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451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docx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杨  岳

2010年8月26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八月的银川,稻熟谷香,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也迎来了第三个收获季。

    欢迎大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

感谢大家对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关注和支持!

    三年来,从滨城青岛,到边城黑河,再到塞上银川,我们一路走来。

我们是研讨者,是实践者,是创新者,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组织一起,风雨兼程,执着前行!

    今天,我们相聚在富饶美丽的塞上明珠——银川,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议题。

我想,议题本身就预示着今日中国社会体制的一种创新和进步,预示着中国社会组织的一种进取和追求。

    我们刚刚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此刻,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组织也正在实现质的跨越。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需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一个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是社会组织的一个新机遇和新挑战。

    如何科学判断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特征,如何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对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几个基本判断

 

在当前社会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中,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实践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形成强大的外部推力,一种是来自社会转型变革的改革推动力,一种是来自中央政府决策的政策推动力,一种是来自基层探索创新的实践推动力,这三种力量上下互动、内外相应,正在形成一股合力。

对社会组织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性发展机遇正在呈现,我国的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判断一:

社会转型变革中的社会改革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进程中,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增多,新的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新的社会事务大量累积,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社会服务重心前移,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近年来正面临着社会改革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持续累积,潜在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整个社会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改善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如何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和新底层公众、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排除社会心理障碍、化解社会各类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满足这些刚性的社会功能性服务需求,让社会更富有和谐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承受力,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题。

显然,以政府主导、全面包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功能,提高社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正在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判断二:

政府决策导向中的社会创新推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组织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外围空间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中央对社会改革和社会创新的整体布局谋篇中,从理念到体制,从政策到措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成为宏观社会政策的重要导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社会组织工作提出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2009年中央全面开展了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而又开展了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

2010年中央政府又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并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多个研究机构及有关部委开展了多种形式针对社会组织的专题调研活动。

这些宏观政策导向和推进社会创新实践,层次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对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决心和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中央的政策导向看,一个鲜明而又强烈的信号呼之欲出。

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党委领导、社会监督、组织自律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谐有序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这是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判断三:

各地探索创新中的社会实践推力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民间推动下,各地围绕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形式之多,前所未有。

在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方面,以北京、广东为代表的“打破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已取得重大进展,以上海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已产生示范效应,以深圳为代表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已进入推广阶段,以南京、杭州、青岛为代表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模式”已被广为接受,以湖北为代表的“民办事业单位转制模式”已进入政府决策层面。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社会公众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意识逐步提升;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意识、意愿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公共责任的社会公众加入到社会组织中。

具有非营利、非政府和志愿特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实践需求态势看,在生态环保、社会养老、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民生领域,公众需求迫切,改善愿望强烈,政府压力较大。

各地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沟通、发展社会公益、提高慈善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保障公民权益、提供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降低社会成本、重塑社会价值、扩大社会民主、增加社会认同、增强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初步显现了强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协助政府解决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诸多薄弱环节,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这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实践推动效应。

 

二、对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及参与机制的几个基本认识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选择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确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是党和政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上所做出的方向性选择。

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表明,我国在社会管理、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上的理念、架构、模式正在日趋明朗,日渐成熟,并在制度、意识和操作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

这些进展和变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参与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我就这三方面内容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认识一:

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民间协同”的体制特征。

改革开放后“行政吸纳社会”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正是基于现实国情的客观选择,在总体思路上具有前瞻性,其体现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正在实践的探索和检验中逐步显现。

从近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及玉树救灾与重建、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刚刚发生的舟曲救灾等活动中,我国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服务大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作用功能得以充分彰显,社会组织的这种体制优势较为突出,其强大社会感召力、组织力和凝聚力,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的社会组织软实力。

需要提醒的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长期形成的外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整体发展空间环境还不够宽松,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及功能作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我国四位一体建设的需要,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发展进程也将是一个渐进的改革、创新和提高过程。

当前,对困难和压力应保持清醒认识,对未来愿景则应充满信心。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尤其是随着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将不断得到化解,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总体蓝图下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和活动空间,潜力无比巨大,作用无可替代。

认识二: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

在社会治理架构上,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适时提出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架构正在酝酿生成,这也为社会组织指明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和方向。

从理想和现实着眼,这种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在政府主导下,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一致。

其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政府着重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环境。

社会组织协助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建设。

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对社会组织加强培育扶持和进行能力建设。

同时,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各自运行的领域和方式,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

可以说,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社会走向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种社会治理架构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事务进行参与式管理,必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

认识三:

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

在社会管理格局上,中央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构想。

这种格局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善治理念,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客观实际。

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建立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

当前,构建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政社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需求上的缺位和不足。

对政府而言,首先要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功能,确保社会组织不会被排斥在体制之外。

同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政府把适于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转移给社会组织,并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对社会组织来说,则要通过找准角色定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立自身的自主性和提高执行力,确保非营利性和社会公信力,真正成为政府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伙伴,与政府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为整个社会步入善治状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广度、深度、范围上都远远不够,基本上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

基于以上的几个判断和认识,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

基础前提在于加强能力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社会组织要协同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承担公共服务工作,提高整体素质和加强能力建设是基础和前提。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推动促进。

政府加快制定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政策体系,在更广泛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

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建立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

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人才保障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提高社会公信力。

要健全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

二是组织自立自强。

社会组织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

要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社会组织人才。

要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筹措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

建议二:

重点难点在于服务民生建设。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难点所在。

当前的着力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

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的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组织体系,形成完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网络。

二是要明确基层管理和服务重点。

要充分运用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协调机制、社会自治功能和社会调节的力量,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要在慈善、环保、教育、妇女、儿童等方面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三是要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居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三:

创新突破在于加快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和保证。

现行的社会组织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实践,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修订社会组织法律法规。

加快社会组织相关条例的修订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基础立法研究,提升社会组织法律地位,力争在制定有关社会组织的统一法律上取得突破,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登记成立、活动原则、经费来源、税收待遇、监督管理、部门自律等内容,为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二是加快制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

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以法规政策的形式,对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明确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程序、监督机制、服务标准等,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安排。

同志们,朋友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一个开放、包容、自信、平等的中国,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的光明前景;一个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社会,记录着社会组织成长的艰辛历程。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局面,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现代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