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人民医院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七章节能节水70
第一节节能70
第二节节水72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74
第一节环境现状74
第二节主要污染源75
第三节应采取的环保措施77
第四节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及治理80
第五节结论80
第六节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80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82
第一节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82
第二节卫生防护措施83
第三节劳动安全86
第四节结论87
第五节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87
附件:
附件1.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新建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附件2.榆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榆林市传染病医院的批复
附件3.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第二医院迁建和市第三医院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附图:
1、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区位图
2、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效果图
3、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总平面图
4、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平面图
5、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立面图
6、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剖面图
7、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购置表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背景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
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
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507个行政村。
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2.5%。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国后,榆林改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
榆林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
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油、气、盐最为丰富,是建设中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是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和西气东输的重要基地。
2008年,榆林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元新台阶,达到1008.2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增长23%,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达到1229.34亿元,增长35.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7.51亿元,居全省第一,增长25.6%;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万吨,连续七年保持百万吨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达到600.52亿元,增长32.6%;财政收入达到221亿元,增长43.8%,跃居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达到118.97亿元,增长24.5%;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97元,增长37.8%,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增长29.8%,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市级医院6所,县级医院38所,乡镇卫生院222所,社会办医疗机构31个,卫生防疫机构26个(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地方病防治机构3个,中等卫生学校1所,卫生职业中专学校1所。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386名、病床704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6名、病床2.06张。
有村级卫生组织477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710人。
全市已建成三级甲等医院1所,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乙等医院2所。
2003年,全市儿童基础免疫“五苗”覆盖率达87.23%,人群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45.93/10万,已实现连续11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发生。
新法接生率达到95.12%,孕产妇和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率分别为64.59%和67.4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55.9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0.85%。
8--12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下降到15%。
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0.1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19/10万,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0.2岁。
市、县区政府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工作,全年共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
各级、各类预防保健工作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地方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拓展业务,预防保健工作得到继续加强,各项统计指标跃居全省中等水平,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地方性氟中毒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母亲健康快车”和“降消项目”得到良好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传染病医疗救治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滞后。
全市一直没有传染病医疗机构。
日常大量的急慢性传染病患者在普通医院就诊,不仅治疗不规范,延误病情,而且存在着交叉感染,给公共卫生带来隐患与威胁。
遵循我国卫生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此项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提高和增强政府应对重大疾病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建立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格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染病就医需求,于2008年6月决定成立市传染病医院,2009年配备了医院领导班子,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9年要加快市传染病医院的建设步伐。
2009年8月,经榆林市卫生局报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同意建设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榆林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全面提升政府应对重大疾病和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
新建的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榆林市应对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培训、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防治机构。
医院建成后服务半径将涵盖榆林市域及周边接壤地区,近期服务人群60万。
按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远期服务人群将达到100万。
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规划建在榆林市东郊,规划金沙路西侧。
项目用地四至范围:
东至规划金沙路红线,西至牛家梁林场用地界,北至规划环城北路红线,南至红山热电厂北围墙。
项目选址远离人群密集的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市政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
项目名称:
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项目性质: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
项目承办单位:
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建设地址:
榆林市东郊,规划金沙路西侧。
承办单位概况
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座以收治各种传染病为主,兼顾其他疾病诊治服务的医院。
规模建设480张床位。
医院分设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后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用房及院内生活用房等七大部分。
第一节编制依据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文件及资料如下:
1.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新建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见附件1;
2.榆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榆林市传染病医院的批复见附件2;
3.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第二医院迁建和市第三医院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见附件3;
4.建设用地
5.《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2008年报审版)
6.国家相关规定、规范
7.签订的本项目咨询合同
建议范围及内容
研究范围
根据业主委托,为了准确地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工程、建设用地现状、总体建设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最终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及规模。
研究内容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新建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的现状、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及规模,从而论证本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建设条件研究;
3.建设内容及规模的确定;
4.建设方案研究;
5.建设水平及投资估算。
主要结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但相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言,榆林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防治任务艰巨,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传染病治疗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医患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
本报告对新建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后认为:
1.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实施榆林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由市财政支持,项目建设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实现医疗应急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榆林市社会发展是完全必要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备在2012年前建成集各种传染病医疗应急、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的环境和条件;
3.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榆林市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及传染病收治条件不能满足新时期卫生工作需要的实际,本报告以国家行业标准中有关指标和地方有关规定为依据,通过对本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认为,该项目建设符合榆林市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医院建设选址合理,建设用地充足,建设规模经济。
项目建成后,为增强市卫生部门应对各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处置能力提供了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和工作环境,对于促进榆林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目前项目建设各方面条件具备,建设方案可行。
本项目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1-1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1
总用地面积
m2
64966
2
建设用地面积
m2
64966
3
总建筑面积
m2
51215.76
地上
m2
47158.71
地下
m2
4057.05
4
建筑物占地面积
m2
14952
5
建筑密度
%
23
6
绿化面积
m2
22738
7
绿地率
%
35
8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面积
27276
9
汽车停车数量
辆
300
10
建筑层数地上(最高)
层
6
11
建筑高度
M
23.14
12
容积率
0.79
13
总床数
床
480
14
估算总投资
万元
21484.2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榆林市医疗卫生及重大疾病应急救治环境设施与现状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市级医院6所,县级医院38所,乡镇卫生院244所,社会办医疗机构31个,卫生防病机构18个(含新组建的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机构13个,地方病防治机构3个,中等卫生学校1所,卫生职业中专学校1所。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386名、病床704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6名、病床2.06张。
有村级卫生组织477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710人。
全市已建成三级甲等医院1所,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乙等医院2所。
2003年,全市儿童基础免疫“五苗”覆盖率达87.23%,人群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45.93/10万,已实现连续11年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发生。
新法接生率达到95.12%,孕产妇和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率分别为64.59%和67.4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55.9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0.85%。
8--12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下降到15%。
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20.1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19/10万,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0.2岁。
一、农村卫生
全市共争取和落实“健康工程”专项资金280万元,完成2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任务,添置12台B超、12台X光机、24台心电图机、12台显微镜。
各县区把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全部上划到县区卫生局,实行统一管理。
上划管理后,各县区相应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其中府谷、神木、靖边、子洲四县乡镇卫生院人头经费按100%发放,横山、定边两县防保专干工资按全额发放。
同时,坚持“两保两放一加强”(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放办医体制,加强预防保健)原则,采取承包、托管、领办和股份合作的办法,增强经营活力,全市实行运行机制改革的乡镇卫生院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
二、医政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具体办法,在执业范围、医疗收费、药品定价等方面,对非国有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了适当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促进了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榆林医专附属医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
市上组织开展了全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7个医疗单位和126个医药公司参与了招标采购活动,共完成招标采购药品501个,中标金额6000万元,招标后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21.6%,累计让利患者600万元。
三、疾病控制
市、县区政府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工作,全年共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
各级、各类预防保健工作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地方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拓展业务,预防保健工作得到继续加强,各项统计指标跃居全省中等水平,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地方性氟中毒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母亲健康快车”和“降消项目”得到良好实施。
四、卫生执法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部门执法责任制,规范立案、处罚程序,建立健全了卫生行政执法重大案件讨论、过错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聘任了一批社会卫生监督员,提高卫生执法水平。
全市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130人次,没收假冒伪劣食品20.4吨,销毁13.6吨,吊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证142户,行政罚没款13.2万元;取缔非法行医512户,打击游医77人次,清理“坐堂医”133人次,取消非法医疗广告221条,处理医务人员违纪违规案件12起。
五、医学科教
市卫生学校、卫生职业中专学校继续遵循“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兼顾适用型”的工作思路,运用联办的方式,招收专科起点升本科学生180名,招收农村医师班学生600名。
各医疗卫生单位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招聘和录用医学本科、专科应届毕业生24名,外出选送进修160名,其中参加学历教育40名。
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星元医院等单位,在医院内部设立了科研基金,鼓励医护人员从事学术研究。
全市卫生系统全年完成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2项。
六、行风建设
全市卫生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五型机关”和机关效能建设“六项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了服务“五公开、一监督”。
各医疗卫生单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更新服务理念,广泛开展了“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和“文明窗口”服务承诺等活动。
市卫生局“五型机关”创建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卫生系统在全市35个政府部门中评议结果,由1998年的倒数第一跃居为第六名。
七、抗击非典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成立了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靠前指挥,实行24小时值班。
在防治非典的关键时期,市上共封闭黄河渡口55个,在与有非典疫情省区相临的县区,设立了49个检查站,在民航站、火车站和各长途汽车站设立了检查点和留验站,对入境车辆和人员全部进行消毒、登记和检测;共建立45个流调队,抽调流调队员539人;确定了12个定点医院,按防治非典标准和要求,对隔离病房进行了改造,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市上和各县区特事特办,共下拨136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非典防治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组织调运了一批专用物资。
全市全年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和非典疑似病例,抗击非典战役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全市有13个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八、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3月份,市卫生局组织带领各县区卫生局长、县医院院长、市直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去省二院、省妇保院、省地研所、咸阳215医院等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去学习取经,同时在西安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在全市全面铺开此项工作。
7月、9月,市卫生局两次召开专门会议,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截止到12月底,全市参与改革的85个单位中,基本完成第一轮人员聘任和分配制度改革任务的单位达到41个,比例为48%;正在进行改革的单位20个,比例为24%;未开展改革的单位24个,比例为28%。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项目建设符合党和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医疗卫生保健是人民生活基本保障的重要指标,根据近期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它已上升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一腿长、一腿短”问题明显。
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
有鉴于此,各级政府更加意识到投资于人民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保障国民应有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
“发展本身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及经济发展”。
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
同时也是适应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具体措施。
作为榆林市重点建设的传染病医院,可以获得充足的医疗卫生技术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榆林市传染病治疗环境;惠及全市人民的福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本项目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建立于五十年代的医疗保障制度—公费和劳保医疗,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显现出各种弊端:
医疗费用成为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的包袱,而职工中却出现了基本医疗水平降低、社会医疗保障不公平的现象。
党和国家在1997年做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1998年国务院做出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政府已经开始对社会基本保险实施立法程序,可以预测医疗保险的参保趋势还将逐步扩大。
医改运行多年后,从2007年开始,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政府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新目标。
其宗旨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大医院亦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由于卫生事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医疗保健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使低收入人群得到更多的基本医疗保障。
在引入医疗保险、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成为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以后,将会使更多的人充分享受现有的医疗资源,以往公费医疗体制下的分级合同制的医疗保健模式将打破,患者有了选择指定医院的自由。
在选择指定保险服务医院之时,往往将他们信赖的大型医院作为他们的首选。
医疗改革前医院面对的固定患者主要是以公费医疗合同单位为主。
在医疗保险体制下,医院作为全市医疗保险指定医院后,将面对众多的医保参保人员。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城市大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医学科技水平,还要开发适宜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这类区域中心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迫切需要
新发传染病是指新确定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传染病。
因其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而使人们无法及时做出决策、采取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造成高病死率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1967年以来,新型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并且往往跨越国境向世界范围传播。
目前至少有40余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其中在我国发生流行的新发传染病有SARS、艾滋病、0139、大肠杆菌O157感染、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犬链球菌感染、B组轮状病毒腹泻、巴尔通体感染、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等;国外已有报道但在国内还没有发现的有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病毒、拉萨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亦存在传入的危险。
同时,结核病、流感和疟疾等传统疾病不断产生变种、产生抗药性,继续对人群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潜在的恐怖袭击、化学品和核物质泄漏等因素也增加了人群健康的风险,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就榆林市看来,目前共有乙肝患者30多万人,结核病患者近3万人,输入性艾滋病感染率以每年30%的速度攀升,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
与此同时,定边、靖边、横山、府谷、神木、榆阳六县区,一直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今年来鼠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传染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治疗任务十分艰巨。
而目前,榆林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遍没有传染病科,不具备收治传染病人的条件,大量急、慢性传染病患者只能在普通医院就诊,治疗不规范,加之与普通病人混住,存在着延误病情、交叉感染,严重威胁全市公共卫生安全。
榆林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市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分析榆林市传染病防治的现况预测,未来各类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卫生应急响应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通过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实施必将为政府处置新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提供重要的物资基础和技术平台。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外部环境为本项目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普通百姓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社会医疗卫生设施,愈发关心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在此背景下进行本项目的建设,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规范传染病治疗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广大群众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更加关注和支持,从而为本项目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用地条件落实
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建设用地较为充裕。
市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项目选址工程建设用地势平整,待搬迁、拆除建筑工程量很小。
水、电、通讯等市政配套条件具备,完全能够满足本工程建设的需要。
规划建设方案目标明确
榆林市相关领导对三医院项目建设极为重视,在有关部门的参与支持下,前期对本项目的进度安排,项目选址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和批示。
政府的大力支持
根据榆林市领导的指示,榆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项目作为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