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521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1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docx

《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docx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表现的物理化学本质为研究对象的有一门科学。

我们所学习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和动物的生理功能的科学。

机体:

是包括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人体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总称。

生命活动:

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活动。

如: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运输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摄入、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肾脏的功能是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及排出代谢产物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是调节和整合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离体:

是将动物某一组织或器官从体内取出,放在适宜环境下观察其功能状态。

急性在体:

是将实验动物无痛处理后,暴露出需要观察的部位(组织或器官),当即进行实验。

如:

胃肠运动的观察。

在体:

慢性在体:

将动物进行必要的手术处理,待其康复后,在清醒的,接近正常生理状态下进行实验。

生理学的知识是在三种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细胞和分子水平

器官和系统水平

整体水平

这三者不应当孤立,应相互渗透,相互

机体具有四大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生命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同化:

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自身成分,以实现其生长、发育、更新和修复的过程。

异化:

机体成分不断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物质代谢的同时伴随能量代谢。

兴奋(excitation)与兴奋性(excitability):

兴奋性:

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抽象的)。

刺激:

将引起机体功能改变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

机体接受刺激后其功能活动的变化,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

由弱变强——兴奋(具体表现在外的)由强变弱——抑制

机体的不同组织其兴奋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肌肉、神经、腺体三类兴奋性较高

可兴奋细胞:

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的细胞。

刺激阈(阈强度):

是指刚刚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小于称为阈下刺激)

刺激阈或阈刺激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的兴奋性降低;

刺激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的刺激强度)

这三者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比。

适应性:

根据外部情况而调整内部关系的生理特性称为适应性。

包括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成人的身体重量有60%是由液体构成的,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体重的40%)

血浆(约占细胞外液的1/4,体重的5%):

分布在心

细胞外液血管系统的管腔中

(约占体液的1/3,体重的20%)组织液(约占细胞外液的3/4,体重的15%):

分布在全身的组织间隙

淋巴液

脑脊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1.体内的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1.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情况时,或者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发生各种改变。

2.调节的方式有三种: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

反射弧

反射弧的五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与反应的最根本区别:

反射活动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具有的反射,是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由种族遗传决定的,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

如:

吸吮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吃梅子时流口水

条件反射:

不是生来就具有的,是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

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杯弓蛇影、画饼充饥

神经调节的特点:

调节反应比较迅速、准确,影响的范围相对狭窄

体液调节:

指体内的一些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而发挥的调节作用。

特点:

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大。

自身调节:

机体的组织、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而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是一种局部的调控作用。

三、机体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

人体调节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称为控制系统,受调节的称为受控系统。

反馈:

整个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也就是说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改变受控部分活动的同时,受控部分也可发出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并改变控制活动的强度。

反馈信息:

由受控部分返回到控制部分的信息。

正反馈:

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对控制部分起加强作用

意义:

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在正反馈时,稳态处于再生状态。

(旧的破坏,新的出现)

负反馈:

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对控制部分产生消弱作用

意义:

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

细胞膜的功能:

屏障功能: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之间的天然屏障。

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与交接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物质的进出都要经过细胞膜转运

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膜上有某些结构(比如受体),可以接受外界环境中的信号(刺激),并通过一定途径来传递,从而引起细胞活动的改变。

免疫功能

与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生理病理过程有关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另外还有极少量的糖类物质。

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脂质双分子层:

以磷脂为主,双分子排。

磷脂分子的一端是亲水基团,另一端是疏水基。

脂质熔点很低,在体温条件下是液态,使膜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

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不破裂,或自动修复膜上的小断裂。

膜蛋白质:

以一种镶嵌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有的贯穿,有的嵌在两侧,有的深埋内部。

膜蛋白是细胞膜各种功能的主要执行者。

糖类:

以共价键形式与脂质或膜蛋白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绝大多数裸露在外。

特点:

1.细胞膜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流动性)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两侧的蛋白质存在差异,两侧的脂质分子也不相同。

(不对称性)

3.细胞膜上的糖类发挥的是细胞间的‘识别’作用。

(识别性)

4.膜蛋白有多种功能。

5.细胞膜的糖类多裸露在外,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特异性)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物质经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称为物质转运。

1.被动转运是顺电—化学梯度的不耗能的跨膜扩散。

单纯扩散:

一些脂溶性物质分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细胞膜的转运形式。

(高→→低)如:

O2、CO2、N2

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是直接动力,完全不需要细胞消耗额外的能量。

同温同压下,浓度差或电位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易化扩散:

体内有些物质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小,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细胞膜的转运形式。

(高→→低,需蛋白质协助)通道转运:

K+、Na+、Ca2+、Cl

在安静状态下,K+通道处于经常开放状态,Na+通道不开放。

通道的三种状态:

静息(关闭)、激活(开放)、失活。

通道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通道。

通道的开放取决于:

所在膜两侧的电位(浓度)差;所在膜存在的特定化学信号。

载体转运:

葡萄糖、氨基酸

易化扩散的特点: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是在耗能的条件下逆电位—化学梯度进行的物质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即通常所说的主动转运。

指细胞膜通过一种被称为‘泵’的膜蛋白质,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而且消耗能量的转运形式。

‘泵’蛋白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钠—钾泵:

又称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对Na+和K+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特殊蛋白,具有ATP酶活性。

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

意义:

保持K+、Na+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建立一种贮备势能。

钙泵:

Ca2+—ATP酶。

继发性主动转运:

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时贮备的能量来对物质进行转运的形式。

它所消耗的能量不是来自ATP酶的分解,而是来自钠泵的活动是贮备的能力。

如:

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3.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

细胞膜三类物质转运方式的异同比较: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原发性

继发性

转运物质的种类

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

小分子的难溶于脂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

小分子物质或离子

小分子物质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

膜两侧的浓度

顺浓度或电位梯度

(高浓度向低浓度)

逆浓度或电位梯度

(低浓度向高浓度)

耗能情况

不耗能

耗能

(能量来自ATP的分解)

耗能

(能量来自钠泵)

耗能

(能量来自线粒体)

转运方式

载体或通道

吞噬和吞饮

有效刺激作用于细胞时,大多数构成刺激的化学分子并不直接进入细胞,但却能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这是因为细胞膜具有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信号分子:

凡是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受体:

凡是能够与信号分子特殊结合并发挥信号转导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

受体的基本功能:

具有识别与结合能力;能转导化学信息

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的三个特征: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

离子蛋白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通道蛋白对离子的转运是物质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起到了跨膜传递信号的作用。

1.化学门控离子通道的活动是一种快速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如: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通常不称作受体,但事实上,它们是接受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的受体。

3.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是鸟苷酸调节蛋白的简称,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

‘第二信使’学说cAMP(环—磷酸腺苷)

第一信使即为激素分子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既具有酶的作用,同时又有受体的作用,称为酶耦联受体。

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1.概念:

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即未受刺激的状态),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是生物电产生或变化的基础,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数值不同。

2.表现:

内负外正

3.特征:

在大多数细胞,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

不同的细胞数值可以不同,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将持续存在。

4.

大小:

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5.状态:

极化:

生理学中把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反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超极化时表现为抑制。

6.产生机制:

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7.

形成条件: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离子分布不均匀)

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也就是说,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上离子通

道中主要是K+通道开放。

允许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而不允许Na+、Ca2+

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

1.概念:

可兴奋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可扩步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是一切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2.

波形:

峰电位:

短促而尖锐,由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组成一个尖峰样波形。

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

后电位:

在峰电位后出现的低幅、缓慢波动。

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前者小

于静息电位,后者大于静息电位。

3.形成条件: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

Ca2+、Cl—高于细胞内。

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安静时允许K+通透,去

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4.特点:

“全或无”现象——在正常反应期,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其变化

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增加而增大。

不衰减性传导——等幅、等速、等频

脉冲式

5.产生机制:

细胞接受刺激Na+通透性开始增大Na+内流静息电位减小减小到阈电位Na+通透性进一步增大Na+快速大量内流形成峰电位上升支(去极相)

上升到接近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而关闭K+通道被激活开放K+外流形成蜂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它不会停留在受刺激的细胞膜局部,而是沿着细胞膜不断向邻旁传播,一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

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称为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3、局部电位和阈电位

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只能引起受到刺激的部位的局部电位变化。

特点:

电紧张分布:

局部电位呈衰减性传导,传播到一定距离即自行消失。

具有等级性

总和效应:

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不能引发动作电位,如果

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在时间或空间上叠加起来,就能使膜的去极化累加到阈电位,从而引起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局部去极化到一个临界值,可导致细胞膜中大量Na+通道开放引起Na+大量

快速内流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称为~

阈电位的数值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值呈反比关系。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

它是兴奋由神经传导到肌细胞的部位。

由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和二者之间的接头间隙三部分组成,其中接头后膜又称为终板膜,其上有化学门控通道,可与Ach特异性结合,还存在着能分解Ach的胆碱酯酶。

传递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Ach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终板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

Ach在刺激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后,即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

特点:

单向传递;时间延搁;一对一关系;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特别注意: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关键是Ca2+

内流。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

Ach的释放—量子式释放,即以一定数目作为一个单位,成‘份’的释放。

1、骨骼肌的亚显微结构

骨骼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丰富的肌管系统,有规律地排列着。

肌小节:

肌原纤维上每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暗带中主要含有粗肌丝,明带中主要含有细肌丝,空间上呈现规则的排列。

肌管系统:

指包绕在每一个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管状结构,包括横管和纵管。

横管:

是肌细胞膜沿Z线垂直肌原纤维走向,向内凹陷而环绕肌原纤维的管道。

实质

上是肌膜的延续,管中的液体就是细胞外液。

纵管:

又叫肌质网。

分布在肌小节的中间部位,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相互吻合,互相

连通形成网状包绕肌原纤维。

肌质网在横管附近膨大,称为终池。

终池是细胞内贮存Ca2+的场所,故又成钙池。

以横管为中心,加上两侧各一个终池形成三联体的结构。

三联体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2、骨骼肌的滑行机制(剑与鞘的关系)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肌丝滑行学说

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由于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

耦联物就是Ca2+

基本过程: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三联体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纵管系统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累积

如果肌浆中缺少Ca2+,纵然肌细胞的兴奋仍可以发生,但不能引起肌细胞的收缩。

(表现为抽搐)

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收缩时可以产生两种变化:

一是长度的缩短,一是张力的增加。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

如:

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

功。

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

如:

肢体的自由运动和屈曲,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

情况下产生的,即肌肉的收缩力除克服负荷外,还可使物体产生位移,所以做

功。

单收缩:

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

为~。

可分为三个时期:

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复合收缩:

又称强直收缩,如果给肌肉较快频率的连续刺激时,肌肉收缩就会融合,出

现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

的舒张期,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

完全强直收缩:

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

出现前次收缩的收缩期。

强直收缩的张力是单收缩的3~4倍

5、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

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前负荷、后负荷是外部作用于骨骼肌的力;肌肉收缩能力是骨骼肌自身内在功能的状态。

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伸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

为初长度。

能产生最大肌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

此时的前负

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达到最适前负荷再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与肌张力呈正比,超过一定值,呈反比。

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时承受的负荷或阻力。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比关系。

适度的后负荷才能获得肌肉做功的最佳效率。

肌肉收缩能力:

与前负荷、后负荷无关的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

缺氧、酸中毒、低Ca2+和能源物质缺乏,可削弱肌肉收缩能力。

Ca2+、、肾上腺素能增加肌肉收缩能力。

还受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体育锻炼也能增加肌肉收缩能力。

血液:

是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担负着机体运输、防御、保护内环境相对稳态和实现体液调节等重要作用。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血浆(50%~60%)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Na+、K+、Ca2+、Mg2+、HCO3—、

血液溶质(8%~9%)Cl—、HPO42—、SO42—)

气体

其他有机物(激素、代谢产物、营养物)

血细胞(40%~50%):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

雄性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2、血浆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血液经过离心沉淀后,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下层红色不透明的为红细胞,在红色沉淀的表面有一白色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为血液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

血浆量及其成分的相对稳定,是维持血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总称,包括白蛋白(A)、球蛋白(G)和纤

维蛋白。

血浆蛋白总量为60~80g/L,其中白蛋白分子量小,含量多,为40~50g/L

球蛋白含量为20~30g/L,分为α1、α2、β、γ四种,其中γ球蛋白几乎全部

是抗体,又叫做免疫球蛋白,它是血液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L,主要用于肝功能检查。

由于白蛋白全部由肝脏合成,部分球蛋白可由肝外组织合成,所以,肝脏病变

时,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

乙肝的孕妇,其小孩一定要在出生的24小时之内注射白蛋白。

抗体IgG可通过胎盘。

主要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缓冲血浆酸碱度;免疫功能、参

与凝血和抗凝血。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其他含氮物质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和胆红素。

临床上把非蛋白含氮化合

物所含氮的总量称为非蛋白氮(NPN)。

由于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

故测定血中非蛋白含氮或尿素氮含量,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和体内蛋白

质代谢情况。

无机盐:

可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以及酸碱平衡等功能。

正离子主要是Na+,还有少量K+、Ca2+、Mg2+,负离子主要是Cl—,还有

HCO3—、HPO42—

3、血液的理化特性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颜色:

动脉血中红细胞含氧合血红蛋白(血红素)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红细胞含氧合血红蛋白(血红素)较少,呈暗红色。

一氧化碳合血红蛋白为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比重:

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主要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成正比。

粘性:

液体的粘滞性,是由于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的。

如果以水的粘度为1,那么37oC的全血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

    1.6~2.4。

全血的粘度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粘度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

渗透是溶液的一种基本特性,当用半透膜隔开两种不同浓度

的同种溶液时,则水分子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

侧扩散。

渗透压:

指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对水的一种吸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与溶质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前者80%由NaCl形成,后者

主要由血浆蛋白形成。

并且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颗粒数目多,故晶体渗透

压大,血浆总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晶体渗透压。

单位:

Osm/L(渗透体积摩尔)

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称为~。

如:

0.9%NaCl(生理盐

水)或5%葡萄糖。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相应被称为高渗(50%葡萄糖)或低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

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正常交换,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