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110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天津市武清区高中语文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2015高中语文综合测试题10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分泌/沁人心脾泥淖/尾大不掉伛偻/不绝如缕

B.姿势/恣意妄为静谧/秘而不宣侘傺/姹紫嫣红

C.中枢/一语中的否决/否极泰来枕藉/声名狼藉

D.匀调/调墨弄笔运载/载歌载舞愧煞/煞费苦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80后”作家郭敬明进入作协的事件,难道能有力证明后人胜过前人,青出于蓝的

道理吗?

B.北京奥运会落幕,中国政府恪尽职守,依据国际惯例为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奥运会观

众提供了优质服务。

C.发生在四川的“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饿殍遍野的惨剧,学校的房屋倒塌非常

严重,这令人深思。

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来投资,他们狐死首丘,

要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特侦组侦办国务机要费及前第一家庭疑洗钱,今天传唤前第一夫人吴淑珍的胞兄吴

景茂到案说明。

B.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将在今后两年环绕月球,绘制三维地理图,勘察

月球表面,为登月做准备。

C.对于有毒牛奶,中国的产品安全声誉一落千丈,降至新低。

缅甸等国家都警告其民

众不要食用所有中国奶制品。

D.考古学家在英国史前巨石阵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并认为当初居住在

那里的村民就是巨石阵的建造者。

4.依照下面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4分)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答:

5.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精华,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某校校训“见贤思齐”的妙处。

(5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使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老师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D.君子生非异也生命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情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学于余

C.輮使之然也渺沧海之一粟

D.金就砺则利到则披草而坐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的意义重大,因而学习不能停止;二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这也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

的。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

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D.本文有反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反复设喻,如“跂而望”、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有正反设喻,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

9.请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答: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分)

答:

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答: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小隐自题

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注:

林逋,宋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终生未娶,隐居不仕。

⑴“清深趣有余”,诗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趣有余”?

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4分)

答:

⑵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昔我往矣,▲。

(《诗经·采薇》)

⑵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⑶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韩愈《师说》)

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⑸▲,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⑹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⑺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

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

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

办不到。

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

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

因为我问过奶奶:

“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

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

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

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

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

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

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

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

星光。

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

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

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

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

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

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

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

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

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

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

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

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

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

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选自2008年第5期《当代学生·读写版》,有改动)

12.“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

可能是一回事”,句中的“可能是一回事”如何理解?

(4分)

答:

▲13.如何理解“不是我曾

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一句话的含义?

(4分)

答:

14.作者说“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

请概括回答。

(6分)

答:

15.文章结尾,作者把自己设想成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可贵的“他人意识”

张抗抗

上世纪中叶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

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而成为“我们”。

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在我们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

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

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

这种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

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五十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

“我”生我的娃,关你什么事?

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吗?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口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吗?

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

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

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

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恶习陋性——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分责任感?

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然而,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

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

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惟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全“我

”的自由。

(选自2008.1《杂文选刊》,有删改)

16.下列对“他人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人”与“你”“我”共存于地球上,不可避免地会互相接触,因此每个人都应有

他人意识。

B.舍弃“他人”,甚至“以邻为壑”,而过度地强化、放大自我,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

失去友爱。

C.“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他人意识”;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能体现

这样的意识。

D.“他人”即社会公德,过分强调“我”的自由,就会终结他人自由;人人都应该去

理解、关爱“他人”。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这个词体现了中国式“集体主义”的特征;“文革”之后,“我们”就很快

被“我”替代。

B.人口的高速增长使生存空间变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形成卫生保

健的沉重负担。

C.“他人”意识淡薄,狭隘地欣赏自我,惟我独尊:

这些不良的心态表现在被管理者

身上,管理者不是这样。

D.文章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像匕首”,直击国民的“劣根性”;破立结合,确立了应

该具有“他人意识”的主旨。

18.“我”“我们”及“他人”之间无法分割,密切关联,请具体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6分)

答:

19.联系全文看,人们所缺乏的可贵的“他人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敢怒敢言的马寅初

叶永烈

记得,那是1981年。

我步入北京医院高干病房,看望作家高士其。

病房里是那样的安谧,突然,从敞开的窗口,传来一阵尖厉的痛叫声,我为之一惊。

“是谁?

”我问高士其夫人金爱娣。

“是马寅初,得了直肠癌,住在隔壁。

”她答道。

虽然我知道高干病房是不许随便串门的,但是我在看望了高士其之后,还是向值班护士提出:

“我要去看看303房的马寅初先生。

”白被单拥簇着一张圆脸,光秃的头颅上只有几根稀疏的白发。

虽然20多年没有见过他,我还是一眼就认出这位年已99岁的老校长。

病魔正折磨着他,他的脸还显得往日那般和善。

1957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时,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校长马寅初写的《热烈欢迎新同学》。

1959年,我吃惊地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连篇累牍的“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文章。

不久,就连大饭厅的墙上,也贴出“批判”大字报。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大字标题:

“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尔萨斯?

”也就在这时,我读到马老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反驳文章,它们闪耀着真知的光芒!

他的“不屈不淫”,他的“敢言敢怒”,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马寅初在1957年就明确指出:

“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

”“我们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

”“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

”然而,马寅初先生的远见卓识,在二十多年前,却荒谬地遭到了“批判”。

1959年,特别是在那个“理论权威”康生插手之后,从学术批判升级为政治围攻。

在马寅初先生头上加了“中国的马尔萨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罪名。

马寅初先生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发现了真理,而且在于勇敢地坚持真理。

在《新人口论》一书中,可以读到马寅初当年面临围攻时振聋发聩、坚持真理的声音:

“据去年7月24日和11月29日《光明日报》估计,批判我的学术思想的人不下二百人,说我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一些主要论点已经比较深入地为人们所认识,坚持学术批判必须深入进行。

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

我虽然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

“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

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我认为在研究工作中事前要准备,没有把握,不要乱写文章。

既写之后,要勇于更正错误,但要坚持真理,即使于个人私利甚至于自己宝贵的性命有所不利,亦应担当一切后果……”

马寅初先生在围攻前面,不低头,不后退,勇于“单枪匹马,出来应战”。

即使在1960年以后,他的处境更为艰难(不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被免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仍奋战不息:

他依旧不断地写。

写好后无处可发表,他就把稿纸粘连在一起,卷成一卷,存放在柜子里。

春去秋往,他的手稿竟堆满一柜!

如今,那个“理论权威”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被一致公认对人类、对中国贡献莫大。

1981年10月,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在北京召开,议员们众口一词,称颂百岁老人马寅初先生的真知灼见。

马寅初先生所走过的道路说明:

成功,属于“不屈不淫”的人,属于“敢言敢怒”的人。

真理是时间的儿子。

只有发现真理而又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选自2007.12《名人传记》,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看望作家高士其时偶尔知道了自己的老师马寅初,于是怀着敬佩之情,又看望

了他,这说明马老在学生心中有地位。

B.文章特别提到,入学“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马寅初校长写的《热烈欢迎新同

学》”,这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种自豪感。

C.在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中有一个标题,“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

尔萨斯?

”写大字报的人是指马克思的“马”。

D.从马老反驳的文章和他的战斗经历可以看出,马寅初不但是一个知识渊博、负责任

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不向无理者屈服的人。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人物传记主要表现的是马寅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至于他的为人和善,文章

只是一笔带过。

B.马寅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看清楚我国发展慢是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并高瞻远

瞩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

C.由学术讨论升级为政治围攻,强加“中国的马尔萨斯”等罪名,出现此种现象,既

是马老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D.整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敢怒敢言

反对专制、不屈不淫的知识分子形象。

18.“马寅初

先生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发现了真理,而且在于勇敢地坚持真理。

”他发

现了什么“真理”?

他又是怎样“坚持真理”的?

(6分)

答:

19.文末写到,“真理是时间的儿子。

”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个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

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能为他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

心,能为他人的缤纷而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他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请以“我的花儿为你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

歌除外)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zhōng/zhòng,fǒu/pǐ,jiè/jí。

A.mì/qìn,nào/diào,lǚ。

B.zī/zì,mì,chà。

D.tiáo,zài,shā/shà)

2.B(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A.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这里语意重复。

C.饿殍遍野,形容因天灾人祸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这里不合语境。

D.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

这里适用对象不当)

3.D(A.宾语残缺,应为“侦办国务机要费案及前第一家庭疑洗钱案”。

B.语序不当,应为“勘察月球表面,绘制三维

地理图”。

C.介词使用不当,“对于”改为“由于”)

4.示例:

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比喻恰当4分,句式相似1分)

5.内容上:

“见贤思齐”的意思是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这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也是今日学子的言行准则。

形式上:

这则校训语出《论语·里仁》,用典见艺术;这则校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这则校训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6.C(A.假,借助。

B.师,以……为师。

D.生,同“性”,资质,禀赋;趣,同“趋”,往,

赴)

7.D(连词,就。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B.介词,从/介词,被,受。

C.代词,它,指车轮/助词,的)

8.D(“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是正面设喻)

9.⑴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得分点:

日、参省、则、知)⑵不能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没有看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得分点:

师、不、小、大、倒装句式。

不当互文翻译也可)⑶他本是一代英雄,可是如今在哪里啊!

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

(得分点:

固、渔樵、侣、友,两处倒装)(在句意基本通顺符合的情况下,有一处得分点错误扣1分,扣满3分为止)

10.⑴“趣有余”主要表现在:

①鹤悠闲地对着水久久站立,不去捉鱼;②蜜蜂疏懒,不去采花粉;③我饮酒后恹恹如病,在清幽的环境中不想读书,随心所欲;④我扛着锄头悠闲地步入春阴中劳作。

(4分,1点1分。

用诗中原句作答至多给2分)

⑵颔联运用了拟人、衬托、对仗等手法,“闲”“懒”等词赋予动物人格化,以物衬人,具体形象,流露出诗人隐居时的恬然闲适(或悠然自得/淡泊宁静/惬意喜悦)的心境。

(4分,“手法分析”2分,“心境”2分)

11.⑴杨柳依依

(2)月是故乡明(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师之所存也⑸哀吾生之须臾⑹凌万顷之茫然⑺岂因祸福避趋之(8)万类霜天竞自由(8分,一句1分,有错、别、漏、添等错误则该句不得分)

12.随着我的长大,我走过的熟悉的胡同越来越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大;反过来也可以说不断漫展的胡同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所以也可以说“可能是一回事”。

(4分,大意符合即可)

13.

(1)胡同记载了我的全部生命,每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情;

(2)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为了强调胡同在“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4分,每点2分)

14.

(1)阳光与温情:

“我”在胡同里感受到的亲情、乡情和收获的爱情。

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

(2)难以抹去的忧郁:

在胡同里经历的人生困惑和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

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