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0757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docx

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阶段滚动检测六

阶段滚动检测(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90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人类遗传病

1

2.染色体数目变异

2

3.生物的进化

3

4.内环境与稳态

4,5

5.神经调节

6,11

6.激素分泌的调节

7

7.植物的激素调节

8,12

8.种群数量变化

9

9.生态系统

10,1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6·安徽合肥一模)人类有多种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病遗传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外婆一定是该病的患者

B.短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D.白化病患者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方的概率不一定相等

解析: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一个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婆或外公,因此外婆不一定是该病的患者;短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概率相同。

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基因数量改变,性状不会改变

B.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能产生配子

C.多倍体生物在植物中比较常见,在动物中极其少见

D.由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高度不育

解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

人的成熟红细胞;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3.(2016·山东菏泽一模)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决定该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由题意知,雄性蓝孔雀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说明控制大尾屏的基因通过有性生殖向后代传递,所以说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控制大尾屏的基因会通过有性生殖向后代传递;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雌孔雀选择大尾屏个体的交配,会使后代中大尾屏基因频率增加,而小尾屏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尾屏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尾屏基因频率降低。

4.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但不是分泌蛋白的有( B )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蛋白 ③性激素 ④O2 ⑤胆固醇 ⑥抗体 ⑦神经递质 ⑧唾液淀粉酶 ⑨乳酸

A.③④⑤⑥⑨B.③④⑤⑦⑨

C.①④⑤⑦⑨D.②⑤⑦⑧⑨

解析: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属于分泌蛋白;性激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O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胆固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属于分泌蛋白;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唾液淀粉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乳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

5.(2016·河南中原名校一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并非恒定不变

B.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行相互转化

C.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有效配合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

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增多过快可能与淋巴管堵塞有关

解析:

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非固定不变;少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组织液与淋巴不能相互转化;内环境稳态是由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短时间内组织液会增多。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则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吐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图甲中以电信号传导,图乙中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所以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7.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下表为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前30min和后30min每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C )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10

10~40

10~40

>40

<10

<10

A.TSH的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甲状腺细胞和肌肉细胞

B.甲注射TRH后,TSH浓度增高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C.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D.甲、乙两人注射TRH前的耗氧量比正常人高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是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的结果;由表格数据可知,乙病人在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低,说明乙病人病变的部位是垂体;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甲、乙两人注射TRH前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故耗氧量比正常人低。

8.(2016·江西名校学术联盟一模)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给你的信息是( D )

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

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

解析:

由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

9.(2016·湖南永州模拟)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种群数量最大点是第10年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第5年到10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最大点是第10年;15年到20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第1年至第5年,λ>1而且不变,则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10.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项目

昆虫摄

食量

昆虫粪

便量

昆虫呼吸消

耗量

昆虫储存在有机

物中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未利用的能量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昆虫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就是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不属于未利用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

×100%=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根据题意,昆虫摄食植物,则昆虫粪便量属于植物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第一营养级植物的能量至少有

=1000(kJ)。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4分)如图是某种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形成类似突触结构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②是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      (填结构名称),它能将结构①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出去。

可以用     法追踪神经递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②的膜上    (填“可”或“不可”)测得电位变化,原因是  

 。

 

(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参与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    和    。

 

(4)若某同学的腿被扎到,该同学对其他人说:

“我被扎到了,有点疼。

”这一过程有言语区的    区参与。

 

解析:

(1)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用同位素标记合成神经递质的原料,可追踪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该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

(2)兴奋在神经与肌肉形成的类似突触的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小体传到肌肉,因此刺激肌肉,不能在②处测得电位变化。

(3)寒冷条件下,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细胞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间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和脊髓。

(4)言语区的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

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2分)

(1)突触小体 同位素标记

(2)不可(1分)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肌肉细胞膜,即兴奋在神经肌肉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3分)

(3)下丘脑 脊髓(顺序可颠倒)

(4)S

12.(2015·石景山一模)(14分)为了研究外施脱落酸(ABA)对根伸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表面消毒的拟南芥种子,均匀点播在含不同浓度ABA的培养基上,在23℃温室中萌发,生长4天后,每隔1天取样测定主根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ABA浓度

μmol·L-1

天数

4

5

6

7

8

9

0

0.50

0.86

1.20

1.60

2.00

2.60

0.1

0.36

0.88

1.23

1.67

2.20

2.55

0.3

0.02

0.12

0.25

0.36

0.36

0.60

0.5

0.00

0.01

0.01

0.02

0.03

0.12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浓度为0.1μmol·L-1的ABA对主根的伸长     。

高于0.1μmol·L-1时,ABA能    主根的伸长,且这种作用 。

 

(2)研究者同时测量了分生区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如图甲所示。

据图可以推出,ABA能 , 

且这种作用         。

 

(3)为确定ABA对主根生长的作用是否通过已知的ABA受体,研究者比较了ABA受体基因突变体幼苗和正常幼苗在ABA溶液处理下的主根长度,得到结果如图乙所示。

分析可知,ABA    (填“通过”或“不通过”)受体对主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4)对根的生长起调节作用的激素还有 等。

 

解析: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浓度为0.1μmol·L-1的ABA对主根的伸长无明显影响,高于0.1μmol·L-1时,ABA能抑制主根的伸长,且这种作用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2)据图可以推出,ABA能抑制分生区的生长,且这种作用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3)分析可知,ABA通过受体对主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4)对根的生长起调节作用的激素还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答案:

(每空2分)

(1)无明显影响 抑制 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2)抑制分生区的生长 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3)通过

(4)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13.(2016·福建南平一模)(12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近年来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长,成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

科学工作者利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高温处理,制成“生物炭”,“生物炭”可以稳定地固定碳元素长达数百年,且具备土壤改良功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称为   

     。

 

(2)图中①指的是        ,②指的是    。

“生物炭”的制作可以使图中    (填序号)产生的    减少,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3)“生物炭”固定碳元素的过程类似于图中的    (填序号)。

当前提倡的“低碳生活”主要指减少图中    (填序号)的CO2排放。

 

(4)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图中④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      的形式散失,而制作“生物炭”过程,除获得“生物炭”外,还可获得发电燃料和原油代替品,从而提高了      。

 

解析: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图中①指的是光合作用,②指的是捕食;“生物炭”的制作可以使图中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CO2减少,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3)“生物炭”固定碳元素的过程类似于图中的⑥,当前提倡的“低碳生活”主要指减少图中⑤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

(4)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图中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制作“生物炭”过程,除获得“生物炭”外,还可获得发电燃料和原油代替品,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1分)

(1)CO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光合作用(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2分) 捕食 ④ CO2

(3)⑥ ⑤

(4)热能 能量利用率(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