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064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阳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灌阳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灌阳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灌阳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灌阳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阳实习报告.docx

《灌阳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阳实习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阳实习报告.docx

灌阳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2

一、灌阳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与任务2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3

三、实习区概况4

四、工作概况7

第二章区域地质特征9

一、区域地质概况9

二、区域地层10

三、区域构造11

四、区域岩浆岩15

五、区域矿产18

第三章测区地质特征20

一、测区地层20

二、测区构造23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29

一、沉积发展史29

二、构造发展史31

三、生物发展史32

第五章结束语33

附表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1);掌握熟练掌握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数字化填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此次实习,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情况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分层标志及绘制地质随手剖面图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任务:

(1)任务是了解灌阳九牛河以北地区与灌江以东都庞岭林场的地层和构造;

(2)重点勘察灌阳县城以西至陈王塘—西山坪一线以东区域,该地区地层有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的白云岩、锡矿山组下段白云石化癞痢状灰岩、锡矿山组上段的泥质灰岩、邵东组的泥晶灰岩和下石炭统岩关组的条带状、癞痢状白云质灰岩和砂屑灰岩以及下白垩统(K)的紫红色砂岩组成。

(3)确定该地区的岩石岩性、地层界限、断层以及构造,其中实测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地层。

最后提交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踏勘

学习掌握

点的记录内容和记录格式;

信手剖面图和素描图的做法;

GPS、数据处理软件、罗盘和地形图的使用;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岩浆岩与围岩的三种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关系;

能够熟练运用GPS数据,结合地质图进行区、线、点的填图。

了解踏勘的目的及测区、区域地质概况,掌握踏勘路线的选择和踏勘方法。

逐步培养自身对路线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实测地层剖面

学习掌握:

实测地层剖面的选择、测量;

标志层的确定,地层的划分、对比;

地层界面的特征及填图单位的确定;

岩石(化石)的识别和鉴定;

样品和标本的采集;

地层厚度的计算;

地层剖面资料的整理及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的编制等方法。

培养大家的制图能力和岩石的识别、鉴定能力,了解主要化石特征,化石组合及时代意义。

3.野外填图

学习掌握:

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方法;

观察点的记录、标定及地质界线的勾绘方法;

认识各种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及相互关系;

野外资料整理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逐步培养大家独立工作能力和对测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4.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编写

学习掌握:

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地质发展史分析;

测区地质地形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的编制;

地质报告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地质报告的编写。

培养大家综合分析能力、地质制图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三、实习区概况

1.实习区灌阳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属广西灌阳城关管辖。

县城有公路与周边各县相通,距湘桂铁路的全州、桂林站分别为60和159km。

灌(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石塘镇在兴安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以抵达广东;有省道与湖南道县直接相通。

各实习点均有乡、村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图1)。

(1)实习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灌阳县境内东、南、西群山环绕,中部为谷地。

县城在海洋山脉和都庞岭山脉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均为南北走向。

东为都庞岭,主峰为韭菜岭(2009.3 m);西边是海洋山,主峰为宝盖山(1944.0m)。

区域内最高为天花板(山),海拔630.3m;最低是灌江,海拔240.0m,相对高差为390.0m。

灌阳东与湖南道县、江永相邻,南、西、北与本区恭城、灵川、兴安、全州接壤,总面积1863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8.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公里,有大小河流47条。

主要河流灌江,全长144.23公里,由南向北贯穿全县,最后汇入湘江,属长江水系,紧邻长江中游平原。

由于地处山区修路困难,交通还算比较便利。

灌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年平均气温为17.9°C,最高气温39°C,最低气温-5.8°C,年平均降雨量1538.4mm,多集中在3月份~6月份。

灌阳以农业为主,兼顾旅游、工业等。

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苕;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药材(如黄柏和厚朴等)、雪梨、橙子、枣子——尤以蜜枣闻名,为广西麻类和水果主产县之一。

名胜古迹有赤壁山、清孝义可风坊等。

灌阳县境内矿藏种类多,但规模都不大,有萤石、钨、锡、氟石等。

灌阳现属桂林市十二县之一,全县总人口27.03万人,辖3镇6乡(灌阳镇人口约20000),13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517个自然村;以汉族为主,还有壮、瑶等族,生习无大别。

县政府驻灌阳镇胜利路33号,距桂林市区159公里,距首府南宁627公里。

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灌阳县城以西、西山坪—陆家坪以东地区,少数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至九牛河油麻石,东到都庞岭林场等地。

该地区东有中山都庞岭,南北走向,主峰韭菜岭,海拔高度2009.3m;西有中山海洋山,亦为南北走向,主峰宝盖山,海拔高度1944.0m。

山势层层降落,到测区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地貌。

区内最高山天花板,海拔630.3米;最低灌江,海拔约240米,相对高差约390米。

2、前人研究概况

灌阳地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曾有许多学者和相关单位对本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冯景兰(1929年)、李四光(1937年)、王嘉荫(1943年)对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且有李四光著的《南岭何在》一书。

赵金科、张文佑(1952年)在本区编制了1:

25万区域地质图。

1956—1959年,吴磊伯在本区进行过地质调查,并著有《湖南地质构造系统》一书。

1960年,中南大学在本区编制了1:

20万地质图及地质报告。

1982年,广西第一地质队完成贵东幅等五幅1:

5万地质图及说明书。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把本区作为填图和科研基地以来,对本区进行了1:

10000地质填图,一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如欧阳成甫、李少游、张家志等对本测区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在近20年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9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2005年)等。

 

四、工作概况

1、灌阳填图实习日程安排及完成工作量统计,见表

(1)、表

(2)

(1)实习日程安排表

日期

工作安排

10月1—7日

分小组进行灌阳1:

10000地形图数字化

10月8—9日

学习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用品

10月10日

乘车去灌阳

10月11日—10月22日

野外踏勘

10月23日

上午野外填图考试,中午坐车返回学校

10月24—11月11日

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编写地质报告

(2)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实际工作日

12

实测剖面

1

踏勘路线

3

节理统计

150

背(向)斜剖面图

2

信手剖面图

6

GPS点

92

实测剖面图

1

观察背(向)斜

7

地质图

1

实习报告

1

素描图

6

地层柱状图

1

地质纲要图

1

节理玫瑰花图

1

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家都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并通过此次实习基本上掌握了灌阳县的地层、构造和岩石及岩性,学习到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方法,扎实了本专业相关的各项技能,加深了对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知识。

实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有老师带队指导的时间里,大家都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各项任务,但在独立野外填图期间,大家的效率明显降低,任务完成质量也有所下降,暴露了我们基本功的不扎实。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应加倍注意基本功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第二章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质概况

灌阳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湘桂粤北的海西—印支凹陷内(南京大学地质系,1981)。

实习区属于南华准地台上的桂中—桂东陷中的桂东凹陷的四级构造单元“海洋山断褶带”((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2年)),图

(2)。

(2)广西构造分区示意图(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2)

1—二级构造单元界线;2—三级构造单元界线;3—四级构造单元界线;I—挂北台隆;

II—桂中-桂东台陷;Ⅲ—云开台隆;Ⅳ—钦州残余地槽;Ⅴ—右江再生地槽;Ⅵ—北部湾拗陷;

Ⅱ1—桂中凹陆;Ⅱ2—桂东北凹陷;Ⅱ3—大瑶山凸起;Ⅳ1—博自拗陷;Ⅳ2—六万大山隆起;

Ⅳ3—钦州拗陆;Ⅳ4—十万大山断陷;Ⅴ1—桂西拗陷;Ⅴ2—都阳山隆起;Ⅴ3—靖西一田东隆起;

Ⅴ4—下雷-灵马拗陆;V5—西大明山隆起;Ⅰ-1—九万大山穹裙带;Ⅰ-2—龙胜裙断带;

I-3—越城岭断裙带;Ⅱ1-1—罗城裙断带;Ⅱ1-2—宜山弧形断裙带;Ⅱ1-3—来宾断裙带;

Ⅱ2-1—海洋山断裙带;Ⅱ2-2—挂林弧形断裙带;Ⅴ1-1—那坡裙断带;Ⅴ1-2—西林•百色断裙带;

Ⅴ1-3—南丹断裙带。

二、区域地层

灌阳实习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自圭系和第4系,其中以奥陶系和泥盆系最为发育。

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裙皱基底:

泥盆系和石炭系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

白圭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1959年)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

其特征见综合地层柱状图见图(3)

图(3)灌阳县城郊地层柱状图

三、区域构造

根据区内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不同时代沉积岩岩性、沉积建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点分析,实习区所在的灌阳地区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地洼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4期构造运动,对应可划分出4个构造层。

受上述四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建造和改造各具特点,如表(3)所列。

地壳

发展

阶段

地层及厚度/m

沉积相,建造及沉积接触关系

构造运动名称

构造

特征

岩浆

活动

变质

作用

主要

矿产

第四系

0~42

内陆河流相,洞穴相松散沉积

—角度不整合

陆盆山麓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角度不整合

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及滨海陆屑滩相泥岩,泥灰岩含煤建造

地壳抬升,河床阶地形

砂金、砂锡、瓷土、陶土

白垩系

0.3~>564

盆地形成。

继承性断裙

栗木岩体、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钨、锡、铌、钽、锑、铜、萤石

石炭系

>932~1712

隔槽式裙皱断裂发育

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轻微变质作用

铁、煤、大理石

泥盆系

1520~2595

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滨海陆屑滩相碎屑岩建造

角度不整合

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硅质岩、碎屑岩复理

石建造

—整合(?

)—

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碳酸盐岩、碎屑岩复理石建造

奥陶系

1324~1950

多级别复式背、向斜槽皱,最次级槽皱呈紧密线状,断裂发育

海洋山岩体,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浅变质作用

钾长石、金

寒武系

>916~1478

表(3)各构造发展阶段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实习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裙皱、断裂、岩浆活动和断裙盆地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有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

1.褶皱

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多样。

不同时期的褶皱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征。

其中,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构造最为强烈,形成了以褶皱轴向北东向、北北东向紧闭复式褶皱,且显示了背斜向北东倾伏,向斜向南西扬起之特征。

印支期盖层榴皱轴向为近南北向展布的宽缓裙皱构造。

燕山、喜山期榴皱由于零星分布,形迹不明显。

实习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该禧皱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组成,相对简单而开阔,具盖层构造特点。

灌阳复式向斜次级禧皱非常发育,在填图区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等,如图(4)

它们总的特征是:

(1)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裙皱。

(2)规模大小不等。

长一般为1000m~7000m,宽为100m~700m,长度与宽度之比在3:

1~10:

1之间,属短轴褶皱。

 

图(4)灌阳复式向斜次级褶皱示意图

(3)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投三角位态图,本区裙皱主要为直立水平榴皱,次为斜歪水平禧皱,个别为直立倾伏裙皱。

(4)翼问角一般在100。

左右,多为开阔裙皱。

(5)通过正交剖面测量,对禧皱岩层作等倾斜线图,本区禧皱属J-G-RamsayIC和J.G.RamsayIb类型。

(6)据轴向及主应力方位计算,结合区域应力场,本区裙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

 

2.断层

区域断层按主要构造线的展布、规模大小等特征,可归并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

F1、F3、F5方向大致为东西向;F2、F4、F6、F8方向大致为南北向。

其中,北东向断层切断了燕山期的花岗岩,并控制自圭纪盆地的成生,具长期活动特征:

南北向断层多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属先压后张的纵断层;北西向断层主要以新好断层为代表,它切断了基底和盖层裙皱,形成印支运动后,多为右旋平移一逆断层。

实习区断层具有以下特征:

(1)以南北向一北北东向的纵断层为数最多、规模最大,且多位于背斜的东翼或近核部;次为近东西向断层,多具正断层性质。

(2)均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带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带。

(3)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断层,因其愈合力强,断层的断距均不大。

(4)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具多期活动性质。

3.节理

实习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禧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张节理及复合型节理:

按形成时期可分为印支期禧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禧皱后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燕山期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

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期裙皱前的节理产状多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榴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其中跳马涧组砂岩中的就属于复合型节理。

雁列节理与雁列脉:

在实习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充填的雁列脉。

雁列带一般长05m~2m,宽10cm~30m,雁列角多为40°~70°,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辄雁列脉。

缝合线构造:

它是碳酸盐岩中一种常见的与节理近似的小型构造,裂缝界面多呈锯齿状、波状和柱状,并常充填有不溶残余物质(主要为钙质、铁锺质、炭质及粘土等)。

4.劈理

实习区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

按结构,可分为有板劈理、隔劈理和禧劈理。

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和下泥盆统泥晶灰岩和泥岩中,镜下未见矿物定向排列;流劈理多见于中下泥盆统的

图(5)劈理折射素描图

泥质砂岩中,在镜下石英普遍见颗粒拉长、波状消光、定向排列明显,在结构上属于间隔劈理;而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板岩中,则广泛发育板劈理,岩石具良好的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完整的石板,在显微尺度下,层状硅酸盐矿物呈强烈定向排列,劈理与层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

滑劈理或裙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的间隔(05cm~1cm)切过先存的板理,使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折或微细裙皱。

在泥盆系中局部可见到劈理折射现象,见图(5),可能是燕山期南北挤压的结果。

按劈理与裙皱的关系,实习区的劈理可分为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

它们的大致区别是:

间劈理发育在禧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

实习区的裙皱属于开阔型裙皱,因此,层间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

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发生折射现象,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实习区主要为正扇形)的劈理扇。

 

四、区域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东西两侧,构成东西两个花岗岩带:

东带为都庞岭岩体,西带为海洋山岩体。

两者均呈北东方向延展,从南西向北东岩浆活动时代由老到新,由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1.海洋山岩体

海洋山岩体的岩性为细一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岩体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五马山至新好乡下棚一带,平面上呈椭圆状,出露面积约380bd。

岩体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长轴方向与加里东期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

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

斑晶主要为饵长石,少量斜长石,局部出现石英,粒径约1cm~3cm,含量8%~25%,在佣长石斑晶中常包含有细小的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嵌晶:

基质主要为饵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由以下证据:

海洋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下泥盆统之间存在接触面,接触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基本一致;

花岗岩结晶颗粒较粗,无冷凝边,流面、流线等构造,表明其为中心相,岩体遭受一定的风化和剥蚀,并出现假花岗岩;

上覆地层出现底砾岩,其角砾策划能够粉主要为花岗岩;

本点无侵入现象,也无断层通过。

故判断本点海洋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下泥盆统之间为沉积接触关系,如下图(5)

图(5)海洋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下泥盆统之间为沉积接触关系

 

2.都庞岭岩体

都庞岭岩体由西体和东体组成。

(1)都庞岭西体:

主要为细一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岩体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毛竹山至观音阁乡随家山一带,略呈北窄南宽的三角形,北东向一南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岩体长约30km,宽为2km~4km,面积约为76km2。

岩体侵入寒武系,被燕山期岩体侵入:

与上古生界多为断层接触,局部被泥盆系沉盖:

铀一铅法测定错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为407Ma~422Ma(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为加里东期侵入体。

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

斑晶主要由饵长石组成,粒径约1cm~2cm,含量5%~10%,多呈半自形板状;基质粒径为15mm~4mm,由饵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饵长石与斜长石含量接近,如表(3)所列。

本点见岩体具边缘相,接触面附近可见冷凝边,围岩受一定程度的硅化,接触面为一晶面,判断都庞岭花岗岩体与寒武系之间为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6)

图(6)都庞岭花岗岩体与寒武系之间为侵入接触关系图

(2)都庞岭东体:

主要为细中粒一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岩体沿湘桂交界的都庞岭主脊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古怪冲到黄关镇南竹河一带,露面积约为170时,平面上岩体呈北北东向一南南西向延展,略似北宽南窄的直角三角形。

岩体侵入下古生界及都庞岭西体加里东期花岗岩,铀一铅法测定岩体内两个错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169Ma和174Ma(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为燕山期侵入体。

东体与西体在大竹山-带明显见到两者呈侵入接触(图6)。

都庞岭林场背后见到东体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

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构造。

斑晶由饵长石、斜长石及石英组成,粒径约为1cm,锦长石、斜长石自形程度好,多为单晶,石英斑晶为他形集合体,斑晶含量约为20%。

基质粒径为1mm~4mm,由饵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如表3所列。

都庞岭林场北西100M的桥头处见都庞岭花岗岩体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见图(7)。

1.3.4区域矿产

图(7)都庞岭花岗岩体与寒武系呈断层接触关系图

 

五、区域矿产

灌阳县矿产资源较丰富,至2000年底己发现煤、铁、铅、辞、镑、鸽、锡、饰面石灰岩、矿泉水、建筑用砂、水晶、粘土等矿产26种,矿产地112处,查明具有资源储量,的有镑矿、锡矿、萤石和水晶矿4种。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为钨锡矿和销矿,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为石灰岩,优势矿产资源为饰面石灰岩、矿泉水和建筑用河砂。

潜在优势资源为水泥(建筑)用石灰岩和石英岩(硅石)。

(1)石灰岩:

广泛分布于新好、水车、新街、黄关等乡镇,有矿点或矿化点22处。

绝大部分矿点的石灰岩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质量上乘,潜在资源量大,均己开采用于生产水泥、建筑用石或烧制石灰,是灌阳县的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

(2)饰面石灰岩:

主要分布于文市镇的岩头坝和寨子山一带,有矿点6处。

石灰岩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分布面积约为6km2,厚约为600m~800m,潜在资源储量约为4亿吨,岩性为浅灰色或深灰色石灰岩,己大规模开采,用于城市道路或房屋作饰面材料,是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

(3)矿泉水:

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李家桥及红旗乡毛竹山一带,有矿泉水5处,其中李家桥3处,毛竹山2处,特点是分布集中,水量较大(合计涌水2583m3/h),偏硅酸含量为25.48mg/L~3512mg/L,达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组分,水温为17.0℃~19.0℃,口感良好,属低钠、低矿化度,含偏硅酸重碳酸钙纳型饮用天然矿泉水。

5处矿泉水均位于海洋山和都庞岭花岗岩体中,己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稳定,为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

(4)建筑用砂:

主要分布于灌江河流的车田至合成河段、会湘至昭仪河段及西山河至黄关河段,有矿点4处。

因灌阳镇以南的灌江支流流经都庞岭和海洋山两个大花岗岩体,堆积丰富的优质石英砂充填于河床中,成为灌阳县的优势矿产资源。

(5)锑矿:

有赵家岭小型矿床和觅水冲锦矿点各一处。

赵家岭锐矿己详查,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镑7856t,其中储量为289t,基础储量为597t,资源量为7269t,因矿石品位低,己停采。

(6)钨锡矿:

较集中分布于灌阳镇东部古怪冲、西部射羊青至小茶源,西山乡西部茶湾至灵地及黄关镇东部猫儿石至雷打石一带,有小型原生锡矿床1处,砂锡矿点3处,鸽矿点20处,钨锡、钨锑、钨铋、钨钼矿点共8处,古怪冲锡矿己作过普查工作,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锡1743t,其余矿点均为预查,地质工作程度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