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937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7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docx

011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1111

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学习提要】

德育=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书与育人是什么关系?

德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德育过程有规律可循吗?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古今中外有哪些典型的德育模式?

【引子】卢刚事件

关于杀人者的枪杀动机,据调查,枪击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没有由卢刚获得,而是由山林华获得。

自5月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卢刚在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而山林华找到了工作。

卢刚把这一切归罪于教授们冷淡的原因。

卢刚是一个受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有理智,具有分析和思辨能力的人,也无精神失常或任何变态表现。

他爱憎分明,也无酗酒、吸毒的习惯。

因而他的行动决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冷静地思考,多次权衡的结果,是按照他所奉行的人生信念行事的结果。

 据曾经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土生赤旭明回忆说:

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妒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没有健全的人格。

“性格决定命运”。

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卢刚事件”至今是我们心中的痛,当时,这一事件震动了中美两国,也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教育弊端的讨论。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从“卢刚事件”到“徐力轼母事件”、温州学生为敲诈钱财杀死同学的案件、刘海洋伤熊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杀师事件……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的:

现在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是人何以成为人的教育,以及爱和宽容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这么多年了,而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似乎并没有引发人们真正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对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远重于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教育“照耀人心魄”的使命似乎正趋于黯淡。

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本章将带你探索德育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去感受提升人生命质量的原理的智慧。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德育?

德育有什么意义,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本节讨论这些问题。

一、德育概念

什么是德育?

这似乎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它确实是教育学中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

一般认为德育就是关于学生品德的教育。

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这是争议的焦点。

关于德育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这是从伦理学体系上界定的;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讲的,它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前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后者将思想、政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与道德教育加以概括,称为“社会教育”也称“社会性教育”。

要认识德育概念的外延,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什么是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道德有私德、公德及职业道德之分。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是指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我国,思想教育是形成不同层次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在国外有的称价值观的教育。

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可见,广义或大德育包括: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个纬度。

它符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及德育历史。

我国1998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总而言之,我们把德育的概念概括为:

德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国际人和国际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

对此,日本企业界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

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

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

向来排外的日本民族,正努力为迎接更多的国际人而改变自己固有的排外意识。

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经济正持续增长的中国,应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大量地“出产”国际人呢?

从日本国际人的几个基本条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际人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品格因素。

可见,在新时期德育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

德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加强德育不仅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国大中小学生二亿多人,如果所有学校都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这对全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巨大的作用。

    

加强德育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德育具有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德育是通过培养劳动者一定的品德作用于社会生产的。

加强德育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今天加强德育,培养和形成人们与现代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作意识能促进现代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德育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要求

青少年阶段不仅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重视德育,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要求。

青少年时期的思想特点是:

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热爱祖国,刻苦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但是思想上、品德上和心理上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既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容易接受不良的影响。

只有加强德育,才能引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看到,当前全球化年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现代青少年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挑战着传统的德育方式。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三)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也就是说,德育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保证育人的方向,使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推动学生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资料夹10-1】哲学家、教育家关于德育作用的见解

孔子: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孟子: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约翰·洛克:

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因此德行培养能增进人们的幸福。

夸美纽斯:

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

裴斯泰洛齐:

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

赫尔巴特: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德育在教育任务中占有统帅全局的作用。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法纪道德规范和宗教戒律的总和。

它指的是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去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问题。

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

所谓德育内容的历史性是指作为一定社会德育内容的品德规范总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状况的产物,总是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状况相适应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德育的

性质、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不同,因而德育内容也不同。

所谓德育内容的阶级

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总是用本

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去培养教育人们,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德育内容、品德规范被深深打上阶级的烙印。

所谓德育内容的民族性是指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不同民族,其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但同时不同社会和阶级之间,又有一些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存在,例如勿偷窃,尊老爱幼,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德就是一些“共同道德”,它为不同社会和不同阶级的人们所共同遵守,  10-1丰富德育内容,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德育内容中还存在一些人类共同的因素,它是有一定的社会共同性和历史继承性。

我们必须肯定在阶级社会中德育内容既具有社会阶级性、民族性,而且包含着全人类性的因素。

德育内容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关于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内容,我国政府对此有统一的规定,这一规定主要体现在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上。

其基本框架可以概括如下。

(一)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图10-3左李素丽,中袁隆平,右杨利伟

世界观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学校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教育、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同时也具有阶级性,它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体国度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我国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三:

(1)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3)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

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形势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这项教育内

容应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贯穿始终。

其教育内容主要为下述三个方面:

(1)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教育;

(2)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政策教育;

(3)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四)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它强调人的良心与良知、义务感与责任感、自愿与自觉。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行为规范,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道德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保证个性得到发展,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及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根本原则。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注重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六)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理想有高尚与庸俗之分。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七)法制和纪律教育

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遵纪守法的意识。

主要包括: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者的社会实践创造的。

没有劳动,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有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观点,具有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九)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交往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指导和个性心理教育。

【资料夹10-2】香港学校公民教育采用的核心价值教育内容:

核心价值:

个人

生命神圣,真理,美的诉求,真诚,人性尊严,理性,创作力,勇气,自由,情感,个人独特性。

核心价值:

社会

平等,友爱,容忍,自由,共同福祉,守望相助,公义,人类整体福祉。

资料来源: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学校公民教育教育指引.香港教育署,1996.

第二节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什么是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探讨德育的本质和规律的。

它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是制定德育原则的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和认识德育过程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在德育中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德育过程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个人教育者和团体教育者。

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与道德的体现者。

教育者的活动主要是组织整个德育过程,影响、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

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群体教育对象。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作为教育的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进行自我教育或对其他教育对象发生教育影响时,便又是德育的主体。

受教育者,即使作为教育客体时,也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因此,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教育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德育过程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

从完成特定的德育任务看,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教育者自身,都可看作教育手段。

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情感、意志、举止都是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

因而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手段是融为一体的。

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在德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施教和受教的活动,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的变化。

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任何一种思想品德只有当知、情、意、行都得到相应发展时,这种思想品德才算形成。

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即知、情、意、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发展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离不开认识,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他人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它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知和行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

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品德理想或为了改正某种错误行为,就要克服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看一个人思想品德如何,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言行一致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和意志的调节下,发展为信念,推动人们把品德认识付诸于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此时,某一思想品德就形成了。

“行”的继续,又能增“知”、促“情”、炼“意”,使知、情、意、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促使人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发展提高。

因此,组织德育过程,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要素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这样才能最有效、最牢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知、情、意、行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因此,德育具有多种开端性。

进行德育,应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的不平衡情况和德育内容的要求,从薄弱环节人手,即,有时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有时又可以从意志或行为的锻炼开始。

但无论从何开始,都要注意同其他因素配合。

因为知、情、意、行的独立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只有使各个因素都能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才能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不断地发展。

(二)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

因此,从思想品德产生的根源上说,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性质、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一般的活动和交往不同,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开展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而不是自发的、盲目的、随意的。

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和交往。

学校中的德育实践活动和教师与学生群体构成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环境。

第三,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德育的影响,但外部德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斗争才能发挥作用。

这种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内部品德发展需要或状况与原有品德发展水平或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关系多种多样:

个人倾向(动机、兴趣、意向)与教育要求的矛盾;认识上的知与不知、全面与片面的矛盾:

思想意识上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知、情、意、行各心理因素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内部动机与外显行为上的矛盾。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德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

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这一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集中教育和分散的经常的教育结合起来,反复抓,抓反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德育原则

●陶行知的四块糖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王友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

“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

“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取得了对王友影响深远的德育效果,对王友同学的品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运用了什么样的德育智慧?

德育工作是否有章可循?

这个问题涉及到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德育的任务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德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的首倡者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统一起来。

这一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学生集体不仅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

健全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把他们培养成集体主义者。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

“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所以,这一原则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要求的。

这一原则又是学生个别差异所要求的。

由于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思想基础不同,他们对待集体教育的主观态度也会有差异。

这就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辅之以个别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要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关心它的成长,指导和帮助它开展集体活动,使它形成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严密的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健康的集体舆论的良好的学生集体。

2.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就要使集体的奋斗目标成为鼓舞其成员前进的力量,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