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562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x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

(宋冰冰老师提供)

前言

需要的爱才是真的爱

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给予多少爱才是恰当的?

恐怕这是所有做父母的都思量过千百遍的问题。

有一个故事可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个小男孩踊跃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长跑比赛,他非常有信心拿到好的名次,而且他只想得到第三名,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小鞋。

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奖品――如果他得了第三名,妹妹就可以每天穿着小鞋上学了。

想象着妹妹穿上鞋子兴奋的劲头,小男孩觉得无比的幸福。

跑步时他一不小心摔倒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还要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子,他立即爬起来卖力地往前跑。

没有想到,情急之下他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同学们欣喜若狂地祝贺他,他的奖品是一个奖杯,并获得了和校长合影的殊荣。

可是男孩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尽管冠军有着很高的荣誉,还能得到更为值钱的奖品,但那不是男孩最真实的需要,他想要的只是一双并不起眼的小鞋子。

结果,他不仅没有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子,反而连自己仅有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也如此。

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那么给予孩子的有可能就是孩子不需要的。

因爱生错,因爱生恨,大都缘于此吧。

所以,就让我们用心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体味生活,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第一部分 认识你和孩子

(一)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

1.平等原则。

有利于孩子们的自信心,促进小孩的个性发展;

2.尊重原则。

建立相互信任和热爱的基础;

3.感情交流原则。

非物质的精神支柱很重要,金钱不是万能的;

4.自由原则。

不要给孩子定性,当然这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

5.统一原则。

家庭成员要一致,不要爸爸在打孩子,妈妈却在那互着,当然也要与学校统一;

6.榜样原则。

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

7.信任原则。

要相信小孩,这样才可以培养小孩的自信心;

8.宽容原则。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样小孩以后长大也会宽容别人,而非冷酷无情的一个人;

9.鼓励原则。

使小孩有动力去学习、前进;

10.方法转变原则。

或许有些方法不适合你的小孩,这时你就要用别的方法去教育你的小孩了。

(二)家长应给予孩子的10个经历

1. 幸福家庭的经历  家庭是孩子的依归,一旦家庭有所动摇,孩子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坐立不安、容易生气、甚至神经质。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下成长,让孩子感受何谓幸福家庭,并了解父母的责任。

2. 独立处事的经历  孩子初初尝试,难免遭遇困难,我们不应干预,更不可代他做,应让他从失败中学习。

只在重要时刻才替他作决定,但当孩子坚持要自己解决,不妨善用其好胜心,给予适当的鼓励。

3. 参与工作的经历  训练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配工作给他。

我们应先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兴趣和性格,让他帮忙做家务,但也不要强逼他。

孩子在担当责任的同时,也觉得备受重视,自会变得懂事。

4. 处理不同意见的经历  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切忌强行说服他,这只会令他抗拒,即使服从,也只会流于表面化。

5. 失败后又成功的经历  教孩子运动时,应先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使他不会多番失败,挫折感会令他失去兴趣;同时还要让他感受失败后的成功,他既会感到趣味,也可启发他凡事要尽力而为的道理。

 

6. 出外活动的经历  孩子喜欢四处走动。

父亲平日忙于工作,闲时应多跟孩子游戏、运动,或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以增广见闻,也让他感受您的爱护。

或趁假日带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放眼远眺,同时也能增多见闻。

7. 情绪流露的经历  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因此不应害怕在孩子面前宣泄。

伤心时不避孩子,生气时告之因由,可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情绪,同时也可示范宣泄情绪的方法。

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后和解的经过,体会到冲突的化解和爱的持续力量,也学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看到父母悲哭,学到如何处理哀痛的情感;孩子难过时,我们在旁慰藉,让他知道分担悲伤可使亲密关系更深厚。

8. 父母得体吵架的经历  夫妻吵嘴时要有原则,每次须有特定的主题,不要翻旧帐,清楚说明自己的要求。

虽然得体的吵架是孩子社交上的重要学习机会,但有些事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金钱问题,只会令孩子不安;数落亲戚不是,会破坏他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子女的教养方式,会令他无所适从。

9. 父母过往的经历  当孩子遇到问题向我们倾诉时,不妨将以往的经历、挫折、失败和痛苦、所得的教训等,一一坦诚地讲给孩子听。

毋须害怕会破坏您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了解您,也可使他得到启发,并可将您的观念和价值观灌输给他。

10. 生命和死亡的体会  孩子在成长期间须经历无数的尝试、考验、困难、挫折和失败,惟有他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发展成独立坚强的人。

如果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感到伤心,可趁机会令他明白失去亲人的伤痛,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向他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令他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平日多带他接触大自然,令他领略生命奥妙之处。

(三)我国家庭教育的十种误区:

  1. 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2. 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3. 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4. 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5. 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6. 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7. 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8. 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9. 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

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10. 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四)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4)教育要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2.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

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

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3. 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

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

是没有科学用脑?

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

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

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

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五)中外知名教育专家的60条教子建议

1.最耐心和最诚实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2.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4.只要与创造活动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设计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父母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13.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14.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1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夸奖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22.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

25.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26.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30.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相信孩子的理智。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们具有的积极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

37.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0.要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结果。

41.不要太关心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4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4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

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以免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

44.不要贿赂孩子。

以免孩子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

45.不要欺骗孩子。

以免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46.不要吓孩子。

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47.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48.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惩罚孩子。

以免孩子养成“投机钻营”的恶习。

49.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

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50.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51.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

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人吃、乘车不购票等。

52.不要勉强孩子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身心受到摧残。

53.不要强制孩子的情趣。

应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爱好等腰三角形,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4.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

应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多交往,以免养成“独来往、不合群”的性格。

55.不要以大人的喜怒哀乐训斥孩子。

要循序教导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思想怪异喜怒无常的性格。

56.不要无限上纲。

孩子活动偶尔超出常规时,要用适当语言教育他,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57.不要包办孩子的困难。

应帮助孩子分析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5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5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60.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六)最好与最坏的五句父母之言

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最好的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最坏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2.“别跑,会摔跤的。

3.“我只是逗你玩儿。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丽丽那样呢?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七)教育孩子应做到“三不四要”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

“三不”是:

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2.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

家长重复这种无效的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厌倦学习,产生精神沟通障碍,回避与父母交谈;

3.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

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四要”是:

1.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

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可以培养“阳光心理”,从而让孩子更自信;

2.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3.家长要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这样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4.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

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的隐私。

(八)青春期心理特点

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

如果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

那么,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当。

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

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

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

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检索、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求师长敢于冒点风险。

尽管如此,因为存在着许多家庭教育的失误,青春期问题仍然无法避免,为了有效地预防青春期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 青春期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

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代际冲突。

二、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

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

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

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

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

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

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

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 青春期的情感特点:

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

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

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

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 青春期的思维特点:

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

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窝问到底。

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青春期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

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

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第二部分 帮助你的孩子――高中生常见问题及家教对策

(一)如何让孩子知道感恩?

1.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孩子。

俗话说:

言教不如身教。

因此,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

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

“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2. 经常给予孩子道德信仰的灌输。

作为父母,在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要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知道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孩子确立健康的信仰,并经常鼓励孩子为这个信仰去追求、去努力;要让孩子懂得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与伙伴交往,都不能称王称霸,不以“自己”为中心,绝不能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助人,时刻不能忘记感恩,时常要想到提起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他人与保持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

3.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

根据孩子年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