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36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docx

清河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4日在淮安市清河区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王海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清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清河建区史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帮助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续三年获得全市科学发展目标考评一等奖。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突出项目为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全面翻番。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亿元,完成计划数123.5%,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递增22.9%;财政收入2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年均递增37.5%、44.2%,总量和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40亿元,完成计划数244.4%,是“十五”时期的10.1倍,年均递增60.3%,增幅居全市第一;共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09个,总投资6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已竣工项目226个。

产业层次全面提升。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47.7亿元,完成计划数1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完成计划数116.7%,是“十五”末的2.4倍。

工业列统企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27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递增2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39%。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1.3:

24.9:

73.8调整为0:

24.3:

75.7。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打造城市特色为导向,突出功能完善,城区面貌显著改善。

新区建设特色彰显。

“五年基本建成”目标顺利实现,“九通一平”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共建设居住小区15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达2万余人。

清淮农家乐文化休闲街区、中国西游记博览馆等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全面建成,旺旺食品、顺泰包装等一大批都市型工业项目投产达效,红星美凯龙、九州通医药物流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项目投入运营,古淮河文化生态产业园区创成淮安首家省级文化产业园。

2010年,新区完成财政收入4.9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3%,已成为清河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文化新城、生态新城、人本新城正在崛起。

两区两带更具魅力。

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业态更加丰富,品位不断提升,已成为苏北最具影响力的核心商圈。

中央国际新亚广场、万达广场、淮海第一城等一批体量大、知名度高的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淮扬名菜美食街、淮海花园商业街等特色街区更加靓丽,雨润中央新天地、茂业百货等项目加快实施。

“十一五”末,两大商圈税收已超过3亿元。

里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古黄河风光带加快打造,城市生态功能极大提升。

旧城改造加快实施。

“十一五”共实施旧城改造和拆迁项目78个,改造总面积240余万平方米。

实行旧城改造重心下移,激发街道积极性,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惠民拆迁、和谐拆迁”,雨润、茂业、颐高数码等地块创造了淮安拆迁新速度,拆迁经验获国家住建部肯定。

十排房、越河小区等一批老旧小区成功改造,百姓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末人均居住面积达34平方米。

城区环境不断优化。

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省级文明城创建任务,实施淮海北路等29条主次干道景观提升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达到目标值,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占全年88%,水质达标率100%。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区属事业单位改革和街道区划调整,在各街道设立“四办两所一中心”,形成权责一致、沟通便捷、政令畅通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顺利完成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在县区一级先行先试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完成富强、西郊、繁荣等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街道、村居实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围绕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锁定“高大名外”项目,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港台等地开展各种招商活动,共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146个,到位资金1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5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1.7倍。

引进雨润、苏宁、金鹰、华润苏果、沃尔玛、万千百货、乐购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集聚度位居苏北五市中心城区第一。

成功举办了中国淮安白鹭湖国际婚庆旅游文化节,承办了第九届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

机制创新不断推进。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五年面向全国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000多名。

创新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实行“ABCD”分级滚动管理和“四办”服务机制,通过开展重大项目观摩、集中开竣工、“百日会战”等活动,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五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8.7亿元,向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8156万元。

创新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建成并使用数字化城管信息网络,在全市考评中连续3年名列第一,淮海广场清扫班荣获国家级“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创新物业管理办法,推行星级评比机制,小区物管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突出改善民生,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区财政共投入22亿元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比“十五”增长5倍,占财政支出的76%。

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长荣大剧院等“六馆一院一中心”全面建成,社会事业大厦、新区教育文化体育社区、清河开明中学、淮安首家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夕阳红文化广场等投入使用,清河实验中学、清江浦中学、白鹭湖学校改扩建工程启动建设。

惠民工程稳步推进。

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医疗保障、全民养老、就业促进等工程,倾心为民办实事。

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医保、退役士兵安置一体化,实现了城乡低保、居民医保、全民养老、新农保、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世代服务”体系、“1+3”安全监控体系等七项民生工程全覆盖,民生保障水平领先苏北。

“十一五”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5元,年均增长14.8%。

各项创建成绩斐然。

创成全国首批、苏北唯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被评为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诗词之乡、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县(区)、全国首批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获得苏北首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苏北唯一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达标示范区、省土地执法模范区、省食品安全示范区、省城市社区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新区、省双拥模范区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

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苏自驾游基地和江北唯一的省人口文化教育基地。

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省质量兴市先进区、清河中学“四星级”高中等通过省级验收。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突出能力提升,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打造法治型政府。

坚持和完善政府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

五年来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7件、政协委员提案496件,受理区长公开电话4680多件,办结率达95%以上,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出台《区政府行政问责办法》,加强政务督查,确保政令畅通。

打造服务型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突出信息、城管、就业等“八大平台”建设,成功试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行政服务流程不断规范。

建成集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市民服务中心、6家街道办事服务中心和28家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通过行政流程再造,简化办事程序,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服务。

组织街道社区干部赴新加坡培训、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MPA高级研修班,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民调显示,五年来群众对我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率均达90%以上,并逐年递增。

打造廉洁型政府。

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监察中心建设,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实施绩效考评,开展机关效能督查,形成了进位争先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跟踪审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促会、老科协、老年体协开展工作,区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业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政府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的结果,是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清河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清河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在发展空间上,土地资源短缺矛盾将更加突出,破解用地难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产业结构上,传统商贸业比重过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在人才工作方面,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区域发展需要,各类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引进。

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区委的建议,区政府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提交这次大会审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清河建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攻坚决胜时期,也是清河由赶超跨越向全面腾飞迈进的重要时期。

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从机遇方面看,国际金融危机不良影响基本消除,全球经济复苏回暖;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将扩大内需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必将为我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江苏沿海开发两大战略,与加快苏北振兴计划叠加效应开始显现,为我区加快新型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政策支持;市“五大建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涟水机场开通后与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强,为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

从挑战方面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国内经济增长约束增加,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进位争先压力巨大;我区土地、人才等资源紧缺,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经济领先、率先发展增加了难度。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在加快转型中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更大跨越”为主题,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为主线,继续聚焦“一城、两区、两带”功能区建设,坚持靠开放、靠人才、靠创新,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加快把清河建成长三角北部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商贸名区、文化名区、生态名区、首善城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总量翻一番、财政争百亿、建设首善区、基本现代化”。

具体指标是:

实现人均GDP年均递增17%以上;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6%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递增28%以上;企业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18%以上。

主要任务是:

围绕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城市品质、增强发展竞争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着力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企业纳税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一是建设商贸名区,打造实力之城。

清河区是主城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对于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力抓好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建设,引进大型商贸连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项目,打造百亿级核心商圈。

加快实施“百幢百米高档商务楼宇建设”计划,打造一批年纳税超千万元、过亿元总部楼宇。

大力实施大项目、大品牌战略,加快老街区、老市场的改造升级,集聚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服务业品牌,培育“名店、名街、名市场”,增强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9%以上,培育年销售超10亿元商贸企业10户、集聚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企业50个以上,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优势凸显的“长三角北部地区商贸名区”。

  二是建设文化名区,打造特色之城。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和创造文化产品,是彰显清河发展特色、提升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明素质。

加快淮扬美食文化、婚庆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清河文化产业。

激发辖区内文化名人创作热情,创作一批文化精品。

到2015年,每个街道文体活动用房不低于5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不低于150平方米,实现创意产业产值30亿元,完成1至2家文化企业上市,整体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效益,建成“文化名区”。

  三是建设生态名区,打造魅力之城。

生态是一个地方的稀缺资源,决定着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充分发挥“两河绕城”及白鹭湖、清涟湖、青龙湖等水资源优势,有序推进里运河沿线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古黄河风光带建设,做足“水”文章。

抓住淮安创建生态市契机,加强城市生态修复,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空中增绿”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做足“绿”文章。

围绕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钵池山公园、柳树湾风景区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强景观建设,积极实施“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做足“景”文章。

将清河打造成水绿相间、水景交融、生态相连的“生态名区”。

  四是建设首善城区,打造幸福之城。

“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优化“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学在清河”、居家养老、社区医疗等惠民利民服务品牌。

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高标准实现“五有”目标。

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创建最平安地区,不断提升清河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到2015年,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和“零保障”家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00元,使广大群众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加幸福,成为真正的“首善城区”。

 

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综合分析今年发展形势和自身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增长19%,人均GDP72400元,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增长18.8%;财政收入29亿元,增长34.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8亿元,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均为1%,空气质量优良率85%以上,水质达标率100%,绿化覆盖率41.95%。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工作重点突出“五个狠抓”。

  一、狠抓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运行质效

  把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重点提升现代商贸业,围绕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两大商圈建设,扎实推进雨润中央新天地、茂业百货、力宝大厦、淮安龙游城等项目建设,推动万达广场、中央国际新亚广场高效运营。

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扎实推进“新华壹号”创意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引导中鑫上城创意产业大厦规范运营,提升产业集聚度。

大力发展汽贸汽配产业,加快推进淮安国际汽车博览城建设,推动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4S店尽快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婚庆文化旅游产业,举办中国淮安第二届白鹭湖婚博会、“中国摄影170年”纪念活动,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深度挖掘婚庆、美食、文化、生态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经济。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7.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46%。

  做强做优都市型工业。

把发展都市型工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

加大对旺旺食品、百隆色纺、金象减速机等骨干企业扶持力度,确保旺旺食品四期等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顺泰包装二期、美的家纺等项目年底建成。

加快金象减速机等企业上市步伐,早日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

放大清河新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验区效应,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抓紧实施西安路工业集中区“退二进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土地产出率。

力争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列统企业开票销售收入32亿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淮安(清河)工业设计园的孵化能力建设,力争新建省级企业工程中心1家、市级2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5%。

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究中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

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全年新增省著名商标1件,市知名商标3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亿元,新认定省高企1家、市高企2家。

  二、狠抓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以项目为纲,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抓税源的理念,以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15个,其中10亿元以上30个,年内完成投资150亿元。

科学编排项目实施进度,明确到季到月,做到挂图作战、并联推进,确保百隆一期、中国城市化史馆、七星生态商务岛等年内竣工,假日皇冠大酒店、恒业科技、远航机械等年内主体建成,瑞成国际广场、健康产业园等加快建设。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健全完善政府投资工程、拆迁资金使用及项目运营的各项管理机制,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着力提升招商选资质效。

围绕“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两大核心商圈、全面建成清河新区、全面实施旧城改造、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编制招商项目,着眼招大商、招名商、招外商,确保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40亿元。

突出品牌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着力引进资金实力强、品牌影响大、建设水准高的项目。

突出总部楼宇招商,力争招引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清河设立地区总部,培育年纳税超千万元楼宇3—5个,其中超5000万元2个以上。

突出外资招商,加大对台招商力度,推动动漫、美食一条街等项目早日落地,各街道和所有招商部门确保全年招引1个以上的外资项目,确保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5亿美元。

  竭力做好项目保障服务。

坚持四套班子领导领办、部门帮办、定期会办和每周督办工作制度,加大项目帮办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继续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创建活动,积极争取大项目土地点供、城乡挂钩等土地指标,解决用地难题。

全力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确保新区投资管理公司企业债券发行上半年到位。

做大做强区级担保公司,引导扶持民间担保机构,切实加强银企保对接,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0亿元以上。

  三、狠抓新老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坚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不断优化新老城区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一批精品工程。

  全力加快新区建设。

围绕建设“生态新城、休闲之都、科技园区”的总体思路,完善东西片区空间和产业布局。

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白鹭湖婚博园、开元国际大酒店、白鹭湖商业街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红星美凯龙二期、百富汽配二期、精品灯具城等重点商贸项目,确保淮安奥特莱斯购物中心9月份开业。

进一步优化新区服务功能,确保白鹭湖学校年内主体建成,钵池山、白鹭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幼保健所上半年投入使用,尽快启动老年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旅游业,精心举办江苏首届冰雪狂欢节、中国淮安第二届白鹭湖婚博会,启动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确保上半年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

  强力推进旧城更新。

按照“改出一片新城区、改出一片新业态、改出一片新景观”的要求,加强对每个旧城改造项目的总体策划和精心设计,努力实现城市环境增值、功能增值、资产增值,确保“黄金地段出黄金”。

全力加快拆迁步伐,确保年内全面完成35个地块、105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及拆迁任务,确保新开拆地块奖金期内签约率达100%。

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确保清泓花苑一期、清荷家苑等竣工交付,枫丹白露、北京路安置房等主体建成。

坚持“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建设一批令清河人民引以为豪的精品项目。

  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城为人建,发展为民”的理念,积极投身全国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丰富城市发展内涵。

实施工农路等6条道路沿街景观提升工程,新建5个游园广场,全年新增绿化面积不少于17000平方米。

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数字化城管水平,推广小区物管星级评比制度,提高小区物管水平。

深入开展市容秩序管理和环境整治,实现环卫机械化作业率40%以上,着力提高保洁质量。

全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彰显城市的人文内涵,体现城市的特色魅力。

  四、狠抓财税增收,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把发展税源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多渠道培植税源,进一步提高税收对财政的贡献度。

  切实增强企业纳税能力。

全力支持旺旺食品、麦德森制药等工业企业发展,积极落实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推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纳税能力。

推进雨润新天地、茂业百货等重大商贸项目建设,聚集潜在财源。

加强税源网络体系建设,对辖区内2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户进行全面跟踪服务,确保辖区内企业数量不减少、税源不流失。

  切实加强企业税收征管。

认真贯彻落实《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充分发挥各部门综合治税作用,全面推进个体税收及零散税收社会化征管工作。

依托现有税源管理网络及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规范、简便、高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街道主抓、部门配合的齐抓共管局面。

完善财政收入奖惩考核办法,调动街道、社区协护税的积极性。

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装潢等环节税收的监管,确保应收尽收。

  切实提高公有资产经营管理水平。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各国有资产公司要认真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资产运营水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各街道要加强对所属资产的监管,积极向上争取,加快辖区零星地块的开发步伐。

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尤其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事关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

  五、狠抓社会建设,打造和谐幸福清河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实施惠民十大工程,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始终坚持富民优先。

全面落实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