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91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docx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

《高等教育学》速记打印版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尔法案”。

赠地学院有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

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

具体为:

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学,教学内容是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德国的洪堡提出了两条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教自由”、“学

自由”。

班级授课制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

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进一步完善得

以推广。

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成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教育阶段又

分为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

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美国学者,马丁·罗特的量化标准: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比例小于15%,就认为该国家的高等

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比例在15%至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比例大于50%,为普及高

等教育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

211工程:

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985工程:

1998年5月,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培养高级政治领导人才。

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以促进其社会政

1

治延续。

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

会公平。

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

响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

诸如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

政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课程:

既可以指一门学程或一门教学科目,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

课程编制的六种形式:

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5点原则:

科学性、量力性、满足性、过程性、经济性。

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方案(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教材。

高校课程的结构: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性

课程、隐性课程。

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它体现了社会对

2

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

文件。

它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一般分为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

教材包括: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编写教材要遵循3点原则:

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原则;

“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教学: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是教与学的一种统

一。

教学原则:

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单一、零散的原则,并不全面,直到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

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出自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教育过程的发展性表现在:

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

优化。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教学方法的定义:

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学生自学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2.教学发现性递增,教

学传习性递减;3.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如教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以

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

3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选择好讨论的课题;2.设计好讨论课的机构;3.灵活引导与控制;

4.注意讨论小组的成员组合和环境。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1.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

2.参观

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说,并要求学生收集材料或分散独立活动,作必要的记录。

3.参观后,

教师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整理参观或活动记录,且写出书面报告,使现场教学内容系统化、理

论化。

演示法:

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以说明或

印证所教知识的一种方法。

始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案例法:

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1918年首创的。

发现法:

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

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

启发式教学是指:

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的范称。

因为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考核的作用:

主要是了解教学情况。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

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命题内容要全面;考查、考试

次数不宜过多;评分应当有分量。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其科研可从19

世纪初算起。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

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

教师可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

激励法(包括,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

计量法。

专业培养目标包括:

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智力:

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瑞士心理学

家皮亚杰提出智力发展理论。

学历:

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教师的2层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

他教育机构。

教师的角色:

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教师的教育情意: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教师职业专门化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

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

我国教师享有6种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

权、进修培训权。

我们高校教师资格应具有4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

(2)热

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上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

教育性和学术性。

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

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三大模式:

集权模式:

法国、苏联、中国;分权模式:

美国;并重

模式:

日本、英国、德国。

高等学校享有:

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高校发展的趋势: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

所的多样化。

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

(长善救失是指,教

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

为优点。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

教师要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

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学生顺从;在开导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发,但要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

思考。

“文以载道”:

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说明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寓理想性于教学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启发式教育):

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

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原则。

英国的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提出38条教学原则。

6

美国现代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兴趣”和“主动”几条原则。

强调知行合一。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

体系。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强化原则。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民主。

我国五部教育相关法律:

Ø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Ø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Ø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最大)

Ø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Ø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0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0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哪几个方面: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7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03、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美国

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04、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益,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05、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2.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3.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高

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4.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促进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5.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6.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学校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8

06、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这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之所以为高校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这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

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等学校对当地

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等学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07、教师在高等学校的作用:

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相呼应。

(1)他们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1.通过对教材的加工,

创造性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2.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

3.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他们是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他们通过知识的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08、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1)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4)学科发展的基础。

(5)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9

09、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

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0、教育目标的定义、特征和意义(或作用):

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

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特殊

性。

它的意义在于:

1.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即导向作

用。

2.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即调控作用。

3.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即评价和激励作

用。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反映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反映占统制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

其次,还必须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

2.人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需要在社会

中发展自己。

其次,高等教育对象是活动着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

因此,高

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定自己的目的,也应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定自己

的目的。

它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

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3.制定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

第一,是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即要求德才兼备。

第三,是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完满人格。

第四,是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12、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13、课程目标的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14、高等学校课程的三大特征:

1.专业性:

高等教育要把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

要依据发展专门职业的要求,或发展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的要求,开设专门化的课程。

2.探究性:

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

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

3.前沿性:

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这一

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人才,从而发展专门职业或创造新的文化、新的科学。

15、教学过程的特点:

1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

展个性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3方面特点:

(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发现的实物或真理为

对象,而是以他们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

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

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双向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

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

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16、高等学校的8条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

本要求。

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高等教育教学原则的特点:

科学术、实践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具体为:

1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

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任选两条原则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发展。

即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教

师激励为手段,精心设计和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的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获得完全的知识,只有坚持合理的理论教学为主,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17、为什么说直观性教学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

直观性教学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感知阶段,必须进一步将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加以运用。

直观法作为一种手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明确直观

1

的目的、要求,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

和原理。

1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按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

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

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

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

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19、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教材:

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

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

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

(2)备学生: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

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3)备方法:

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

案。

20、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1、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

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

面:

(1)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其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其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其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22、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

(1)政治思想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

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教学实验和研

究能力。

(5)身心素质:

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

1

的毅力。

23、大学生身心的特殊性表现在:

1.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3.他们具有较

好的品德修养。

4.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5.他们面对的压力也很大。

6.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

够高。

24、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定义: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

(2)表现形式可从三方面理解:

从社会学意义上:

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从心理学意义上:

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从伦理学意义上:

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履行自身道德和义务的关系。

2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认识和理解学生。

2.树立威信。

3.让学生积极参与。

26、大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狭义指人品、为人;广义指对人的德、识、才、学、身心综合评价和要

求。

所谓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

1

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

应。

(2)素质教育的定位:

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A.教育发展潮流的引领:

四个著名文献:

1972年《学会生存》,1979

年《学无止境》,1989年《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B.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得职位的变动和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可迁移性、可再就业性就更

加突出了。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