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367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8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1-

一、七律·长征-1-

二、长征组歌两首-3-

三、老山界-5-

四、草-7-

五、长征节选-8-

第二单元-9-

六、枣核-9-

七、最后一课-12-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15-

九、古诗四首-18-

十、晏子使楚-22-

第三单元-24-

十一、背影-24-

十二、甜甜的泥土-27-

十三、人琴俱亡-30-

十四、我的母亲-32-

十五、父母的心-35-

第四单元-39-

十六、小石潭记-39-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45-

十八、蓝蓝的威尼斯-52-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54-

二十、阿里山纪行-56-

第五单元-59-

二十一、苏州园林-59-

二十二、都市精灵-61-

二十三、幽径悲剧-63-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65-

二十五、治水必躬亲-68-

第一单元

设计者:

一、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二、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的】

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

2、过雪山草地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想:

这两首歌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和激励,教读时宜设计相关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思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这两首歌词艺术特色相似,在教读第一首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行鉴赏分析第二首,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欣赏、讨论、演讲

【教具准备】:

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长征电影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由学生朗读,教师导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

(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

(2)“天如水来,水似银”一句有什么作用?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

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4)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

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5)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3、读课文,欣赏长征组歌第四乐章,结合歌词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马艺术。

4、齐声朗诵课文。

5、小结:

这首词描写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

1、思考题:

(1)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加以渲染?

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

(3)试向你的同桌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2、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小结。

五、讨论题: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

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反面条件:

自然环境严酷四渡赤水、飞渡乌江

军事处境艰难战斗情况威逼贵阳、佯攻昆明

正面条件:

人民支持拥戴巧渡金沙江

根本条件:

毛主席用兵如神取得战略转移中的大胜利

 

三、老山界

【设计思路】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

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

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

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

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

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

顺叙。

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

教师适时提示:

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

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

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

整整一天时间。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

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

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精彩片段一赏析

讨论话题:

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

讨论话题:

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

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

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

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b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

让学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

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闲)

四、草

【学习目标】:

1.理解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

【课前学习】:

疏通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红军的精神不仅表现在越山渡河这些大题材上,也表现在一些细小的地方,比如小草上。

不信,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愿坚的小说草。

王愿坚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

二、检查预习,学生阅读课文

生字:

灼踉跄蔫愠拽飒

生词:

焦灼踉跄愠怒蔫巴

三、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注意讲清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思考:

贯穿课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课文塑造了哪些革命英雄?

这些革命者的精神风貌都是通过细节表现的,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的细节并进行赏析。

我最欣赏的一个细节是:

,理由是:

四、体验拓展:

读了文章,你体会到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党领导下的红军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五、语文活动

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

课后练习一、二、三

五、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1理解基本的剧本情节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情节

【学习难点】:

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特点

【课前学习】:

疏通字词,通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解题导入: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再现了那段震惊世界的壮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段节选。

二、检查预习,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剧本节选内容可以概括成四个场景。

请学生分别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

课文节选了四个场景,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四、选择场景、创作剧本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准备下节课将它进行表演。

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剧本的再加工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

董丙伟

六、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爱国热情。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情。

2、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预习】:

自行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围绕“思乡、爱国”这一主题搜集诗文或者故事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具有民族感情的大家庭,无数游子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字,你能谈一谈吗?

(学生将收集的资料集体交流)

由此可见,“爱国、思乡”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那么,如果叫大家写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会怎么样来写呢?

(教师及时点拨)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枣核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启示。

二、整体感知:

投影: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

1.你认为要把握这篇文章的钥匙是哪一句话?

(最后一段)请你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这段话所表现的中心。

(思乡、爱国)那么文章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情怀的呢?

(枣核)(教师相机板书)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

全文以枣核为线索。

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得枣核,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议枣核。

(教师板书)

要枣核再三托付

得枣核如获至宝

议枣核为解乡愁

三、朗读品味:

作者是怎么样围绕枣核来表现“爱国思乡”这一主题的呢?

我们要从语言入手来分析。

请大家朗读文章,勾画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句。

在品味分析后写出朗读方案。

(学生先自行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注:

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把重点放在写后花园的部分。

但如“再三”,“殷切”,“托”等词语要尽量分析出来。

四、讨论分析:

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并非是小题大做,而是很好的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拳拳爱国心通过几颗枣核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写作中就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五、质疑拓展:

自己再次阅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六、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资料,选择一篇重点阅读、品味。

准备写一篇文章赏析。

【相关资料】:

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悲歌)

 

七、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安排三课时。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查字典、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懊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

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

慢步行走。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

声气阻塞。

思量:

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

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

(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①抄写词语:

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推开操练视察肃静摊开锻炼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过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

1935年赴美留学,1943年,他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导弹的先驱。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

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钱学森的个人简历和归国的坎坷。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语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4、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

5、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

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6、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

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同位或四人一组)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

按时间顺序来写。

表明时间的词语有:

1911年、1943年、1947年、1949年、1950年……

2、用自己的语言把钱学森的主要经历将给同学听。

(可与同位讲,也可小组内讲,并让听的同学简评讲述的情况。

明确:

复述不是背诵,如果能突破课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另外知道的假如则更好。

3、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

最后怎样归国?

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明确:

险阻有三:

(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

(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这件事既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祖国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4、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

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明确:

钱学森为回国进行的斗争详写。

选材特点有详有略,选材精当。

其中的精彩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研读赏析。

第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1)这个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是什么?

(2)“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这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什么样的感情?

(3)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出的这种感情吗?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3)两个“不止一次”都突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念。

第一个侧重于钱学森对现有情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