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概况.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5055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峡市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铜峡市概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铜峡市概况.doc

《青铜峡市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峡市概况.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铜峡市概况.doc

青铜峡市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5°37′—106°21′,北纬37°16′—38°15′之间。

东隔黄河与灵武市、吴忠市相望,南以牛首山为界和中宁县接壤,西以明长城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为邻,北连永宁县。

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4公里,东距吴忠市6公里。

(二)土地面积

青铜峡市东西宽30多公里,南北长6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1977平方公里(折合296.55万亩,为2007年数据),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3.65%,占吴忠市总面积7.35%。

农业用地55.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8.6%(耕地47.1万亩);宜林地33万亩,占11.13%;宜牧地165.9万亩,占55.94%;自然水面13.3万亩,占4.48%。

(三)人口与民族

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257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38人,占总人口的31.26%。

全市汉族人口212238人,占总人口的82.48%;回族人口43322人,占总人口的16.84%;还有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土族、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东乡族、裕固族、白族、保安族、鄂温克族、撒拉族、黎族等18个少数民族1749人,占总人口的0.68%。

全年出生人口4065人,人口出生率15.99‰,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10.89‰。

(四)历史沿革

青铜峡市原名宁朔县,建置较早,历史悠久。

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期,境内鸽子山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秦统一以前,这里是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牧猎的舞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

北魏属薄骨律镇。

隋、唐、五代属灵州。

北宋属怀远镇。

西夏时为西平府辖地。

明代分属宁夏左屯(tun)卫、邵刚堡(bu)和广武营。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宁朔县,属甘肃省宁夏府,距今280年,是宁夏古县之一。

民国二年(1913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辖宁朔县。

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道设置宁夏省,宁朔县隶属宁夏省。

宁朔县府,清时在宁夏府城东北满城(今银川市金风区),民初迁至宁夏府城西北新满城(今银川市西夏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宁朔县府迁至王宏堡(今望洪),后迁至瞿靖堡,又迁至小坝堡。

1949年9月24日宁朔县解放,成立宁朔县人民政府,县府驻小坝。

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宁朔县。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撤销宁朔县,设立青铜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青铜峡镇。

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撤销青铜峡市,设立青铜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小坝。

1984年12月17日,国务院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2003年7月,撤乡并镇,市人民政府驻地更名为裕民街道办事处。

(五)行政区划

1949年9月,宁朔县人民政府成立,设4个区公暑,辖35乡。

1952年6月,从第三区和第四区划出部分乡村成立第五区,增为39乡。

1955年10月撤区并乡,组建21个乡。

1956年将21个乡合并为10个乡镇,即小坝镇、大坝乡、叶升乡、仁存渡乡、李俊乡、宋澄乡、瞿靖乡、蒋顶乡、宁化乡、邵刚乡。

1958年8月撤销10个乡镇建制,将所辖3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红旗、跃进、星火3个人民公社,12月分别改称小坝、瞿靖、李俊公社。

1960年青铜峡市成立,行政区划有较大变动,将原宁朔县管辖的李俊、宁化、宋澄、仁存划归永宁县,原金积县管辖的中滩公社、双闸公社,中宁县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到1966年青铜峡共管辖小坝、大坝、叶升、瞿靖、邵刚、蒋顶、峡口、中滩8个公社和青铜峡镇与广武农场。

1969年,将广武农场设立为红卫公社,1972年又改称为广武公社。

1971年成立立新公社。

1976年,全县共管辖11个乡镇,95个生产大队。

1979年11月,从小坝公社划出小坝生产大队和县城辖区成立小坝镇。

1985年撤销瞿靖乡、叶升乡成立瞿靖镇、叶升镇。

1993年,从青镇划出河西地区成立大坝镇。

1994年撤销峡口乡成立峡口镇。

1996年在甘城子扬水开发区成立甘城子乡。

2001年11月撤销立新乡成立立新镇。

2002年青铜峡市辖小坝、叶升、瞿靖、青铜峡、峡口、大坝、立新7个镇和邵刚、甘城子、将顶、小坝、大坝、中滩、广武7个乡,104个村民委员会,713个村民小组,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市属农林场,1个自治区属的连湖农场。

2003年6月,对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了立新镇、小坝乡、大坝乡、中滩乡、将顶乡、广武乡、甘城子乡,设立小坝、叶升、瞿靖、青铜峡、峡口、大坝、邵刚7个镇和1个裕民街道办事处。

2004年月,自治区将吴忠市陈袁滩镇划归青铜峡市,全市共管辖8镇1街道办事处,109个村民委员会,738个村民小组,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市属农林场,1个自治区属的连湖农场。

2006年11月合村并组后,全市共有80个村民委员会,447个村民小组。

邮政编码为751600。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

青铜峡市西依贺兰山南段,南有牛首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簸萁状。

南部牛首山海拔1500米至1700米,东部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150米至1250米。

境内山丘属贺兰山余脉,山地、丘陵地12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南和南部,地理特征是山区面积大,构造复杂,多为荒山。

牛首山、峡口山两山对峙,黄河流经其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于此。

黄河两岸形成三级阶地,按地貌类型分为侵蚀构造地型、侵蚀堆积地型和堆积地型,统称引黄灌区平原。

平原面积54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9%。

其地理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畅通,是历史悠久的富饶农业区。

(二)地质

全市地质大都系沉积岩构成,土壤类型较多,有灰钙土、浅色草甸土、盐土、灌淤土、湖土、风沙土、堆积土、新积土8个类型,其中灰钙土面积最大,占各类土壤分布面积的60.22%。

在引黄灌区内,灌淤土面积最大,占灌区土壤总面积的63.08%。

(三)气候

青铜峡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四季分明,热量丰富,舂风沙多,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9℃;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

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差30.2℃。

夏季多东北风,其它季节多西北风。

平均年降雨量175.4毫米,平均年日照2980.12小时,日照率65%,平均无霜期176天。

这里日照时间长,光能、热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水系河流

青铜峡地处宁夏平原黄灌区9大干渠之首,黄河由东南的中宁县渠口农场入境,向东北至叶升镇正闸村出境。

青铜峡水库淹没面积6.65万亩,现有水域面积1.695万亩,设计库容6.06亿立方米,是宁夏最大的水库,现有库容0.43亿立方米,灌溉引水量560立方米/秒。

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引水的有唐徕渠、西干渠、大清渠、泰民渠、惠农渠、汉延渠、秦渠、汉渠、东干渠9大干渠。

在市境内总流程224.5公里,年用水量9.59亿立方米。

1955年后,先后新建甘城子、树新林场、草台子、青铜峡镇、立新5处扬水站,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

排水系统有永庆、永涵、大坝、反帝、团结、红旗、永昌、胜利、1-1、一二支沟、南干沟等13条排水沟,总长度117.5公里,年排水量4.301亿立方米。

(五)自然资源

青铜峡土地资源广阔,有耕地47.1万亩,草原156.9万亩,林地12.75万亩,宜渔地12.45万亩,还有大片待开垦的荒漠地。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铜、铁、石膏、重晶石、石灰岩、水泥灰岩、砂砾、胶泥、建筑石料等13种,主要分布在野猫子山、大坝梁、卡子庙、马长滩(红石墩)、庙山湖、黄河沟、庙梁沟等地,目前已对水泥用灰岩、铸铁用砂、建筑用砂、建筑用板岩等规模开发。

水资源极为丰富,黄河流经市境58公里,河面宽300至500米,年过境最大水量452.6亿立方米。

又有十大干渠,从黄河引水自流灌溉,年配水量9.342亿立方米,水量充沛、水质好,是全市主要的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年补给量3.47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

还有湖泊、山泉多处。

电力资源丰富,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坝长687.3米,坝高42.7米,安装水轮机组8台,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12.85亿千瓦时;宁夏大坝发电厂经两期建设安装4台燃煤机组,装机总量120万千瓦,是宁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人工种植的木类、果类、草类、药用类植物和数百种观赏植物,还有百余种野生感植物。

动物资源主要以鱼类、鸟类为主。

三、经济状况

(一)农业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建立了农业生产小组和互助合作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67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亿公斤,比1970年翻了一番,受到自治区嘉奖,并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78年以后,青铜峡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98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5亿公斤,居自治区各市县首位。

1990年以后,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支为支撑,加大农业投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育粮食、养殖、经济作物和林果四大支柱产业,重视粮食、蔬菜、奶牛、生猪、油料、林果、桑蚕、水产品、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

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亿公斤,蔬菜、瓜果总产量2.09亿公斤。

全市农业总产值7.28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9%。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严格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

1984年,造林496.7公顷,植树716万株,基本实现林网化,灌区林木覆盖率达13.5%。

1995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73万公顷,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二代农田林网化。

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半机械化向现代化迈进。

1978年,全县手扶拖拉机693台,农用汽车30辆,农用机具7900件。

2002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9.8万亿千瓦,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81万台。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1986年,全市乡镇、村组、家庭办的企业50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1%。

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46亿元,比1999年增长19.2%,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2002年,全市乡村个体、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5.69亿元,实现增加值4.3亿元,利润1.44亿元,上缴税金6414万元。

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43万个,从业人员4.7万人,实现总产值25.55亿元,实现纯利润1.92亿元,上缴税金8602万元。

(二)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分散的小手工业和简陋的家庭作坊。

50年代来,现代工业开始起步,依托农业、能源、建材三大资源优势,青铜峡水电厂、青铜峡水泥厂、青铜峡造纸厂、青铜峡铝厂等中央、自治区属企业相继建成,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

县农机修造厂、水泥厂、化肥厂、磷肥厂、炼油加工厂、机砖厂、新井煤矿、电机厂等五小工业迅速崛起,初具规模。

1975年,县属工业总产值1241万元,比1974年增长25%,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后,加速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改制步伐,增强了工业企业发展后劲。

1984年,全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9年,市属工业总产值达1.18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青铜峡市成为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市县之一。

九十年代,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合资、独资等非公有制经济。

先后建起了宁夏大坝发电厂、青铜峡糖厂、树脂厂、清真食品厂、加气块厂、铝型材厂、唐渠电站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