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67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docx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的课文全是围绕为人毛泽东展开安排的,有毛泽东撰写的文章,有介绍毛泽东的文章。

通过这组文章的学习,引导同学们“走近毛泽东”。

《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的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广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

让警卫员把到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的群众中交谈并帮助群众推碾子,体现了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四、教学建议:

1.学习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同时,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

因此,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预习

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或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导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

(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

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

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

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

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

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

(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

要点: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

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

教学

过程

二.认识新字生词

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yípángbómínshānyúnyá

逶迤磅礴岷山云崖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

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5.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小结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七言格律诗

初读:

知梗概

再读:

明诗意

品读:

悟诗情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作业

布置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

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读悟结合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3、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

过程

2.细节探究

1、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

放《飞夺泸定桥》音乐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途中,还没越过岷山,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

(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胜利,充分体现红军战士们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师:

所以毛泽东说: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

”(课件出示毛泽东语句)。

三.学生感情朗读。

四.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

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五.拓展

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大  

不怕乌蒙磅礴高  

金沙水拍暖  

大渡桥横寒

作业

布置

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

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教学难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导入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教学

过程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

开,创建;典:

典礼。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

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

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

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

举。

五更天:

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

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

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

排,推开。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

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

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

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论。

 

小结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

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4.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老师解释。

(擎着:

举,往上托。

宣读:

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

(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

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

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

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

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

女生背7、8、9小节。

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

观礼台上同时(   )。

小结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

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教学

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小结

教师学生共同小结。

板书

设计

作业

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方法

放手自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体会毛主席的伟大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修订栏

导入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

过程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3、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指导学生朗读,评议。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