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900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docx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2016年2月)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

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一、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

1.病因:

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

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6.治疗

⑴对症处理。

⑵有合并症或继发感染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略)。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

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二、手、足、口病

1.病因:

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

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2-3天后吸收,不留痂。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

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

清热解毒。

三、水痘

1﹑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

⑵传播途径:

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

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

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并发症:

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

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

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6.治疗

⑴对症处理:

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

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

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6.治疗

⑴对症处理。

⑵有合并症或继发感染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略)。

四.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

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

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

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

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并发症:

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十天。

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⑵对症处理:

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

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五、麻疹 

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

临床表现:

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

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预防措施: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

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

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

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

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病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

2、流行病学

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

3、临床表现:

⑴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⑵自觉眼不适感1-2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

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

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

⑶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

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

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4、隔离预防

⑴医院或社区发现“红眼病”患者应及时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

⑵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⑶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避免用手揉擦眼睛,要勤剪指甲。

⑷易流行季节,最好去正规并且消毒条件完善的游泳池游泳,严禁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

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5、治疗

⑴冲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宜用适当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

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

⑵对红眼病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称本病为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一般为外感风热邪毒所致,故宜驱风散邪,清热解毒,常用泻肺饮和银翘解毒丸。

  

⑶当炎症控制后,为预防复发,仍需点眼药水1周左右,或应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2~3次,以改善充血状态,预防复发。

 

⑷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一般无后遗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