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864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docx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重点

农村初中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的探索研究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简介

(一)、概念解说

1、教体结合:

本课题所采用的本质含义是指以发掘人的生物潜力为主的体育运动训练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培养人的教育相结合。

目的是培养既有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体育人才。

它比运动训练具有从身心、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更全面的训练。

2、“教体结合”在现阶段中小学课余训练体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中小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变化:

中学生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使课余训练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并使运动员的成长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可能。

(2)、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延伸:

把教育的基本理念导入到课余训练的目标中去,彻底改变过去了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比赛的胜利当做学校课余训练的单一目标导向的思路和做法。

(3)、确立了课余训练双重目标模式:

在中学生传统项目学校中,推行“教体结合”的课余训练体制,既实现了体育自身的目标,也实现了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运动员的身心得以协调发展,同时也为他们的发展可能和发展前景创造了条件。

(4)、实现了学习、训练、生活、一体化管理模式:

“体教结合”在中学中推行,实现了学生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领导的管理模式,使学校体育组织管理系统内各组织机构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及研究价值

1、背景及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少年课余训练体制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管理理念,------“教体结合”顺应了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很快在中学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中构建产生。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宗旨,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目前着力打造体育、文化强校、强市、强省的必然选择。

2、研究的价值

(1)、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每枚金牌都映射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前景。

合理的运动人才梯队,坚强的后备力量是保持巩固中国体育立足于国际体坛的坚强力量。

(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学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如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萦绕在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心头的一个大难题。

(3)、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场所,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运动人才的摇篮,加强课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是每位甘于奉献的体育教师最殷切的期盼。

(4)、经验证明,农村学校往往能够发现比如田径、举重、柔道、摔跤等方面人才,原因是农村孩子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然而,学校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和课余性等特点,决定学生在校期间应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运动训练为辅,这使我们清醒地看到,要在农村学校培养优秀的运动人才,必须走“教体结合”的发展道路,保证输送到上一级运动队或升学、就业等方面有坚实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过硬的文化知识根基。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国外“教体结合”在中小学校中的推广及趋势

(1)、美国:

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他们的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训练主要是以学校为主要的中心训练基地,有1/3的学生会成为培养对象,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项基础训练,较大范围扩大选材面和参训面。

学生凭自己的爱好,自愿选择运动项目,探试自己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才能,成绩优异者积极参加周级和社会的各单项比赛。

同时市、州、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水平、学习总量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严格的规范,尽大范围地吸引学生家长们的关注和参与。

所以美国的中学校被视为“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

(2)、俄罗斯: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单项业余训练,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训练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础专项业余训练。

运动成绩优异者,集中学、食、宿进行专项技术、技能的培训,逐层选拔参加学校、地区、全国、世界级的各项赛事。

(3)、德国:

体育俱乐部是德国体育的基本形式,各单项协会管理学校,学校承担发现体育人才的主要任务,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学校某一单项体育协会,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早期某一单项基础训练,各校必须努力积极地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条件。

逐层选拔参加学校、专区、周、世界级的各项比赛任务。

2、国内“教体结合”在中小学校中的推广及趋势

中国的“教体结合”以普通中学、大学为依托,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管理在学校,许多著名大学推广实施较为普遍,中学有成功的先例,正在扩大范围,逐步推广延伸。

例如:

(1)、上海市勇敢地站在体育事业改革的前沿阵地,率先实现“市队校办”的模式,把优秀运动员送到学校去,营造“文武兼备”的训练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某一中学竟向上海队输送10多人,市少体校向国家队输送过沙排运动员。

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开始用“训练比赛,文化学习”两条腿走路,初步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构架,这是我国较早的、成功的“体教结合”的典型。

(2)、南京市体院,该校培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多个学历层次的人才,运动训练方面形成了6---30岁的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训练体系,在国内是较为完整且极具特色的“教体结合”的例证。

(3)、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009年8月2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组委会严格把关要求运动员全部使用第二代身份证,保证了参赛运动员全部是在校中学生这一资格。

比赛运动员、运动队也全部是现在校运动队员,如:

男、女篮球冠军队分别是清华附中、河北辛集一中。

内蒙古包头一中的排球队,人大附中的足球队异军突起,战果辉煌,组委会秘书长杨立国在闭幕式上颇有感慨地说“这从一个侧面上说明本届运动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学生体育盛会,是为真正在校、在读、在训的中学生提供了展示运动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学校有能力培养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

随着‘阳光体育’在学校中的不断推进,学校竞技体育也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这是“教体结合”在学校体育中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是“教体结合”最成功的展示。

(四)、研究的范围及目标任务

1、范围:

我校田径运动队运动员共约计20人。

其中2006级女子2人,男子2人;2007级女子3人,男子3人;2008级女子4人,男子6人。

2、目标任务

(1)、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选拔学生运动员的具体操作办法。

(2)、研究学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心理状况,初步确定他们的运动潜能和发展趋势及培养价值。

(3)、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情况并促进其与身体专项运动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4)、通过各级比赛评价其运动水平。

在完成初中学段学业后,探索出运动员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走向。

(5)、通过连续几届运动员的锻炼、学习、升学、就业等情况分析,探索出一条有我校特色的“教体结合”培养运动的路子,融合学校、社会、家庭对“教体结合”的评价,以求产生良好效果。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人查阅了大量的图书、报刊、杂志,选取了其中有直接关联的教育名著约15部,常年订阅《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健康》、中国体育报,大量阅读,及时摘抄,分类排序,重点对获取的一手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为我所用,共积累读书笔记10余本,成功地撰写了与课题相关论文20余篇,读书心得6篇,相关资料多篇,已选取较好的在网上交流,为本课题的正常有序的研究及顺利结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2、行动研究法

(1)、操作基本过程:

确定任务内容-----进行理论策划-----实际行动应用----综合评价修订----完善形成报告。

(2)、研究前注要工作:

认真学习现行有关学校课余训练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体系理论,设计出研究方案,撰写体育训练计划,组建运动队。

(3)、研究中注要工作: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运动训练,针对运动过程中学生思想、言谈举止、文化成绩等前后的变化,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有关人士对运动队和运动员个人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体结合”的真正实践功能,针对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矛盾,最可能地完善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训练,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文化成绩,囤积文化底蕴,加强文明守律教育,培养学生过硬的体格,陶冶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形态。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展示课余训练成果,在实战中培养、巩固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能力,展示运动员的风采,表现出团结合作、健康第一、学习至上的健将风度和气质。

二、研究过程和主要活动

(一)、建立课题研究基本理念

1、、确定假设:

“教体结合”是现行竞技体育改革的主要体制形式。

学校是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场所,主要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和锻炼时间,初中学生运动员已有小学体育活动锻炼的常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组织器官趋于成熟,思想意识和体能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有强烈的意愿、恒心毅力去干成一见工作,有充足的信心和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展示、表现自己的欲望,有强烈的体育运动兴趣。

初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个性才能极易暴露,加之教师的勤劳辅导,学生运动员有可能走出校门走向运动队,走入高一级学校,升入高等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骨干或健将,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基本上具备了充足的条件,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成为可能。

2、确定原则

(1)、立足实际发展的原则:

以我校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基地,遵循课余运动训练的特点原则,坚持训练在课外,集训在节假日,尽量不占用学生平时文化课的学习时间,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方针,在学生中不断广泛地发现和吸收有运动愿望和能力的学生参加训练,。

(2)、坚持课余训练目标的原则:

主要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原则;培养群体活动骨干,输送运动后备力量的原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将以上原则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指导方向,保证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行,以求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3、确定目标任务

(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造就学生的基本运动技术能力。

(2)、发展有运动天赋的运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及时积极地向各级运动队输送,成为体育后备力量。

(3)、培养学生刻苦认真的文化学习态度,以扎实的文化基础,顺利升入各级理想学校,为自己和家庭造福,贡献于人类,为社会谋福利。

(4)、展示“教体结合”成果,融合体育和文化的大发展。

4、确定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3)、数据统计分析法

(二)、选定研究途径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把一个新生的倍受人们关注,社会各体育人士都在积极探索,并时时伴有不同声音的一个探索性课题,限定在规模大校,基础较雄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进行研究,重点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推动“教体结合”的大发展,尤其是在初中学校大范围的推广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2、积极撰写训练计划、方案、优质课教案,参加各级评选,写论文、读后感投稿并进行网上交流。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1、调查研讨活动

(1)、制定调查问卷两份,向学生发放,及时了解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及有关人士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看法、态度,每次发放问卷约200份,收回问卷约480份,获得有效数据上万个。

(2)、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锻炼和课余训练,让有兴趣的、乐于参加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能,较全面地挖掘了各类体育运动人才。

(3)、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竞赛,鼓励学生运动员积极地参加,如广播体操比赛,定位投篮比赛,运球上篮比赛,投掷专项比赛,学校田径运动,市级中小学田径运动,有计划分年度逐层推广实施,给运动员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才华的舞台空间。

(4)、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大比拼。

比汉字书写,比作业练习,比英语口语,比即席演讲、说唱,比与家长的协调沟通能力及满意度等系列活动。

2、教练、学生读书活动

(1)、学生读书活动:

借省市各级教育部门开展的“读书活动日”、“节假日读名著写心得”等系列活动的时机,体育组与文化课教师配合协商,向学生提供书目,规定数量,要求学生运动员尤其要完成限定的读书笔记。

经过评选我执教的投掷组有五人在校级读书比赛中获奖,有三人在市级读书大赛中获奖,整体评估创历史最高水平。

(2)、体育教练员读书活动:

本人坚持每两周读一本教育名著,写一篇读书笔记,不断整理完善,质量较高的已在网上进行交流。

3、开展运动训练、管理评价活动

(1)、综合本地区学校的优势,选定运动项目,确定以短跑、投掷为主要运动项目,以篮球为集体项目,教练员自由选拔学生运动员,本人任教练组总教练。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体育组及时对学生的进出队情况进行密切调控。

(2)、要求教练员要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运动员管理方法及制度,分别就:

目标激励,责任奖惩,利益驱动和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大胆细致的管理。

(4)、建立运动物品、场地器材和经费管理制度,要求运动员时时爱护公物,不私借乱用他人物品,爱护运动场地器材,借器材及时归还,损坏赔偿等细则。

教育学生多吃饭,吃饱饭,不乱花钱,穿着要简朴,不相互攀比,远离高档名牌。

花父母的血汗钱,要干让父母高兴欣赏的事,不乱拿乱借他人衣服、鞋子,按时值日,讲究个人和集体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

(5)、确立运动训练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就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训练状态,训练效果,训练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学期一次,及时发现处理问题,使得多年来,尤其是本年度的体育训练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研究成果及分析

1、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1)、在本课题的研究活动中,本人认真学习关于运动训练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数篇相关应用论文,重点学习了《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一书,对照标准选取了一批素质较高,合乎标准且具备良好培养潜能和前景的短跑和投掷运动员。

例如:

陈浩男短跑运动员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邳州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初中男子组1500m、3000m的第一名,2008、2009年元旦长跑第一名,现在徐州市体校练中长跑,成绩已达国家级青少年一级运动员标准,有望继续提高。

沈媛媛女我校投掷组队员,初一时身高达1.70m,体重约65kg,肩宽、臂长、耐力较好、性格外向,曾获2006、2007、2008年度邳州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初中女子组铁饼、标枪两项的第一名,现服役于徐州市水上中心皮划艇队,在2009年暑假上海市皮划艇友谊选拔赛上获得身体素质考核、技术水平测试、划艇比赛的三个第一名,经专家预测,个人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2)、在课题研究期间,本人认真地研读了《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集训手册》、《教科研指南》、《教科研操作手册》、《成功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篇体育训练专著或运动训练篇章,写成数篇体育教育教学论文,既突出了竞技体育的功能,也完善体育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陶冶学生的身心。

(3)、制定了系列运动训练方案,年度---阶段----周---课时,不断整理完善,本人认为较满意的已在网上交流,其中关于中长跑训练的一个方案,在网上被点击达150次以上。

(4)、制定了课余训练评价体系方案,发放给学生并及时收回总结反馈,加强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练水平的发展提高,并在网上公示交流。

(5)、促进了学生文化水平的大提高和大发展,学生运动员身体素质提高了,技术、战术水平提高了,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学习训练两不误,赢得了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和教练员的一致赞同,近几年的学生运动员几乎都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新学校的体育骨干和运动拔尖人才。

(6)、教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和教师的迅速成长,在课题组和良好训练体制的管理下,我校连年在邳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喜获丰收,团体总分全市排名,2005年第10名,2006年第3名,2007年第2名,2008年第3名。

历年元旦长跑成绩团体总分全市排名,2005年第20名,2006年第10名,2007年第3名,2008年第3名,2009年第1名。

学校小型体育活动比赛更是以届好过一届,大大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和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7)、教师教科研成果显著,教练员张老师获徐州市教育局“体、卫、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教练员李老师获邳州市教育局“陶研杯”体育优质课二等奖,石老师的论文在徐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本人两年来专心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论文、教案、读后感、全是课题研究期间所著,网上投稿、评论、交流逐项工作一起开展,电脑操作水平进步不小,本人甚是欣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教师对“教体结合”的概念、目的、意义的认识还很模糊,心理上有一种强迫感,跟不上教育、体育改革的步伐。

这既需要国家“教体结合”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校领导干部能确实认识到“健康第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路线、方针的正确性,用真实的行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身体力行地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更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默默奉献和不懈的努力奋斗,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魅力的感召,胜过任何华丽词藻的鼓动和宣传,这样“教体结合”才有可能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扎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极少部分学生不愿参加到课余锻炼活动中去,对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的态度漠不关心,不想走到操场,不愿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这既不符合现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更违背“减负增效”学习指导方针的贯彻实施,学校、班主任、政、团、科室、体卫艺办公室要精心策划,加大宣传,逐步落实,争取早日改观。

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要认真工作,刻苦钻研训练理论,普及提高,因材施教,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快乐,不断创新教法,提高竞技体育的品味和档次。

四、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为期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研究,对“教体结合”训练体制在我校贯彻实施,产生了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

1、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当今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迫切要求,实现竞技体育的改革,实施“教体结合”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竞赛管理模式,是普及竞赛体育常识,提高学生机体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大发展、大提高,促进体育与教育健康结合,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大力加以推广和普及。

2、“教体结合”既是体育大发展,也是教育大发展的希望所在。

学生整体埋头读书,走出校门之日,便是体育活动的结束之时,学生只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比赛,亦步亦趋顺着老师的指挥走,无一技之长和个人兴趣爱好,在社会无规律生活的日子里,失去目标,体育活动也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教体结合”的责任重大。

3、“教体结合”要“完善、创新、提高、发展”,是学校竞技体育的希望,也肩负着学生运动员“走出国门敢于天下群雄角逐”的义务,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开动脑筋,及时洞察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立足学校实际,改革创新发展。

领导用信心、决心,教师用心血、汗水,学生用刻苦、勤奋,让“教体结合”在中小学中实施,让学校振兴,让领导放心,让老师高兴,让学生健康,让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教体结合”将会为体育和教育的共同发展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附:

以下8篇文章本人认为质量较好

1、切中时代脉搏,开辟“教体结合”新路

——我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做法及思考

2、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完善“体教结合”

-----我校践行“体教结合”体育体制的探究与反思

3、“理想体育”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中阔步前行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4、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5、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丰富“教体结合”运动

-----读《陶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后的心得体会

6、切实减负,增智益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7、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创新“定向运动”教学

8、中长跑训练课课时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