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4628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docx

新闻稿的撰写与新闻图片的拍摄1

新闻稿的撰写及新闻图片的拍摄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掌握新闻稿件基本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选题能力,即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工作或事件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首先,什么是新闻?

历来说法不一。

新闻定义的争鸣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

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

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

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

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性质定义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

2.发生定义:

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

发生定义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

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

3.关系定义:

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关系定义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

4.功用定义:

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

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

可以说,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二)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

1、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创新性特征,也可以叫新颖性特征)。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定义通俗点讲,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老师讲完了,大家就在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

现在想想,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咬狗”式的新闻也很多。

比如说,现在众多的媒体炒作、明星包装等等,你骂我,我骂你,似乎很热闹,但从实质意义上理解,与前面所说的“人咬狗是新闻”的调侃也差不了太多。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能分析得太深刻了,否则就有可能出政治问题了。

但是,之所以提起这些,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创新特征”上下功夫。

你想报道的事件它必须得有点新意,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

比如说,人口计生委搞了一个性科学教育基地,这对于性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具有很强创新特征的工作。

围绕这样的一个选题做文章,就非常符合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读者好奇的特征。

  在各家媒体中,社会新闻这一块,这样的稿件是占了绝对多数的。

但是,在我们结合工作搞报道的过程中,这样的稿件却是相对较少的。

  2、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二:

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

典型报道对于非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我们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掌握的。

因此,对新闻的典型性特征,我就稍详细点讲。

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新闻稿件是媒体的重要刊载内容。

比如:

荣昌电视台《我们荣昌人》栏目中报道的人物,就属典型报道。

因此,对典型报道可以简单作这样的理解:

即典型报道就是百里挑一树典型。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

谁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有特色,做得有成效,谁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

比如,学习“八个严禁”“十二个不准”,哪个单位哪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有创新,有成效,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较短时间内的典型。

把一些典型的工作或事迹报道出去,就是通常意义上所称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容易产生的错误理解,就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或者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任务当做新闻事件来报道。

比如:

某某某帮某老人解决了一个什么困难之类的。

这种事迹是否是新闻,必须要看是否具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此类事件是否与当前的宣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二是当事人做这件事是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

比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播出了“最美的什么”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与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3、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三:

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

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具有这一特征的稿件是党报党刊用稿率最多的,而且这部分稿件还都是政府指令性稿件,不登不行。

如果让报纸自行选择,他们可能一篇都不登。

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围绕事件的新闻性与焦点性来做。

因此,下面我们就接着说一说。

4、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

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

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比如说,薄熙来的审判,很多报刊、网络都进行了报道,就是因为它是大众眼里的焦点事件。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精典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事件焦点性特征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能够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就一定能撰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三)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1、消息的主要特点

(1)基本分类:

①消息②通讯③评论

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消息和通讯。

关于通讯、新闻评论的写作基础在这里就不加以说明。

(2)消息的主要特点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

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消息又可分为简明新闻(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四类。

①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

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②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

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

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③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报道,而是由许多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

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较大范围,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

它既有面的情况概括,又有典型材料作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反映全局。

这种形式适于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

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

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

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

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

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六要素”,即: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和经过结果(背景意义),也称“1H”。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2.消息的写作要点

第一,内容要新鲜(新鲜性)。

要在选择题材中下功夫,从比较中发现什么才是新的事实、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见解、新的问题。

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了解全局性的情况,要占有资料,要做有心人。

写消息,力求具有一定的思想,以便能给人以启迪。

有些事情,尽管事实不是那么新鲜,但有意义,那就要选择新的角度加以报道。

第二,事实要准确(真实性)。

采写消息,一定要把事实弄清楚,并且核对无误。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

第三,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及时性)。

无数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同一重要事件,不要说迟发一天半天,就是迟发几小时、几分钟,我们的消息便会在竞争中失利,在舆论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反之,我们讲究消息的时效性,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第四,篇幅要短,容量要大(简洁性)。

也就是说,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

消息写作提倡“短些,短些,再短些”,但也不能短到空洞无物的地步,而应力求短而有丰满内容,短而实。

  

第五,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的价值(可读性)。

第六,反复锤炼语言,多一字不如少一字(准确性)。

消息以语言简洁为上乘,要珍惜每个字,推敲每句话,力求字字句句载着尽可能多的信息。

要用凝炼、传神、明白如话的文字,去点拨新闻事实,让读者品味、领略消息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

(四)消息的写作

1、新闻(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经过结果(背景、意义)(how)——“5W1H”原则。

2、新闻(消息)的构成:

题——文——图。

(1)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其“眼睛”,是全文的精华。

(2)正文:

是消息的主体。

点明“5W”,详写“1H”。

要勤思考,常请示,明确会议或活动的方针政策及主旨,详写不代表冗长,要注意高度概括。

(3)图片:

辅助达到新闻目的,一般三张左右(要求的是二张)。

①当时的全景,包括全体参加者,尤其是能说明主题的横幅、标语等。

②特写。

出席的重要嘉宾、重点人物。

③重点活动环节。

如颁奖。

3、标题的写法:

(1)要求:

短小精悍,字数不能超过18个字,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主旨。

(2)写法举例:

①概括式:

单位+动词+活动名称(动词一般用举办、开展、举行、召开等)

②对仗式:

运用工整对仗句式,点明活动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③语句式:

运用消息中人物精彩的语言用标题。

4、导语的写法

(1)要求:

开门见山。

写清楚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主承办单位、活动主题或主要内容。

(2)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中国文学的长篇巨作是从元曲开始的,以前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篇幅相对较短,且通篇精悍。

元曲及明清小说的涌现,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就是“虎头、猪肚、豹尾”理论的出现。

所谓的“虎头、猪肚、豹尾”理论,就是指创作者通常在开篇与结尾上下大功夫,以求得开篇吸引眼球,结尾震憾人心的效果。

而中间部分则写得比较随意,不仅不是很讲究字词的斟琢,而且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比较散漫。

这样安排,主要是与长篇曲牌及小说的篇幅过长的原因。

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写一篇小说,但也还有“猪肚”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①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

“日本投降了!

”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②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例如: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

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

“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

又怎样挽回了外汇?

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③以退为进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例如: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④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例如: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

“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⑤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例如: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⑥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例如:

看过光明日报发的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

“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⑦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例如:

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⑧抑扬顿挫法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例如:

美联社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⑨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例如:

湖北日报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

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⑩欲擒故纵法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例如: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例如: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

”这是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事件梗概法导语用一句话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交待清楚。

例如:

10月12日,由荣昌县教育委员会主办、荣昌县教师进修校承办的名师报告会在县委礼堂顺利举行,县教委副主任朱祥国主持报告会。

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85秒!

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

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

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

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消息正文的结构类型

(1)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

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公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2)编年体结构导语+新闻主题(时间顺序)+结尾。

结尾阐扬主旨。

(3)正金字塔结构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4)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5)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

对教育系统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6)华尔街日报体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

6、我们常用的新闻叙事结构

倒金字塔——按内容的重要性来安排段落的次序:

先重后轻。

新闻重点→最重要的事实→次要事实→补充。

逻辑顺序——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安排材料。

点面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

时间顺序——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安排新闻事实。

适用于反映某种事实和细节都比较重要的新闻,比如现场报道。

7、常见消息写法实例分析

(1)标题:

单位+动词+活动名称(动词一般用举办、开展、举行、召开等)

(2)活动类:

①导语:

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活动主题;②主体:

详写,充实。

活动主要内容或精彩场面;③背景:

深化主题、强调意义;④结尾:

点明参加活动人员。

(3)会议类:

①导语: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主题)+出席领导+主持人;②主体:

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理清会议的程序;③背景:

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和意义;④结尾:

点明与会人员范围和人数。

(4)报告讲座类:

①导语:

时间、地点、主办方、主讲人、讲座主题、主持人;②主体:

提炼讲座内容,着重写某一亮点,描述讲座的现场气氛;③背景:

介绍讲座的意义;④结尾:

点明参加人员范围、人数。

(五)如何写好新闻稿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识准备。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

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

“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比如:

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

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

写出这篇通讯的记者那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

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

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

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

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

“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

”有个外国记者说:

“你要有作为吗?

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

”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理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

“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我们常说:

“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我们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

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