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docx
《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第一部分——家乡曲靖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曲靖地区位于滇东高原,云南省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1117毫米。
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595.5万,其中城镇人口163万,城镇化率27.3%。
全境属乌蒙山系,南盘江、牛栏江等主要河流分别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云南粮食、烤烟、油料、蚕桑、生猪的主要产区之一曲靖地区地理位置优逃,交通方便,曲靖、宣威、马龙、富源、寻甸五县市通火车,境内铁路线长达461.8公里。
有公路9113公里.139个乡镇中,有138个通汽车曲靖市地处珠江源头,位于云南省东部。
(二)历史背景,即“曲靖”的来历。
秦修"五尺道"、西汉设置味县,公元225年设建宁郡。
西晋设宁州,曲靖成为全国19州之一。
唐初在滇东北地区设置曲州和靖州,因曲州和靖州地域相连,被合称为"曲、靖州",故得"曲靖"之名。
1997年国务院批准曲靖撤地建市,辖7县1市1区和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
曲靖有独特的爨文化,人文古迹众多,有"正书古石第一"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珠街八塔台古墓群、"五尺道"、"七擒孟获"、会泽丰富博大的会馆群、铜商古驿道等名胜古迹。
二是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曲靖交通便捷,自古是进入云南的陆地要塞,素有"入滇锁钥"之称。
贵昆、南昆铁路和盘西支线纵贯7
个县(市)区,形成了以四条国道和四条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
三是资源比较丰富。
己探明矿产资源有30种,煤、铁、磷、铝、铅、锌、硫等储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煤炭探明可开采量近百亿吨,占全省储量1/3,原煤、焦煤产量均占全省40%以上,境内有全省最大的硅藻土、硫铁矿等矿床。
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和国家珍稀动物各30余种。
有树蕨、野茶花、木兰、辣子树等37种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有大灵猫、猕猴、水獭、黑熊、金猫、豹、斑羚、黑颈鹤等30余种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水资源总量11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水能资源总量423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231万千瓦。
四是幽美的自然景观。
有著名国家级森林公园珠江源风景区,"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景观奇异,罗平的四十万亩油菜花海、九龙瀑布群、多依河、陆良彩色沙林、会泽大海草山、富源胜境关、师宗菌子山、马龙香炉山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比较大。
(三)主要的不足和问题。
就是存在"三低、一不平衡、三重"的问题。
"三低"即: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仅达6.26年,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足、不充分,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一不平衡"即:
全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高达71.33万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三重":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任务重,安全生产任务重,维护社会稳定任务重。
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基础、突出特色、调优结构、建强支柱、改善生态、振兴科教,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共建和谐,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生产更加安全、生态更加改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市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2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以上,城镇化率达3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主要是实现"四个目标":
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实施到户"1231工程",建成"十大种养基地"、100个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农业多增效、农民多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二是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煤化工、治金、汽车、优势农产品加工五大工业基地,工业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三是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建成文明、安全、园林式宜居珠江源大城市;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显加快,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依靠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围绕"打造现代工业强市、建设安全文明宜居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市、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民营经济进程,全市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步推进,成为建国以来曲靖历史上经济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群众得实惠多的时期之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基强本固人民享受美好生活。
曲靖市充分发挥曲靖比较优势,着力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优化发展举措,千方百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2006年市内生产总值达536.8亿元,财政总收入116.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5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6元,比1997年分别增加3543.87元、946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喜人步伐。
各项事业繁荣兴旺,社会荡漾和谐之风。
曲靖市树立改革开放兴曲靖、优质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建设安全文明园林式宜居城市。
2006年底,全市县以上建成区面积达115.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71.08万人,城镇化率达28.6%,中心城区荣获"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
日臻完备的城市功能、加之不断完善的服务政策、快捷的交通信息网络,为全市全方位开放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快速推进,高考上线人数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城市卫生医疗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成效,300余万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初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科技、体育等事业日趋繁荣,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6.7%、95.7%。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市快速推进。
曲靖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连续7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创评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社区、乡镇、村1000余个,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曲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农村经济一路放歌,"三农"笑逐颜开。
曲靖市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舞好产业化龙头,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全市涌现特色农产品专业生产乡镇50余个、专业生产村200余个、农产品品牌170余个。
"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民"等一大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63亿元,比1997年增69.8亿元。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到目前,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91亿元。
今年,市委、市政府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七个好"的目标要求,全市上下正按照这一要求,围绕"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转移等扎实开展工作,新农村建设生机勃勃。
二、第二部分——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云南省GDP达到2959.48亿元人民币,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4.33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14.19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0.96亿元,增长10.7%。
人均GDP达到6733元,提前一年实现人均8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布局始终遵循着中心城市扩散的模式,即以昆明这一中心城市为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迅速发展,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再辐射到边远地区,进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遵循这一增长模式,云南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以昆明为中心,以玉溪、曲靖、楚雄为腹地的经济增长中心区域已初步形成。
GDP增长图(单位:
亿元人民币)
(一)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2004年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按管理渠道划分:
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48亿元,增长30.5%;更新改造投资180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开发投资158.0亿元,增长37%。
云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列全国第9位,西部地区第4位。
——最大限度地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力量。
培育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一是企业自主性投资大幅提高。
二是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投资增长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市场主导型转变。
——投资结构日趋优化,培育新支柱产业初见成效。
首先是工业投资高速增长,逐步改变了工业投资不足,比重低的结构性矛盾。
2004年1~11月全省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6.60亿元,增长83.5%,其中工业投资345.64亿元,增长83.7%,尤其是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投资完成189.53亿元,增长1.04倍。
其中电力投资达170.50亿元,增长95.8%,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原材料工业投资109.73亿元,增长了93%;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工工业分别完成投资37.33亿元、34.30亿元、22.58亿元,分别增长了1.46倍、74%和1.17倍。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为拉动云南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而电力新支柱产业成为全省一大投资“热点”,标志着我省培育新支柱产业取得成效。
其次,房地产业成为云南又一个新支柱产业。
2004年1—11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23.62亿元,同比增长40.8%。
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388.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5%;商品房销售额76.3亿元,增长60.7%;全省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1994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涨9.7%。
同期全省二手房市场不断升温,居民住宅消费升级加快,全省商品房市场销售继续看好。
初步测算,2004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投资15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1.8%,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采取有效措施,使200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可实现适度快速增长。
一是,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综合影响程度的大小(主要是土地、信贷政策的调控力度情况),云南将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千方百计提高我省重大项目的储备数量和质量,努力提高重大项目推进、审批等前期工作的效率。
二是,加强对全省重大项目、重点行业投资的支撑力度。
提高5000万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张、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的投资效率。
抓紧抓好新开工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实成效,促进工程开工率、投资计划完成率。
(二)农业
较去年相比我省农业产量产值大幅增长,粮食总产量超过1500万吨,增加29万吨,其中,马铃薯鲜薯775万吨,增加78万吨。
经济作物稳步发展,蔬菜950万吨;2003/2004榨季产蔗1760万吨,产糖195万吨;茶叶8.8万吨;橡胶干胶23万吨;烤烟面积550万亩,产量129万吨,产值达74亿元;咖啡2.2万吨;水果101万吨;亚麻产亚麻菜产量26万吨,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4年我省花卉产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增长30.8%,花卉产业全行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8.7%,鲜切花产量33.6亿枝。
花卉出口增长迅猛,花卉货值同比增长50.4%,2004年全省花卉出口创汇达到4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5%。
不仅在周边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而且在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高端市场获得了一定的份额。
云南将进一步加强农业
国际合作交流,特别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农业技术、动物防疫、替代种植和生产资料、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工作力度,更新、补充农业外资项目库,积极组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欢迎各种形式的投资方式到我省投资农业资源开发,不断提高我省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工业
2004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既快又好,逐步走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88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烟草制品业2004年累计生产卷烟621.38万箱,增长1.1%,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13.53亿元,实现利润92.35亿元,累计产销率达100.1%。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推动下,全省非烟工业正在加速发展,累计完成增加值467.66亿元,增长26%。
云南当前经济增长正处于经济周期中的上升阶段,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云南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云南工业投资257.96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47.27亿元,R&D投入29.52亿元,财政支出教育事业经费117.37亿元。
二是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正在推进,尤其是云南重点培植的烟草、化工、电力、医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等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完成优化升级任务。
三是经济结构朝着适应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品结构更新换代,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传统结构更加优化,技术结构更加先进,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了全面提高。
2004年全省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4.5%,在消费品零售贸易总额中非公经济的比重约占80%,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达60.4%。
四是优势支柱产业技术档次、科技含量、特色产品、规模经营等有明显提高,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企业链、产品链、市场链已基本形成,资本融资能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2004年云南已有上市公司22家,国有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
五是云南正逐步实现“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通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通道”的发展目标。
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就业充分,城乡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云南省城市化率达2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西部位次较上年前移一位,排第3位。
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1%,增幅居全国首位。
(四)服务业
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1040.96亿元,增长10.7%,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旅游业总收入的同比增长均超过10%,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云南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121万人次,完成总收入369.3亿元,分别增长16.3%和20.44%。
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10.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4.1%;接待国内旅游者6010.64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国内旅游收入334.08亿元,同比增长16.3%。
旅游业带动了就业,还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全省新增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达到86家。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004年达到2959.48亿元人民币,增长11.5%,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三、第三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总结
总的来说,我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优越的成绩。
但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务实苦干的结果。
在更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经济不发达,厂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成长不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转方式调结构压力较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缓慢;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选准主攻方向,实施重点突破,科学谋划更高水平发展,争取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在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