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5.docx
《《送东阳马生序》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 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5
《送东阳马生序》5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
文章思路清晰。
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
指抄书。
(3)硕师:
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
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
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
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单元(所有.教案请到.课件素材里下载)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一首好诗,不仅可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还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这一单元四篇课文共选取了五首诗歌,有近代的,也有当代的;有国内的,亦有国外的。
虽然作者时代国籍不一,形式旨趣也各个相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抒情。
每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体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因而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诗歌意蕴的关键听在。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其保姆大堰河(大叶荷)以及大堰河生平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乳母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席慕蓉的《长城谣》和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均是表达对家园故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两诗题材、主题也新颖独特。
这些都易于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单元训练中“口语交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以及“.写作”的试写一首诗,都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树立: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观念,多诵读学会自己理解体味诗歌。
2.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欣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提高审美能力。
4.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5.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难点
1.提高学生朗读以及鉴赏诗歌的能
力。
1.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熟知作品、作者及诗文的内涵。
3.了解诗歌此类文学体裁的基本写
法,学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来抒发
情感。
2.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
单元学情分析
学习诗歌,应建议学生要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自己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人艺术的殿堂,从而提高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避免过于繁琐冗长的解说。
应指导学生在基本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由多人分段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语感。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采用此种方式抒情的目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歌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它们的感悟能力与欣赏能力。
3.本单元所选的诗歌,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了解学习这些修辞手法的定义及用法,建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采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目标
1、掌握“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2、背诵孟子的名言。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初步学习掌握议https:
///论文的阅读方法;
2、训练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议https:
///论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写议https:
///论文。
教学设想
1、本文在思想上对青年人有积极意义,而且它是一篇体制短小、行文规范的文章,便于初中生学习。
这就为结合文体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
因此,基本的教学方法应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议https:
///论文的阅读方法。
2、安排三节课。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
扫清字词障碍,学习阅读议https:
///论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激情唤志
同学们,诗人王怀让曾创作了一首长诗《中国人:
不跪的人》。
我现在选择其中的一段念给同学们听:
这是我们的南国,
一家外资企业的
院内一一
这一天,
外国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
沉默。
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
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我们的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一一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
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
不会
给你下跪!
”于是他被开除了。
同学们,这位不跪的人叫孙天帅,他在高薪和自尊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我们说孙天帅真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那么骨气的含义是什么呢?
吴晗同志的《谈骨气》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介绍学习阅读议https:
///论文的方法
(一)、一般来说,读一篇文章,大致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议https:
///论文来说,了解其内容也就是把握它的中心论点,了解其结构就是把握它的.写作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写法,就是看作者怎样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了解其语言就是看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前三方面的方法。
一读
扫清文字障碍,查字典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理解重点词义。
二读
学习阅读方法
问题:
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
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根据这些个问题,列出简单清晰的阅读提纲。
(二)、讨论交流阅读体会
板书:
结构——.写作思路:
提出论点——————————论证论点——————————————解决问题
论据1:
文天祥拒绝投降 做新时代有
内容——中心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2:
穷人拒食嗟来之食 举例子 骨气的人
论据3:
闻一多勇对特务枪口
写法——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学习
1、深入理解历史人物与孟子的话的对应关系,明确顺序不能颠倒的原因;
2、逐层深入的论证层次;
3、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
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中,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征。
在《谈骨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同样举了三个例子,读一读课文中关于这三个例子的内容,由三个同学分别口述这三个例子。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口述课文中三个事例的效果。
3、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①三个事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代?
各侧重于哪类矛盾斗争?
上文与之相照应的话是哪几句?
其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②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三个事例。
③研读这三个事例前后的文字,看一看“骨气”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
④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中国石拱桥》比较,这三个事例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反馈讨论结果。
明确:
三个事例发生的时代分别是南宋、“古代”和现代的;顾及了各类矛盾斗争,第一个事例侧重于民族矛盾,第二个事例侧重于社会矛盾,第三个事例侧重于阶级矛盾。
与之相照应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为如此,其顺序不能调换。
“骨气”这个词在三个事例前后出现了多次,说明这三个事例与“骨气”有紧密关系。
三个事例可分别概括为:
文天祥拒绝投降;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
由于文体不同,文中例子的作用也不同: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事例是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品质和精神;《中国石拱桥》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是议https:
///论文,文中的三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论据。
5、讨论深化:
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论据,它们分别要证明的是什么?
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6、师生共同评价讨论效果。
明确:
第一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第二个论据要证明的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威武不能屈”。
三个事例所处的时代不同,印证了课文中的“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因此,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见解和主张,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7、阅读经验小结:
阅读议https:
///论文要把握论点。
《议https:
///论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找论点的方法,即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还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这样找论点的方法必须是建立在对文章反复阅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找论点也可以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来反推,因为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
如本文就可通过分析三个论据,逐一弄明白各个论据要证明什么,进而理出头绪,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种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的阅读方法可以作为阅读议https:
///论文的一种思路。
二、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课文中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是文中三个论据的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都是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有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孟子的这几句话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还有人认为,孟子的话在文中既充当论据,又分别是三个事实论据的论点。
你的看法
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
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
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
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