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方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0463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施工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测量施工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施工方案1.docx

《测量施工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施工方案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施工方案1.docx

测量施工方案1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1.1基本概况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1.2工程测量施工概况

该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场地复杂,因此如何更好、更快、更准地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是保证该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此我们将通过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现场主要采用全站仪、经纬仪及水准仪等综合控制和测量。

二、测量施工特点

(1)基坑变形影响: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局部达到约9米,设置的测量点位受沉降、位移等影响会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2)施工条件的影响:

由于场地复杂多变,且场地占地面积大,建筑栋数多,多家(分包)单位共同施工,工期紧,测量任务重,工作量大,对测量精度要求高。

第二节编制依据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本方案的编制主要依据下列规范、标准及相关资料:

(1)本工程建筑、结构等设计施工图纸(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

(2)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基准控制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2011);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6)国家、河南省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

第三节施工准备

一、人员配备

由于本工程测量工作量大,测量精度要求高,为确保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工程配置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员2人,每名测量人员安排1名测量协助工,负责现场的测量工作。

序号

人员配备

配备人数

1

测量工程师

1

2

测量员

2

3

测量协助工

3

二、测量仪器配备

测量仪器、工具必须准备齐全,其中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重量仪器、工具必须送指定的计量所检定,送检过的仪器、工具必须保证在符合使用的有效期内,并保留相应的检验合格证备查。

配备仪器和工具如下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精度

备注

1

全站仪

TOPCONGTS-602af

1台

±2"2mm+2ppm

控制点、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2

电子经纬仪

SOUTH

1台

1"1mm+2ppm

轴线测量

3

水准仪

中翰AL-32X

2台

±1mm

高程控制测量

4

激光垂准仪

1台

垂直引测

5

钢卷尺

50m

3把

经计量局检验合格

距离测量

6

卷尺

5m

6把

施工放样

7

双面塔尺

2把

1mm

标高控制

8

墨斗

6个

施工放样

9

对讲机

6个

测量人员施工时联络

所有仪器、设备都有有效的鉴定证书,仪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保养,并做好记录。

还应准备测量所需要的辅助工具和材料。

例如:

重锤球、羊角锤、红油漆(带稀料)、毛笔、红铅笔、15mm水泥钉、50mm水泥钉、铁锹、木桩等。

三、内业计算

采用计算机配套相应的计算及绘图程序,CAD软件,现场计算采用卡西欧CASIOfx-5800计算器,该计算器己输入有关计算程序来进行数据处理。

以求高效、准确地进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第四节工程平面控制网

一、控制点建立

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为高级控制点,在地下室外边建立一级控制网,一级控点间距100m左右,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该点做好保护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布置3个一级控制点,编号分别为D1D2D3,标高点为D2D1B1N1附图:

 

一级控制网点,要做好保护,必要时可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控制点埋设至少7天后方可进行施测,做法如下图所示:

二级控制网布置:

本工程主楼及地库底板经浇筑完成后,地下室直接采用“外控法”控制基坑内各轴线位置,亦即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放样出地下室轴线,并弹出柱、梁线。

主楼±0.000板完成后,在±0.000板面上设置二级控制点进行控制。

每栋楼每个施工段首层板上设置4个二级控制点,每栋楼二级控制点成井字型布置,并做好和一级控制点的校核、复测工作。

如图:

二、测量及改正

测量拟采用闭合或附合导线测定。

精度等级按一级导线技术要求。

经过方格网整体严密平差,求得所放样点的实际坐标,然后将各点的设计点位改正到设计位置上。

改正后的主控制桩点,进行矩形网角度及边长检测。

第五节工程定位测量

一、测量方法

结合本工程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特点,本工程主体将采用“内控”投测方法进行施工楼层的测量放线。

地下室施工阶段的定位放线采用“外控法”,即在基坑周边的一级测量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进行投点到地下室底板上,然后再进行地下室轴线放样。

当楼板施工至±0.000时,在基坑周边的一级测量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放样测设激光控制点,点位布置详见:

二级控制网布置示意图。

由于±0.000层人员走动频繁,激光点测放到楼面后需进行特殊的保护,因此需在首混凝土楼面预埋铁件,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具有强度后,再次放样测设激光控制点并进行矩形闭合复测,调整点位误差,打上阳冲眼十字中心点标示。

(1)根据现场的轴线控制网点,在首层结构楼板施工完成后,利用二级控制点内分法放样出各细部轴线,将事先确定的楼层轴线控制点投测在首层楼板上,经复核无误后,作为主体轴线控制原点。

(2)控制点的做法:

剥露一点底板钢筋,焊上10公分见方的3厚铁板,在铁板上设点。

(3)控制点的布设原则:

主控制点一般设在主轴线垂直距离2米处,长轴线上的点数不少于2个。

如有特殊情况,在布设点时应同时考虑便于布点及点间通视等综合因素。

(4)每层结构楼板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

±0.000m楼面激光控制点点位做法

激光点穿过楼层的预留洞做法

说明:

(1)浇筑砼后木盒不拆除,以防楼面垃圾物堵塞孔洞。

(2)麻线绷在铁钉上便于仪器找准中心点,用完后将麻线拆除,以免下次阻挡激光投点。

(5)在首层混凝土楼面架设激光铅直仪,垂直向上投递平面轴线控制点至上部楼层。

为提高激光点位捕捉的精度,减少分段引测误差的积累,制作激光捕捉靶,示意见下页:

透明塑料薄片,中间空洞便于点位标示。

刻环形刻度

第一次接收激光点

蒙上薄片使环形刻度与光斑吻合

通过塑料薄片中间空洞捕捉第一个激光点在接收靶上

旋转铅直仪,分别在00、90°、180°、270°四个位置捕捉到四个激光点

取四个激光点的几何中心即为本次投测的点位取中位置

激光控制点投测到上部楼层后,组成矩形图形。

在矩形的各个点上架设全站仪,复测多边形的角度、边长误差,进行点位误差调整并作好点位标记。

如点位误差较大,应重新投测激光控制点。

在本工程施工中,特别是在主体施工中,垂直度控制是关键,因此,对内部控制点的竖直引测,采用激光垂准仪进行控制为主,4kg线锥作为校核手段为辅。

具体的方法如下:

首先,在底层内部控制点上安置激光垂准仪,在上层安置激光接收板。

其次,打开激光器,将激光投影到激光接收板;调整光斑,使光斑最小,在激光接收板上做出标志;将激光垂准仪依次旋转90°、180°、270°,重复将激光投影到激光接收板上,在激光接收板上做出标志,取4个标志中心作为上层内部控制点。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6)由于本工程每层层高都比较高,为了避免激光垂准仪在使用过程中,因传递高度较高而出现较大误差,所以本工程每栋主控制点在8层板上换点,焊上10公分见方的3厚铁板,在铁板上设点。

(7)轴线投测及传递误差应符合下表: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二、投测方法

(1)安置:

将三脚架置于测站点上,仪器安装在三脚架的基座强制中心孔内,锁紧基座制动手轮,使仪器稳固。

调节三脚架高度,使望远镜使准轴约于人眼等高,并使仪器圆水泡居中,旋转仪器目镜,使分划板刻线清晰,转动调焦手轮,使对中标志成像清晰。

(2)整平:

转动仪器照准部,使长水准器与任意两个脚螺旋的连线平行,以相反的方向等量转动此两脚螺旋,使气泡正确居中。

将仪器转动90°,旋转第三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用上述方法反复调整,直到仪器旋转到任意位置,水准泡最大偏离值都不超过四分之一值为止。

(3)对中:

先旋转对点器目镜,使分划板清晰,再旋转对点器调焦手轮,使对中标志清晰。

滑动仪器,使测站点居于分划板的十字丝中央。

将仪器照准部转动180度后检查仪器对中情况,然后拧紧中心固定螺旋。

仪器整平后再精确对中一次。

(4)照准:

先转动望远镜目镜使分划板十字丝清晰,再转动调焦手轮使目标在分划板上成像清晰,并尽量消除视差,及当观测者轻微晃动眼睛时,十字丝与目标之间不能有明显的移动,若有则继续以上步骤,直至满意为止。

(5)向上投点:

如果仪器已校正好,当仪器整平后,则视准线可以作为垂准线,只需一次观测精度也足够了。

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垂准精度,可以将仪器照准部旋转180°,获得第二个观测值,取其中数(中点)就是正确的垂准位置。

量时,在首层控制点上架设激光铅垂仪,调置仪器对中整平后启动电源,使激光铅垂仪发射出可见的红色光束,控制到上层预留孔的接受靶上,查看红色光斑点离靶心最小之点,此点既为第二层上的一个控制点。

其余的控制点用同样方法向上投测。

(6)将所有控制点都投到最上一层的结构楼上后,根据控制点之间的关系,采用经纬仪、钢卷尺等将该楼层的墙、柱、梁的位置在结构板上准确标出。

(7)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以上每个施工楼层的施工放线。

(8)因所使用的垂准仪精度为1/30000,随着施工楼层高度的增加,系统误差也相应增大。

因此,为减少误差,在结构施工完8层后,再重新设置一次控制点,上部施工楼层放线时,即以该层的控制点为准向上投测。

 

第六节工程高程控制

(1)在首层的柱子上标定出±1.000,并用红三角油漆标记。

(2)标高的竖向传递,应用钢尺从电梯井内壁或内控点预留孔洞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每栋建筑物应由三处(选择三个内控点)分别向上传递,标高的允许误差见下表: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

 

(4)在每层的墙体浇筑完后,在电梯井筒或楼梯口内向上传递高程。

在室内柱子及墙体上定出层高+0.50m的标高线,并弹墨线标明,以供室内地坪线抄平和室内装修用。

(5)在结构层内引测标高时,要使用水准仪往返测量与基准点校核,误差要控制在规范范围内,确保精度要求。

第七节工程重点部位的测量控制方法

一、测设建筑物大角铅直度的控制

首层墙体施工完成后,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厘米处外墙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上层墙体支模板的控制线。

上层墙体支模板时,以此30厘米线校准模板边缘位置,以保证墙角与下一层墙角在同一铅直线上。

如此层层传递,从而保证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

考虑到现场场地狭窄,待主体结构上至8层以上时,经纬仪观测仰角较大,可采用经纬仪弯管目镜配合进行观测。

 

二、剪力墙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剪力墙、隔墙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及时插入,放线时首先根据轴线放测出墙位置,弹出墙边线,然后放测出墙50厘米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红三角,每个房间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

在该层墙施工完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面上,以便用于检查钢筋和墙体偏差情况,以及满足装饰施工测量的需要。

三、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结构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成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的竖向中心线。

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

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由轴线关系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线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

以此检查门、窗洞口的施工精度。

四、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在结构施工中,在电梯井底以控制轴线为准弹测出井筒30厘米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并用红三角标识。

在后续的施工中,每层都要根据控制轴线放出电

梯井中心线,并投测到侧面上用红三角标识。

电梯井施工允许偏差为:

井筒长、宽对定位中心线,允许偏差为:

+25mm,0;井筒全高(H)垂直度:

H/1000且≤30mm。

第八节工程沉降观测

一、测设方法

根据国家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到0.000以后,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主体转角上+0.200m处设沉降观测点,观测点按图纸要求进行设置。

以上结构每增高1层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每周观测一次至竣工。

二、制作方法

一个7070的电气预埋盒,一个20直螺纹套筒穿过盒底。

PVC或镀锌铁皮盒盖,可以用螺丝将盒盖固定在电线盒上的螺丝孔上。

用20钢筋制作成90度弯头的观测头,水平段套丝,长约6cm,垂直段长约4cm,端头用砂轮机打磨成锥形,锥尖即为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设置大样如下图:

三、设置方法

在主体结构施工时,首层剪力墙结构钢筋绑扎完毕后,将准备好的电线盒固定在观测点位置,直螺纹套筒从电线盒底穿过,用电弧焊将20直螺纹套筒焊在观测点墙的主筋上,封闭模板时,注意检查电线盒必须紧贴外模。

结构模板拆除后,即可看到预埋的电线盒及盒中的直螺纹套筒。

四、观测使用

每次使用时,打开观测点盖子,旋转20钢筋弯头,将弯头套在套筒上,保持观测点在垂直面上,即可进行观测,记录每次观测数据。

观测完毕后,取下弯头,盖上盖子,盖子面上可以用红色油漆标上标记或观测点好,以表明用途,并使外观标记醒目,如右图示。

 

五、注意事项

(1)所有轴线传递都以控制点和定向点为基础,所以要加强控制定向点的保护。

仪器要经常进行检校,并备有检查资料。

(2)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水准测量规范》及柱定位平面图,按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相应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周围布设四个水准点作为工作基点。

当基础施工完毕,首层结构施工时在本结构施工图规定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对沉降观测点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冲撞引起变形影响数据统计。

(3)沉降观测点稳固后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测二个测回,精度符合要求后填写记录表。

主体结构施工时每一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验收后砌墙内外

填充墙时,每三层观测一次,竣工后,由业主继续观测。

第一年四次,第二年二次,以后每年一次至到下沉稳定为止。

如沉降量大时缩短周期。

并及时整理施测数据,编制成果表,作为竣工资料存档。

第九节施工注意事项

(1)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合理的复核制度,每一工序均有专人复核。

(2)测量仪器均在计量局规定周期内检定,并有专人负责。

(3)阴雨、曝晒天气在野外作业时一定打伞,以防损坏仪器。

(4)非专业人员不能操作仪器,以防损坏而影响精度。

(5)对原始坐标基准点和轴线控制网定期复查。

(6)由于工期紧,施工分项多,为保证各班组相互配合,以求紧密衔接,施工测量应与各专业工种密切配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与施工同步的测设手段。

(7)所有施工测量记录和计算成果均按工程项目分类装订,并附必要检查的文字说明。

第十节施工测量管理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情况和管理要求特制定测量管理制度和复核验线制度。

一、技术复核

(1)各施工楼层轴线及标高线放出后,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各轴线的相对尺寸、控制点位置等的复核检查,主要复核:

控制轴线的间距;各轴线间的间距;建筑物的总长宽;各部分墙体、柱的截面尺寸;楼层标高控制点的高程;梁板模板的标高;梁截面尺寸;梁轴线有无偏移等。

(2)测量人员协助监理对建筑物的主要控制轴线及建筑主点进行复测认证。

(3)测量标准应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有关规定执行。

(4)复测监控过程记录应作为技术资料入档。

(5)经现场建设、监理单位现场代表复核无误后,并办理有关签字手续,再进行钢筋、模板工程的施工。

(6)每次沉降监测都应及时将监测结果报监理单位。

二、误差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轴线位移3mm,混凝土柱总全高垂直度允许偏差3cm。

(2)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三、测量管理制度

(1)各级施测人员应认真学习与执行国家法令与规范,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做到按规范工作,按图纸施工。

(2)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测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3)严格遵循自检的作业程序,复核合格后方可上报验线。

(4)外业测量成果的记录要求做到:

原始真实,数值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清晰,记录应及时填写,不允许先写在草稿纸上,后再转抄,应保持记录的原始性。

(5)草图、点之记图等,应当当场勾绘,有关数据和方位等一并标注清楚。

测量记录多有保密性,应妥善保管,工作结束后上缴有关部门保存。

(6)测量工作要依据正确方法、科学计算有序,步步校核,结果可靠。

(7)测量人员应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校核,确保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8)测量仪器的检定必须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有关检定规程,并在受控的检定部门进行一般的测量仪器的检定,周期为一年。

(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及附属品,钢尺,水准标尺等)。

(9)严禁未经检测或超过检测期的测量仪器在施工现场出现,作好现场测量仪器的登记,标示,记录等工作。

第十一节基坑监测

本工程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根据围护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场地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做好基坑监测。

一、监测项目内容

本工程基坑支护、土方开挖与外运及工程桩施工,均由业主独立分包的分包单位施工。

我司进场施工时,主要进行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等后续工程施

工。

根据基坑支护图纸设计要求,从基坑开挖至地下室结构完成期间,由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全过程监测,具体监测内容及方案由监测单位制定。

此监测项目为我司测量人员监测项目,不同于业主独立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的基坑监测。

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2倍以上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1)基坑围护监测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2)周边环境监测

基坑周边路面沉降监测。

二、测试方法原理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

(一)基坑顶面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1)基坑顶面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现场情况和设计图纸,在支护结构顶设置20个基坑顶面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点,组成一个变形监测网。

另外利用城市导线点和平面控制网中控制点组成一个基准网,基准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基坑顶面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采用精度较高的全站仪(也可采用经纬仪),按自由设站法对埋设于基坑支护挡土墙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到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到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积位移值。

利用城市导线点以及由这几个导线点引出的控制点组成监测控制网,由于位移监测是监测相对位移,因此控制点之间可以采用独立的坐标系统,定期复查,如果复核发现控制点自身变形超过规范值,则应利用更高等级的国家控制点复查,重新确定坐标值。

(2)基坑顶面沉降观测

采用精度较高的水准仪,选择观测基准点,可利用基坑工程基准控制点作为观测基准点,对埋设于基坑支护挡土墙上的沉降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到的各个观测点高程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到的高程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积位移值。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观测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二)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监测

本工程在基坑周边设置12个地面沉降观测点,在基坑各面各设置3个观测点,具体位置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认(但必须有代表性,在施工过程中,受扰动小)。

三、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一)监测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二)施工监测频率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基坑工程开挖

底板浇筑后

支撑拆除期间

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

基坑周边路面沉降监测

1次/1天

1次/3天

1次/1天

1次/5天

围护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1次/1天

1次/3天

1次/1天

1次/5天

说明:

(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5)监测时间,影响测试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精度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测试时机,一般在清晨6:

00~8:

00,因为经历了一个夜晚后,整体结构的温度比较均匀,比较容易剔除温度差的影响;此时施工人员少、施工设备对仪器的扰动较小。

具体随日出时间而定,夏季相对于冬季时间稍早些。

日出前40分钟开始,30分钟内观测完成。

(三)报警指标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

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

项目

报警指标

备注

基坑周边路面沉降监测

累计25㎜,3mm/d

围护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累计25㎜,3mm/d

(四)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

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

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项目部相关部门。

现场测量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正式报告。

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及时向有关各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

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第十二节施工测量保证措施

一、施工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建立测量放线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测量成果和资料管理制度、资料报验及验线制度、交接桩及护桩制度、仪器定期检校及保养制度等。

落实如下:

(1)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整理成果资料。

(2)测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