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46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而不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周而不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周而不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周而不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而不比.doc

《周而不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而不比.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而不比.doc

《周而不比》复习学案

一、复习要点

1.背诵2.14、16.4、15.23、12.24章。

2.重点掌握“周”、“比”、“矜”、“党”、“责”、“举”、“数”、“道”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本章节的内容:

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4.掌握“周而不比”“群而不党”“言不及义”“以德报怨”“以直报怨”“适可而止”等熟语的意思。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主要内容:

孔子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

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而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

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

2.孔子的交友观:

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巧言令色,鲜矣仁,故友必择而后交。

3.选择朋友的方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其所以”是注重对人道德的考察。

人的各种行为,必有其用意。

“观其所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人的才干和能力。

“察其所安”是指要考察其习惯和兴趣。

经过各方面长期细微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4.与朋友相处的原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才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朋友之间体现为独立、自主、平等的关系。

三、课文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君子矜而不争(斗争)朋友数(频繁)

B.不以人废言(废弃,拒绝)以直报怨(正直)

C.人焉廋哉(躲藏)忠告而善道之(方法)

D.友直,友谅(善于谅解)以友辅仁(辅助)

1.B(A、争:

争强好胜;C、道:

劝导;D、谅:

信)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经历)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类)

B.损者三友(损害)友便辟,友善柔(谄媚逢迎)

C.君子不以言举人(选用)朋友数,则疏矣(疏远)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君子以文会友(文章学问)

2.C(A、安:

习惯兴趣。

B、损:

有害的;善柔:

假装和善。

D、责:

要求)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君子周而不比②君子矜而不党

③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④忠告而善道之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3.C(①②都表转折,③表承接,④表并列)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视其所以②以德报怨

③君子不以言举人④君子以文会友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4.B(①动词,为;②介词,用;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不患莫己知

A.何以报德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D.甚矣吾衰也

5.A(都是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状语后置;D、主谓倒装)

6.选出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勾结而不团结,小人团结而不勾结。

B.观过,斯知仁矣。

(观察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一帮人住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很难与他们结交。

D.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6.D(A、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B、观过: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

C、难矣哉:

难以有所成。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8.解释下列熟语的意思:

①周而不比:

团结而不互相勾结。

②群而不党:

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③言不及义:

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的道理。

④以德报怨: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

⑤以直报怨:

用正直来回报怨恨。

⑥适可而止:

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四、探究题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5•18)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2)按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

(3)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1.

(1)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重利益。

(2)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志于追求道义;要以道义去结交朋友,而不结党营私;不讲究吃喝穿着,不争名夺利;做人要谦虚,要有自尊(矜持),要讲信用(诚信)。

(3)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孔子说:

“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2.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

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7)

这段文字说的是察友的方法,你如何理解?

3.大家在一起,无正事可谈,只是谈闲话,没有真正的人生观,那社会精神就趋向萎靡,文化精神也就慢慢消亡了。

更严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没有从大学问、大聪明上着眼,就会为争权夺利而钩心斗角。

所以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难以有所成,也不值得和他们交朋友。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4.

(1)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

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什么不一样?

5.“以德报怨”是用恩德回报他人,但不能感化他人心灵;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仅用恩德回报他人,还在培育他人的正直、道德修养,使他人被感化。

6.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2·10)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

子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

(1)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2)孔子认为朋友有错时自己该怎么做?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

为什么?

6.

(1)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地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他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在与人交往中则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2)孔子认为朋友有错时要忠言相告,但要适可而止。

赞同孔子的观点。

与朋友相交,首先在交心,即在思想与品格上相互砥砺。

如果朋友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过错,便应告诫之、批评之,旨在劝其改过向善。

但是,在劝友改过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否则,非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苦恼。

(不赞成,只要符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7.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

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