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54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九 戊戌变法 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

专题九戊戌变法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 戊戌变法阶段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2·南通高二检测)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

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4.“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②③

5.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形容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帝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反映了哪一改革措施()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C.举办民间团体

D.澄清吏治,提倡节俭

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创办专业学堂B.废除八股

C.派人赴日本留学D.废除科举考试

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8.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

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道路不通

9.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10.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这表明()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2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8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掺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主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

(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影响。

(6分)

12.(2012·江苏百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共发布各种谕旨三百余道,平均每天颁布三道变法诏令。

这些诏令可以说是不分轻重缓急,雪花般地狂飞而下,改革官制、改革法律、改革军事、改革经济、改革文教、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等,齐头并进。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

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材料四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6分)

(3)综合材料三、四,他们的观点给我们怎样的现实启示?

(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8分)

(2)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4分)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8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分)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④是维新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

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①②③④都是对材料本身的正确理解。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通过文中“野民渔人上书”可知是指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戊戌变法废除了八股取士,而不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因此选D。

7.【解析】选D。

本题属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地打上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

软弱、妥协。

同时,其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封建势力强大。

8.【解析】选C。

持观望态度说明封建保守势力强大,大多数官员处于犹豫观望状态。

9.【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不正确;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

【规律方法】关注程度性词语

对选择题选项的排查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如“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任何”“一律”“立即”等。

解答时从这样的备选项入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的备选项都是错误的,但往往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另外,也需要关注题干中的程度性词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1.【解析】第

(1)题材料一“皆必自奴隶性而来”——问题根源所在,除此“病”在于“自由”;材料二要提炼出“欲兴民权”、“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

(2)题简要回答维新思想宣传的意义即可。

答案:

(1)“病”:

奴隶性;“药”:

自由。

核心:

兴民权,救亡图存。

(2)影响:

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2.【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重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留给我们的启示。

(1)题从材料一、二中概括,每则材料概括出一点即可。

(2)题作答时紧扣材料中的缺乏“政治和经济力量”,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回答。

第(3)题回答时紧扣材料及观点得出。

答案:

(1)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急于求成,低估了改革的困难。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政治:

民族资产阶级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力量尚弱。

(3)改革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结合自身的国情;改革必须从多方面积极地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题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材料二1898年变法时期则没有提政治制度的变革,只提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然后结合史实分析原因。

(2)题材料三认为中日改革结果不同是由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结合史实可知,观点正确,用所学知识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

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

(2)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变革;而康有为等人则是依靠无权的皇帝对现有政权进行的一次改良。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1)题中的历史事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求官”、“签名”判断是公车上书。

其他两问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不大。

(2)题回答的重点是“现代化”,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第(3)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4)题应结合维新变法后的资产阶级的“现代化”的活动理解“休止符”。

答案:

(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