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程复习整理.docx
《消防工程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工程复习整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工程复习整理
第1章绪论
1、燃烧的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2、火灾的分类
(1)A类火灾:
固体火灾,如木材、纸张等
(2)B类火灾:
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甲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
闪点<28℃,如汽油
乙类:
28℃≤闪点<60℃,如煤油
丙类:
闪点≥60℃,如柴油、植物
(3)C类火灾:
气体火灾,天然气、甲烷等
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
爆炸下限<10%,如氢气、甲烷、乙炔
乙类:
爆炸下限≥10%,如CO、氨气、城市煤气
(4)D类火灾:
金属火灾,如钠、钾等火灾
(5)E类火灾:
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房、变压器室、配电间。
(6)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 ,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第2章火灾的发生
1、火灾发生的过程(三个阶段)
着火过程,火灾旺盛阶段,火灾衰减、熄灭阶段
2、自燃和强迫着火的概念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强迫着火是指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炽热的高温物体在局部迅速加热,并在高温物体附近引起火焰,该局部火焰可再把邻近的混合气点燃并传播开去,从而使整个混合气燃烧起来
3、热自燃机理和链式自燃机理,能用热自燃机理解释着火临界条件和着火延迟时间;用链式自燃机理解释氢气爆炸的特殊现象。
4、闪点、闪燃的概念
闪燃:
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燃:
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5、液体着火的过程和方式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液体蒸气的燃烧,液体在受热燃烧之前必须有一个蒸发气化或分解过程,因此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
其易燃程度及燃烧速率比气体要低。
方式:
①液面燃烧②等新燃烧③预蒸发型燃烧④喷雾型燃烧
6、固体燃烧的形式,轰然的概念
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
其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等四种
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从而导致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轰燃
7、阴燃发生的条件
(1)发生阴燃的内部条件是,可燃物必须是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碳的固体物质
(2)发生阴燃的外部条件是有一个适合供热强度的热源
8、聚合物燃烧的过程
第3章火灾的蔓延
1、预混燃烧、正常火焰传播、爆轰、扩散燃烧的概念
预混燃烧:
燃料和氧气(或空气)预先混合成均匀的混合气,此可燃混合气称为预混合气,预混合气在燃烧器内进行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燃烧
正常火焰传播:
正常火焰传播是指当火焰传播仅是由于传热作用,炽热的焰面将热量传给未燃气体,使其着火燃烧,依次传播到整个体积。
这种火焰传播过程叫作正常火焰传播。
爆轰:
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末燃区中传播的现象
扩散燃烧:
可燃气和未燃气没有预先混合,而是边混合边进行的燃烧。
2、气体火灾火焰传播的机理,火焰传播的影响因素
(1) 火焰传播的热理论
热理论认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连锁反应。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混气中扩散,使新鲜混气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
影响因素:
1、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2、可燃气体的分子结构3、初始压力4、初始温度5、火焰温度6、惰性气体的含量7、可燃混气的性质
3、爆轰发生的条件、特点
条件:
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
管道足够长或容器空间足够大;
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浓度范围内;
管道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特点:
1、爆轰波波速快,可能使常用的防瀑泄压装置失去作用;
2、爆轰波波压大,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现象;
3、爆轰波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
4、爆轰波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4、扩散燃烧的形式,火焰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层流和湍流)
关于扩散火焰的重要结论:
在扩散火焰中,可燃气、氧气是按照化学计量比的速率相互扩散的。
换句话说,扩散火焰只有在可燃气、氧气按照化学计量比混合的表面上才是稳定的。
火焰高度
1、层流扩散火焰高度:
与容积容量成正比,即与可燃气的流速和喷嘴横截面积的乘积成正比。
2、湍流扩散火焰的高度:
只与喷嘴横截面积成正比,而与流速无关。
3、扩散火焰高度随可燃气流速的变化
5.油罐火灾沸溢和喷溅的机理、条件,油罐喷溅发生时间的计算。
含有水分、粘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发生燃烧时,有可能发生沸溢现象和喷溅现象。
原油粘度较大,且含有一定的水分。
原油中的水分一般以乳化水和水垫层两种形式存在。
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烈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放置时间久后,油水分离,水因相对密度大而沉在底部形成水垫。
当储油罐发生火灾后,由于原油、重油等为宽沸程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火焰向液面传递的热量首先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并进入燃烧区燃烧,而沸点较高的重质组分,则携带在表面接收的热量向液体层沉降,形成一个热的锋面向液体深层传播,逐渐深入并加热冷的液层。
这一现象称为液体的热波特性,热的峰面称为热液。
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气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上浮过程中形成油包水的气泡。
从而使得液体体积膨化,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气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
这种现象叫做沸溢。
随着燃烧的进行,热波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递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层时。
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的体积迅速膨化,以致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做喷射。
时间计算作业本
6.固体火焰传播的特点,固体火焰蔓延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影响因素:
固体的熔点、热分解温度越低,其燃烧速度越快,火灾蔓延速度越快
第4章燃烧的预防和终止
1、火焰熄灭的热理论,用热理论解释火焰熄灭的临界条件
热着火理论的经典分析都是假定可燃混气的浓度是不变的。
但在实际情况下混气一旦着火,系统内的混气浓度会因为燃烧的进行而急剧减少。
由于在非热情况下,可燃混气浓度变化的计算比较复杂,因此有人建议利用一个假想的开口系统进行着火与灭火分析。
虽然这个开口系统没有很大的实际价值,但是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看出着火与灭火之间的本质关系
2、用热理论解释降低反应区温度的方法
第5章火灾烟气
1、烟气的概念、组成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
组成:
①气相燃烧产物②未燃烧的气态可燃物③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小颗粒
2、烟气的危害
火灾中的高温烟气不但加速了火灾的蔓延,而且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可造成人员伤亡,并且降低了火场的能见度,影响了人员逃生
第6章建筑火灾的发展和蔓延
1、火焰高度计算
2、火灾负荷、火灾负荷密度的概念
火灾负荷:
单位面积等效可燃物的数量
火灾负荷密度:
把房间内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总热量与房间特征参考面积之比定义为火灾负荷密度
3、建筑火灾发展的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火灾初期阶段
特点
(1)室内温度不均衡;
(2)燃烧发展不稳定;
(3)燃烧面积不大;
(4)火灾持续时间长短不定。
火灾发展阶段
特点
(1)室内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
(2)温度直线上升,并达到最高点1100℃
(3)燃烧稳定,烧掉大量可燃物
火灾熄灭阶段
特点
(1)室内可燃物减少,温度开始下降;
(2)温度下降速度与火灾持续时间有关;
(3)阶段开始的温度仍为火灾最高温度,热辐射很强,对周围建筑物仍有很大威胁
4、中性层、正向烟囱效应、负向烟囱效应的概念
在垂直地面的某一高度位置上,必将出现室内外压力差为零,即室内外压力相等的情况,通过该位置的水平面称为该着火房间的中性层
当建筑物内部气温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时,由于浮力的作用,在建筑物的各种竖直通道中,往往存在一股上升气流,这种现象称为正向烟囱效应
当建筑物内部气温低于外部空气温度时,在建筑物的各种竖直通道中,则往往存在一股下降气流,这种现象称为正向烟囱效应
5、中性层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火灾温度越高,中性层下移;
下部吸入口面积越大,中性层下移;
排烟面积越大,中性层上移。
6、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主要形式1、火焰接触:
起火点火舌直接点燃周围的可燃物。
2、延烧:
固体可燃表面或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的一点起火,通过导热升温点燃,使燃烧沿表面连续不断地向外发展下去。
3、热传导:
结构导热。
4、热辐射:
是一种电磁波,不需要任何介质就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5、热对流:
是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主要形式
途径1、楼板上的孔洞及竖井
竖井:
设在建筑物内的各种竖向井道,包括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烟井及垃圾井等。
2、内墙门
3、房间隔墙
4、闷顶:
吊顶与屋面板或上部楼板之间的空间。
5、穿越楼板、墙壁的管道和缝隙
6、外墙窗口
第7章建筑材料的高温性能
1、建筑材料的类型,建筑材料高温性能的类型
建筑材料的类型:
结构材料、室内装修材料、功能材料
建筑材料高温性能的类型:
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发烟性能、毒性性能、隔热性能
2、钢材不耐高温的主要原因
1、钢材的导热系数大,比热小,是受火灾高温作用时升温迅速的根本原因。
2、温度升高(250°C以后),强度降低
3、钢材的弹性模量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变形加大,蠕变增加。
4、预应力钢筋:
经过冷加工处理,内部晶格发生畸形,强度增加,塑性降低。
在受温度作用时,冷加工提高的强度逐渐消失,在同样受热温度下,冷加工钢筋强度降低的绝对值比未加工钢筋大。
另外,预应力钢筋蠕变增加快,预应力钢砼更容易发生爆裂,这是预应力钢砼构件不耐火的主要原因
3、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在高温下的变化规律
(一)抗压强度
在300°C以前,砼由于水分蒸发产生的自蒸压作用,强度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当温度大于300°C后,抗压强度则明显下降。
(二)抗拉强度
随着温度上升,下降幅度比抗压强度大10~15%,当温度达到600°C,抗拉强度为0。
4、混凝土爆裂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原因
(1)水蒸汽压理论:
与含水率有关。
(2)热应力理论:
由于温度差产生不均匀应变,产不均匀应力。
(3)石英晶形变理论:
当石英晶形变造成的内应力超过砼承受力时,就会爆裂
防止爆裂的方法
(1)减少含水率;
(2)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
(3)设阻火屏障,喷防火涂料,抹水泥砂浆等;
(4)避免采用石英骨料,粒径不宜过大;
(5)防止构件截面突变
第8章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1、建筑构件按燃烧性能分类方法
不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
2、耐火极限、标准火灾升温曲线的概念
对任一建筑构件,按照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火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止,这段抵抗火的作用时间,称为耐火极限,通常用小时(h)来表示
其中t—试验加热时间,min
T—t时刻炉内温度,℃T0—炉内初始温度,℃
3、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具体的数据)
(一)失去稳定性
构件在试验过程中失去支持能力或抗变形能力。
(1)外观判断:
如
墙发生垮塌;
梁板变形大于L/20;
柱发生垮塌或轴向变形大于H/100(mm)或轴向压缩变形速度超过3H/1000mm/min);
(2)受力主筋温度变化:
16Mn钢,510℃
(二)失去完整性
适用于分隔构件,如楼板、隔墙等。
失去完整性的标志:
出现穿透性裂缝或穿火的孔隙。
(三)失去绝热性
适用于分隔构件,如墙、楼板等。
失去绝热性的标志:
下列两个条件之一试件背火面测温点平均温升达140℃;或,试件背火面测温点任一点温升达180℃
4、影响耐火极限的因素,提高耐火极限的措施
一、影响构件耐火极限的因素
(一)完整性
1、砼的含水量
2、构件的接缝或填缝材料
(二)绝热性
1、材料的导温系数
2、构件的厚度
(三)稳定性(96)
1、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
2、有效荷载量
3、钢材品种
4、实际材料强度
5、截面形状与尺寸
6、配筋方式
7、配筋率
8、表面保护
9、受力状态
10、支承条件
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措施
1、处理好接缝,防止出现穿透性裂缝;
2、使用导热(温)系数低的材料或加大构件厚度;
3、使用不燃材料;
4、构件表面抹灰或喷涂防火涂料;
5、加大构件截面,主要是加大宽度;
6、配16Mn、15MnV钢,把粗筋置于内层,细筋置于外层;
7、提高钢筋、砼的强度等级;
8、改变支承条件,增加约束。
第9章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1、耐火等级的概念,耐火等级的划分
指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准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分为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墙
防火墙
不4.00h
不4.00h
不4.00h
不4.00h
承重墙、楼梯间、电梯井的墙
不3.00h
不2.50h
不2.50h
难0.50h
非承重外墙、疏散走道两侧的墙
不1.00h
不1.00h
不0.50h
难0.25h
房间的隔墙
不0.75h
不0.50h
难0.50h
难0.25h
柱
支承多层的柱
不3.00h
不2.50h
不2.50h
难0.50h
支承单层的柱
不2.50h
不2.00h
不2.00h
燃
梁
不2.00h
不1.50h
不1.00h
难0.50h
楼板
不1.50h
不1.00h
不0.50h
难0.25h
屋顶承重构件
不1.50h
不0.50h
燃
燃
疏散楼梯
不1.50h
不1.00h
不1.00h
燃
吊顶(包括吊顶搁栅)
不0.25h
难0.25h
难0.15h
燃
2、耐火极限选择的基准和依据
稳定性、完整性、绝热性
3、建筑结构类型与耐火等级的关系
4、高层建筑的划分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的分级标准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2层)。
建筑高度是指建筑物从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不包括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等
一级
二级
墙
防火墙
不3.00h
不3.00h
承重墙、楼梯间、电梯井和住宅单元之间的墙
不2.00h
不2.00h
非承重外墙、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
不1.00h
不1.00h
房间隔墙
不0.75h
不0.50h
柱
不3.00h
不2.50h
梁
不2.00h
不1.50h
楼板、疏散楼梯、屋顶承重构件
不1.50h
不1.00h
吊顶
不0.25h
难0.25h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安全的需要和高层建筑结构的现实状况,将其耐火等级分为两级,耐火极限及燃烧性能规定见下表
5、建筑耐火等级选择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火灾的危险性
(三)火灾荷载
(四)建筑高度
6、高层建筑的分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的选择
名称
一类
二类
居住建筑
高级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
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
公共建筑
1、医院
2、高级旅馆
3、建筑高度超过50m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
4、建筑高度超过50m或每层建筑面积超过1500m2的商住楼
5、中央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
6、网局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电力调度楼
7、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
8、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
9、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
10、建筑高度超过50m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
1、除一类建筑以外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
2、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
3、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等
⏹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的选定
⏹ 1、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2、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裙房:
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附属建筑
第10章钢结构耐火设计
1、钢结构耐火保护方法
(一)屏蔽法
设阻火屏障,不让火焰接触钢构件。
(二)包封法
用绝热材料做成外壳,保护钢构件。
1、浇砼包封
2、不燃型材包覆
3、钢丝网抹灰
(三)喷涂法
1、喷涂无机纤维材料
矿物纤维+粘结剂
2、涂防火涂料
(四)水喷淋法
设自动(手动)喷淋系统,火灾时喷水,在构件表面形成一层连续流动水膜,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以上四种属于截流法,设法减小传到构件上的热流量。
(五)充水冷却保护
适用于空心结构,通过水循环,不断将热量带走,从而使钢材温度永远达不到它的极限温度。
又称疏导法
2、钢结构耐火保护层厚度计算,钢结构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作业
第11章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1、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的概念、作用
防火分区:
定义:
采用耐火性能比较好的墙壁和楼板等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其它区域蔓延的防火单元。
作用:
1、阻止火势蔓延;2、为人员、物资疏散提供条件;3、为火灾扑救提供条件。
防烟分区
定义:
防烟分区是指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cm的梁划分的防烟空间。
作用:
保证一时间内,把高温烟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而加以排除,从而达到控制烟气扩散和火灾蔓延的目的。
2.划分防火分区的原则
(1)做避难通道使用的楼梯间、前室和某些有避难功能的走廊,必须受到安全保护,保证其不受火灾的侵害,并时刻保持畅通无阻。
(2)在同一个建筑物内,各危险区域之间、不同用户之间、办公用房和生产车间之间,应该进行防火分隔处理。
(3)高层建筑中的各种竖向井道,如电缆井、管道井、垃圾井等,其本身应是独立的防火单元,保证井道外部火灾不得传入井道内部,井道内部火灾也不得传到井道外部。
(4)有特殊防火要求的建筑,如医院等在防火分区之内尚应设置更小的防火区域。
(5)高层建筑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元划分防火分区。
(6)所有建筑的地下室,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元划分防火分区。
(7)为扑救火灾而设置的消防通道,其本身应受到良好的防火保护。
(8)设有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的防火分区,其允许面积可以适当扩大。
3.防火分区的面积要求
(一)普通民用建筑(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一、二级:
2500m2;三级:
1200m2;四级:
600m2;地下、半地下建筑:
500m2
(二)高层民用建筑(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一类高层:
1000m2;二类高层:
1500m2;地下、半地下建筑:
500m2
4.防火分隔物的种类,防火门的类型和耐火极限要求
固定式;可以开启和关闭式。
防火门的类型:
防火门按耐火极限为分三级:
(1)甲级防火门:
耐火极限不低于1.20h(防火墙上);
(2)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不低于0.90h(疏散楼梯间);
(3)丙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不低于0.60h(竖井检查门);
按照燃烧性能不同,可以分为非燃烧体防火门和难燃烧体防火门。
5.中庭式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分隔措施
1)、火灾危险性
(1)中庭建筑一旦起火,烟火急剧蔓延到整个建筑物;
(2)人员疏散和扑救难度大。
2)、防火分隔措施
(1)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设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门、窗;
(2)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分隔;
(3)中庭每层回廊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中庭每层回廊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中庭应设排烟设施。
6.防火间距的概念、作用
防火间距:
一幢建筑物起火,相邻建筑物在辐射热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也不会起火的距离。
作用:
(1)防止火灾蔓延;
(2)为火灾扑救提供场地;(3)为人员、物资疏散提供场地。
7.火灾在相邻建筑间蔓延的方式
蔓延主要方式
(1)、火焰接触
(2)、热对流
(3)、热辐射:
一种电磁波,主要蔓延方式。
(4)、飞火:
因火场上升热气流作用,从起火建筑物飞离飘远的正在燃烧的可燃物。
可影响下风向几百米、上千米的地方。
8.木材被热辐射引燃的临界条件
1、木材受辐射热起火的过程及相关因素
(1)热辐射强度
(2)材料性质
(3)辐射持续时间
9.确定防火间距的基本原则
(1)考虑热辐射的作用;
(2)满足消防扑救要求;
(3)考虑节约用地;
10.防排烟的方式
1)、防烟方式
(1)不燃化防烟:
不燃化。
(2)密闭防烟:
密闭房间,窒息灭火。
(3)阻碍防烟:
设置障碍物阻挡烟气流动。
(4)加压防烟:
对非着火区加压送风,保持正压。
2)、排烟方式
(1)自然排烟方式:
利用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
(2)机械排烟方式:
借助机械力强迫送风或排气,分为两种:
①全面通风排烟方式:
非着火有烟区;②负压机械排烟方式:
着火房间
一个完整的防排烟系统包括风机、管道、阀门、进风口、排烟口及它们之间的联动装置组成。
11.防烟分区的设置原则
设置放烟分区应遵循下列原则:
(1)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当建筑物顶棚高度在3m以上时,防烟分区面积可适当扩大,但不宜超过1000m2;
(2)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
(3)对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如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及其前室、避难层(间)等,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第12章安全疏散
1、人在火灾下的心理状态
(1)习惯性心理
(2)趋光心理(3)恐惧心理(4)从众心理(5)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跳楼
2.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
1)了解人在火灾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
(1)习惯性心理
(2)趋光心理(3)恐惧心理(4)从众心理
(5)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跳楼
2)任一房间、部位,最好同时有两个疏散方向。
3)疏散路线要简洁、明暸、敞通、步步安全,疏散路线的端部必须是安全区域。
4)疏散路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