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597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docx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全套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

 

学  院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9年6月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课程标准

三、社会实践的工作要求

四、社会实践论文撰写规范

五、社会实践论文参考选题

六、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要求

七、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改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现面向高职各专业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以下简称“社会实践”)公共必修课。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高职各专业学生

时间安排:

2019年暑假 学分:

1学分学时:

18学时

(一)课程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公共必修课,适用于高职各专业学生。

(二)课程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完成调研论文,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的理解,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1.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建立社会实践调研选题库,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调研题目,学生的自行选题须经指导教师的认可。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便于自己进行调研的选题,围绕所选题目展开社会实践调查,搜集原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写成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

2.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按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并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对学生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具体指导。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考核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应严格按照学校关于“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统一布署,认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按时完成实践任务。

学生根据选题选择适合的实践单位。

学生在实践期间,必须认真踏实,围绕选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必须遵守实践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学生所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还应紧密结合实际并体现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运用,且必须是本人调查研究所得,严禁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

(四)教学形式及进度安排

1.教学形式:

社会实践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开展,团队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

针对“思政课”社会实践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市场进行调研考察;也可以到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还可以结合党委学工部、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活动。

总之,应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本地和外地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进度安排:

6月中旬:

编制“思政课”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

6月底—7月初:

教师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进行对学生进行动员部署,下发实践指导手册,讲解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要求,并组织学生组建团队,确定选题。

7月下旬—8月初:

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收集整理实践调查数据、资料;指导教师针对联系的实践团队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督查和答疑。

8月中旬—9月初:

学生整理社会实践材料,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9月10日:

教师收阅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电子版,指导重点团队成员修改完善调研报告。

9月10日—9月25日:

教师评阅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评定成绩。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1.学生必须完成“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全部任务,提交社会实践论文后,方可参加考核。

2.成绩考核结合实践期间工作态度和完成“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严禁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实践成绩以零分计。

3.考核评价标准

规范性:

紧密结合给定选题范围;社会实践调查对象明确、方法科学;论文撰写符合规范,标题及摘要准确、精练;正文要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政策建议等;逻辑性强,数据可靠,结论明确。

创新性: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方法认识社会,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三、社会实践的工作要求

1.开设“思政课”社会实践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是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新的探索,需要学校教务处、学生处、院团委、各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也需要全体学生的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

2.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指导手册的编印发放、指导教师(即任课教师)的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及论文的指导、成绩评定。

3.学校将组织优秀调研报告的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进行表彰,编印优秀调研报告,并举办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表彰交流会。

社会实践的优秀论文将推荐参加“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

4.具体社会实践项目任务、内容和完成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优势,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确定。

除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论文撰写,也可以采取读书报告、美术作品、微视频或微电影制作等多种形式完成。

四、社会实践论文撰写规范

(一)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的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论文写作主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社会实践论文的灵魂,对社会实践论文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论文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符。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论文或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注意取舍。

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论文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论文或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布局就是指实践论文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

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

构架的原则是:

"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

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4.起草社会实践论文

这是社会实践论文写作的行文阶段。

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

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

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③通读易懂。

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

主要是对论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

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

(二)社会实践论文的内容格式要求

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论文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

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以3-5个为宜。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6000字。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7.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例如调研问卷等可以编入实践论文的附录中。

五、社会实践论文参考选题

1.我国民众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的典型案例调查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育情况调查

4.我国经济转型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查

5.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情况调查

6.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7.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

8.本地区特色产业(制造、种植、养殖、传统工艺等)发展状况调查

9.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10.当前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调查分析

11.本地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调查

12.本地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分析

13.本地区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14.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研究

15.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16.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17.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调查

18.现代传媒对青少年影响调查

19.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状况调查

20.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21.家庭结构变动及其对养老方式的影响

22.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

23.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24.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25.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26.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民医疗状况调查

27.农村教育状况调查

28.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29.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0.本地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31.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调查

32.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的社会发展变迁状况调查

33.红色的记忆——寻访革命前辈,继承革命精神

34.历史不能忘记——寻访革命遗址,传承革命传统

35.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现状调查

36.当前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状况调查

37.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调查

38.当前大众文化热点调查

39.村(乡、镇)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40.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41.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调查

42.关于公民法治观念的调查

43.关于企业用人需求及用人标准的调查

44.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调查与分析

45.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

46.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

47.关于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看法的调查

48.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49.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50.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六、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要求

(1)题目:

黑体小二号

(2)单位、作者:

宋体五号加黑

摘要(5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仿宋体小四

(3)正文:

宋体小四号

(4)一级标题:

黑体三号

(5)二级标题:

宋体小三号加黑

(6)三级标题:

楷体四号加黑

(7)四级标题:

仿宋小四

(8)表格内容:

宋体五号

(9)图标标题:

宋体五号

(10)行距:

22磅

(11)各级标题体例:

一、

(一)1.

(1)

(12)参考文献:

如需加注释,请使用脚注。

每页重新标注。

七、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北京地区家风家训的传承情况调查及意义探索

XXXXXXXXX(金融学院2016级学生)

指导教师:

XXX(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摘要:

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在学校、社区等地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情况及意义,探寻家风、家训传承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风、家训是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传承家风、家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当借助制度设计、宣传舆论等在全社会开展优良家风创建活动,创新家庭美德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

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社会风气;

一、大多数人对家风、家训的认知情况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

传统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积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家风家训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是全方位的,能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重提家风家训是这个时代的需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要求。

在这个假期,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利用3天的时间走访了南锣鼓巷、烟袋斜街、鼓楼、灵境胡同、前门等地,对当地住民、游客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

我们一共发放了90份调查问卷(有效的占63份,无效的占27份)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我们以年龄为分针对不同年龄的人对家风的了解,据调查显示在20-30岁的了解自己的家风较占19%,30-40岁的了解自己的家风较占50%。

40-55岁的了解自己的家风占87%,并认为好的家风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据调查中老年人对家风的认识是好的,年纪小的对家风的认识还不透彻。

而且我们在观察职业的时候发现了解家风的基本职业是老师和公务员一类。

(二)家风、家训传承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时期的家风都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影响。

这便涉及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家长更是宠爱着孩子,许多家训也没有更好的实施和更好的传承下去,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男女平分秋色,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忽视了家庭建设,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

由此引发了婚姻、养老、家教、家风等诸多的家庭生活问题,给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根据我们阅读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和社会的相关论述,发现家庭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总和。

认为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反应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谐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现实来看,每个发展好的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大多数作风优良,因为那些人的家庭拥有好的家风家训,使他们向积极正直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家风、家教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家庭的新思想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在当代新形势下的运用、丰富与发展。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及其指导下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思想是引导我国建立和谐家庭的指南针和导航仪。

我们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推动我国和谐家庭的建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以完成党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以家庭为单位把家风、家训传承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

二、家风、家训是社会风气和价值导向的基础

(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前提的。

审察湖南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好榜样,不难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即他们都能打通治家与治军治国之间的联系。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将领,将湘军看作一个大家庭,提出了“治兵如治家”的理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解放军领袖人物则明确提出了“人民子弟兵”的理念。

曾国藩曾说:

“带兵之法,就如父兄之带子弟”,并且获得后世湖湘人物的高度认同,蔡锷在《曾胡治兵语录》中评价道:

有这样一句话,其他的话都是多余的,“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根据古人的例子想象得出家庭对社会的影响之大。

(二)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包公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更是家训的践行者。

包公治家严格,他的后辈子孙无不谨遵家训。

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洁自律,但却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

次子包绶,包公过世时刚满5岁,由寡嫂崔氏抚养。

包公没有留下家业,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

后来崔氏变卖了一点房产,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

包绶不辜负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

在任期间,包绶无论身居何职,都能清苦守节。

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

甚至有人猜测,包绶的死,极有可能和清贫有关。

有史可考的是,包公祖孙三代都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包公的夫人也是清苦守节尤为可敬,为了包绶和包永年求学不惜打工挣钱。

可见包家好的家风离不开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啊!

(三)家风正与不正,会深刻影响家庭成员的一生,社会风气会直接影响民众的价值取向。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少年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

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

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

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

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

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体验。

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

当年平汉铁路被日寇占领,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在抗日烽火中成了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政府中任侨务科长。

这给了袁隆平深刻的印象,他有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宏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也就要求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提高,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大多数孩子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良的心理问题。

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也在无形中使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就业压力带来升学压力,而升学又是通过考试决定的。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才有机会为以后的就业预先拿到一张好的通行证。

这样的链条过早地波及到中学乃至小学的考试。

孩子自小过早地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压力过重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不断的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这个现代化的一种体系。

既不能全盘的去否定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去全盘西化。

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种生命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他的精华与糟粕都是共生的,我们要理性形象的去评它的好与坏。

一味的将优的方面吸取过来应用到我们的体系当中,而去摒弃那些不好的方面,其实那是想当的困难的,我们所选要做的就是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这是在思想上一个很重要一个方面。

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正如李可染所言:

“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

”‘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创新。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目的所以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评继承。

其次,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基础,继承也是创新的基础。

离开继承的创新是虚无主义。

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

1.历史地看,家庭是社会成员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环节。

就拿我们国家的五千年文化来说,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繁荣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续培育、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2.从内容上看,家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样,便难以成功。

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没有“不变”,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变”,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活力。

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

继承难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对凡是被后人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取,反之则舍。

但创新是绝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动力。

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这种“代替”并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因此,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3.从唯物史观看,家风是具体、历史的范畴。

家风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氛围相互贯通,会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现代社会的需要,调整、完善家风的内涵。

家风可以解决为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家风建设可以解读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加强家风建设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个人砥砺自我,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家风、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优良家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

家风影响着个体一生的成长,正是众多个体的合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上,优良家风推动社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北宋铁血名将辛弃疾,自幼在祖父辛赞的带领下“登高望远,指画山河”,长大后拿起武器反抗金的统治,解救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民众。

这种家风涵养的就是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1.家庭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

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首先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导师。

《公民道德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家庭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出现缺失的现象,比如同伴交往时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让孩子和小朋友多在一起玩,不仅造成孩子孤独、孤僻的性格,同时把孩子培养成不懂得互助友爱的道德品质。

由于近些年社会上一些出现做好事被误会的现象,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对孩子谆谆教会,遇到事情躲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