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27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docx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

中国语文课程指引

(初中及高中)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

建议学校采用

(二零零壹年)

委员名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及学习目标

一、课程宗旨

二、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 课程取向

第三章 教学总原则

第四章 学习范畴目标及教学说明

一、读写听说

二、文学

三、中华文化

四、品德情意

五、思维

六、语文自学

第五章 学习材料

第六章 学习评估

第一章 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及学习目标

一、课程宗旨

学校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态度,以提升个人素质,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中国语文教育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後工作打好基础,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以

(1)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4)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

(5)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二、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

1﹒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及初中)

(1)培养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增进语文基础知识及其他生活知识;培养自学语文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达到基本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

(2)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及对社群的责任感;

(3)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的态度,建立正面的价值观。

2﹒高中教育阶段

(1)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及独立思考、批判、创造的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建立品德,了解个人能力、性向,以筹画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加强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感;

(3)养成好学精神、积极的态度及正面价值观;拓宽国际视野。

第二章 课程取向

语文是学习各门学问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本课程要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文是香港大多数学生的母语,学生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语汇和语言经验,本课程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

本课程以能力为主导,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增进他们的语文知识及其他生活常识,并使他们更全面地学习文学、文化,培养品德情意,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可概括为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畴,而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学习范畴的学习。

本课程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启导者,须发挥专业自主的精神,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兴趣,灵活组织学习活动,编选适当和题材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并提供全方位的语文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益。

我们期望透过本课程,培养出善於沟通、有独立思想、具批判精神、富创意、能解决问题、有审美情趣、有道德操守、体认中华文化、乐於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第三章 教学总原则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者必须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容易令知识内化,能力迁移。

最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便要善於创设情境,有效地指导他们从熟悉的学习情境,迁移知识和技能,提高探求、评价、创造的能力。

教师亦要根据需要,改变教学的方式,适当地鼓励学生,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乐趣、满足感和成功感。

(2)以能力作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导,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及思维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提高语文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配合学习材料的内容,进行文化及品德情意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3)制订整体教学规画,拟订明确学习目标

为使学习全面完整,循序渐进,教师须因应实际情况,配合学生的程度和需要,制订整体的教学规画。

在不同学习阶段拟订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各年级的教学按部就班,前後衔接,并适当地重复学习重点,深化学习内容,以增强教学效果。

(4)重视教学的组织

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须按学习目标把学习内容组织为完整连贯的系统,根据学习重点,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编选合适及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5)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和生活化的情境;建立勇於发问,乐於参与、表达、创新、分享及共同探讨的学习风气;通过多采多姿的学习活动,激发求知欲,提高创意思考及小组协作等多元能力,进而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乐於学习。

(6)重视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把握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避免过多采用灌输的方式。

教师宜尽量营造开於的学习气氛,适当地设置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思考,并适时点拨,引导他们释疑。

教师宜鼓励学生发问,对敢於质疑问难的学生予以适当的赞许。

(7)拓宽语文学习环境

教师须善用学校及社会资源,有计画、有目的地安排适切及丰富多采的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全方位学习,把学习由课室延展至社会,以巩固课堂学习,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培养终身自学的能力。

(8)善用多种媒体以辅助教学

教师宜因应学习目标和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种媒体,例如视听具、电脑软件、互联网络等,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建立互动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9)照顾学生学习差异

学生的性向、智能发展各有不同,教师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因应不同的学习需要,拟订不同的学习重点,调节学习要求,灵活组织学习活动,编选不同的学习材料,务求做到拔尖保底。

(10)连系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

语文是学习各门学问的基础,语文学习有助促进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学习;连系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语文,可以拓宽学习空间。

教师宜设计连系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减少学习领域或学科之间学习重点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地运用学习时间,例如设计专题研习活动,以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的课题作为主题,让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增长各学习领域或学科的知识。

(11)灵活安排语文学习时间

各学习范畴的学习,包括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融合的整体,学习时间的比例,难以截然划分。

教师应按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整体考虑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安排,作出灵活的处理。

课堂的学习时间,各级可以不同,上下学期也可以不同。

(12)设计均衡而多样化的作业

教师宜因应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有效益的作业,以巩固及发展学生所学,增强学习动机,激发潜能。

作业要具创意及挑战性,让学生获得有趣味及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连系的学习经历;作业类型要多样化,全面照顾读、写、听、说、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业内容与要求要照顾学生学习差异,帮助他们发展所长,改善不足之处。

第四章 学习范畴目标及教学说明

中国语文学习包括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围。

这些学习范畴,是语文学习的一体多面,彼此相互依存。

中国语文的学习,应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学习范畴。

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范畴必须相连互通,而不可孤立割裂。

以下就各学习范畴的目标、内容和教学原则,逐一说明。

一、读写听说

学习目标

语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传意沟通工具,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语文运用须能读能写,也须能听能说。

读写听说要求准确、流畅、得体,满足学习、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

在学习运程中,要注意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读、写、听、说范畴的学习目标是:

阅读

(1)增强理解、分析、感受、鉴赏等阅读能力;

(2)掌握阅读策略;

(3)乐於阅读,勤於阅读,认真阅读,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写作

(1)增强构思、表达、创作等写作能力;

(2)掌握写作策略;

(3)乐於写作、勤於写作、认真写作。

聆听

(1)增强理解、评价等聆听能力;

(2)掌握聆听策略;

(3)乐於聆听,认真聆听,扩大聆听面。

说话

(1)增强构思、表达、应对等说话能力;

(2)掌握说话策略;

(3)乐於表达,勇於表达,应对得体。

学习要点

1﹒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促进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能力

读、写、听、说能力是本课程的学习重心,各种学习活动都应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

3﹒策略

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时,掌握读、写、听、说策略,因时制宜,适当运用,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4﹒兴趣、态度、习惯

兴趣、态度和习惯是影响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学习语文时,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乐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为方便教师教学,本课程提供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听说的建议学习重点(详见另册《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以供参考;教师宜因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调整。

教学原则

(1)均衡培养读、写、听、说能力

读、写、听、说的能力互有关连,在学习上可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因此,教师要均衡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师宜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说写结合,让学生先就某一题目发言讨论,口头作文,然後书面作文,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

(2)了解读、写、听、说的过程

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时,要适当引导学生了解读、写、听、说的过程,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学习过程中不同环节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解决,例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过程——「了解要求」、「提取意念」、「形成观念」、「语言转换」、「回顾修订」,也就是先弄清楚写作目的;根据题目选择题材,确定写作策略,组织文章结构;通过想像、联想,把材料分析、比较、综合等;把意念转代成文字;完成写作後,还要评估内容是否达成写作目标,然後修改润色。

学生认识了写作的过程,有助解决每个环节所遇到的困难,提高写作水平。

(3)安排广泛阅读活动,积淀语感

语文能力,特别是运用书面语的能力,是在对语文材料大量反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必须透过广泛阅读,培养语感,储积语汇、句型,丰富知识,开拓思想。

课堂上学习的篇章只占学生所需阅读量的极小部分,教师须善用校内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确保所有学生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以此积淀语感。

教师宜设计活泼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分享阅读的心得和感受,不宜千篇一律要求学生写作阅读报告,以免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加重他们的功课负担。

(4)适量背诵优秀的学习材料

记忆是运用语文能力的条件,有利於理解,有助於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对优秀学习材料反复的诵读,以至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背诵有不同形式,如全篇背诵、片段背诵、名言警句背诵等。

教师宜因应学习需要,选择适量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背诵,但不应要求学生作无显着学习效益的背诵。

(5)创设情境,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於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结合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学习知识,不宜孤立地处理。

教师宜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6)教学结合生活

语文源自生活,也应用於生活,语文学习不应限於课堂,而要延展到日常生活中。

语文学习必须配合社会的大语文环境,课堂内的学习要和课外、校外的学习相结合,以取得全方位学习的效果。

(7)教学要双向互动

读、写、听、说是沟通的方式,沟通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因此,教师应采取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设计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多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沟通,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8)引导学生自学

语文学习是终身的,学生必须养成自学的能力,才可应付生活上语文运用的需要。

学生自学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在阅读方面,教师可恰当地安排讲读、导读和自读学习材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9)结合思维训练

在理解语言(听、读)和语言表达(说、写)的过程中,思维是必要成分。

因此,语文能力必须结合思维能力培养,例如在辩论中既要注意口语的表达,也要注意论证是否稳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既要感受语文之美,也要欣赏作者创意。

(10)形式和内容并重

学习语文,既要着重作品的文字表达,也要着重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领会和思考,例如学习议论文,除了要掌握作者的遣词用字、布局谋篇、论证手法,也要明白作品表达的思想;学习诗词,除了要欣赏作品的艺术技巧,也要体会作者的情思。

二、文学

学习目标

文学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过文学的学习,可以感受语文的美感,从作品的情意中感应人与人,以至人与物之间的真、善、美。

文学范畴的学习目标是:

(1)享受文学阅读的愉快经验,欣赏文学之美;

(2)培养审美的情趣、态度和能力;

(3)透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感受,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

(4)分享作品中独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感和同情,引起对生活深入的探索和体悟。

学习层面

文学学习可以有不同的层面,而学习的重心在於整体感受文学作品,领会文学之美;在感受之余再玩味鉴赏,进而创作。

1﹒感受

感受是接触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反应。

阅读文学作品须先从直观入手,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内容美源於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则见诸作品的音节韵律、色彩意象、结构铺排等。

学生应通过吟哦朗读、设譬想像等种种方式以求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鲜活感觉。

在感受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享受美感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积淀语感。

2﹒鉴赏

鉴赏是在感受、欣赏之後,对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分析以及评价过程。

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转向知性,然後二者结合,以分析、判断、发拙该作品动人的原因,从修辞链、韵律处理、布局编排等角度着眼,在另一个层面上欣赏作品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由知其然而至知其所以然,可以加深感受。

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可以提升个人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反思,诱发出生活的情味和意趣。

3﹒创作

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以引发创作的兴趣,体味创作的苦乐。

有了创作经验,学生可以更容易判别所读作品的优劣,对感受、鉴赏有所帮助。

对个人修养而言,文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产生敏锐的触觉和深刻的反思,更可形成独特的个性。

教学原则

(1)灵活施教

文学以语文为媒介,文学的学习和语文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

至於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由於语文的学习材料不少都是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通过读写听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也可以就学习重点,选取合适的文学作品,组织学习单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鉴赏以至创作能力。

(2)整体感性认识为先

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要整篇学习,整体感受,才能体会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韵律、结构之美。

教学时宜拟设处境,用设譬想像等方式引导学生先作整体感受,然後才就篇章中的字、词讲解,就内容、作法与学生讨论、分析,进而鉴赏。

(3)引发共鸣,领略情意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虽是作者独特而深刻的创作,但艺术形象背後的思想感情,却是无分古今,人所共通的。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知、情、意可以让读者体味人世间的真、善、美,产生移情作用。

教师宜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对作品的共鸣,让他们深入生活,思考人生,从而涤荡心灵,陶冶性情。

(4)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文学作品诉诸形象,讲求意境。

意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的表现,所以出色的文学作品大都能融情於景、融情於物。

教师须引导学生凭个人的生活经验,就作品中具体形象化的描述,展开联想和想像,探索象徵背後的意念、情思,体会作品的意境。

(5)着重学生个人体悟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更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去体会。

阅读文学作品是对内容、文字的理解过程,也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审美经验等,补充、丰富作者的创作。

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体悟,这正是文学的吸引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因此,教师须让学生自己享受创造性阅读的乐趣,并以开放的态度,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体悟。

(6)以诵读加深体会

诵读是由目视、耳听、口诵、心惟的综合心理过程,是感受作品音节、韵律以至文气的主要途径。

优美的文学作品,大多声情并茂,教师宜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使能声入心通,藉作品的音乐性、节奏性、匀称美,更深刻体会其中的意境情韵,并增强语感。

(7)适量背诵,丰富积储

背诵有助於熟习语文节奏、加强感受、提高学习效能和积储语言材料。

对於典范性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或某些琅琅上口的散文,教师可因应学生的能力和作品的特点,选取片段或全篇让学生作适量背诵,以帮助深入领会,丰富积储。

(8)引发文学阅读乐趣

文学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

学生必须从中得到乐趣,才会自发地持续不断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介的作品应该在深度、广度、内容、生活经验等方面配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引发他们的文学阅读乐趣;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由经典作品,也可以由通俗作品入手,逐渐带引至古今名篇巨构。

教师宜设计饶富意趣的阅读活动,引发学生文学阅读的乐趣;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份量要适当,以免学生视阅读为负担。

(9)理解和欣赏为主,文学知识为辅

文学学习以作品为主要对象,文学的基础知识,例如文体、作者生平、修辞技巧等,可以有助於理解和欣赏作品,但要注意有关知识只起辅助作用,不应视之为文学学习的重心。

学生阅读作品,产生共鸣,有所感悟,才是重心所在。

(10)鼓励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可以激发艺术创造力,引发创意,又可提升对作品鉴赏的能力,加深对文学的热爱。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文字捕捉对生活的所思所感,体验创作的滋味,领略创作的乐趣。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可以从事文学创作。

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可以从写短诗、小品文入手;到了高中阶段,可尝试更多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

创作可以由模仿、借鉴开始,逐渐便懂得变化求新,追求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文化是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认识文化有利沟通,也有利於文化承传。

语文学习材料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文化学习和语文学习可以同时进行。

中华文化范畴的学习目标是:

(1)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

(2)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并了解其对现代世界的意义;

(3)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4)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

学习层面

中华文化的学习可有三个层面:

1﹒认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饶富意趣。

认识中华文化,既可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又有助於增强语文沟通能力,例如知道林黛玉是中华文化中「多愁善感」的象徵,当听到「他的太太是个林黛玉」这句话,就会明白句中「林黛玉」的象徵意义。

2﹒反思

文化方面,指的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反省和思考,体察中华文化的优秀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荣辱与共的民族感情。

透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更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更乐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至於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也敢於承认,勇於改进。

在反思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较异同,取长补短。

3﹒认同

文化认同,指的是对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欣赏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赏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河山风貌、科技成就,为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

学习内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至日常生活见闻和体验等,都可以是文化学习的材料。

文化的内容大致可透过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物资方面

指人类创造的种种文明,例如饮食、器物、服饰、建筑、科学技术、名胜古蹟等。

2﹒制度方面

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范、例如民族、礼仪、宗法、姓氏、名号、交通、经济、政治、军事等。

3﹒精神方面

指物质和制度文化形成时产生的精神活动和结果,例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

教师编拟以上三方面的文化学习内容,衡量其中的深度和广度,宜考虑这些内容与读写听说学习活动的关系是否密切、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时间的多少等因素。

教学原则

(1)鼓励自学,重视启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涵盖面广,文化学习项目众多,实难在课堂内逐一处理。

故教师须启导学生自学,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的媒体,帮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

鼓励学生自学时,要着重激发学习兴趣,并因应学习需要安排灵活多采的学习活动,例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专题研习、艺术欣赏、文化问答比赛、文化专题讲座、参观、文化考察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启导学生思考文化问题,这样既可学习文化,也可培养思维能力。

(2)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宜多选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学习材料,结合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寓文化学习於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认识中华文化。

(3)结合品德情意的培养

文化学习不止於知识的掌握,还须感知和体验,而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既是中华文化的要义,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文化学习可与品德情意的培养同时进行。

(4)连系其他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

除了中国语文外,学生也可从其他学习领域(如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或学科(如中国历史、地理等)学习中华文化,教师宜灵活地设计跨学习领域或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专题研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以提高学习效能。

(5)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

鼓励学生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例如在个人方面,既要自爱自律、积极进取,亦须虚心开放、旷达坦荡;在家庭方面,要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在学校方面,要尊师重道、友爱同学、爱护公物、遵守秩序;在群体方面,要对人和气、尊重别人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等传统美德,均须身体力行,以体现、继承及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四、品德情意

学习目标

语文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思想感情是语文的内容。

中国语文的学习除了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养。

品德情意教育可由感情激发到理性反思,以情引趣、以情促知,进而自我反省,并在道德上自觉实践。

品德情意范畴的学习目标是:

(1)提高道德认知、意识和判断力,从而促进自省,培养道德情操;

(2)陶冶性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

学习要点

品德情意的学习重点大约可分成「个人」、「亲属/师友」及「团体/国家/世界」三个层面,体现了传统人伦关系由亲及疏、推己及人的观念。

建议的学习重点包括以下项目:

1﹒个人

(1)自我尊重:

爱惜生命、知耻、自爱、自重、不自欺

(2)自我节制:

不沉溺物欲、情绪有节

(3)实事求是:

承认事实、重视证据、勇於探索

(4)认真负责:

重视责任、不敷衍苟且、知所补过

(5)勤奋坚毅:

努力不懈、贯彻始终

(6)专心致志

(7)积极进取:

取法乎上,尽其在我

(8)虚心开放:

了解自己不足,欣赏别人长处

(9)旷达坦荡:

了解客观限制、知所调处挫折失败

(10)美化心灵:

欣赏自然、艺术,享受闲适、宁静、淡泊

2﹒亲属/师友

(1)尊重别人:

尊重对方权利、感受

(2)宽大包容:

接纳多元观点、容忍不同意见、体谅宽恕

(3)知恩感戴:

知所回馈

(4)关怀顾念:

尊敬长辈、友爱同侪、爱护幼小

(5)谦厚辞让

(6)重视信诺

3﹒团体/国家/世界

(1)守法循礼:

遵守法律、有公德心、尊重社会规范

(2)勇於承担:

履行义务、尽忠职守、有使命感、具道德勇气

(3)公正廉洁

(4)和平共享:

团结合作、和平共处

(5)仁民爱物:

尊重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