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265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复习专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复习专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复习专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复习专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4.docx

《历史复习专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专题4.docx

历史复习专题4

练习

1、秦朝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应当找:

——御史大夫

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3、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5、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6、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7、元朝的中书省,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哪个机构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吏部

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9、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废除丞相B、设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

10、下列属于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1)剥夺丞相权力,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2)强化皇权(3)加强思想控制(4)控制官吏的任免权(5)分散丞相权力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A、

(1)

(2)(3)B、

(2)(3)(4)C、(3)(4)(5)D、

(1)(3)(5)

11、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D、君臣相互制约

1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3、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3)行省制度(4)三司制度

A.

(1)

(2)(3)B.

(1)(3)(4)

C.

(1)

(2)(4)D.

(2)(3)(4)

1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见渐趋严密

A、

(1)

(2)(3)(4)B、

(2)(3)(4)

C、

(1)(3)(4)D、

(1)

(2)(3)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和八旗制度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此回答:

15、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共同目的是?

—巩固本朝统治

16、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17、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呈现加强趋势。

据此回答:

列举两汉、唐朝、清朝管理西北边疆的机构名称。

以上王朝对西北的管理有何意义?

两汉:

西域都护府;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

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

意义:

奠定了我国西北疆域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西北地区的发展。

思考:

为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竭力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据此回答:

1、统治者实行“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八股取士”的本质目的是?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一些统治者在思想上对人们实行控制。

其中最为有效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南北朝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D.唐玄宗大兴文治

3、为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不一,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的明显不同之处是什么?

——借助宗教,神化君权。

4、孔子和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几经沉浮,先有“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后有“尊孔复古”、“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这一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一定的思想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5、宋代书院鼓励学生讨论、辩难,而明代学校绝对禁止学生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君主专制加强

思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始终存在的两对矛盾是什么?

——君与臣,中央与地方。

2、这种政治制度在西汉初、东汉末、唐朝末遭到怎样的严重挑战?

面对挑战,西汉政府与东汉、唐王朝的表现有何不同?

挑战:

西汉初出现了王国问题;东汉末:

出现了军阀混战割据;唐朝末:

出现了藩镇割据。

表现:

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武帝实行“推恩令”,又陆续剥夺大批王侯的爵位,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儒家学说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东汉末、唐末——无能为力,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3、下列官制,在职能上不具有相承关系的是

A、秦朝的丞相和宋朝的宰相B、唐朝的尚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

C、唐朝的三省和明朝的三司D、明朝殿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内阁

1.下列有关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需要,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B.刘邦分封同姓王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重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6.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7.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加强之所以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因为()

①它对维护社会安危已不起作用②它妨碍科学技术进步③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已不起作用④它导致了人们对世界的无知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演变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C.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D.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9.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选拔官吏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中央各部门朴素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10.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1.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

12.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废除丞相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

1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5.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期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史实概述其发展历程,指出伴随这一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以及这一制度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2、唐玄宗后期的藩镇问题与汉初的王国问题形成原因有何相似之处?

汉唐处理这一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这一特征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否相同?

为什么?

-.

专题三:

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史实:

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当然,安敦派使者来中国这个知识点,这两年的考试说明没做要求。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特点:

从范围上:

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从交往形式上:

既有,也有;

从途径来看:

有官方、民间三条途径,其中是主要参与者;

从交往道路上:

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史实: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

西亚:

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特点: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

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史实:

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特点: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特点:

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华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

(4)第四个时期: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史实: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

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

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

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特点:

由开放转入闭关:

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2、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往

(1)朝鲜

•两汉

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唐

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

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

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

•辽宋

对外贸易东达朝鲜。

•元朝

(2)日本

•两汉

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隋唐

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

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辽金

对外贸易东达日本。

•元朝

•明朝

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3)印度

•两汉

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隋唐

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

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

(4)东南亚

•两汉

•隋唐

•北宋

•明朝

(5)西亚

•两汉

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隋唐

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

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

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辽金

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

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明朝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

(6)非洲

•唐朝

•元朝

•明朝

(7)欧洲

•两汉

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未到)。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唐朝

•元朝

元朝时东欧商队、使团到大都。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

•明朝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徐光启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翻译利玛窦带来的科技著作。

•清朝

清初,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

康熙帝组织反击。

2、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上述时期(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3、表现: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1)经济贸易往来

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政治交往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科技文化交流。

(4)宗教传播:

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5)战争。

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

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

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

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

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

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

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4、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

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

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有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

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5、影响

增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6、认识: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

•两汉时期

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中国,光武帝还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派使来中国,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

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唐朝时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中国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

那时与唐朝通使友好的多达70余国。

首都长安设置鸿胪寺来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宾客,还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外国的商人只要不违犯唐朝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

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佳话,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明朝前期

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发达。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跨越亚、非两大洲,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并进行贸易,其足迹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以上史实都说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

当然,频繁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

(2)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癸,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

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

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

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划,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

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

1、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2、唐朝的对外交通。

陆路:

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

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三、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1、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2、唐朝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3、元朝

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4、明朝

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5、清朝

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