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083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docx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

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预激综合症,假性束支传导阻滞综合征,吾-巴-怀三氏综合征,午-帕-怀三氏综合征,异常房)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具有WPW综合征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大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大多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异常通路,可与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并存。

  在成年人中患预激综合征的60%~70%心脏是正常的。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少数,可见于:

  1.先天性心脏病上述情况往往并存于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的发生过程中。

因此,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大血管转位、三尖瓣闭锁或Ebstein畸形、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缩窄、二尖瓣多瓣叶畸形、主动脉和肺动脉二瓣化等均可合并预激综合征。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心电图多为A型WPW,而三尖瓣闭锁或Ebstein畸形的病人多为B型WPW,这提示WPW综合征和瓣膜发育畸形同源于房室环在胚胎发育期间结构发生缺陷。

Ebstein畸形患者中WPW发生率可高达5%~25%,而且都是右心房室间的旁路。

  2.后天性心脏病在瓣膜病、各类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外伤等均可伴有预激综合征,多表现为A型WPW,大多是左心房室间的旁路。

通常认为在患后天性心脏病后才出现的预激综合征,并非是后天性心脏病本身引起的,其预激综合征的旁路本来就是存在的,只是在患病以前,由于旁路和房室结-希-浦系统轴径电生理特性的相互关系,旁路未起传导功能,因而在心电图上未能显示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患某种心脏病以后,两个传导途径的电生理特性的相互关系起了变化,旁路起了加速传导作用,因而在心电图上出现预激综合征的特征。

  3.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现已证实家族性预激综合征的相关基因位于染色体7q3上,与7q3上D7S505、D7S483和D7S688三个位点均连锁,以D7S505Lod值最高。

  

(二)发病机制

  WPW综合征旁路产生来源至今尚无一致意见。

正常纤维环是分开心房与心室的纤维组织。

在胚胎发育长到10~15mm时。

房室环开始发育。

早期是一种较薄的纤维层,上面有一些小孔,孔内有连接心房与心室的肌束通过,后来由于纤维层的发育及孔内肌束的萎缩退化,小孔最后完全封闭,形成完整的较厚的纤维环,此时心房与心室完全分离,各自进行着收缩与舒张活动。

房室纤维环无传导激动的功能。

因此。

心房的激动只有通过房室结才能下传心室。

在上述房室环发育过程中。

如果某些小孔未能闭合,使肌肉束残存,这些残存的肌肉束使通过房室纤维环构成了房室之间的附加传导径路,即Kent束。

所以Kent束是由于房室纤维环发育上的缺陷而形成的,这是旁路产生的来源。

上述改变并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

 

【症状】

  不伴有心律失常的预激综合征,无任何临床症状,常归属于良性心律失常的范畴,但旁路的存在毕竟是心律失常,特别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为心律失常的出现及好发性提供了条件。

预激综合征患者有40%~80%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依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过早搏动等。

少数可致猝死。

因而对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亦必须行电生理检查,确无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后,方能视为良性。

  对伴有心律失常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则视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血管病的临床情况,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昏、晕厥,甚至心力衰竭、休克、猝死等。

  1.典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

  

(1)P-R间期0.12s。

  

(2)有δ波。

  (3)QRS波增宽。

  (4)继发性ST-T改变。

  2.高危性WPW综合征的诊断及预测WPW综合征患者常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例如:

有40%~80%的患者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11.5%~34%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等,这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因快速心室反应引起心室肌不应期弥散,增加心室易颤性而引发心室颤动。

所以对由WPW综合征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称为高危性WPW,下述一些表现可提示此诊断及预测:

  

(1)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中的提示:

心电图上已证实为WPW综合征者,如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快速性心房颤动,尤其以心房颤动的R-R间期≤250ms者,应提高警惕、积极治疗、控制发作。

  

(2)运动负荷中的提示:

WPW综合征患者如果在运动负荷后预激的QRS波突然转变为正常,且伴P-R间期延长,提示该患者的旁路不应期相对较长,据此预测患者即使并发心房颤动,其心室率也将相对缓慢;若在运动时心电图上发现同一导联δ波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这类患者发生快速性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大。

偶有患者运动试验中或后立即出现心房颤动,倘若心室率≤200次/min,最短的R-R间期250ms,则不易发生心室颤动危险:

反之≤250ms预示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危险。

R-R间期180ms则患者处于高危状态。

  预激患者如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将具有与正常人相同的运动负荷量,但如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时,其体力活动能力无疑将明显受到限制。

故应密切观察患者变化,以防不测。

  (3)药物试验及电生理检查的指示均有一定的帮助,但必须选择好适应证并做好急救准备。

 

【饮食保健】

  一、典型预激综合征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原料:

蜜饯山楂

  功效:

开胃,消食,活血化淤。

  配料:

生山楂500克,蜂蜜250克。

  制作:

将生山楂洗净,去果柄、果核,然后将山楂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煎煮至七成熟烂,水将干时加入蜂蜜,再用小火煮透收汁即可。

冷却后,放入瓶中贮存备用。

  用法:

每日服3次,每次15~30克。

  2、原料:

玉米粉粥

  功效:

降脂,降压,对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血液循环障碍等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配料:

玉米粉、大米各适量。

  制作:

将玉米粉加适量冷水调匀,待大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同煮为粥。

  用法:

早、晚餐温热服。

  3、原料:

绿豆粥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降脂,也适用于暑热烦渴、疖肿、食物中毒等症。

  配料:

绿豆适量、大米100克。

  制作:

先将绿豆洗净,用温水浸泡2小时,然后与大米同入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至豆烂米开汤稠。

  用法:

每日2~3次顿服,夏季可当冷饮经常食用。

  忌宜:

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食用,冬季不宜食用。

  4、原料:

山楂炖牛肉

  功效:

补气血,去瘀阻,适于心绞痛(心痹)之冠心病患者食用。

  配料:

山楂15克,红花6克,红枣10枚,熟地6克,牛肉200克,胡萝卜200克、绍酒、葱、姜、盐各适量。

  制作:

1、把山楂洗净、去核;红花洗净去杂质;红枣去核;熟地切片;牛肉洗净,用沸水焯一下,切成4厘米见方的块,姜拍松,葱切段。

2、把牛肉、绍酒、盐、葱、姜放入炖锅中,加水1000毫升,用中火煮20分钟后,再加入上汤1000毫升,煮沸,下入胡萝卜、山楂、红花、熟地,用文火炖50分钟即可。

  服法:

每日1次,吃牛肉50克,随意食胡萝卜喝汤。

  5、原料:

陈皮黄芪煲猪心

  功效:

补心益气,疏肝解郁。

  配料:

陈皮3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猪心1个,胡萝卜100克,绍酒、食盐、油适量。

  制作:

1、把陈皮、党参、黄芪洗净,陈皮切3厘米见方的块;猪心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

2、把锅置中火上烧热,倒入油,油热时,加入猪心、胡萝卜、绍酒、盐、党参、陈皮、黄芪,加鸡汤300毫升,煮沸,再用文火煮至浓稠。

  服法:

每日1次,佐餐食用。

  二、典型预激综合征吃哪些对身体好?

  1、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桔子等。

  2、主动喝水,每天至少要喝四杯,喝水最好选择优质天然矿泉水。

因为,优质天然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

例如,锌、铁、钙、硅、铜、锶、锂等参与人体内酶、激素、核酸的代谢,具有巨大的生物作用。

硅对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甚至多种癌症具有想象不到的医疗能力;锌对糖尿病患病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铁可预防贫血和癌症;锶、锂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抗病能力;铜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保健有明显疗效。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吃一些新鲜蔬菜、瓜果、豆芽、海带、紫菜、木耳等食物,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

经常食用芹菜、草莽、西红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压。

宜多食山渣、金樱子、草萄果等水果。

  三、典型预激综合征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2、限制脂肪量和胆固醇量每日膳食中,尽量避免食用含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肥肉、肝、肾、脑、肺、蛋黄、鱼子等。

以食用植物油及豆制品为宜。

但植物油也不可过多,因过多的植物油也会促使患者肥胖。

  3、忌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生姜、辣椒、胡椒面等辛辣调味品,严禁吸烟、饮酒,去掉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嗜好。

 

【护理】

 

【治疗】

 

  预防:

预激综合征60%~70%心脏是正常的,大多系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异常通路,目前尚无有效预防办法。

少部分预激综合征病人与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并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检查】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1.心电图检查

  

(1)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①P-R间期0.12s。

  ②QRS波增宽,时间≥0.11s。

  ③预激波:

又称δ(delta或△)波,为QRS波起始部分,表现为粗钝及有挫折的波。

  ④继发性ST-T改变:

ST段向着预激波相反方向移位、T波低平或背向预激波。

  

(2)对典型预激综合征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P-R间期:

约85%的病例P-R间期0.10s,有时可短达0.04s。

P-R间期的缩短与QRS波增宽的程度一般成反比,但P-J间期正常。

  ②QRS波:

由于预激波为QRS的开始部分,所以QRS波增宽,偶尔可达0.20s。

预激综合征依据QRS波特点可分为下列两种:

  A.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室上性激动一方面经旁路预先下传激动心室的一部分,形成δ波,另一方面激动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并与旁路下传的激动在心室内发生绝对干扰,形成一特殊类型的室性融合波,此称为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其QRS波的前段由预激波构成,中段及后段由正常室内传导形成。

当激动沿旁路下传激动心室所占成分越大则预激波振幅亦越大;反之,所占心室成分越少,预激波也越小。

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如下:

  a.QRS波前段畸形有预激波,预激波振幅较小,所占时间较短。

QRS波终末部分正常锐利。

  b.QRS波增宽,但并不很显著。

QRS波时限为0.10~0.14s。

  c.P-R间期0.12s。

  d.继发性ST-T改变不明显。

因为QRS波中、后段(主波)无明显异常,所以也无明显的继发性ST-T异常。

  e.P-J间期正常,多小于0.26s。

  B.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当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有传导阻滞时,室上性激动沿旁路下传可引起全部心室肌除极,产生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QRS波全部为预激波所组成,整个心室除极时间明显延长,QRS波表现为明显的宽大畸形。

完全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如下:

  a.QRS波明显宽大畸形,在QRS波起始部分有预激波,QRS波的终末部分亦明显宽钝。

  b.QRS时间多0.12s。

甚至可达0.18s。

  c.P-R间期缩短,时限0.12s,若出现旁路一度阻滞则P-R间期0.12s。

  d.继发性ST-T改变十分明显。

预激波与QRS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下降,T波负正双向或倒置;预激波与QRS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T波正负双向、直立。

  e.P-J间期正常或延长。

  ③预激波(δ波):

预激波所占时间约为0.05s(常为0.03~0.06s),其振幅在5mm以下,多为2~3mm,少数情况下也可高于QRS波主波。

通常预激波和QRS波主波方向相同。

如果预激波很小、不典型而不易判断可采用憋气、压迫颈动脉窦、使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等方法可使预激波显现,或由小变大。

深吸气、运动、亚硝酸异戊酯等可使原有预激波消失。

  ④继发性ST-T波改变:

预激综合征时发生的继发性ST-T波变化,其方向与预激波引起的QRS波变化方向相仿。

但如果预激波呈正向,ST段出现抬高或预激波为负向,T波出现倒置,或预激波虽为正向,但不甚显著。

而ST段及T波都出现明显下移及倒置等,均可以肯定表明这种ST段或T波的改变,主要是原发性的,说明除预激综合征外,患者还并存有心肌损害。

但是,无心肌损害的预激综合征,在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后,特别是使用奎尼丁治疗者,也可发生原发性T波改变。

  (3)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分型:

根据预激波的除极方向可将WPW综合征分为下列3型。

  ①A型预激综合征:

旁路位于左心室后基底部。

A型预激综合征总是相当于左侧或后间隔旁路。

室上性激动从左心室的后基底部进入心室。

心室的除极由后向前,预激波的平均向量指向左、前、下方。

心电图表现为预激波和QRS波主波在各胸前导联(V1~V6)全部向上。

此型易误认为右心室肥厚、右束支阻滞或下壁心肌梗死,应注意鉴别。

  ②B型预激综合征:

旁路位于右心室前壁,室上性激动从右心室的前侧壁进入心室,心室的除极由前到后。

预激波的平均向量多指向左后方。

心电图表现为V1~V3导联QRS波的主波向下,呈QS、rS或Qr波型;在V4~V6导联QRS波主波向上。

此型易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现认为B型预激综合征还不一定都是右侧旁路,也可见于其他部位的旁路。

  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时,诊断较困难。

因为B型WPW很似左束支阻滞,A型WPW似右束支阻滞。

特别是当预激综合征为持续性,且又是只从旁路传导则诊断更困难。

如果旁路与束支传导阻滞不是同侧时,两者才易鉴别。

  B型预激综合征由于激动是从右心室前侧壁进入心室。

在有些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者,当出现预激综合征时,其预激激动可先传至右束支阻滞部位的远端,使原有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波形反而消失。

当预激综合征波形消失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波形又出现。

表面看似是间发的,但实际上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是持续存在的。

而预激综合征才是间发的。

此是后者的出现掩盖了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存在。

  ③C型预激综合征:

旁路位于左心室前侧壁。

室上性激动从左心室前侧壁进入心室,预激波的平均向量指向右前方。

心电图表现为V6导联出现深的Q波或呈QS波型。

右侧心前区导联主波向上。

此型很少见,易误诊为前侧壁心肌梗死。

  在A型与B型之间尚存在中间型。

其旁路位于右心室后基底部。

室上性激动从右心室的后基底部进入心室。

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呈QS、Qr或rs型、V2导联呈高R波。

  这种分型方法未考虑到预激波的方向,反而考虑的是心室除极的最后部分的电势,故它对定位的意义并不准确。

但由于此分型法比较简单,故一直沿用。

目前已被心电图定位及心内膜标测、电生理检查法等更精确的定位方法所取代。

  (4)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特殊类型:

  ①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是心率的快慢对房室旁路(慢旁路)前向传导的不应期起了作用,也即慢旁路发生3相或4相阻滞。

例如,当心率变慢时,窦性P波(室上性)才能经房室旁路下传,当心率增快时,就不能经房室旁路而经正常房室传导途径下传。

说明在心率变快时房室旁路处于不应期发生了3相阻滞。

又如当心率增快时可经房室旁路下传,当心率变慢时不能经房室旁路下传,而只能经正常房室传导途径下传,说明在心率变慢时旁路处于不应期发生了4相阻滞。

提示Kent束内可发生3、4相阻滞。

  ②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

预激综合征的典型心电图可以呈间歇性出现,即有几次心搏呈不同程度的预激图形,但其他心搏又呈正常图形,或正常图形与预激图形交替出现,或较长时间可均为正常图形。

此外,预激的程度在每次心搏时也可有变化,这是因为每次心搏时,心室受到旁路传来的预激作用的范围大小不同,可无规律。

也可呈逐渐变大或变小,此称手风琴现象。

  ③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又称隐匿性预激,是指房室旁路只有单向室房逆向传导功能(隐匿性旁路)而无前向传导功能。

所以在窦性心律、心动过速、心房调搏时,心电图QRS正常无心室预激图形。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常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健康人,部分为二尖瓣脱垂和Ebstein畸形患者。

  A.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在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是正常的,即使发作呈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也无预激综合征的表现。

所以从心电图上作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正确诊断是较困难的。

电生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如出现下述心电图改变,可考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可能:

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较快,常≥180次/min。

b.在QRS波后出现的P波是逆行的,在Ⅰ、Ⅱ、Ⅲ及aVR导联P波是倒置的。

Ⅰ导联P波倒置,则提示有左侧旁路。

c.R-P-间期性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33%~77%)。

F.心房颤动与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

p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发作呈现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两种类型:

a.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b.持续性交接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实际上为后间隔附近的具有慢传导特性隐匿室房旁路的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B.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心脏电生理诊断依据和旁路定位:

  a.静息、心动过速和左右心房调搏时,心电图上无预激综合征的图形。

  b.无需前期的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加速即可自动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且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第一个P-R间期不延长。

  c.心动过速QRS波后有逆行P-波,R-P-间期相对固定,R-P-60ms(心内法)或R-P-≥70ms(食管法)。

  d.无创性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有助于隐匿性旁路的定位。

在心动过速时,同步描记食管导联和V1导联心电图,观察两个导联中最早的心房激动部位。

由于食管导联紧邻左心房,当食管导联P′波除极较V1导联提前时,则旁路位于左侧;当V1导联P′波除极较食管导联P′波提前时,旁路则位于右侧,因为V1导联为右胸导联,在V1导联记录的P′波当属右心房。

  e.心内电生理检查对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特别是间隔旁路的定位更为精确可靠。

在前向型(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或右心室心尖部调搏时,于希氏束不应期发放的心室期前收缩刺激可提前激动心房,V-A(R-P-)间期和心房逆行激动顺序与心动过速时相仿。

如隐匿性间隔旁路作为心动过速逆传支。

心室期前收缩刺激可在房室结处于不应期时逆传心房。

从间隔旁路逆行激动产生的A波,往往发生在H波之前,如逆行A波最先出现于冠状窦开口处,显示存在后间隔旁路;逆行A波最先出现于低位房间隔部,则为前间隔旁路。

  f.前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伴功能性束支阻滞(FBBB)时,R-P′间期测定对隐匿性旁路定位有诊断意义:

隐匿性游离壁旁路作为OAVRT的逆行支,如伴有旁路同侧FBBB,由于折返激动须绕道对侧束支和室间隔,才能到达旁路的心室端,故而使折返环路延长,心室率减慢,R-P-间期较原来延长≥35ms。

伴对侧FBBB时,心室率和R-P-间期无改变。

间隔旁路伴FBBB时,R-P-间期延长度≤25ms。

前间隔旁路伴RFBBB,R-P′间期延长;伴LJFBBB,R-P-间期不延长;后间隔旁路伴LFBBB,R-P间期延长,伴RFBBB时,R-P间期不延长。

  g.记录旁路电位对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确诊和治疗均具重要意义。

可采用心外膜或心内膜记录方法,以后者较为实用。

通常须应用特制的电极导管,例如电极间距为2mm的多极导管或正交电极导管。

将导管置于冠状窦内,可记录左侧旁路电位。

如记录右侧旁路电位,应将电极导管置于三尖瓣环的右心房侧。

用大头电极导管在二尖瓣、三尖瓣环处标测,记录旁路电位的阳性率可达100%。

OAVRT时逆向旁路电位出现在V波之后,A波之前,旁路前传阻滞常发生于AP-V处,而逆向阻滞常发生于AP-A处。

在间隔部记录到旁路电位,诊断隐匿性间隔旁路十分明确。

  C.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可见于任何年龄患者。

某些隐匿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是先天性的,也有一些人随年龄增大其预激综合征变为隐匿性的,还有一些人的逆向传导也发生变化,最后甚至消失。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在老年人不多见。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的发生率不确定,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4%左右,占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17%~37%。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多发生在Kent束,在James束及Mahaim束中发生极少。

  ④Kent束内文氏周期:

大部分Kent束前向传导的不应期极短,常≤0.35s,称为快旁路,小部分不应期相当长,为0.60~3.0s,称为慢旁路。

WPW综合征患者出现旁路呈文氏型阻滞的发生率很少。

约为2.1%。

其心电图特点为:

  A.P-P间距规则。

  B.P-R(δ)间期逐渐延长,直到δ波消失,P-R间期才恢复正常。

  C.相应的QRS波由宽变窄,畸形程度由重变轻,周而复始,类似“手风琴效应”,而后者所有QRS波均由旁路、正路下传,共同激动心室形成室性融合波,系预激程度不等而引起的δ波与QRS波由宽变窄、或由窄变宽逐步演变,犹如手风琴的闭合或拉开时的一种现象。

  D.亦可发生交替性文氏周期,即Kent束在2∶1阻滞基础上出现文氏现象。

  ⑤旁路的递减性传导和递增性传导:

  A.旁路的递减性传导:

在心房增速调搏或程控心房期前刺激时,A-V间期呈频率依赖性延长,随着房性期前刺激的逐步提前,A-H间期和A-V间期逐步延长,同时H波与QRS波重叠,预激程度也逐步增加。

希氏束期前刺激时,QRS波正常化。

说明旁路也具有递减性传导性能。

  B.旁路的递增性传导:

心电图表现为在P-P间期固定不变的情况下,P-R间期逐渐缩短,QRS波群以“正常图形”到“部分预激”直至“完全性预激”。

  ⑥旁路的二度Ⅱ型传导阻滞:

  ⑦旁路的高度传导阻滞:

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可发生高度传导阻滞,其产生的机制是隐匿性传导和传导阻滞。

由于旁路的传导速度快,不应期短,发生隐匿性传导的机会少,故旁路的高度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

  ⑧旁路的超常传导:

超常传导是指出现在不应期的兴奋传导。

超常传导主要发生在希-浦系统,旁路的超常传导十分罕见。

旁路的超常传导的电生理特征与束支系统相同,表现如下:

  A.延长的有效不应期。

  B.相对恒定的超常相位置(接近体表心电图的T波末尾)。

  C.可频率依赖性(慢频率时超常相右移,快频率时超常相左移。

  D.传导阻滞(受抑隐匿性逆传电活动所致)导致超常相右移。

  E.容易在适当快频率时诱出2∶1超常传导。

  F.超常相持续时间相同。

  G.发生在超常相的QRS波时间与发生在舒张晚期的QRS波时间相同。

  H.超常相能通过延长不应期来显示。

  ⑨典型预激综合征时旁路的裂隙现象:

旁路的电生理特征是传导速度快、不应期短,它为理论上不容易产生传导的裂隙现象,但已有一些报告。

裂隙现象是一个异常的心电现象。

发生裂隙传导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激动传导的方向上不同水平面不应期不一致。

出现裂隙传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激动传导方向上有A、B两个不应期不相同的水平面;B.远侧的B水平面有效不应期长,程序期前刺激中首先进入有效不应期,发生传导阻滞;C.近侧的A水平面此后也进入相对不应期,发生传导延缓。

当延缓的程度足以使激动通过A水平面到达B水平面时,后者已脱离了有效不应期,B水平面传导的裂隙现象则可发生。

B水平面发生传导阻滞到以后的再次传导时的时间间隔称为裂隙带。

  郭继鸿等报道一例,其旁路发生裂隙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