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姿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docx
《王英姿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英姿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英姿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
王英姿:
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
作者:
王英姿 文章来源:
网络
点击数:
652 更新时间:
1/1/2006
王英姿:
中学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现实的几种策略
历史教育的作用尽人皆知,然而由于历史学科固有的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使它与受教育者,尤其是中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以及关注点有很大的距离。
于是中学历史教学长期遭遇尴尬:
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发现:
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基本策略可例述如下。
一、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1]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
现实问题莫过于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
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
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2]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1]2004年11月初正是美国总统大选的高潮时期,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
与此同时,初三年级的历史课教学进入到《美国的诞生》一课的学习。
于是笔者顺其自然,请学生提出他们对美国大选感兴趣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选举制起源于何时?
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几任总统?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是谁?
……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恰好是《美国的诞生》一课所能解答的,于是笔者提议学生自学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具体情况。
[例2]2004年12月26日爆发的印度洋海啸,是人类遇到的一场空前的自然灾难。
历史课能否将它恰当地引入呢?
笔者结合当时的教学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教师上课前在黑板上勾画出“印度洋海啸示意图”的简图。
师:
请问谁能给黑板上的这幅简图配上相应的图名?
生:
(踊跃举手回答)我来!
我来!
师:
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给简图命名。
(这样做一可以调查学生对海啸的了解情况,二可以给更多学生展示的机会。
)
师:
从刚才给简图命名来看,相当多的同学知道了最近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
不知道你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这次海啸的哪些情况?
生1:
这次海啸是因为在印度洋海底发生的地震所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
生2:
这次遭受海啸的国家主要有印尼、斯里兰卡和泰国等。
生3:
海啸到来时,海水变成了水墙冲击海岸,有的地方的水墙高达十多米,它的破坏力太大了,所到之处全部变成了废墟。
生4:
我从电视上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就消失了;互联网上说,预计在这次海啸中丧生的人可能会达到17万人以上。
生5:
这次海啸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水是世界上最没有个性的物质,放在方形的容器中它就是方的,放在圆形的容器中它就是圆的,可是一旦大量的水聚到了一起,它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横扫一切,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住它!
师:
很有哲理!
生6:
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很无助,人与自然相比是非常渺小的。
通过这次海啸,人类更应该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不能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
生7:
我还知道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很关心这次灾难,许多国家包括欧盟总部都为海啸中遇难的人默哀三分钟,国际救援工作已经迅速展开。
生8:
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受灾国家和地区派出了医疗队、救援队,大批救灾物资和捐款正源源不断送达那里。
我们中国政府表示要竭尽全力帮助救灾,预计捐款、捐物的总额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
师:
看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十分关注印度洋海啸,关心就是你们的一种关爱!
海啸是可怕的,十多万人的生命在几小时中就逝去了。
同时,它也让全世界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共同抵御这场自然灾难。
然而就在距今约90多年前,竟然有1000万人的生命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而是由于人类自己的行为而逝去,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就这样借助海啸这个焦点问题转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
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神情异常专注、严肃,连平时一向对战争不感兴趣的女生都分外认真,此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的全部精力已经投入到课文的自学中,教师的只言片语都显得多余。
大约六七分钟后,学生对“一战”的基本情况已大致了解了,然后也就自然转入对“一战”爆发原因、当时能不能避免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什么等问题的讨论之中,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生成的。
案例1是将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热点引入,达到了以下效果:
让教学内容和过程不再是空对空,而是解答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了实际功效;由于它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还拓宽了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
案例2是将貌似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有重要相通点的社会焦点引入。
教师通过对印度洋海啸的认真分析,发现了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通点——无数生命的死亡。
由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切入战争内容的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探究的欲望;强化了学生对相应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深化了情感。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
二、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情境性模仿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和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是:
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地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
[例3]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场空前大灾难,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然而学生对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纽约股市崩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因此对经济危机的后果认识不足,对由此带来的世界局势的变化更是觉得难以想象。
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以下模拟股市的教学情境。
师:
请问我们学校附近有股票交易所吗?
生(齐答):
有!
距学校有300米。
师:
都知道!
看来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生活。
好习惯!
股票交易所因上市股份公司而存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干什么?
部分学生:
赚钱!
师:
对。
怎么赚钱?
生1:
股票就是电子屏上的数字或一张交易卡,股民花钱买了哪家公司的股票,钱就进了哪家公司。
只要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了,公司就静等股民上钩,不愁没钱赚!
师:
这位同学了解的股票交易知识还真不少。
既然如此,股民为什么还要买这种股票呢?
生2:
股民想从炒股中赚钱,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生3:
股民购买某公司的股票,就能参加该公司的利润分红,股民期望所分红利比银行利率高。
师:
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
上市公司若不想给股民实实在在的利润回报,永远只是电子屏上的数字,再愚蠢的股民也不会再购买股票。
若没有股市中股票价格的上下波动,使股民能够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股市就不会活跃,就难以吸引大量持币者入市。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才能给股民实实在在的利润回报,股市中的股价如何才能涨多跌少,即上市公司如何才能真正让股民赚钱呢?
生4:
扩大再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这是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目的,公司赚钱的途径。
师:
棒极了!
这是对股票的本质把握!
既然公司发行投票能如此利国利民,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模拟股市去赚一把吧!
[屏显:
模拟股市规则](略)
师:
请同学们4~5人为一组,按规则要求分工负责,屏幕将显示10支股票的起伏交易价格,请大家认真分析准备,看准股票,果断投资,你们认为该买进就买进,该卖出就卖出,以你们财务统计为准。
试一试你们在股市的运气和智慧。
(屏幕显示股票价格,一共9版,占时约8分钟。
前5版股价一路飙升,股指由5000点上涨到11000点;后3版急剧下跌,最后1版各支股票无买入价,股指停于2900点。
)
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模拟股票交易活动。
在股价上涨时,学生情绪高昂,整个教室热闹异常,不时有高兴的惊叫声;待到股价下跌时,学生又都恐慌一片,最后无买入价时,更是一片无奈声了。
师:
请各组财会人员迅速计算本组现在的股票市值或资金状况,你们投资股市是赚了还是亏了?
具体情况怎样?
组1:
我们组在50元价位买进麦道公司股票10万股,没有卖出去,现在的价位是25元,整整亏损250万元!
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现在的价值?
组2:
我们组在22元价位买进肯德基股票5万股,准备在35元卖掉,但是看到行情好以为还要涨,结果现在股价是6元。
投入110万元,现在仅有30万元,还是卖不出去的股票!
组3:
我组在30元价位买进摩托罗拉股票5000股,见行情不好,我们在20元时卖出,亏损5万元。
……
师:
我们模拟的股市怎么让大家都没赚钱,甚至血本无归呢?
生5:
是您有意编制的,不让我们赚钱!
师:
你说得好,这场模拟股市的结果是我有意编制的,但在人类历史上,确确实实地发生过股市全线崩盘,百万富翁顷刻间变得一无所有的事。
这事发生在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
教师随机将学生引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一课的学习,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次引导学生转入对股市情况的讨论。
师:
通过你们的体验和学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股市大崩溃,难道上市公司不想融资扩大再生产,不想进行技术改造、不想赚钱了吗?
生6:
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在生产“繁荣”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的消费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引起生产过剩。
上市公司不但不会再融资,反而会将自己手中本公司的大量股票抛出去变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这样就出现了抛售股票的狂潮,股价越来越低,于是出现了股市崩溃。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股市就成了多余的。
生7:
我认为是“大庄家”搞投机,炒高股价,让一般股民跟风,然后狂抛股票,赚股民的黑心钱,才导致股市下滑,直至崩溃。
师:
有观察,有思考,好样的!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随之展开了热烈争论,观点大致与上述两个学生相同。
)
师:
我同意第一位同学的观点。
因为若是大庄家搞投机,只能导致个别股价高涨急落,不会导致全盘股价崩溃。
若市场还能扩大,生产的东西还能卖出去,上市公司是不会放弃融资机会的,因为这样做就意味着放弃了赚钱的可能。
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缺乏政府调控,从而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
[例4]“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
笔者分析了课文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的关系后,课堂教学这样进行。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包袱”——“钱丢了”,并悄悄找了一位女生表演。
女生:
老师,上课前我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300元钱丢了,我请求帮助。
师:
300元?
不是小数目!
你确信放在书包里了吗?
一定是刚才丢的吗?
女生:
肯定。
我出教室前还查看过的。
师:
是不是有同学跟你开玩笑啊?
哪位同学开玩笑?
别过分了,快把钱还给她吧!
周围同学也帮忙找找,是不是有同学搞恶作剧,把钱放你们书包或口袋里了?
(全班同学都在找,但没有发现,丢钱女生开始啜泣,学生开始发表意见。
)
生1:
老师,搜身吧!
趁钱还没有被转移,帮她把钱找回来。
生2:
老师,不能搜身,等下课以后慢慢调查吧。
(教室里出现两种声音:
搜!
不能搜!
)
师:
现在有的同学说“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我不知道听谁的?
请你们分别陈述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吧!
生3:
搜!
能及时把钱找回来,还可以知道我们班级中谁这样不道德,还大家清白。
大家是自愿的。
生4:
不能搜!
我们谁都没有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是侵犯我们的人身权益。
师:
你刚才说到侵权,请问你们在学校学习主要受哪些法律的保护?
(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
师:
说得很准,你们还能说出我国制定的其他法律吗?
(学生列举了30多部法律,教师请学生自行完成法律的归类,进一步检查学生的法律常识。
)
师:
大家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比老师上中学时强多了。
下面请同学们就近采访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上中学的老师,看他们当时知道多少部法律,并询问有关原因。
(注:
这是一堂公开课,有许多教师随堂听课)
(学生当场分头采访,并将结果反馈。
)
生5: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学生知道的法律很有限,主要是《婚姻法》和《宪法》,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法制建设重视不够。
而现在国家将朝着法制化道路前进,颁布的法律超过百部。
我国法制建设的分界线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师:
同学们的现场调查很成功!
你们在课前还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一项对比调查:
20世纪70年代末与现在相比,普通家庭在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变化。
请同学汇报调查结果。
(学生抢着汇报调查结果。
)
师:
无论是现场对老师法律常识的调查还是对家庭的“衣食住行”的调查,大家发现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是史无前例的。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
)
下课前,教师将课前设计的“钱丢了”的“包袱”抖开。
师:
同学们,下课前还要再问一下刚才丢钱的同学——你的钱真的丢了吗?
女生:
没有丢。
师:
这是老师为检验同学的法律意识而在课前设计的一个“包袱”,想现场检验同学们的维权意识,老师对同学的现场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也看出了大家的维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班学生开心大笑。
)
案例3是根据城市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设的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情境——模拟股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模拟操作,亲身体验股价暴跌后股民的心态,增强对股市崩溃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体验中他们发现了核心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股票狂跌卖不出去的情况?
这个问题直指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情境性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
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发现了核心问题并能积极主动解答,创新的思维被打开;很难很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模拟活动学生基本理解了。
案例4则是在课堂教学中移植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真实片段,纪实性地反映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加之调查访问和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是从不同角度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的巨大变化真实地展现出来。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了历史性的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案例高质量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将原本一个十分理论化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结果客观、真实、有效,彻底摆脱了政治性说教。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三、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历史上有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战性的谜团,许多学生都感兴趣,但就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来说,解决起来还较困难。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例5]“贞观之治”是历史教学的经典性内容,它不仅涉及“贞观之治”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贞观之治”让大家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本人。
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要求当场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任务。
首先请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中“武则天登基”的片段,请学生谈一谈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并且统计学生对本剧的认可度,然后出示问题。
师:
大家说得很好,有思想、有见解。
有同学认为武则天扮演成功,也有同学认为电视剧过于美化武则天。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实践一次,做一回导演,较为真实地设计创作一个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由于时间有限,只要求创设一个与“贞观之治”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即可,可以采用你喜欢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
可以只谈构思、设想。
(学生情绪很高,跃跃欲试。
)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主动阅读教材,了解李世民的基本情况,然后商议创作形式,分工合作,大约12分钟后,各小组的活动任务基本完成。
生1:
我们小组准备了小品《唐太宗与魏征》,表现的是玄武门事变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是李建成的重要谋士,召见魏征,然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李世民善于用人的品质。
(小品内容略)
生2:
我们小组采用的是漫画的形式,绘制的是朝中大臣建议修建暖阁,唐太宗断然拒绝的场景。
反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勤俭节约的一面。
(图略)
生3:
我们用连环画的形式反映唐太宗下令轻徭薄赋的过程。
(图略)
生4:
我们小组准备的是小品,表演的内容是:
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给唐太宗提意见,一日唐太宗下朝后嚷着要杀魏征的片段,突出唐太宗重视纳谏、比较民主的风范。
生5:
我们绘制的是唐太宗扶犁耕种的情景,反映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
……
[例6]“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工业革命一课有各种经典教学案例。
笔者在处理这一课时创设了问题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绘制一幅如下的简图:
师:
让我们穿越时空,大家变换身份,解答下列问题。
1.现在是1780年,你准备开设一家具有当前水平的纺纱厂,请你考察图中的5个地点后,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实际条件,选定你的办厂地点,说明理由。
2.现在是1830年,你是原工厂主的儿子或女儿,你父亲工厂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你准备投资再建一个新式纺纱厂,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实际条件,你考察图中的5个地点后,选定新厂的地点,说明理由。
3.在1830年,你除了子承父业继续办纺纱厂外,你还可以在哪些行业投资办厂?
学生看到问题后很感兴趣,后来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780年和1830年的纺纱新技术是什么,1830年时世界还出现了哪些新技术?
问题不难,但是现有知识不够,必须进一步学习了解,同时,办厂还要综合考虑如劳动力、运输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点是,问题本身让学生感兴趣,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很好完成任务,需要借助新的历史知识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问题情境,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苏〕赞可夫:
《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