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docx
《浅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
学生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内容,贴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展开,为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素养做出简单的建议。
一、态度素养
(一)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
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
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
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
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
2.语文学习的兴趣。
3.语文学习的习惯。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三)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
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
下面,对这个关键因素做三点分析:
(一)语言素养的结构
“语言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
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言是“主体”
语言素养包括三个要素:
语言、情感和思维。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它是本质。
其他两项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之中,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
(1)语言的内容。
小学生学习的“语言”包括语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习、写)。
这里的“习”指的是“习作”,“写”指的是“写字”。
在小学阶段,要在“两点论”的基础上体现“重点论”,准确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
在“语言知识”里,“字、词、句”的学习比“段、篇”的学习更为关键,其核心是“句子”。
因为“字”“词”是语言的构成单位,而“句子”是语言使用的单位。
小学生不应该研究语言的组成,而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表达。
“段、篇”的学习是初中以后学习的关键所在了。
二是:
在“语言能力”里,“读、习、写”的学习比“听、说”的学习更为关键。
在小学阶段,要利用学生的口语优势促进读、习、写能力的发展。
简而言之,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有学习的需要。
三是:
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语言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
知识是短暂的,能力是长久的。
知识的学习可以传授,能力的培养仅传授是不够的,需要大量训练,逐步习得。
这就决定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优先和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2)语言的感受,简称语感。
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语感有两个教学特性:
一是强调整体把握,立足于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二是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语言修养。
小学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好基础。
(3)语言的品质。
学习语言,不能停留在一定的数量和表层上,应该进入到语言品质的习得。
常言道:
人有人品、字有字品,语言也有自己的品质。
小学语文的语言品质主要有以下内容:
语言的完整性、语言的条理性、语言的具体性、语言的组织性、语言的快速性、语言的准确性。
2.情感是“左翼”
中国传统文化是左尊右卑。
我说情感是“左翼”就是想表明: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一般来说,“情感”有比“思维”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唯理智教育的影响较深,造成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趋向于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
有的教案上找不到情感目标的内容,有的教案上虽有体现,但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
由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销蚀,对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和陶冶大大地削弱了。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
所以,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
3.思维是“右翼”。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思维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
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培养要把握好两个“点”:
(1)思维的诱发点。
。
(2)思维的转换点。
(二)语言素养的类型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
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
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
学习语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
1.语言表达方式。
如词法、句式、句型、语段结构、文章框架等。
2.语法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
3.作者思维方式。
(三)语言素养的层次
语言素养有四个层次:
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
1.积累语言,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1)语言知识的积累。
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
(2)语感的积累。
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语言法则的积累。
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
(4)规范语言的积累。
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等。
2.运用语言。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交流和运用。
从知识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字词运用、句子运用、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
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
从能力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听话运用、说话运用、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
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第一学段侧重听话运用和说话运用,第二学段侧重阅读运用,第三学段侧重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
三、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使然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
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二)语文人文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
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以汉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学习策略:
1.渗透汉字的字理。
2.渗透汉字的演化。
3.渗透汉字的故事。
(三)语文人文素养的养成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
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更为丰富。
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现象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
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
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
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是渐进的、沉淀的。
3.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
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态度素养是必备品质,语言素养是关键要素,人文素养是根本保证。
或者说:
态度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系统,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操练系统,而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支撑系统。
这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体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培育并非易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