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系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627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消防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筑消防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筑消防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筑消防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筑消防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消防系统.docx

《建筑消防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消防系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消防系统.docx

建筑消防系统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

[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建筑消防系统

w

课程:

《建筑消防系统》

第一章建筑消防概述

学习要求:

    1.熟悉建筑消防系统的组成;

    2.熟悉报警保护对象级别的划分;

3.熟悉报警区域、探测区域及防火分区的性质

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火灾形成过程

    §1-3高层建筑的特点及相关区域的划分

§建筑消防系统概述

一、消防工作的指导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1、预防火灾工作:

主要包括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常识和消防知识,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制度,积极整改火灾隐患等工作。

防患胜于救灾。

2、防消结合就是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做好灭火工作。

防火工作能减少火灾的发生,但不能杜绝火灾,不可预见的火灾因素很多,做好灭火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筑消防系统

拥有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充足的消防水源和市政消防供水系统,便捷的消防通信网络,足够数量装备精良、人员训练有素的消防站,是在发生火灾后能够迅速控制和扑救火灾的积极因素。

但是对于扑救高层、地下建筑和其他特别危险、重要和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的火灾,由于场所的特殊性,扑救难度大,因此对于上述建筑应立足提高建筑自身对火灾的抵御能力,在建筑内部按消防规范规定,设置消防设施。

1、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灭火系统:

包括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

防火减灾系统:

机械防排烟系统、防火分隔设施、火灾事故广播与通讯系统、应急照明、消防电梯

其中:

灭火系统与减灾系统统称为消防联动系统。

2、作用:

限制火灾蔓延的范围,及时发现和扑救火灾,为有效地扑救火灾和人员疏散创造必要的条件,减少火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灾形成过程

1、火灾形成原因:

1)人为造成火灾

2)电气事故造成火灾

3)可燃气体发生爆炸造成火灾

4)可燃固体燃烧造成火灾

5)可燃液体燃烧造成火灾

2、火灾发展趋势

1)火灾初始阶段

2)火灾发展阶段

3)火灾衰退阶段

§高层建筑的特点及相关区域的划分

一、高层建筑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

2、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由于烟囱效应,火势凶猛且蔓延快

2)火灾时楼内人员与物质的疏散困难。

3)火灾扑救困难。

二、防火分类:

1、高层建筑防火分类:

(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

第3.0.1条

2、耐火等级划分:

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级别的划分:

(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

二级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

二类建筑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民用建筑

1.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但不超过3000平方米的商业楼、财贸金融楼、电信楼、展览楼、旅馆、办公楼、车站、海河客运站、航空港等公共建筑及其他商业或公共活动场所;

2.市、县级的邮政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防灾指挥调度楼;

3.中型以下的影剧院;

4.高级住宅;

5.图书馆、书库、档案楼

(见第3.1.1

三、相关区域的划分

1、报警区域:

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按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的单元称报警区域。

一个报警区域一般有一个或同层几个相邻防火分区组成。

2、探测区域的划分:

1)探测区域:

将报警区域按探测火灾的部位划分的单元

2)规定:

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第4.2.1条

4.2.1探测区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m;缆式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长度不宜超过200m;空气管差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长度宜在20~100m之间。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二级保护对象,可将几个房间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

 相邻房间不超过5间,总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并在门口设有灯光显示装置。

 相邻房间不超过10间,总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在每个房间门口均能看清其内部,并在门口设有灯光显示装置。

4)应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的场所

敞开或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

  走道、坡道、管道井、电缆隧道;

  建筑物闷顶、夹层。

3、防火分区

1)防火分区:

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它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2)划分原则

民用建筑

a表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耐火

等级

最多允

许层数

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m2)

备注

一、二级

按本规范第1.0.2条规定

2500

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根据需要放宽。

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

三级

5层

1200

1.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和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

2.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

四级

2层

600

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

500

注:

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倍。

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倍计算。

b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重要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c当多层建筑物内设置走马廊、自动扶梯、敞开楼梯(间)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其建筑面积之和大于表的规定时,应划分防火分区。

高层建筑

一类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为1000m2

二类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为1500m2

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为500m2

4、防烟分区

1)防烟分区:

在建筑屋顶或顶棚、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分隔而成,且具有一定蓄烟的空间。

2)划分原则:

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或吊顶之间的空间为防烟分区。

每个防烟分区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第二章建筑消防系统组成及应用

学习要求:

    1.熟悉建筑消防系统的构成;

    2.掌握火灾报警系统的模式及应用;

3.掌握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

4.掌握消防系统的供电要求

5.掌握消防系统的布线要求

6.掌握消防系统的接地要求

教学内容:

  §2-1消防系统的构成图

    §2-2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

    §2-3建筑消防系统供电

§2-4建筑消防系统布线

§消防系统的构成图

一、原理结构图和实际结构图

1、原理结构图:

2、实际结构图: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模式

1模式:

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2选用:

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保护对象的性质、火灾报警区域的划分等因素确定。

一般:

区域报警系统宜用于二级保护对象;集中报警系统宜用于一级和二记保护对象;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宜用于特级和一级保护对象。

3区域报警系统(原理框图)

a)使用对象:

某一区域或某一局部范围

b)一个报警区域宜设置一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系统中区域报警控制器不应超过两台。

c)区域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房间或场所

d)系统中可设置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e)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4集中报警系统(原理框图)

1)集中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或有人值班的专用房间内。

2)系统中应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设置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显示器。

3)系统中应设置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4)集中报警控制器应能显示火灾报警部位信号和控制信号,亦可进行联动控制。

5)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等在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

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m;双列布置时不应小于2m。

在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设备面盘至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

设备面盘后的维修距离不宜小于1m。

设备面盘的排列长度大于4m时,其两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通道。

§消防系统工作原理:

由设置在现场的火灾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反馈到火灾报警控制器,控制器把其信号与现场正常状态标定值进行逻辑运算,适当延时,只有确认是火灾,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

驱动灭火、联锁减灾设备、启动报警设备。

§建筑消防系统供电

一、消防系统电源

1、电源分主工作电源、备用电源

消防系统中的交流电源:

工作电源、备用电源----AC380/220V

消防系统中的直流电源:

工作电源:

由交流电源经整流、滤波、稳压等措施形成直流电压。

(DC24V)备用电源:

采用大容量蓄电池组。

2、消防用交流电源:

应按电力系统规定确定负荷等级和供电等级。

1)使用交流电源的消防设备包括: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机、火灾事故照明、防火卷帘门、固体灭火装置等。

一级负荷:

一类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用电设备

二级负荷:

二类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用电设备

2)一类高层建筑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即不间断供电,双电源供电。

两个电源的要求要符合条件:

A、两个电源间无联系

B、若两个电源间有联系,要保证发生故障时,两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破坏

C、一般特别重要建筑会自备发电设备,并应设有自动启动装置并能在15S内供电。

3)二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用电按二级负荷的要求供电-----双回路供电

4)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等的供电,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即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双电源互投箱。

5)对消防设备的配电应采用放射式配电。

6)配电回路不应装设漏电切断保护装置,可以装设报警装置。

7)一类高层建筑自备发电设备,应设有自动启动装置,并能在30s内供电。

二类高层建筑自备发电设备,当采用自动启动有困难时,可采用手动启动装置。

3、直流电源

1)直流电源取得途径:

正常时,交流电源经整流、滤波、稳压等措施形成直流电压,并不大的充电电流为蓄电池充电,当交流电源中断时,则由蓄电池自动投入使用。

 

2)消防联动装置的直流操作电压为DC24V。

§2。

4建筑消防系统布线

一、一般规定

1、传输线路均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其电压等级不应250V。

2、绝缘导线、电缆线芯按机械强度要求的最小截面不应小于规定:

类别最小截面(mm2)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

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

多芯电缆

二、室内布线规定

1、传输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方式布线,并应有防火、耐热处理(或采用耐火、耐热导线)。

当采用暗敷设,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M。

当采用明敷设,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涂防火涂料保护。

当采用绝缘和护套为不延燃材料的电缆时,可以不穿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

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管内或线槽内的同一槽孔,即用金属隔板隔开。

不同防火分区的横向敷设的传输线路,不宜穿入同一根管内。

消防用电设备在火灾发生期间的最少连续供电时间

序号

消防用电设备名称

保证供电时间min

1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10

2

人工报警器

≥10

3

各种确认、通报手段

≥10

4

消火栓、消防泵及自动喷水系统

>180

5

水喷雾和泡沫灭火系统

>30

6

CO2灭火和干粉灭火系统

>60

7

卤代烷灭火系统

≥30

8

排烟设备

>180

9

火灾广播

≥20

10

火灾广播

≥20

11

火灾疏散标志照明

≥20

12

火灾暂时继续工作的备用照明

≥60

13

避难层备用照明

>60

14

消防电梯

>180

15

直升停机坪照明

>60

16

自动喷水系统

>60

2、电缆竖井:

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H非燃烧体,井壁上检查门应用丙级防火门,井道应每隔2-3层在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非燃烧体做防火分隔,井道与房间吊顶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紧密填塞。

3、弱电线路的电缆竖井,宜与强电线路的电缆竖井分别设置。

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竖井两侧。

4、线路的绝缘电阻的测量满足要求,电源线绝缘电阻应不小于Ω,火灾报警系统线路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Ω。

§建筑消防系统接地

1、工作接地:

指系统中消防电子设备采用的信号接地或逻辑接地。

1)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的接地板,其接地电组应小于4Ω,若采用联合接地体,接地电组应小于1Ω。

2)接地干线由基础接第体向上引至消防中心,采用不小于25mm2的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穿PVC管。

3)由消控室接第极引至各消防设备装置的接地线采用不小于4mm2的铜芯绝缘导线。

2、保护接地

消防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支架采用PE线做保护接地。

第三章火灾探测器

学习要求:

    1.了解火灾自动报警的构成;

    2.熟悉火灾探测器的构造及分类;

3.熟悉各类型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如何进行探测器的布置

5.掌握灵敏度的要求及各类型探测器的适用场所,尤其是感烟及感温探测器

6、掌握探测器的安装要求

教学内容:

  §3-1火灾自动报警概述

    §3-2火灾探测器材的构造及分类

    §3-3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3-4火灾探测器的使用与选择

§3-5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安装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概述

发展历史分为五代:

第一代:

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机械式感温探测器占主导地位

第二代:

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多线制报警系统开始应用

第三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总线制报警系统兴起

第四代: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模拟量可寻址技术出现,进入智能化时代

第五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线报警系统开始出现。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组成及作用

1)火灾探测器:

将现场火灾特征信息(烟雾浓度、温度、光强等)转换成电讯号,想报警控制器发送并报警。

安装在现场。

2)手动报警按钮:

用人工方式把火灾信息传诵至报警控制器。

安装在现场。

3)火灾报警控制器:

控制器与报警器合二为一。

是消防系统的核心。

4)警报装置:

与控制器合二为一。

它分为火灾报警和故障报警,有声光指示。

§火灾探测器的构造和分类

一、探测器的构造

由敏感元件、电路、固定部件和外壳组成

敏感元件:

把火灾燃烧的特征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

对烟雾、温度、辐射光和气体浓度等敏感的传感元件可以用来做敏感元件。

电路:

将敏感元件转换所得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处理成火灾报警控制器所需的信号。

固定部件和外壳:

将传感元件、电路印刷板、接插件、确认灯和紧固件等部件有机地连成一体,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

属于机械结构。

二、分类及型号

1、分类:

按结构造型来分:

点型、线型

按探测的火灾参数分类:

感温、感烟、感光、气体、复合式

2、型号:

名称型号:

JTXX-XX-X

图形符号

3、主要技术性能:

1)可靠性:

常用误报率来衡量。

2)工作电压:

一般国产的是DC24V,由火灾报警控制器供给,无极性。

允差:

—15%~+15%

3)灵敏度:

火灾探测器响应火灾参数的灵敏程度。

4)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

5)工作环境:

包括探测器使用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污染程度等。

§3。

3探测器工作原理

1、感烟探测器

1)作用及特点:

对探测区域内某一点或某一连续路线周围的烟参数敏感响应的探测器。

特点:

能早起发现火灾、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使用面积较广。

2)感烟探测器原理:

离子感烟探测器:

烟雾粒子可以改变探测器中电离室电离电流原理,即利用电离室的离子流的变化基本正比于进入电离室的厌恶浓度大小来探测烟雾浓度。

优点:

灵敏度高

缺点:

内装放射性元素,在制造、运输及弃置等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

光电式感烟探测器:

根据烟雾粒子对光线产生散射、吸收的原理制成。

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线型感烟探测器:

利用烟雾粒子改变光线传播特性即烟粒子吸收或散射红外光束强度发生变化的原理。

适用大仓库、有盖广场等。

灵敏度:

指探测器响应不同烟雾浓度的敏感程度。

应用每米烟雾减光率来标定。

通常分为Ⅰ、Ⅱ、Ⅲ级灵敏度。

灵敏度高以对较低的烟粒子数浓度响应。

减光率越小,灵敏度越高。

使用场所:

Ⅰ级:

用于无烟及重要场所,比如:

禁烟场所、计算机房、仪表室、电子设备机房、图书馆、书库。

Ⅱ级:

用于少烟及重要场所,比如:

一般环境(居室、客房、办公室等)

Ⅲ级:

用于走廊、通道、会议室、吸烟室、大厅、餐厅、管道井等。

2、感温探测器原理:

1)作用:

对异常高温或异常温升速率敏感响应。

分为定温、差温、差定温三种类型。

2)定温探测器:

热敏元件:

双金属片、易熔金属、热敏电阻等。

动作范围:

600~1500

适用范围:

环境温度差变化不大或温度较高的场所。

3)差温探测器:

针对温度上升速率

热敏元件:

热电偶等。

缺点:

在一些阴燃熏烧的火灾中,温升速度缓慢,即使温度达到目的100度以上,差温探测器不会动作。

不能单独使用。

4)灵敏度:

以响应时间作为标定灵敏度的依据。

响应时间(动作时间):

火灾发生时,环境温度上升过程中,感温探测器由警戒状态到发生报警信号所需的时间。

灵敏度:

指探测器达到动作温度或温升速率时发出报警信号所需时间的快慢。

灵敏度分三级,其中,1级动作时间最快。

差温探测器没有灵敏度分级。

3、火焰探测器

作用:

检测火焰中的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等特定波段的电磁辐射。

特点;响应速度快,不受气流扰动影响。

使用范围:

突然起火而无烟雾的易燃易爆场所保护。

比如酒精等。

唯一能在户外使用的探测器。

4、气体探测器

作用:

通过测量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下限以内的含量,以便当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设定值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醒人们及早采取安全措施,起预报火灾、防火、防爆功能,还可监测环境污染。

适用场所:

在易燃易爆场合中使用。

三级报警:

第一级:

警告信号告知人们有害气体已存在浓度高

第二级预报警:

告知人们有害气体已接近对人体有害程度。

第三级报警:

告知人们有害气体已接近爆炸浓度。

§探测器的使用和选择

一、探测器的选择

1、探测器的灵敏度

1)感烟探测器-----感光率

应用每米烟雾减光率来标定。

通常分为Ⅰ、Ⅱ、Ⅲ级灵敏度。

灵敏度高以对较低的烟粒子数浓度响应。

减光率越小,灵敏度越高。

使用场所:

Ⅰ级:

用于无烟及重要场所,比如:

禁烟场所、计算机房、仪表室、电子设备机房、图书馆、书库。

Ⅱ级:

用于少烟及重要场所,比如:

一般环境(居室、客房、办公室等)

Ⅲ级:

用于走廊、通道、会议室、吸烟室、大厅、餐厅、管道井等。

2)感温探测器-----动作时间

灵敏度:

以响应时间作为标定灵敏度的依据。

响应时间(动作时间):

火灾发生时,环境温度上升过程中,感温探测器由警戒状态到发生报警信号所需的时间。

灵敏度:

指探测器达到动作温度或温升速率时发出报警信号所需时间的快慢。

灵敏度分三级,其中,1级动作时间最快。

差温探测器没有灵敏度分级。

2、适用场所:

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

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

对火灾形成特征不可预料的场所,可根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选择探测器。

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场所,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2)根据火灾特点、环境条件及安装场所确定探测器的类型(参见书本)

3)下列场所可不设火灾探测器:

(P45)

3、探测器的线制----二总线制

1)线制:

指探测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长线数量。

线制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机制的体现。

2)分为多线制和总线制。

3)二总线制:

采用地址编码技术,整个系统只用几根总线。

布线简单方便,但是一旦总线回路出现短路,则整个回路失效。

其中G线为公共地线,P线则完成供电、选址、自检、获取信息等功能。

上述接线方式如果发生断线,可以报出断线故障点,但断点之后的探测器不能工作。

二、使用数量的确定

1、保护面积:

一只火灾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面积。

保护半径:

一只火灾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单向最大水平距离。

2、点型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

(P47表)

影响因素:

a、屋顶坡度增大,保护半径相应增大。

因为坡度增大,烟雾和热气流沿斜顶棚向屋脊聚集。

B、房间高度增大,保护面积增大。

因为房间越高,烟均匀扩散的区域越大。

C、感烟探测器保护面积比感温探测器要大。

3、探测器设置数量:

N≥S/KxA

§探测器的布置与安装

1、布置的基本原则

被保护区域都要处于探测器的保护范围之中。

2、探测器安装间距:

两只相邻探测器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a—横向安装间距

b—竖向安装间距

ab极限曲线应用

3、探测器的布置步骤:

1)根据面积、房间高度、屋顶坡度及探测器的类型查表,查出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

根据N≥S/KxA,计算出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

2)根据A、R查极限曲线得安装间距a,b(还可以用经验法),并对探测器布置。

3)具体布置后,检验探测器到最远点的水平距离r是否超过该探测器的保护半径,若超过时应重新选定a,b进行再布置或增加探测器数量。

(例)

经验法:

横向间距a=该房间的长度/横向探测器个数

纵向间距b=该房间的长度/纵向探测器个数

4、影响探测器设置的因素

1)梁:

a、200mm以下梁不考虑。

B、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在200~600mm时,确定梁的影响和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数目。

C、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阻断的部分需单独划为一个探测区域。

2)房间隔离物

5、安装的要求(参见书本)

第四章火灾报警控制器

学习要求:

    1.掌握现场模块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尤其是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输入模块及输出模块;

    2.掌握火灾报警控制的功能;

3.熟悉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结构,掌握二总线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4.了解区域报警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