但专利还是提高了模仿成本,至少延长了模仿者进入市场的时间(丹尼斯·卡尔顿等,1998);③专利对产品创新比对工艺创新提供更多的激励。

因为产品卖出去后,其技术易被模仿,而工艺技术在企业内部能得到很好的保密。

不过,根据日本的经验,更多地向工艺创新提供专利保护,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工艺创新工作,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值得参考。

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新技术,福利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要求免费向潜在采用者提供新技术。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明显挫伤了私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是常常采用的一种利益激励制度,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考察一下专利对新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如图4-1所示,假设D是包含某种新技术的产品的需求曲线,MR是相应的边际收益,PC是生产成本曲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要求产品按生产成本销售,导致产量Qw,消费者剩余为(X+Y+Z)。

假设法律允许新技术所有者通过专利来垄断新产品市场(不考虑存在部分替代产品),则生产者可能把价格定为Pm,这时的产量为Qm,从而获得垄断利润Y,而社会总收益减少Z。

从图4-1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否拥有技术专利权,私人收益总是低于社会收益。

因此,势必造成私人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

若授予新技术发明者以专利权,则新产品产出水平就要低于社会最佳产出水平,这表明技术只被利用到次优程度。

此外,为了追求技术创新的垄断利润,不可避免地引起研究开发竞赛,以获得先动优势,从而势必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张建忠,2000)。

二、各主要国家的创新政策比较

历史上最早的技术创新手段是专利制度。

各国政府运用较多较早的创新政策手段则是税收。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以前,欧美各国都处在一个相信技术创新是科技推动的阶段。

政府一般强调科学普及、大学研究会自动地推动创新、走向创新。

政策手段主要是给R&D以资助,配备实验设备等,使工业结构顺利重组。

关注的重点对象是大企业。

到了60年代末期,上述观念动摇了。

许多人认为,科学进步既不是未来创新的必然保证,也不是政治上、社会上总是需要的。

在美国1967年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而到了1972

P

X

Pm

Y

Z

PC

OQmMRQwDQ

图4-1新产品的最优定价和垄断定价

年,这一比例反而降为少于2.6%;卫生、环境、城市规划问题,取代了人们对国防,空间科学的兴趣。

正是在这一时期,科技政策和技术的创新政策,开始为人们所真正强调。

一些政府、大学、国际组织相继在这段时间创建了不少科技和创新的政策研究机构。

在欧洲,存在着与美国类似的倾向。

政府官员和学者们自6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工业创新过程和R&D项目的评估。

创新政策的手段是资金资助,促进合作研究,促进大学和企业的结合,扶持小企业。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向人们展示了技术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这一革命导致了创新政策在欧美的拓展,从那时起,创新政策提到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部长级会议的声明,既表现了西方工业国家对创新政策的热望,也揭示了他们制定创新政策的立脚点。

“声明”中提出对技术创新将争取如下步骤:

①在经济、社会和调控性政策的框架内,将把推动创新作为一个目标;②给予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投资以优先考虑,以保证短期的压力不致于威胁未来发展的源泉,确保高就业、结构调整;③为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发市场,鼓励在公共和私有部门进行有风险的创新;④给予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以特别的关注;⑤推动研究、发展和创新,以增加公共和社会服务部门的效率、质量;⑥推动与世界性问题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这些问题包括能源、原材料、环境、食品、城市条件、卫生和工作环境;⑦推动信息技术的技术扩散。

(一)美国的创新政策

在围绕政府在创新方面应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上,美国历届政府认识不一,其做法也不相同。

在二战以后的15年中,美国政府一直是R&D的主要资助者。

1961年后,政府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一般科学的资助骤减。

尼克松执政期间提倡“科学技术新合作”。

这一方针要求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学和研究中心在研究开发上联合起来。

卡特上台后,又对政府的创新政策进行了评估。

提出的推进创新手段有: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贸易,直接资助。

里根一上台就取消了许多卡特政府所推出的创新项目和推动创新的措施,强调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鼓励联邦实验室向企业扩散技术。

老布什则希望加强民用的工业创新。

克林顿在技术创新上为美国指出了新的方向,创造一个能够繁荣技术创新环境和吸引投资来利用新设想的商业环境,尤其是在加强支持采纳民用技术和“两用”技术开发方面出台了一些新举措。

2001年1月,小布什在就职演说中也曾就科技有关问题许下诺言,“重视科技,有效决策”;科技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是灵活可变的,要确保“信息化基础上的美国科技领先地位”:

①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教育与基础研究,保证卫生与国防;②继续推行系列科技计划,重点发展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③关注能源、环境问题,塑造新的能源、环境政策(汪凌勇,2002)。

综上所述,美国创新政策有三个特点:

一是强调资助基础科学,以推动技术创新。

二是历届政府制订了许多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

三是美国的税收政策、政府订购、国防工业都在推动工业创新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美国未来的创新政策可能具有如下特征:

政府所提供的全部R&D费用将处于更低的水平上;对知识产权实行更加严密的国内国际保护,国内反托拉斯政策放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实行更高水平的合作(曾国屏等,1999)。

(二)日本的创新政策

日本的市场经济是“计划性很强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

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于模仿和模仿基础上的创新。

它的国家创新体制特别注重增量性创新,所以主要进行应用研究和商业化开发。

主要创新经验有:

①企业一直是创新的主体。

日本有众多的经理、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研究部门,有高的储蓄率等优势。

整个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是企业自筹。

②特别强调产品创新。

开始偏重于过程(工艺)创新、渐进创新。

随着日本与美国技术差距的缩小,日本越来越注意产品创新、美国则从新产品到注重过程创新。

③税收优惠、加速折旧。

④加大对R&D投资量。

日本是世界上R&D投资额增长最快的国家。

⑤对某些关键产业采取不同的对策。

比如50年代扶植钢铁产业,60年代扶植汽车、石油工业,80年代扶植计算机、飞机产业。

⑥主要采取限制进口和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过控制市场进入等政策调控产业结构。

⑦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如政府牵头组建公司,建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研究团体。

日本还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情报服务(如建一个联接100多个政府研究实验室并横跨很多部门和机构的高速信息网),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活动地区化。

(三)欧洲各国的创新政策

英国的创新政策主要有三点:

①重点制定规范,为企业创造新环境;②鼓励企业投资新技术。

英国政府80年代采取了二项政策措施。

第一项是企业扩展计划(BES),其中规定,个人在非上市公司进行投资,5年内可以免税。

5年内资本增值可兔税。

这项计划促进了一个独立的风险资本产业的兴起。

第二项是非上市证券市场,对新风险资金的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③成立了有关信息技术的ALVEY委员会。

该委员会确定了一些英国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

ALVEY项目5年内共花费了35亿英镑,其中政府资助20亿。

法国的创新政策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研究开发经费增加,其中在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等研发投入高的工业部门其R&D经费增长得最快;②促进大学-工业的合作,推动了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③加快风险资金的发展,其中信息、电子、通信、基因工程、卫生等新技术企业吸收了这种投资的绝大部分;④推动地区化,其目的是帮助地方企业发展适用技术;⑤加强国际合作,部分受到政府计划的直接刺激,部分是来自公司间的协议(陈向东等,2003)。

欧洲各国一般将政府的决策目标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竞争前的研究阶段,重点放在三类技术上:

信息和通讯科学、新材料、生物技术;②商业化阶段,重点放在技术对整个工业的传播、扩散;②承认在发展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工业活动中,风险资本在企业的延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④注意到创新和扩展问题的国际性,给予国际合作以最优先的考虑。

总之,各国的创新政策虽然由于国情的不同有所差异,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如科技面向经济;由最高层作出决策;增加科技经费;产业成为主力军;加强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重视高新技术R&D与应用;强调教育与培训等。

目前检验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基本上都是利用对科技投入或产出的统计数据来加以说明。

陈向东等(2003)综合一些文献,对中、美、韩、法及欧盟的创新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4-1所示。

表4-1中、美、韩、法及欧盟创新政策效应的比较

中国

美国

韩国

法国

欧盟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机构设施

**

*

**

**

***

政策评估或绩效测评

*

****

*

**

****

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

****

*

*

N/A

工业性研究与开发的收益激励

***

****

**

***

****

技术扩散政策及其多样性措施

**

****

***

****

***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激励和发展计划

***

*****

*

***

**

知识创新新型设施(互联网/环境)

**

*****

**

**

*****

高效创新工作平台、无形资产环境等

*

***

**

**

*****

注:

*****代表政策较完善,效应较好;****代表政策较完善,个别政策需调整;***代表部分政策需调整;**有部分政策存在重要缺陷;*代表政策存在严重缺陷;N/A政策空缺

三、主要创新政策分析

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基础设施、社会收益大的创新、避免创新的重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创新的扩散、合作研究等(陈文安,2000)。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创新政策进行分类,按激励效果来分,有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保护性政策和协调性政策(表4-2);按技术产生影响的层面划分,有供应政策、环境政策和需求政策。

表4-2创新政策类型

金融政策

·优先贷款和优惠贷款·外贸外汇方面的支持·设立企业创新风险基金

财政政策

·对R&D的投入拨款·对创新的奖励

税收政策

·给予新产品减免税·给予R&D活动以税收优惠

分配政策

·从利润中提取创新基金

价格政策

·自主定价

信息政策

·建立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提供创新企业及时准确的信息

专利政策

·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其它政策

·对创新者的奖励·提供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清除既得利益集团对创新的阻力·减少创新过程中的政府官僚程序·劳动力的培训

产业政策

·科技产业优先发展政策·科技产业开发区政策·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科技政策

·技术进步政策·技术市场政策·技术中介政策·技术人才政策·技术转让政策·技术合作和交流政策·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改造政策·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评价政策·对R&D机构支持政策

保护型

政策

·关税保护政策·政府购买政策

协调型

政策

·协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技术转让关系政策·协调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技术创新矛盾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政策

资料来源:

陈文安(2000)

下面按照创新的供应政策、环境政策和需求政策分类对主要的创新政策进(张雅娴等2001)行分析。

(一)供给面政策

供给面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的支持直接扩大技术的供给,改善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供给状况,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供给面政策工具又可分为人力资源培养、信息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

(二)环境面政策

环境面政策指政府通过财务金融、租税制度、法规管制等政策影响技术发展的环境因素,为产业界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间接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环境面政策包括:

财务金融、租税优惠、法规管制以及政府基于协助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区域政策、鼓励企业合并或联盟的政策、以及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等。

(三)需求面政策工具

需求面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采购与贸易管制等做法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积极开拓并稳定新技术应用的市场,从而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包括政府采购、外包、贸易管制和对海外机构的支持等。

政府各项技术创新政策其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一项调查表明,按重要性程度不同(假定最高5分),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依次是给予优惠产品减免税(3.733)、优惠贷款(3.366)、重奖创新有功人员(2.900)、规定企业应提取技术开发基金(2.780)、科技政策(2.582)、产业政策(2.503)、政府资助(2.216)、自主定价(1.918)、关税保护(1.331)、外汇留成(1.135)。

 

四、我国创新政策体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政策依其特点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出多项科学技术计划,如“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90年代,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进行,如“科学技术开发贷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等等。

1995年至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开始实施,创新政策急剧增多。

从已出台的创新政策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创新政策的分布呈现对科技成果管理推广较重视、对高薪技术企业建设的力度不足、对体制改革逐渐重视的格局;二是从偏重供给政策逐步向环境方面的政策转变;三是政府对创新的干预方式由更多依赖计划手段逐步向市场手段转变,干预对象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转变;四是创新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创新工程开始实施(陈向东等,2003)。

张雅娴等(2001)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0年6月,国务院颁发,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为例,对我国创新政策特点作出的具体分析:

《若干政策》全文共13章53条,涉及软件产业的共12章41条,主要包括投融资、国内外上市投资、产业技术、出口、收入分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吸引与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总体上看,《若干政策》中有关软件产业的条款兼顾了供给面(70.5%)、环境面(18.2%)和需求面(11.4%)政策工具的运用。

在环境面政策中,法规管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41.90%),然后依次是策略性措施(25.80%)、租税优惠(19.40%)和财务金融措施(12.90%);在需求面政策中,贸易管制的比重最大,达到了62%,政府采购(25%)和外包(13%)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海外机构目前还是空白;在供给面政策中,最受关注的是人才培养,占到条款的66%,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均为17%;关于信息和技术支持的条款未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创新政策的分析是基于均衡的分析思路,如果在演化框架下进行创新政策的制定,则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见表4-3)。

表4-3均衡和演化框架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比较

均衡框架

演化框架

分析视角

技术是黑箱状态

关注技术创新过程

思维导向

消除市场失灵,实现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最优配置

纠正系统失灵,促进创新的发生与顺利进行,提升创新能力

政策设计

具体的政策措施,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专利保护、提供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等

结构性的制度安排,如扶持中介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与公共研究部门合作等。

需要选择运用基本的政策工具,如财政、税收、专利、政府采购等

政府政策

政府是资源配置的规划者;从外部为技术发展提供条件

政府是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资料来源:

邢怀滨,苏竣(2004)

第二节创新的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分析涉及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环境是不一样的。

一个产业处于什么样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简单地运用需求和技术这两个因素的增长状况来判断:

当需求引力和技术推动力同步增长(衰退)时,产业就会呈现增长(或衰退)态势;当需求引力与技术推动力不同步时,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判断则需要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显然企业在选择自己的创新战略时,需要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作出准确的判断。

盛亚(2002)曾在《技术创新扩散与新产品营销》一书中运用了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以技术因素为出发点,结合市场因素,对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相应策略作出定性分析。

一、产业生命周期及其相应的创新管理策略

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会引起一个新的产业生命周期,如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等计算机产业的影响。

如图4-2,一般来说,从技术的角度看,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

孵化、技术成长和分化、市场成长和细分、成熟、衰退。

不同阶段的需求和技术特征是不一样的,产业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如表4-4所示。

产业

规模孵化技术成长市场成长成熟衰退

和分化和细分

                        

 

图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