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46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docx

环境激素与人类未来考纲

Chapter1

激素是指体内产生调节内分泌作用的化学物质。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文明生产和生活活动放到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作用的物质,是“外因性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外源性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对水产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激素合成异常;②激素的转送和传递异常;③激素的清除异常;

④对受体的识别及与受体的结合异常;⑤与受体结合后信号的传递过程异常。

环境激素的来源:

日本科学家给环境激素污染冠以新名词-产业化新公害。

居民使用过的生活废水中检测出激素和类似于激素的有害污染物竟达近15%。

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有害物质竟是来自化妆品、洗浴液、清洁剂以及人们广泛使用的各种塑料制品。

PPCPs=PharmaceuticalsandPersonalCareProducts

当前中国环境的严峻状况:

空前庞大的人口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

(资料表明:

中国的动植物物种种类已有20%受到严重威胁,高于世界10%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动物中,中国占了156个。

由于人类的文明生产与生活所带来污染令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食物链的生物浓缩和富集基本是逐级放大的——顶端是人类:

E.g.自然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如有机磷酸酯类、有机氯酸酯类、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通过各种途径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产/质量产生影响,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聚氯联二苯PCB的生物浓缩),传递给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最早的焦点:

野生动物的反常变化(多腿青蛙,双头乌龟壁虎etc)

2、家畜:

关于动物乃至于婴儿畸形,已有大量不利证据指向“环境激素”。

连体动物胎儿为单卵双胎或多胎。

它们原本应发育成单独的个体,但因为细胞分裂不完全,造成先天性畸胎。

细胞分裂在体内完成,在此过程中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极有可能导致胚胎分裂异常。

3、实证:

鲤鱼、石斑鱼、虹鳟雌雄同体(英)--工厂排污河,壬基酚

短吻鳄孵化率低雌激素高雄激素不足(美)--1980湖泊流域化工厂农药泄漏,DDT

五大湖水鸟雌雄同体;雌水鸟相互交尾;蛋壳变薄、上下嘴合不拢、缺眼、内反足发育异常etc,生殖力下降40%。

(美)--体内高浓度的DDE

雌性揖保螺变雄性(日)--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T)影响最大;检测出18种有机锡化合物(最广泛用做船底涂料的物质,用以防止和杀死附着在船底和渔网上的生物,在水产品中以极高的频率被检出)

弗罗里达州湖泊雄性水龟完全消失--化工厂事故造成化学品泄漏污染

弗罗里达州河中鱼类雄性化--1980年造纸厂排水含有类雄性激素作用化学物质

荷兰海豹总数急剧下降--附近海域中相当高浓度的PCBs。

多摩川鲤鱼生殖器异常(日)--水域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生成的壬基苯酚

美洲狮雄狮雌性化,生殖器单侧长精巢or精巢隐于体内,占整个调查对象的90%

可能与食物链有关。

波罗的海大量海豹中毒死亡--附近海域有相当高浓度的PCBs。

武汉东湖鱼雌雄一体,雄性鱼体内发现高浓度酞酸酯和烷基酚--塑料制品和洗涤剂

 

Chapter2

环境激素进入人体内后,作用方式有三:

1、以拟激素与体内的激素受体相结合,扰乱受激素作用的内分泌系统;

2、占据激素受体阻止受体与激素结合,激素信息无法传递,细胞活动因信息中断发生紊乱;

3、与携带正常激素的受体/蛋白质结合,干扰正常激素在体内(血液内)的传递,阻断激素到达目标受体。

简单地说,环境激素的攻击目标是激素——人体内通讯系统中奔走不息的化学信息。

由于这种攻击作用是隐性的、缓慢的,欺骗性极强,故而危害也最大。

对人类的危害:

1、因环境激素无法生育:

造成男性生殖器异常或病变(如隐睾病、尿道下裂或畸形,性别不明显,或两性人,甚至长出女性生殖系统,要求变性的群体越来越大。

据说2009中国要求变性的人约有40多万);性早熟(女孩肥胖并伴随内分泌紊乱);多胎现象etc

(动物实验:

在雄性老鼠的饮水中加入酞酸脂、双酚A,其后代的精子数量就会减少)

2、Dioxin引发子宫内膜异位:

本应出现在女性子宫内的子宫内膜异常地出现在卵巢、输卵管、肺、肠等部位造成女性不育症、妇女病甚或致命

(动物实验:

在猴子食物添加微量的Dioxin会使大多数猴子患上子宫内膜异位。

注:

添加5ng/kg体重,发病率为70%;添加25ng/kg体重,发病率为90%(25ng/kg=25ppt)

3、药物中的环境激素:

1938年英国科学家合成强效雌激素—己烯雌酚(DES)防止流产;1954-1960年期间用于治疗先兆性流产和避孕。

DES危害:

通过母乳传给下一代,调查表明:

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上会出现生殖器官发育迟缓、畸形,甚至阴道癌等;男孩则出现隐睾病、精子数极少。

(忧虑:

口服避孕药;化妆品;中药中激素成分)

4、导致畸胎儿/生殖隐患:

受孕:

胎儿在子宫中进行快速的细胞分裂,形成包括手、脚、眼睛、耳朵、鼻子、嘴、心脏等器官及部位,受环境激素作用,极可能产生畸形。

哺乳: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环境激素可通过母乳传播到婴幼儿身上。

5、影响儿童智力:

上世纪70年代“台湾油证事件”(油里混入苯并呋喃(PCDF)和多氯联苯(Co-PCB))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发现各式异常变化:

涉及身材矮、体重轻、阴茎发育缓慢,特别是患病儿童的智商明显低于一般儿童;专家认为可能是二恶英类化合物(PCBs)导致

注:

PCDF、Co-PCB和PCDD统称为二恶英类化合物。

甲状腺素(甲状腺是人体最浅表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根部喉管下,主要调节体内各种代谢(基础代谢、心律、血压etc)并影响机体的生长与发育)与胎儿期和婴儿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关系密切,有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氨酸(T3)等种类。

PCBs与T4、T3结构相似。

PCBs、二恶英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对甲状腺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得不到足够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功能不正常对胎儿、婴幼儿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或许对两栖类动物更甚,很可能威胁到物种的继续生存。

注:

高氯酸及其盐、饮用水中氟化物、DDT、BDE、三氯乙酸盐、硫氰化物、乙烯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杀真菌剂)等能干扰甲状腺生理代谢,影响其内分泌调节,严重时会导致克汀病(缺碘时亦然)。

而克汀病人生育孩子往往是白痴,至少是智商大幅下降。

6、环境激素与癌症(致癌):

如今癌症是发达国家所有疾病死因的第二位(上海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城市—男133.22/10万,女70.74/10万;江苏扬中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县—男279.3/10万,女187.3/10万。

(目前发现最早的癌症:

哈尔滨阎家岗发掘一头野马第三掌骨标本,经专家鉴定,这只异常的掌骨为骨癌所致,野马的出生年代距今23000年。

研究表明:

90%癌症与环境中化学污染物有关;与环境激素有密切关系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子宫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五种;在胎内受到DES暴露的男性患睾丸癌的比例较高;在印度的调查显示,接触过二恶英的农药厂工人死于癌症的概率比一般人高1.24倍。

7、危害人类/动物基因/致畸作用:

育龄女性遭受环境激素的污染后,生育畸形胎儿的可能性大增,受害最大的是3-8个月的胎儿。

不难看出,环境激素的险恶之处就在这里:

严重危害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健康、生殖、发育和生存。

美国科尔伯恩博士将此“罪行”形象地称为“我们被偷走的未来”。

8、降低免疫能力:

日本北里研究所专家坂布贡等人研究显示,即使只有少量环境激素,也会给人体免疫系统带来消极影响。

主要是抑制T细胞的成熟,可能导致诸多自我免疫性疾病临身,另外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反应能力和巨噬细胞的战斗力,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表现为污染物在低水平时的协同作用。

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或削弱的表现。

犯过敏症状的人及类型极多(如常年性和季节性鼻炎患者,致敏原非常多。

有些过敏症一旦发作,甚至能致命。

据统计,因花粉过敏和哮喘病在过去的15年内增加了一倍。

)“时髦家居综合症”是一种建筑材料所含的化学物质综合作用引起的病症,在欧洲叫“时髦建筑综合症”,其症状包括:

不适、流泪、打喷嚏、咳嗽、恶心、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9、影响生物行为(中枢神经):

精神抑郁,沮丧(焦虑、忧郁)是人类第四大重要的疾病诱因,与自杀密切相关。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了人脑生理学意义上的“歪曲”,以至逐渐导致人的行为走向反抗整个社会、伤害自身和他人的犯罪道路。

(杨佳,马加爵等青少年犯罪现象)

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水俣病与自杀猫;互相咬尾巴的猪;鲸、海豚“集体自杀”;

癞蛤蟆“占领”村庄。

注:

从环境学角度讲,环境激素可以使人内分泌紊乱、精神失控,进而导致犯罪;在国外环境激素对脑神经作用研究逐渐演化成一门新的学科—“犯罪生物学”或“生物行为学”。

犯罪生物学以导致人脑走向犯罪的环境激素为研究对象,对环境激素进入体内后产生的各种效应、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从而阐述生物体目前的一些心理行为、犯罪行为等。

10、对动物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危害动物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水域生态系统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滩涂湿地、泻湖、上升流、深海、潮汐区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渔业、娱乐和景观等)提供生态资源与服务—包括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壤。

其中野生动物相除了自身固有价值外,还是人类活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

对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环境激素潜在地破坏着它们所处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

A、生态效应:

野生动物最受关注的是其种群、种群大小或繁殖能力的变化。

生态效应在更高的群体水平(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上反映出来。

通过诸如种群、群落等的改变来反映生态效应。

如物种多样性就是一个有效度量群落或生态系统结构的指标。

B、金字塔效应(食物链):

生物群落和生物系统是由多个物种和生境组成,金字塔效应会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而出现,包括生物富集、生物放大、营养级、关键种效应和机体效应等。

生物富集是化合物随着时间积累,致使有机体组织中浓度越来越高。

一般地,生命周期长的生物比生命周期短的生物积累的更多;营养级水平高的生物化合物蓄积量要比营养级水平低的生物中高得多。

C、敏感性差异

人和野生生物的各种特性均表现出种间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生物对化学污染物的敏感性的不同。

敏感性差异是种群内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有毒污染物敏感性较差的个体更易于生存和繁衍。

生物的生命周期(传代时间)影响着其对选择性压力的反应。

生命周期短的生物(如昆虫、细菌)能迅速产生对杀虫剂和抗生素的抗性。

生命周期长的生物(如海龟、大象)对有毒污染物的适应性要慢得多,这样因为生物富集和放大作用,使得它们更易于受到影响。

总的说来对人类作用如左图所示

 

关节炎

 

(图一)

 

Chapter3

有机磷杀虫剂:

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对活的机体起作用,毁坏在体内起着必要功能的酶类。

不管受害者是昆虫或是热血动物,此类杀虫剂的目标是神经系统。

正常情况之下,一个神经脉冲借助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传导物”一条条神经地传过去;乙酰胆碱是一种履行必要的功能作用然后就消失了的物质。

这种传导物质的短促性是身体的正常机能所必需的。

如果这种乙酰胆碱当一次神经脉冲一通过不立即被毁掉,脉冲就继续沿一根根神经掠过,此时这种物质就以空前更加强化的方式尽力发挥其作用,使整个身体的运动变得不协调起来:

很快就发生了震颤、肌肉痉挛、惊厥以至死亡。

这种偶发性已由身体作了应付之准备。

一种叫胆碱酯酶的保护性酶,每当身体不再需要那传导物质时,就随即消灭它。

借此种手段求得了一精确的调节办法,身体也从未积聚达危险含量的乙酰胆碱。

可是,与有机磷杀虫剂一接触,保护酶就被破坏了。

且当这种酶的含量被减少之时,传导物质的含量就积聚起来。

在这一作用上,有机磷化合物同生物碱毒物蝇蕈碱(发现于一种有毒的蘑菇——蝇蕈里面)相类似。

马拉硫磷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酸酯,被广泛用于园艺工,还普遍地用于家户灭虫、喷射蚊虫方面,以及对昆虫进行总歼灭。

马拉硫磷之“安全”仅是因为哺乳动物之肝脏—相对无害罢了。

其解毒作用是由肝脏的乙酰胆碱酯酶来完成的。

然而,当把马拉硫磷与某种别的有机磷酸酯同时施用时,,每一种化合物的致死剂量之1%,就可产生致命的效果。

这一发现导致了对其他化合作用的试验。

现在已知,通过混合作用,毒性“强化”了,许许多多对磷酸酯杀虫剂是非常危险的。

毒性的强化看来发生在一种化合物毁坏了司管解除另一化合物之毒性肝脏酶的时候。

两种化合物双管齐下是没有必要的。

一、激素的内分泌学

1、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

分散在体内各个部分的内分泌腺体和细胞的总称。

人和动物体内特异化的腺体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转运至特定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效应,精确地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

(由于这些腺体和细胞的分泌方式是把化学物质直接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而不像一般消化腺那样经导管分泌进入消化道,故称为内分泌)由内分泌释放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是一类化学信息分子,他们作用于特定的部位“靶”,包括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

2、激素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体内数十种激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类固醇激素,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前列腺素;

②氨基酸类生物激素,如调节体温的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褪黑激素、多巴胺等;

③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如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胰岛素、催产素、促乳素)。

注:

通常,激素在向基因传达完指令之后,即失去其功能而被分解、排泄而消失。

3、激素的作用特点

1)生理调节剂,参与细胞功能活动;

2)特异性作用,一种激素只与靶细胞有作用;

3)放大作用,激素浓度pg-ng/100ml,信号逐级放大产生显著效应;

4)相关性作用,激素相互作用影响。

包括协同、颉抗、允许、反馈和竞争作用等;

5)分泌节律性,激素定时分泌,周期变化(生物钟);

6)调节性,激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神经性调节和反馈性调节)。

4、激素与靶细胞/受体作用模式

激素进入靶细胞并且在细胞核中与受体作用,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然后通过复杂过程作用于DNA上,进行基因转录而产生特异性mRNA,通过转译过程合成产生各种生理功能的特异性蛋白质。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示意图:

(图二)

 

激素与受体的作用——锁钥原理:

(图三)

5、抗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抗激素泛指不同程度上对激素诱导的反应产生颉抗或使其减弱的物质。

颉抗作用包括:

1)抑制某种激素的促激素或释放激素降低血液中激素水平;

2)干扰激素合成、分泌和释放;

3)改变激素在血液中结合与游离的比值;

4)干扰激素与受体的结合;

5)加速激素的代谢及降解速度。

二、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

环境激素干扰作用的基本机制:

外源性物质本质上是抗激素,对激素受体正常作用的协同作用和颉抗作用是环境激素作用基本机制,包括:

1)与受体直接结合,作为拟激素,形成配体/激素-复合物;

2)阻断作用:

与体内激素竞争受体,减少天然激素结合机会;

3)阻碍作用:

与激素载体结合,阻碍其传递;

4)影响内分泌系统对其他系统的调控作用;

5)协同作用:

化合物之间联合作用可能远强于单独作用。

三、环境激素来源与暴露

1、暴露途径与效应

对环境激素而言,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有不同的来源与暴露途径,相应地就会有不同的作用位置和效应。

(图四)

2、环境激素来源

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及土壤等环境介质中以及食品/饮料、饲料、农药、

药物/营养品、日用化妆品和各种塑料制品中。

3、环境激素暴露途径

通过空气、水、土壤、食品和日用品等途径对人体与动物进行暴露和影响。

1)现如今,在全球各地均能够监测到PCBs、DDT以及一些农药的存在。

其中,DDT已经全球停用30年,但仍能在各环境介质中检测到,特别是在北极和南极的陆地、海水以及附近海洋生物如海豹和北极熊体内检测到,甚至于在爱斯基摩人的母乳中也检测到了。

(“蚱蜢效应”或“蛙跳效应”;洋流循环。

2)地表水含有PCBs、DDT、六氯酚、烷基酚、酞酸酯、除草剂毒杀芬、双酚A、六六六、有机锡和多环芳烃等数十种。

其中大量是生活(洗涤剂、药品、杀虫剂、杀真菌剂)、农业(农药)、工业以及医院等废水排放,尤其是工厂排污河/渠/沟。

海豹、海豚等大型鱼类,和鱼虾及软体类水产等受到严重污染作用(淡水、海水)。

3)饮料/饮用水中,有酞酸酯、双酚A等。

检测和实验室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样品中,均可以见到酞酸酯背景。

超纯水、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碳酸饮料和果汁

4)土壤/底泥沉积物中,有金属有机物、农药、烷基酚、酞酸酯、重金属等。

通常土壤/底泥沉积物是这些污染物的最终归属地,其中无机金属在这个还原环境中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物(无机汞==>有机汞)。

由于环境的扰动或者化学浓度梯度作用,形成二次污染,沉寂/沉积的污染物补充环境中已经消耗的部分。

瘦肉精问题:

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等。

4、环境激素归趋

环境激素大多是脂溶性化合物(疏水),化学性质稳定,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取决于

本身的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

它们通过吸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富集和降解

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和转化。

主要途径有三:

1)、土壤:

通过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含有雌激素垃圾的淋溶进入土壤,再由作物及牧草等进入家畜体内及人体。

2)、水体:

通过水生植物及动物对土壤径流、稻田农药及工业废水中环境激素的富集再转移给鱼类、鸟类及人。

3)、空气:

通过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或通过牧草及作物表面的粉尘沉降再转移给家畜和人。

5、野生动物的暴露水平

1)DDT、PCBs在鱼类脂肪中检测到0-数十g/g(按体重)水平,鸟类中测到数十-

数百g/g;

2)随着地域不同暴露水平差异极大,如DDT在发达国家环境中含量较低,但在发展中国家含量较高;在中纬度地区含量较低,在高纬度地区含量较高。

3)随着动物物种差异暴露水平差异极大(食物链效应);

4)在动物体内组织部位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如肝/内脏、脂肪和肌肉。

6、人体暴露

1)人体内源性激素

内源性激素是反馈控制的。

(甲状腺-脑垂体)

雌性激素(雌二醇),青春期女孩0.6pg/ml;男孩0.08pg/ml;成年男子15-40pg/ml;生育期妇女60-700pg/ml;孕妇500-15000pg/ml。

女性周期期间雌激素循环浓度:

500-15000pg/ml

2)一般暴露

 

(图五)

 

3)高风险暴露

与环境激素类物质接触工作或其食物中有很高浓度环境激素的人会受到很高剂量的暴露;生活在重污染地区的人也会经历高于平均水平暴露。

在一些国家尽管许多这类物质已不再出现于市场,但仍在使用或在其他国家仍在生产,因此,人们仍然会暴露于早期的产品,如PCBs。

下列几种化合物是现今人们仍然高风险暴露的:

杀虫剂:

大多数杀虫剂尤其是有机氯杀虫剂是拟(雌)激素如DDT、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乙烯菌核利等。

杀虫剂暴露途径:

1、混合、装载或使用者通过皮肤或吸入(主动暴露)

2、食用了残留有杀虫剂的食物如水果(被动暴露)

3、因空气漂移对邻近地区造成无意识暴露。

合成化学制品:

如有机氯化学品(TCDD,TCDFs,PCBs)在环境中持久存在。

在低浓度时,除具有毒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激素(甲状腺、抗雌激素)活性。

塑料制品:

(BPA,PAEs,NP,OP)BPA的雌激素活性是E2的0.2%,是生产聚碳酸树

脂和环氧树脂的一种可塑剂/增塑剂,主要用于制作食物容器和饮料罐等。

BPA产品:

婴儿奶瓶外的聚碳酸酯塑料制品:

牙齿密封剂、复合物,附着剂,保护涂层,汽车透镜,建材,光学透镜,热纸,纸涂层,电子器件的包装材料等。

治疗介质:

育龄妇女和绝经妇女可能会对雌激素化合物产生主动暴露(如避孕药,含量较正常情况高2-4倍),雌激素暴露可降低中老年妇女的钙质流失。

不过药物激素暴露是可以控制的,如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剂量和效果。

食物中环境激素:

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和真菌性物质也表现出雌激素活性。

植物性雌激素暴露及其在血液中浓度水平主要由食物决定。

如以大豆喂养婴儿4个月,其血浆中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的浓度达到2.5mol/L和1.2mol/L,高于成年人饮食普通摄入量。

职业暴露:

职业性激素暴露的后果十分严重

(图六)

四、环境激素的本质作用

1、激素是一种过犹不及的物质:

E.g.甲状腺素过剩时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巴塞多病),多见于20-30岁女性;甲状腺素不足,血压、体温下降,严重者导致甲状腺机能减退(克汀病),易出现水肿、疲劳等。

生长激素过多产生巨人症or支端肥大症。

2、引起性激素紊乱:

环境激素“伪装”成从卵巢和睾丸分泌的激素,与靶细胞中伙伴—受体结合,

或起到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作用(伪激素效应),或产生妨碍激素正常反应的作用。

妨碍雄性激素作用的物质,有DDE、农药烯菌酮。

现有研究表明:

被怀疑为与雌激素作用类似的化学物质有PCB、DDT、壬基酚、

双酚A、酞酸酯等。

(图七)

 

 

3、环境激素造成生殖异常的一个可能原因:

生物在制造精子时,一种叫做“塞尔托利”(Sertolicell,也称睾丸滋养细胞)的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在精子形成时提供必要的营养。

倘若环境激素阻碍了塞尔托利细胞的形成,则导致精子的形成出现异常。

动物实验:

服用双酚A等有环境激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塞尔托利细胞数量会减少。

塞尔托利细胞在性成熟期后不再形成,因此数量逐渐减少。

发育时若生态环境遭到环境激素污染就不会再繁殖,其结果使造精功能出现障碍

 

四、环境激素的代谢与富集

1、摄取与累积:

摄取与排泄:

生物体暴露于污染物产生的危害受多因素影响,如生物体所处的发育阶段、性别、暴露条件、生命周期、污染物的毒性以及暴露的剂量等。

处于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物种对污染物毒性的响应也是差异很大的,通过食物链进行的生物富集作用对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起到“放大”作用。

环境激素的累积取决于下列过程的速度和效率:

①环境激素在外部介质与细胞层之间的吸收与分配;②血液传输;③血液与脂肪或靶细胞之间的分配;④化合物的代谢;⑤排泄或消除等。

疏水性:

化合物与水互相排斥的物理性质。

对于有机污染物,特别是绝大多数环境激素,疏水性是尤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分配系数: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可表征预测环境激素等外源性物质在有机体内的累积程度,反映有机污染物在水相和有机相间的迁移能力,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性、生物吸收、亲脂性储存和生物富集等密切相关。

生物富集系数(BCF):

主要被用来描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程度

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①生物积累:

生物在整个代谢活动期内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作用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难降解化合物,以致随生物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

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