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1260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浙江工商大学国贸08己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物价,是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生产者和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都要相互了解,商品营销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连接环节,更需要灵敏的掌握生产和消费的信息。

在试产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益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如上游水库可以使下游地区从中受益,是正的外部效应,造纸厂对河流造成污染,是负的外部效应。

)因此,外部效益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益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小律师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的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

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三、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试产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资金。

四、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

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灾害预测等。

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在经济体制转归国家。

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干预了正常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

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人为参与。

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

五、财政三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①.什么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②.财政的配置职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③.财政的资源配置只能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④.用GDP增长率表示资源配置的合理之处:

GDP是按市场价格表示的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和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反映当前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以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态势。

⑤.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①.收入分配目标的两个层次: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1).经济公平: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2).社会公平:

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②.我国的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③.洛伦兹曲线P37X/(X+Y)=基尼系数

④.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是指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1).充分就业并非只可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一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2).物价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

而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3).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②.发展与增长的概念

(1).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2).发展:

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

③.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维系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手段,保证国名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④.财政政策如何维系总供求的大体平衡: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

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3.外部效应4.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什么是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三、公共定价的对象:

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四、公共物品的定价政策:

①.纯公共定价:

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②.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五、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

①.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②.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③.提高政府支出效益。

④.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

六、公共定价水平:

依据正常成本价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

七、公共定价体系:

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八、公共定价方法

①.平均成本定价法。

它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是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最理想的定价方式,但这种定价方式会使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在成本递减行业,为了使企业基本保持收支平衡,一般采取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

②.二部定价法。

它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由于二部定价法中的‘基本费’是不管使用量的多少而收取的固定费,所以有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由于二部定价法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性质,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受价格管制的行业,如电力、煤炭、自来水、电话等,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

③.负荷定价法。

它是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的定价方式。

(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九、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

①.什么是效益: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②.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的差别:

(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范围大相径庭。

(微观经济主题只需分析发生在自身范围内的所费与所得;政府则不仅要分析直接的和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还需分析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所费与所得。

(2).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绝不可能选择赔钱的方案;政府追求的则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为达到此目标,在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的同时,局部的亏损也是可行的、必须要)

③.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及其对财政支出的要求:

资源稀缺性往往表现为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不能满足公共需要,这就要求财政支出的安排和使用必须效率优先,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厉行节约,提高效益。

④.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

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直接效益是指某些财政项目直接产生的可计量的经济效益。

间接效益是指某些项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存在社会效益,有些可以量化,有些难以量化。

内源性效益又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财政支出总量效益:

是指对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

·财政支出结构效益:

是指对财政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

(主要是评价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一起寻求一种最优的结构模式)

·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时指出效益的细化。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部门绩效是指使用财政支出的公共部门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部门在财政资源的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财政资源使用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或成果,也就是对部门资源配置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

二是部门本身的工作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能否得到相应的产出,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最终取决于使用单位。

对单位绩效的评价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预算及相关决策的执行情况

·二是单位的资金管理机制是否完备

·三是资金使用的最终效益是否得到完全体现

·四是要对同类型项目进行历史的、区域性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个最优的控制模型,以此作为支出或项目评价的‘标准值’。

十、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十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十二、什么是‘公共选择’:

作为一种选择,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它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十三、直接民主:

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

十四、间接民主:

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十五、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1.首先,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其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再次,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十六、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目标。

国家预算一旦合法成立,即具有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威性。

②.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

③.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

④.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十七、财政法制化建设

①.财政立法。

财政立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

②.财政执法。

财政执法是指国家财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领导、组织和管理财政工作的过程中,实施法律、行政法规、财政规章等财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③.财政行政复议。

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分类

①.按财政功能分类:

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财政管理费5.其他支出。

②.按支出用途分类:

静态可分为:

1.补偿性支出2.积累性支出3.消费性支出。

动态可分为:

1.投资性支出2.消费性支出。

③.按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

④.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1.经常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

二、什么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当然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呈相对稳定趋势。

 

三、瓦格纳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①.政治因素:

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后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②.经济因素:

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解工作。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

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吧,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卫生事业:

①.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②.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③.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政府投资范围: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由于我国还有预算外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因而一般认为的财政投资是指预算内投资,有时称为“政府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①.基础设施、②.基础产业、③.支柱产业、④.高新产业。

二、基础设施:

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狭义的基础设施指的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狭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物性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三、政府为什么要重视农业投资及其必要性:

为什么:

①.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③.农村事业发展滞后。

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

必要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

④.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四、什么是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金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者负担的领域,有偿、统一、有效地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

五、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①.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②.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③.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④.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⑤.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①.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缩小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②.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在繁荣的年代,失业准备基金不但增长,而且还对过多的支出施加稳定性的压力;相反,在就业较差的年份,失业准备基金使人们获得收入,以便维持消费数量和减轻经济活动的下降。

③.克服了私人保险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的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公积金和公益金

②.国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

③.社会保障:

抚恤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自然灾害救济费。

(2)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基本项目:

①.养老保险

②.失业保险

③.医疗保险

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④.工伤保险

⑤.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⑥.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国家财政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

⑦.社会福利项目:

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各种物质帮助。

三、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为什么能改变供需结构)。

①.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

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②.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而使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③.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通过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

①.税收

②.政府收费

③.债务收入

④.铸币收入(铸币税)

⑤.通货膨胀收入(通货膨胀税)

或者分为经常性收入(税收和各项收费)和非经常性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2).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①.预算内收入:

税收和收费

②.预算外收入

(3).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一是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分为:

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资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

二是以部门结构为标准分为: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收入、第二产业部门收入、第三产业部门收入。

二、什么是制度外收入:

是指预算之外的滥摊派、滥收费。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②.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4).现行税收制度:

①.累进税:

(税收收入随纳税人名义收入提高而提高,随纳税人名义收入下降而下降。

②.比例税:

(当物价上涨时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

③.定额税:

(当物价上涨时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我国以后两种税收制度为主)

(5).产品比价。

四、我国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五、什么是财政收入的虚增:

即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

六、税费的区别(为何不能完全税改费):

①.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