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8637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docx

北工大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工业大学2011~2012年度毛概期末复习题

 

经济、文化、和谐社会主义章有材料、论述题;

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章有辨析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化?

a.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十七大)】

它的三个表现是: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8.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部分:

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11.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的建设。

1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1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5.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内容: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它坚持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19.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会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3.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37页)

1、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当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46页)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48页)

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52页)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业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4页)

6.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117页)

2.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18页)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业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21)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22)这部分要详细看书,重点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块内容基本上会以2道大题的形式来综合:

一: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

(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标志是:

十五大。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9.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0.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12.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

(十三大邓小平)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43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7)

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基本路线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概括为4点,方便记忆: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50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55页

四:

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

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56页)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61页)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68页)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66页改革这部分内容看看书。

三:

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167页)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70页)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71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六:

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72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79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979年,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年初的南方会谈中邓小平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思想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84页

3.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一,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做到:

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6.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9.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分配原则:

兼顾效率。

16.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

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

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

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8.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19.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二,注意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0.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2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2.自主创新的类型主要有: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4.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5.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