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093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docx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契丹陈桥驿2.考试制度殿试弥封

3.B4.D5.C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

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制置三司条例司2.司马光元祐更化

3.C4.C5.A6.A7.D

二、拓展练习

8、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辽2.党项族西夏3.B4.A5.C6.B

民族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

宋960年汉赵匡胤开封

辽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

西夏1038年党项元昊兴庆

金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中都

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大都

二、拓展练习

8、

(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太湖流域2.机户江西景德镇3.B4.C5.D

二、拓展练习

6、

(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

(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

(2)到过的港口:

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

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

(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活字印刷铅活字2.蒙古国阿拉伯欧洲3.C4.A

5.B6.B7.A

=、拓展练习

8、

(1)原因: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

外传经过:

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

(2)主要成就:

十二气历、《梦溪笔谈》。

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3)水运仪象台。

韩公廉。

(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

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商业大都市2.意大利威尼斯福建泉州马可?

波罗行纪3.C4.B5.A6.D

二、拓展练习

7、

(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本朝旧俗与汉法异”。

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下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

(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

(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

差别:

唐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而元中书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构;唐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8、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元统治者对历代统治经验的借鉴和发展。

特点:

行省统管地方军、民之事,权力很大,但行省从属中书省,服从皇帝统治,亦即行省隶属于中央。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宋初军事改革的利弊得失

1.禁军厢军乡兵

2.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而言。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3.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其次,实行守内虚外、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再次,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第四,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文人担任军队的重要官职,以防范武将专权。

4.宋初军事改革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武将跋扈专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这是宋初统治者管理军队得法的结果。

5.C

6.不同:

材料四认为,宋初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造成地方越来越贫弱。

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地方军队土崩瓦解,造成金军长驱直人,攻占开封,北宋灭亡。

评价:

宋初军事改革有利有弊。

“利”:

将军权、军队收归中央,避免了地方势力与中央抗衡,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弊”:

由于地方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使北宋很快走向瓦解。

二、褒贬不一的王安石变法

1.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

均输法;兵:

将兵法、保甲法;士:

科举新法。

2.扰民伤财,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修修补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改弦更张。

3.A

4.法是好法,只是因为用人不当,结果百姓“但受其害,而不见其利”。

5.王安石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一场进步的改革运动。

其变法的一些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6.答案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能从辩证的视角阐释则更好。

三、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C

2.反对(或不赞成)。

3.北宋和南宋时期,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先后与宋政权之间发生激烈冲突。

虽互有胜负,但对宋政权而言,总体上是胜少败多。

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还进入中原,并确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如金在南宋时期长期统治黄河流域;元还灭南宋,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4.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5.都是以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银、绢等为代价订立的。

6.材料三认为,对宋朝而言,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是“图全之善策”。

同意,但不完全赞同材料三的观点。

理由:

由于宋初的军事改革造成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作为草原民族骁勇善战,正处在生机勃发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以牺牲部分利益换取民族间的和平相处是值得的。

“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一味的议和与妥协退让,带来的也往往是对方的贪得无厌和得寸进尺,使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独立自强与奋起御侮,可阻滞少数民族的进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如岳飞抗金就有效地阻滞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基础练习

1.朱元璋应天2.中书省丞相宰相六部3.B4.A5.C6.D7.D

二、拓展练习

8、

(1)锦衣卫。

(2)朱元璋。

加强专制统治。

(3)职责:

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地位:

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其设置标志着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努尔哈赤后金皇太极清2.李自成张献忠大顺大西3.C4.D5.B6.AcBdCbDa

7、

(1)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并不时南下奔袭,严重威胁明朝的统治。

(2)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市民恣意盘剥;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陕西等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

(3)正确。

外部:

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不仅占据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而且不时南下奔袭,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人。

内部:

矿监、税使的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陕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拓展练习

8、

(1)魏忠贤主要利用了皇帝特殊的嗜好、不亲理朝政的机会实现专权的。

(2)皇帝觉察到大权旁落或新皇帝即位,宦官的伎俩便暴露无遗了。

(3)宦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出于生活的无奈,才被迫从事这种“非人”的职业,他们的命运是可怜的。

但有些宦官一旦掌握权力,又往往会做出一些祸国殃民、匪夷所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行为又是可恶的。

宦官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副产品,也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一、基础练习

1.南书房军机处2.沙俄准噶尔部金瓶掣签3.D4.A5.A6.D7.B

二、拓展练习

8、

(1)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

A处:

康熙时,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

B处:

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后,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C处:

清朝历经三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又平定回部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2)特征:

抗击外来侵略势力,平定叛乱分裂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加强中央集权。

意义:

维护了政权的统一,捍卫了领土的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为今后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一、基础练习

1.双季稻北京2.古今图书集成文字狱3.C4.C5.C6.C7.B

二、拓展练习

8、

(1)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从重视文化事业、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谈“编书”的目的和意义;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钳制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毁书”的动机和恶果,等等。

(2)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从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角度谈重视儒家著作;从农业社会的局限谈对科技著作的轻视;从统治者的心态等谈对西方科技著作的态度等。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基础练习

1.朝贡贸易月港闭关锁国2.澳门丝绸白银3.D4.C5.B6.B7.D

二、拓展练习

8、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商船东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之一。

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贸易的网络之中。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基础练习

1.16耶稣会士2.入乡随俗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西学学问

3.A4.B5.D6.

(1)利玛窦徐光启

(2)《几何原本》(前六卷)(3)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传教士还编译了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徐光启等参照西方历法,编成《崇祯历书》。

二、拓展练习

7、

(1)由于与外国人往来较少,中国人对外国人存有怀疑、警惧的心理;君主专制统治严密,对百姓聚众防范严格。

(2)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人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等,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

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8、

(1)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使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2)天文、历法、物理、数学、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艺术、商业贸易等领域。

(3)不必统于一说,言之有理即可。

赞成说:

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以及商业贸易等确实有比中国先进的地方。

不完全赞成说:

这一时期的中国并非所有领域都落后于西方。

第六单元单元练习

一、极权政治的发展

1.内阁大学士。

军机处。

2.特点:

内阁协助皇帝决策,只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区别:

唐朝皇帝以下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分掌草诏、审核、执行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明朝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3.言之有理即可。

如:

皇权越来越强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政治腐败,思想禁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是。

内阁虽然只是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但作为重臣的意见,皇帝也不得不考虑。

否。

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制度规定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得自行其是。

视具体情况而定。

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开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阁与皇权的关系。

皇帝开明,内阁可以有一定的发言权,客观上制约皇权;反之,则不可能做到。

5.特务机构。

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6.文字狱。

明代设置厂卫,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臻于空前。

清代文字狱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因此,无论是厂卫或文字狱,本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表现。

7.可以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如:

不矛盾。

康、雍、乾三代从总体上说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一定建树。

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文字狱,可以理解。

矛盾。

作为“盛世”,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字狱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文字狱与“盛世”背道而驰。

二、经济发展的悖论

1.体现:

移民屯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举例:

三国时代,曹操在北方地区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为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文景之治”。

2.原因:

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天下初定,人民生活困苦,需要休养生息。

影响:

经过移民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3.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清朝前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商品生产发展,商业日臻繁荣。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商贸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大增,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起着稳固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王朝的统治,所以市镇商贸有了存在与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是观念或政策,始终以“主”“仆”关系待之,海外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系;加上长期小农经济的自给和封闭,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惧怕,使为稳固统治而设的“海禁”与“闭关”随之而起。

三、早期的西学东渐

1.马可?

波罗是沿丝绸之路东行来华的。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到利玛窦时代,西方人可以通过海上航线到达东方。

2.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人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介绍图片的历史含义即可。

如:

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传教;结交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促进中西交流等。

4.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中国统治者妄自尊大,无视西方科技的发展,拒绝学习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中国社会发展;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愈将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资本主义殖民大潮面前将难以避免落后挨打的结局。

第三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C2.B3.B4.C5.D6.D7.C8.A9.C10.C11.A12.A13.B14.C15.A16.D17.C18.D19.A20.A21.C22.B23.A24.B25.D26.C27.A28.B29。

C30.C

第二部分

31.

(1)特点:

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

基础:

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

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

其说明当时西夏的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北宋初年,为消除分裂割据和武将乱政的隐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造成“积弱”局面。

(4)有。

因宋的积弱,无力以战取胜,不得已而议和,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2.

(1)南宋。

因为材料提及的故都开封即北宋的都城。

(2)北宋时,南方经济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到南宋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生产的首位,太湖地区成为全国的粮仓;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完成的趋势。

33.

(1)开放海外贸易能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实行“海禁”则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稳,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2)材料一:

海外贸易能使中外互通有无,增加人民和政府的收人;材料三:

外国商品对中国无用,禁止对外贸易可以防止内外勾结,预防外来的侵扰。

(3)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得分。

(针对盲目自大、自我封闭的心态,只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即可)

34.

(1)国力强盛,影响波及海外等。

(2)能从材料出发,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即可。

(思路:

北京城市规模宏大,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商业活动渗透到官民日常生活中;各地商人云集,是全国的商品贸易中心)

35.

(1)A元朝;B北宋;C五代十国;D南宋。

排列顺序为:

CBDA。

(2)南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宋与南宋时期与辽、金等政权并立,实现局部统一;到元朝时期完成大一统。

36.本题采用分级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

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0分)

第二层次:

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

(13分)

第三层次:

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4—6分)

第四层次:

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710分)

第五层次:

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11—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