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个性化习作《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个性化习作《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个性化习作《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教学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个性化习作《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册“积累•运用四”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个性化习作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习作要求
请你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
写之前,先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也可以摸一摸、闻一闻。
然后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写。
除了写水果或蔬菜的形状、颜色、味道外,还可以写有关水果、蔬菜的产地、栽培、生长知识、自己的感受等。
写完了读给同学听一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二、设计思路
1、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搜集水果或蔬菜有关信息的热情。
2、将实物摆在学生面前,不权让学生觉得要写的事物真实而具体,而且为学生的直接体验提供条件。
3、用《小学作文目标量化教学》这一研究成果指导,评改作文,既解决了学生习作时写什么、怎样写的难题,又使学生写作易成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导写过程
1、猜谜语,导入新课。
①学生猜谜语:
千姐妹、万姐妹、同床睡、各盖被。
②学生说出谜底后,进入新课。
2、学生摆出实物,简单介绍。
①每四人一小组,摆出课前准备的、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或蔬菜。
②在小组内简单介绍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3、出示习作要求,师生共同研讨。
①教师出示写作要求,学生自由读。
②学生讨论交流:
这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③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1、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2、按一定顺序观察。
3、内容要具体。
4、写出它的特点或相关的其他知识。
教师点拔:
①观察仔细才能写清蔬菜、水果的外观、颜色等。
②写出它的特点,指除了可以写它的观察、颜色,还可以写出它的触感、味道、气味。
③相关其他知识指还可以写水果或蔬菜的产地。
4、指导“说”作文
①教师出示自己喜欢的橙子。
②指着橙子,以讲解的方式口述下水作文。
在说到橙子的特点时,教师边演示看、摸、闻、尝,边叙述其形状、颜色、触感、气味、味道等。
③学生分组说。
④指名在班上说,师生共同评议。
5、归纳补充习作目标并量。
①将板书的习作要求①②③④作为本次习作目标的④⑤⑥⑦。
②补充习作目标,并量化。
评价方式
目 标
应得分
评 分
定
量
评
价
1、书写比较工整。
2、注意错别字和标点,语句比较通顺
3、自拟题目。
4、不得抄袭。
5、明确写的对象。
6、明确写的内容。
7、字数250个左右。
8、抓住某物的特点来写。
9、按一定顺序写。
10、综合。
5
20
5
5
10
10
5
20
10
10
总 分
100
定性评价
附送: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言语形式
点赏析与价值分析整理表格
课题
言语形式点
赏析
价值分析
1
《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句子中“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分别准确地描绘燕子的颜色、动作和形态,是燕子“活泼可爱”的具体体现,本句以长句形式描绘了小燕子的样子,整句话内涵丰富却有重点有强调,读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小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活泼机灵之感。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这个句子通过准确、形象的词语把小燕子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读这样的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仅一句话,燕子的轻盈、优雅便跃然纸上,好一幅清新、灵动的燕子飞行图。
作者抓住“斜着”、“掠过”、“由……飞到……”、“横掠过”、“沾了”等词语写出了燕子的飞行特点,给人一种轻快、敏捷的美感,燕子所经之处,荡起了一圈圈涟漪,轻轻的,柔柔的,如一股暖流,激荡在了作者的心里,激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漾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品读句子中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展示燕子“俊俏轻快、活泼伶俐”的动态美,特别是能确切抓住“斜”、“掠”、“沾”来体味作者用词的匠心。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2
《古诗两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这是作者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一个“裁”字写活了整个画面。
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表达的精确。
学会赏读优美的古诗词,达到积累和应用的目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对东风作了人格化的描写,是说当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东风时,它已经给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装。
“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绚烂,形象鲜明,意境宏大,是描写春光的神来之笔。
它如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赞美了春天的繁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格调健朗,令人感奋激昂。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3
《荷花》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是写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碧玉似的荷叶,“挨挨挤挤”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荷叶的多、密,形容荷叶长得生机勃勃!
一池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仿佛都是淘气的小孩在操场上,人越来越多,连缝隙里都塞满了,快要站不住了,摇来摆去的。
让人感到一池荷花长得很旺盛,非常有生命力。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荷叶的美丽,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试着让学生背诵积累。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些句子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
一个“冒”字用得更是巧妙,一个字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写出了它的气质。
所以这个“冒”字特别有劲!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能感受到画面美,意境美,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
《珍珠泉》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太阳光照在水面和潭底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银色的光斑交叉错杂,形成光怪陆离的景色。
加上潭四周五颜六色花朵的倒映,阳光照射到水泡上形成反射,闪亮的水泡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就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
这里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珍珠泉的珍珠(水泡)描写得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极具画面感,把珍珠泉的珍珠(水泡)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是朗读训练和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可以适当进行背诵练习。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这是个排比句,写出了珍珠泉里的水绿、深、清的特点,而且写得非常美、非常具体。
水绿得怎样?
绿得像被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深得怎样、清得怎样?
可以看见潭底的石头、沙粒和树叶。
这句中写了绿的水、青褐色的石头、黄色的沙粒、发黑的树叶,搭配在一起,多美呀!
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训练。
这样的揣摩使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5
《翠鸟》
句子: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句子:
翠鸟蹬开桅杆,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这个部分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总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再分写头上、背上、腹部的羽毛颜色。
同时也用了比喻的方法。
这样的描写显得条理清楚,具体生动,翠鸟的形象就一下子在学生的脑中鲜活起来。
这句话为了表现翠鸟捉鱼迅速,将其放在水面和芦苇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借水面和芦苇的动静进一步衬托和突出了翠鸟捕鱼动作之迅速。
读者是如何通过背景的衬托,进一步体会到翠鸟动作之快的呢?
翠鸟体态小巧玲珑,动作虽快,但不会大,大了会惊动鱼。
轻微的动作不会使苇杆和水面出现太大的动静,苇杆的晃动和水波的荡漾在很短的时间内即会消失。
但就在这很短的时间内,翠鸟已经飞远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口语交际要求中提出:
“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例子。
能让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说话,生动地进行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句话朴实而直白,却给人朴实中见光彩,直白中含深沉之感。
正是衬托这样的修辞方法才使这个句子产生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6
《燕子专列》
句子: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句子:
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呼吁”即是一处情感蓄积点,紧扣“呼吁”让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进行表达训练,即可还原作者的心声,人物的心声。
由于学生对燕子有着天生的情感,在了解了燕子的处境后也忧其所忧,急其所急。
教者的“你打算怎么呼吁?
”一问触动了学生的心,拨动了学生的情,他们“情动而辞发”,围绕“呼吁”,释放情感,真情呼吁,倾情表达,所以练起笔来入情入境,很有真情实感,很有感召力与说服力。
受了人类拯救的燕子即将被列车送到温暖的南方,此时燕子在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说什么呢?
教学时,开拓学生思维,展开想象。
通过学生扮演燕子,就可以更加深刻到体会到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关爱。
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这个句子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
什么+怎么样(四字词语)的词组。
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例子,让学生知道用上这样的词组能让表达更生动,更具体。
也可让学生背诵,加以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这个句子通过这样的词组,把早先的那个小村庄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习作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
8
《路旁的橡树》
句子1: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这是文中的一个矛盾点,既说“笔直”又言“弯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公路的形状上感悟到工程师和筑路工人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去发现矛盾,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
句子2: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这段话再现了矛盾冲突中工程师和工人们的两难心理。
在他们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矛盾之中隐含着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道理。
句子中的两个“叹气”可以作为教学挈机:
工程师和工人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叹气?
让学生进行语言补白,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促进学生走进了文本中的人物心理。
9
《寓言两则》之《亡羊补牢》
1、“寓”字的教学。
金文
小篆
楷体
“寓”字的金文解释为用手抓住闯入家中的蛇,因此有“寄居”之意,从而又引申出“寄托”之意。
1、解析字形,识记“寓”字,理解“寄托”之意。
2、完成板书“寓言”,理解“寓言”就是一种在故事或话中寄托某种道理或现象的文体。
3、激趣质疑。
2、课题:
亡羊、补牢
通过课题可初知文本大意,且能贯穿教学始终,并让学生自读自悟,习得该成语。
1、板书课题,理解“亡羊”、“补牢”的意思。
2、课文中哪里写“亡羊”,哪里写“补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学后,谁再来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这是街坊劝他时,他的回答,但他会怎么样的说呢?
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如果让学生想象填空,对深入文本,丰富人物形象应该会有帮助。
1、出示两个句子,请同桌互相分角色朗读。
街坊劝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
他地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
2、指名分角色朗读。
4、他很后悔。
他很后悔,他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这一点想明白了,对理解故事的寓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小练笔
他很后悔,心里想:
。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
2、联系课题,解释寓意,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例如“亡羊补牢”是为时已晚还是为时未晚?
9
《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
1、“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
简单重复的“没关系”把“南辕北辙”的人盲目、不讲前提的特性一展无余。
从“。
”到“!
”再到“。
”也将其听不进朋友劝告的个性暴露在我们的眼前。
1、分角色朗读。
2、出示“没关系”三句话,谈感受。
2、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越……越……越……越……,就越……”之间的特殊关联,蕴含着故事深刻的寓意。
1、齐读,联系课题理解寓意。
2、仿照句式,写话。
10
《惊弓之鸟》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简简单单的句式,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里面的“有名的射箭能手”,值得玩味。
“射箭能手”已是指射箭技术高超的人了,再加上“有名”,可见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更羸是高手中的高手。
1、出示第一句话,说说自己读了这句话之后,知道了什么?
2、聚焦“射箭能手”,理解“能手”之意。
再加上“有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3、质疑。
那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2、“啊!
”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
中间插入叙述的“说”的方式。
短促的“啊!
”充分体现了魏王的大吃一惊,更从侧面体现了更羸的神奇技艺。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连续两个的“!
”,谈感受。
2、联系上文,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
体会更羸的神奇技艺。
3、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3、“飞的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
简洁有力的“之所以……是因为……”“一……就……”充分展示了更羸清晰地思维方式及丰富的经验,让人由衷的佩服,从而对“如何成为‘有名的能手’”有了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
1、联系上文的“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运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2、再联系课题,谈谈什么是“惊弓之鸟”?
11
《画杨桃》
“好——笑!
”
“不……像”
“像……五……五角星。
”
同样是表示声音的延长,可是作者却偏偏一个用“——”,一个用“……”,其中的意味需要我们联系具体的语境去感受,去想象。
一个“——”把同学们故意嘲笑的情景淋漓尽致的展现,两个“……”又把他们犹豫、思索、羞愧、悔悟的心理活动一览无遗的显示,好像一个支支吾吾,满脸羞愧的小男孩正站在我们面前似的。
小小的两个标点符号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1、想象语言、画面。
2、情景朗读。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不恰好表明了有数不清的骆驼吗?
”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
而这“不恰好表明了……吗?
”却恰恰凸显了大徒弟与二徒弟的“没想到”,彰显了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13
《和时间赛跑》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
普普通通的句式,我们都能读得明白,可里面所蕴含的让“我”“着急、悲伤”的情味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读得明白的。
联系下文“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进行互读对照,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深入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那种令人“着急、悲伤”的情味。
2、“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
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
“虽然……但是……如果……可以……”一连串的关联词语,展示的不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而是一往无前、锲而不舍地“与时间赛跑”的意识。
最后“很小很小”“很大很大”的鲜明对比,更是作者由衷地“高兴、快乐”的侧面表现。
其实像这样的关联词的运用在文中还有许多。
14
《检阅》
1、“劝他不去?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
可是跟他怎么说呢?
谁去跟他说呢?
”
一个个问号,看来这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每个问号都被队员自己反驳了。
儿童队员们的关心与团结意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假设与推翻中逐渐明晰。
1、猜想每个问号后面,队员们的担忧及考虑。
2、教师用假设串联孩子们的猜想。
3、情景朗读。
2、“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
如果说前面是关心、是团结,那么在“虽然……可仍然是……还不是……”里,队员们已经学会了平等,学会了尊重,并以此为荣。
3、“这个小伙子真棒!
”
“这些小伙子真棒!
”
同样的句式,相差的只是一个字。
可是却让人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这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其背后的整个群体。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
1、质疑:
另一个观众为什么要“纠正”?
难道第一个观众说错了吗?
2、题目“检阅”到底检阅了什么?
15
《争吵》
1、“我本来会相信他的。
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
心想:
“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
很普通的句子,但是如果和前面的“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
”对照起来读,就感觉特别有意思,一种儿童独特的思维、情绪跃然纸上,使人莞尔一笑。
1、说说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课文第一句说“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
”大家同意吗?
请说说理由。
找出证据。
3、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
2、“终于挨到了放学。
”
一个“挨”字将我之前的思想斗争、后悔的折磨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可见一斑。
1、我为什么是“终于挨到了放学。
”
2、联系上文,体会“我”的思想斗争。
3、“再也不了!
再也不了!
”
连续两个的“再也不了!
”,可见“我”因心中的烦闷一下子得到解决的那种欢欣鼓舞,也许再深入想想,“我”的这两个“再也不了”不仅仅只是“再也不吵架了”,可能还有其他的意思。
例如“再也不嫉妒朋友了”“再也不寻思报复了”“再也不向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了。
”
“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
16
《绝招》
“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
”
“暖屋里,炕头上,几个小伙伴又在比绝招了。
”
不同的地点,相同的句式,同样的琅琅上口。
一种童年的纯真、欢快、无邪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1、借助两句话,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村东头,大树下;暖屋里,炕头上”句式的写法,可采用比较的方法,感受其清晰、明了,欢快的特色。
(可视学生具体情况定
17
《可贵的沉默》
课文中出现的六个“沉默”
课文中出现的两个“热闹”
文本中“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六次。
为什么?
这六个“沉默”意思一样吗?
内涵一样吗?
有一句说“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还有一句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两个“沉默”有没有区别?
前一个“沉默”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这一分钟,是让每一个孩子自我觉醒的过程;后一个“沉默”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讲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沉默。
只有这样去推敲、咀嚼,这样的课才能扎根在言语本身,扎根在孩子心里。
《可贵的沉默》一课出现的两次“热闹”,虽然是同一个词语,但是在课文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包含不同的意思。
第二次热闹场面是学生在老师帮助下讨论如何为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这时的热闹,多了一份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爱。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比较,推敲,学生就会明白不同的语境,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
通过细心的揣摩文中的这些词句,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
这样的揣摩学生领悟了言语的规律,语感得到了提高。
在对文本的揣摩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18《她是我的朋友》
文中四个表示“哭”的词语:
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引导学生学习阮恒献血过程内容后,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此时,如果你是在场的医生或阮恒的同伴,你会对阮恒说什么?
(引导看图)出示句式:
阮恒,我想对你说:
“。
”
这四个词语都有“哭泣”的意思。
但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差别的,表明阮恒哭的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伤心,如果用同一个词就体现不出这种变化了。
这四个词不重复,既表达准确又用词丰富。
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双向交流的两个说话训练内容,具有交际性、情趣性,巧妙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言语交际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语言闪烁着鲜活的创新思维火花。
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有了这样的对比,揣摩,经过积累,学生在用词方面一定能有所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要完成从观察、思维到表达的过程,必须读熟读懂课文,揣摩文意,看图观察想象,联系自身言语实践经验及课文语言,重组表达自己的语言。
这样的交际,有想象,有思维,有创造,是一促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达到了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目的。
19
《七颗钻石》
句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句子:
忽然从门外来了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学完课文之后,要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再出示句子:
“有了这股清澈新鲜的水流,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草木丛林也都( ),许多人和动物都( )。
”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心想————,可是————,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
复述故事的目的除了是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思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作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